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叁 ▪第5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北鄙之民聞王師不利。輕相扇動。臣請奉诏書以鎮慰安集之。垂至安陽(邺郡古相州也)。潛與燕之故臣謀複燕祚。會丁零翟斌叛秦。次年正月斌等奉垂爲盟主。乙酉年吳王垂始定都真定中山府(古定州也冀域)。即皇帝位。建元建興。是時拓跋魏叛燕侵逼附塞諸部。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也。叁月燕主垂親伐魏。四月卒于上谷之沮陽。還至中山乃發喪。太子寶即位。曰闵帝。改元永康。戊戌年武帝慕容盛即位。年曰建平。次年改曰長樂。辛醜年昭帝熙光始元年。至是丁未年懿帝高雲。年曰正始。國亂爲憑跋篡滅之。合二十四年。憑跋號北燕

  天竺佛馱耶舍(此雲覺明)尊者 至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後秦弘始九年遣使請至長安。秦主郊迎別創院處之。供設如王者。尊者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自行乞而食也)善毗婆沙論而髭赤。時號赤髭毗婆沙。後至晉遊匡山。爲遠公所重。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尊者躬自負鐵于紫霄峰頂鑄塔。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是時佛馱跋陀尊者。亦以佛舍利五粒建塔于廬山東林寺北之上方。逮今皆存焉(高僧傳廬山記)

  戊申 晉 義熙四年南燕 太上四年南涼 嘉平元年後秦 弘始十年西秦西涼 建初四年夏赫連 龍升叁年北燕北涼 據昌黎永安八年魏 天賜五年

  律師 天竺尊者名卑摩羅叉(此雲無垢眼)。至秦數年。今出遊關左。盛闡毗尼。鸠摩羅什所譯十誦戒本律藏大行者叉之力也。其所製內外禁輕重二卷今行于世。叉爲人眼青。時號青眼律師(本傳)

  己酉 晉 義熙五年南燕 滅南涼 嘉平二年後秦 弘始十一年西秦乞伏 更始元年西涼 建初五年夏赫連 龍升四年北燕憑跋 太平元年北涼 永安九年魏 嗣 永興元年

  南燕

  丁酉年(晉安帝隆安元年也)南燕慕容德。前燕主皝之少子也。據廣固(古汴日今青州)。戊戌歲稱元年。庚子年德更名備德。即皇帝位(武帝也)。年曰建平。乙巳年南燕主超太上元年己酉年(晉義熙五年也)。晉徐州刺史劉裕抗表伐南燕。明年正月燕尚書悅壽說超降。超不從。悅壽開門納晉師。超走追獲之送建康。南燕平。合十叁年

  魏

  太祖道武帝圭。爲少子紹弑之。太宗明元帝嗣立。敕于京邑四方建立佛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史)

  庚戌 義熙六年嘉平叁年弘始十二年更始十二年建初六年龍升五年太平二年永安十年永興二年辛亥 義熙七年嘉平四年弘始十叁年更始十叁年建初七年龍升六年太平叁年永安十一年永興叁年壬子 義熙八年嘉平五年弘始十四年熾盤 永康元年建初八年龍升七年太平四年遷都 元始元年永興四年

  古樹禅定 釋慧持。廬山遠法師之弟也。當晉隆安二年。辭遠公入蜀。止嘉州龍淵寺。白黑恭敬。升持之堂者皆號登龍門。至是義熙八年壬子垂誡門徒。遂入定于龍淵龛樹。至宋政和叁年風折其樹。持乃出定。徽宗有贊偈叁首。見政和年(僧傳並系年錄)

  癸醜 晉 義熙九年南燕 嘉平六年後秦 弘始十五年西秦乞伏 永康二年西涼 建初九年夏赫連 鳳翔元年北燕 太平五年北涼 元始二年魏 永興叁年

  豎石聽講 羅什法師弟子道生。初涅槃經後品未至。生熟讀久之曰。阿闡提人自當成佛。此經來未盡耳。于時文字之師交攻之。誣以爲邪說。于律當擯。生袖手來晉入平江虎丘山。豎石爲聽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後遊匡山居銷景岩。聞昙谶在北涼重譯涅槃後品。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生喜慰不勝(本傳)

  甲寅 義熙十年南涼 滅弘始十六年永康叁年建初十年鳳翔二年太平六年元始叁年神瑞元年

  南涼

  禿發烏孤。河西鮮卑人。至是晉帝隆安元年據廣武(今陝西鞏昌路蘭州。古雍州之地也)。號南涼。戊戌年烏孤建元太初。庚子年利鹿孤建和元年正月欲稱帝。安國將軍鋀勿嵛曰。吾國上世以來被發左衽無冠帶之飾。逐水草遷徙。無城廓室廬。故能雄視沙漠抗衡中夏。利鹿孤從之。乃更稱河西王。改元建和。以廣武公[仁-二+辱](奴笃切)檀爲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牧。壬寅年景王[仁-二+辱]檀立。年曰弘昌。戊申年四月後秦王姚興欲取[仁-二+辱]檀。使尚書郎韋宗往岘之。論當世大略縱橫無窮。宗退歎曰。奇才英器不必華夏。明智敏識不必讀書。吾乃今知九州之外五經之表。複自有人也。歸言于興。涼州未可圖也。興不聽遣兵襲[仁-二+辱]檀。後秦兵大敗。十一月[仁-二+辱]檀稱涼王。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甲寅晉義熙十年也。[仁-二+辱]檀爲西秦乞伏熾盤所殺。南涼滅。叁主一十八年

  乙卯 晉 義熙十一年後秦 弘始十七年西秦 永康四年西涼 建初十一年夏 鳳翔二年北燕 太平七年北涼 元始四年魏 神瑞二年

  廬山遠法師 諱慧遠。出雁門(今去同路)賈氏。少爲儒生。博極群書。尤邃周易莊老。嘗與其弟慧持造道安法師。聞出世法。而悅之歎曰。儒道九流特秕糠耳。遂出家焉。安時門徒數千。遠居第一座。安嘗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晉武帝甲申太元九年也。前秦國亂來遊于晉。抵江西見廬山愛之。乃止江州龍泉精舍。次寓慧永之西林寺。複于山東建東林寺。經營之際山神降靈。願加資助信宿風雷夜作晦冥。大雨明發。就觀良木殊材骈羅其處。時晉將軍桓伊。初臨此牧驚其神異。奏立寺焉丙戌年寺成。時晉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聞廬山遠公之道。皆來從之。庚寅年師謂劉程之等曰。諸君倘有心淨土之遊。當加勉勵。遂同發志于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叁人。慕道同盟。棲心物外。謝靈運于東林鑿二池以栽蓮華。遠公每送客不過虎溪。庚戌義熙六年也。道士陸修靜偕陶淵明。入山見師送之執手共話不覺過虎溪。叁人相顧大笑。今人圖之爲叁笑圖。淵明嗜酒入山久之。以山無酒攢眉而去之。至是乙卯歲八月初六日。遠公合掌面西而逝。壽八十四歲。謝靈運製碑。社衆數千人。名迹尤著者十八人焉(高僧傳)

  蓮華漏 遠公之門有僧慧要。患山中無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葉芙蕖。因波而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今曰遠公蓮華漏是也

  丙辰 義熙十二年泓立 永和元年西秦 永康五年西涼散嘉興元年夏 鳳翔四年北燕 太平八年北涼 元始五年魏 太常元年丁巳 義熙十叁年永和二年滅永康六年嘉興二年鳳翔五年太平九年元始六年太常二年

  後秦

  姓姚氏。名苌。字景茂。赤亭羌人弋仲第二十四子。兄襄既戰死。苌率諸弟降秦爲秦將。東晉武帝大元八年。秦主符堅攻晉。以兖州刺史姚苌爲龍骧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堅敗。慕容垂謀複燕緒。次年叁月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叛奔關東。秦以左將軍窦沖爲長史。龍骧將軍姚苌爲司馬。討泓。又討平陽太守慕容沖。秦兵大敗。苌懼奔渭北。馬牧天水尹緯尹詳南安龐演等。糾扇羌豪帥其戶口歸苌者五萬余家。推苌爲盟主。苌自稱後秦王。建元白雀。丙戌(東晉大元十一年也)四月。苌自陝西鳳翔莊浪路泾州入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初。國號大秦。史以後秦別之。立子興爲皇太子。置百官。癸巳建初八年十二月苌卒(晉大元十八年也)。太子興秘不發喪。自稱大將軍。帥衆伐秦。秦主符登大敗。次年五月興始發喪即皇帝位。年曰皇初。谥苌曰昭皇帝。己亥年(晉安帝隆安叁年也)九月。興以災異屢見降號稱王。改元弘始。丙辰弘始十八年正月興卒。太子泓即帝位。年曰永和。晉伐秦。晉帝義熙十叁年五月泓將妻子群臣降于晉。後秦叁主合叁十四年

  戊午 晉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弑帝西秦乞伏 永康七年西涼 嘉興叁年夏 昌武元年北燕 太平十年北涼 元始七年魏 太常叁年

  恭帝

  諱德文。字德文。安帝母弟也。封琅琊王。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宋公劉裕矯遺诏奉王即位。在位二年。禅于宋。壽叁十七歲 元熙(二)

  己未 元熙元年永康八年嘉興四年真興元年太平七年元始八年太常四年

  沙門法果。魏太宗敬之。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號曰僧統。果固辭不受。太宗幸其居。以其門巷狹小更廣大之。至是己未年入滅。八十叁歲。太宗叁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魏書僧傳)

  七月宋公裕進爵爲王。次年帝禅位于宋王。裕奉帝爲靈陵王。後使人殺之。西東晉凡一十五帝合一百五十五年

  右東晉十一主。合一百叁年歸于宋

  南北朝宋

  劉姓。都建康

  高祖武皇帝 少帝 太祖文帝 武帝 廢帝 太祖明帝 廢帝 順帝 八主禅于齊 高祖武帝

  諱裕。字德輿。彭城人(徐州也)漢楚元王交之後。庚申年六月受晉禅。在位叁年。壽六十七歲。永初(叁)

  庚申 宋 永初元年 六月改元西秦太祖 建始元年西涼恂 永建元年夏 真興二年北燕 太平十二年北涼沮渠 元始九年魏 太常五年辛酉 永初二年建始二年永建二年真興叁年太平十叁年元始十年太常六年壬戌 永初叁年 五月帝崩少帝即位建始叁年永建叁年滅真興四年太平十四年元始十一年太常七年

  西涼

  李暠。字玄盛。丙申年(晉武帝大元二十一年)據姑臧(今甘肅省西涼州也)。庚子年(晉安帝隆安四年)暠稱元年。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西涼公暠。徙都酒泉(今甘肅省肅州路也)。年曰建初丙辰年(晉義熙十二年)涼主歆立。改元嘉興。宋高祖永初元年。涼主李恂。永建元年。至永建叁年爲北涼滅之。合二十二年。暠嘗手令戒諸子。以爲從政者當審慎賞罰勿任愛憎。近忠正遠佞谀。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當研核真僞。聽訟折獄必和顔任理。慎勿逆詐億。勿輕視聲色。務廣咨詢勿自專用。吾莅事五年。雖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爲寇仇。夕委心膂。粗無負于新舊。事任公平。坦然無類。初不爲懷有所損益。計近則如不足。經遠乃爲有余。庶亦無愧前人也(載記)

  少帝營陽王

  義符。武帝長子。居喪無禮。司空徐羨之等廢而弑之。在位一年。壽十九歲 景平

  癸亥 宋 景平元年西秦 建始四年夏赫連 真興五年…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