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叁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帝位 建平元年二年辛卯 鹹和六年玉衡二十一年建平二年叁年壬辰 鹹和七年玉衡二十二年建平叁年四年癸巳 鹹和八年玉衡二十叁年勒建平四年七月卒燕慕容皝立代五年甲午 鹹和九年玉衡二十四年 雄卒海陽王弘立延熙元年六年乙未 鹹康元年漢改成曰漢期玉恒元年虎立 建武元年七年丙申 鹹康二年玉恒二年建武二年八年丁酉 鹹康叁年玉桓叁年建武叁年前燕皝稱王代 後元年戊戌 鹹康四年李壽立 漢興元年建武四年拓跋什昱徤建國元年追尊曰成帝

  學箴 晉司徒王導以李充爲丞相掾。充以時俗崇尚浮虛。乃著學箴。以爲老子雲。絕仁棄義民複孝慈。豈仁義之道絕。然後孝慈乃生哉。蓋患乎情仁義者寡而利仁義者衆。將寄責于聖人而遣累乎陳迹也。凡人見形者。衆及道者鮮。逐迹逾笃。離本逾遠。故作學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廢。乃損所隆。乃崇所替。非仁無以長物。非義無以齊恥。仁義固不可遠。去其害仁義者而已(晉書李充傳)

  晉光祿勳顔含以老遜位。致仕二十余年。至是十月卒。壽九十叁歲。郭璞嘗過含欲爲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與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毋勞耆龜

  己亥 晉 鹹康五年漢李氏 漢興二年後趙石氏建武五年前涼張氏前燕代 建國二年

  晉司徒王導卒。導有弟曰道寶。辭榮爲僧。以學行顯(高僧傳)

  庚子 鹹康六年漢興叁年建武六年叁年辛醜 鹹康七年漢興四年建武七年四年壬寅 鹹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漢興五年建武八年五年

  康帝

  嶽。成帝母弟。自琅琊王即帝位。在位二年。壽二十叁歲。亮陰不言。委政庾冰封。成帝子丞爲琅琊丕。奕東海王 建元(二)

  癸卯 建元元年漢興六年建武九年六年甲辰 建元二年九月帝崩執 太和元年建武十年前涼前燕代 七年

  孝宗穆帝

  聃。康帝太子。二歲即位。褚太後臨朝。中外無事。升平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後歸政。壽十九 永和(十二)升平(五)

  乙巳 年在位一十七年 永和元年李執 太和二年建武十一年前涼稱王前燕 皝代丙午 永和二年嘉甯元年建武十二年重華立代丁未 永和叁年桓湯滅之 合四十五年建武十叁年代

  大成改曰漢 李持巴西人。少仕晉。西晉惠帝太安二年據益州(四川西道成都路也。梁州之域郡名錦城)國號曰成。年曰建初。特卒子雄。晉惠帝永與元年十月。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興。以其叔父骧爲太傳。追尊父特爲成都景王。晉惠帝先熙元年。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年曰晏平。國號大成。尊特曰景皇帝。東晉成帝鹹和九年雄卒。太子班即位。其弟安東將軍李期謀作亂。因班夜哭弑之于殡宮。期即皇帝位。谥雄曰武皇帝。廟號太宗。晉成帝鹹康元年。幽公期改年曰玉恒改國號曰漢。晉鹹康四年。漢中穆文帝李壽殺期自立。改元漢興。晉鹹康七年。漢主壽以其子執領大將軍錄尚書事。晉康帝建元二年李執立。年曰太和。至是晉永和二年。漢年曰嘉甯十一月。晉安西將軍桓溫伐漢。晉永和叁年叁月。溫兵至成都。縱火燒其城門。漢人惶懼無複鬥志。執自稱洛陽李執諸軍門降。溫送執及其宗室十余人。時建康封歸義侯國滅。成起自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于東晉穆帝永和叁年丁未。五主合四十五年

  戊申 晉 永 四年後趙石氏 建武十四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皝卒隽立元年代

  佛圖澄和尚 天竺國人也。西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自言百歲余。服氣自養。積日不食。善誦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綿塞之。夜則拔綿出光以自照。每臨溪從孔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會洛陽寇亂。潛伏草野。時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谒勒。勒命試以道術。澄取滿缽水咒之。俄青蓮華生缽中。勒神敬之延于軍中。東晉成帝鹹和叁年劉曜圍守洛陽。勒自救之扣澄。澄曰。佛塔無風。一鈴獨鳴。曰秀支替戾岡仆谷劬禿當此羯語也。軍出獲劉曜。勒戰果獲曜。載之襄國。鹹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奉澄彌如笃敬。號曰大和向。勒愛子斌病死將殡。勒歎曰。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楊枝沾水灑之。執斌手曰可起矣。斌乃稣遂起。自是勒諸子多在澄寺中養之。晉鹹和八年七月勒殂。弟虎字季龍襲位。徙都邺(今彰德路冀州之域)尤傾心事澄。至是晉永和四年澄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國有難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苟道德無玷。雖死如生。鹹無焉千歲尚何益哉。然可恨者。國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當蒙福祉。而布政猛虐。賞罰交濫。特違聖典。致國祚不延也。季龍號恸嗚咽。十二月八日澄安坐而逝。壽一百七十歲。入道一百九年。度弟子道安法師等七千余人。自大教東來至澄而盛(僧傳)

  己酉 晉 永和五年後趙大甯元年 虎殂國亂前涼前燕慕容 隽元年代

  後趙

  石勒上黨人(今晉甯路潞州郡名上黨冀域)初與八騎歸漢劉氏。西晉懷帝永嘉四年。漢主劉聰即皇帝位。以勒爲並州刺史(並州太原也。今曰冀甯路冀州之域)勒殺漢將王彌。聰大怒然猶加勒鎮東大將軍。東晉元帝大興元年漢主聰卒。丞相劉曜即皇帝位。進勒爵爲趙王。大興二年勒據燕薊號襄國稱元年。晉成帝鹹知叁年勒年曰太和。趙主劉曜圍守洛陽。十一月勒救洛陽。曜爲勒將石堪所執。輿至襄國殺之。晉鹹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九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四月勒如邺將營新營。建平四年七月勒卒。太子弘即位。是爲海陽王。改元延熙。夜以勒喪潛瘗山谷莫知其處。備儀衛虛葬于高平陵。谥曰明帝。廟號高祖。八月趙主弘以中山王虎丞相魏王加九錫。總攝百揆。爲弘在位一年。明年九月趙魏王虎立。改元建武。都于邺。至是晉帝永和五年正月趙主虎改元太甯。既而病卒。太子世(虎之少子也)即位。彭城王遵(虎之長子也)廢世爲谯王尋殺之。遵即位。以義陽王鑒爲侍中。武興公闵都督中外諸軍事。初趙主遵許以武興公闵爲太子。十月遵立太子衍闵益恨望。十一月闵帥甲士。執遵于南臺殺之。立義陽王鑒。以闵爲大將軍。封武德王。晉永和六年正月武德王冉闵即皇帝位。改元永興。國號大魏。後趙始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己卯。終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六主合叁十叁年(石勒載記)

  闵大名路滑州內黃縣人。本姓冉。趙主勒獲之。命弟虎養以爲子。闵至是複姓冉。庚戌年叁月後趙石只聞冉闵篡位于邺。乃即帝位于襄國。改元永甯。十月冉闵伐襄國。明年辛亥石只將劉顯殺只自立稱帝。壬子年冉闵攻殺劉顯。闵在位叁年。前燕慕容隽進兵攻闵獲之國滅。冉魏不在十六國占據之列(冉闵載記)

  庚戌 晉 永和六年秦符洪趙將也據長安魏冉闵 永興元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代

  二月有佛金像現于荊州。司馬桓溫迎之不動。時江陵滕畯舍宅爲寺。命法師昙翼主之。翼率衆拜請捧之。飄然輕舉安奉本寺(感應傳並圖經)

  辛亥 晉 永和七年洪卒子徤稱天王 皇始元年永興二年代壬子 晉 永和八年徤即皇帝位皇始元年一永興叁年前涼前燕隽即帝位元玺元年代

  方外交 法師支遁。字道林。業精般若。時謝太傅安王右軍羲之與之厚善。謝安守吳興。日書抵遁。略曰。思君日積比辰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爲之怆然。人生如寄耳。自頃風流得意事殆磨滅都盡。唯終日戚戚遲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載也。東晉哀帝興甯二年十月。沙門竺潛辭阙還剡山。诏遁繼講法于禁中。一時名士殷浩郗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彥伯並與結方外交。天下想見其標致也。晉廢帝太和二年。遁杭表辭阙還山。有诏資給。敦遣諸公祖餞于征虜亭。投迹越之剡山。于沃州小嶺立寺行道。僧衆禀學。時有惰者。遁著銘以勖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彌。茫茫叁界。渺渺長羁。謹守明禁。抗志無爲。雲雲。有遺其馬者。畜之曰。吾愛其駿耳。有遺其鶴者。縱之曰。沖天之物。豈耳目玩哉。君子多其達。後出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爲都講。難義數反。聽者欽服壽五十叁入滅。戴逵過其塔歎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本傳)

  癸醜 晉 永和九年 越闌亭序前秦符氏皇始叁年前涼祚立和平元年前燕二年代甲寅 晉 永和十年前秦符氏皇始四年前涼稱王和平二年前燕 元玺叁年代

  沙門帛法橋。誦經乏聲忏悔七晝夜。禱觀世音菩薩以求顯報。至七日喉內豁然。自是晝夜諷詠聲徹裏許。年踰九十。聲通婉響(本傳)

  乙卯 永和十一年徤卒生立 壽光元年靓立 建興元年元玺四年丙辰 永和十二年壽光二年建興二年元玺五年丁巳 升平元年 帝加堅立元服生卒 永興元年建興叁年遷都子邺 光壽元年代戊午 升平二年永興二年建興四年光壽二年己未 升平叁年甘露元年建興五年光壽叁年庚申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建興六年隽卒諱立 建熙元年代辛酉 升平五年 五月帝崩甘露叁年玄靓奉晉正朔建熙二年

  哀帝

  丕。成帝長子。封琅琊王。穆帝無嗣。皇太後以王奉大統即位。餌長生藥。藥發不能親政。褚太後臨朝。壽二十五 隆和(一)興甯(叁)

  壬戌 帝在位四年 隆和元年甘露四年建熙叁年代癸亥 興甯元年甘露五年天錫建熙四年甲子 興甯二年甘露六年建熙五年乙醜 興甯二年 二月帝崩建元元年建熙六年代

  晉王坦之舍園宅爲安樂寺。釋慧受化之也(弘明集寺記)

  廢帝

  奕。哀帝母弟。哀帝無子。太後命之爲嗣即位。桓溫畜不臣之志諷褚太後。廢帝爲東海王。又封海西公。壽四十五歲 太和(五)

  丙寅 帝在位六年 太和元年前秦 建元二年前涼前燕暐 建熙七年代

  十誦戒本叁部 秦西域沙門昙摩持(此雲法海)譯出(律藏本傳)

  丁卯 晉 太和二年前秦符氏建元叁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建熙八年代

  沙門竺道猷。即帛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是年又移臺州。始豐赤城山(今臺州天臺山)坐禅石室。有群虎蹲于前。猷誦經。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其頭。…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