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叁 ▪第6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北燕 太平十五年北涼 元始五年魏築長城太宗殂

  魏

  嵩山道士寇謙之。修張天師之術。自言。嘗遇老子降。授以辟谷輕身之術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謙之奉其書獻于魏主。朝野未之信。左光祿大夫崔浩獨師事之。從受其術。且上書贊明其事。魏主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謙之(北史)

  太祖文帝

  義隆。武帝第叁子。封宜都王。少帝既廢。徐羨之等遙奉王即位于江陵。在位叁十年。壽四十七歲(帝紀) 元嘉(叁十)

  帝造禅靈寺供千僧(弘明集)。沙門杯渡。丙寅年九月入滅。葬建康覆舟山。渡初出冀州。闡化四十余年(高僧傳)

  甲子 宋 元嘉元年叁十西秦 建始五年夏赫連 真興六年北燕 太平十六年涼 元始十叁年魏焘立 始光元年

  八月吐谷渾威王阿柴卒。有子二十人。疾病召諸子弟謂之曰。我死汝曹當奉慕瑰爲主。瑰阿柴母弟也。又命諸子各獻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又取十九箭一束使折之不能折。阿柴谕之曰。孤則易折。衆則難摧。汝曹當戮力一心。可以保國安家。言終而卒。慕瑰撫納秦涼失業之民。部衆轉盛。續漢書曰。阿柴羌叁苗姜姓之別種也

  乙醜 宋 元嘉二年西秦 建始六年夏昌 承光元年北燕 太平十七年北涼 元始十四年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丙寅 元嘉叁年建始七年承光二年太平十八年元始十五年始光叁年丁卯 元嘉四年建始八年承光叁年太平十九年元始十六年始光四年

  靖節先生 陶元亮在晉名淵明。在宋名潛。世號靖節先生。侃之曾孫也。宅邊樹五柳。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爲彭澤縣令。是年卒。壽六十叁歲。居江州路德化縣柴桑山近栗裏。嘗著搜神錄載佛靈迹。有子五人。俨俟份佚佟祖茂武昌太守父姿城太守史逸其名

  戊辰 宋 元嘉五年西秦篡末永弘元年夏昌 定勝元年北燕 太平二十年北涼 承玄元年魏太武帝神麚元年

  西秦

  乞伏國仁。鮮卑人。仕符秦。東晉武帝癸未太元八年七月。秦主堅攻晉。以國仁爲前將軍。會國仁叔父步頹反于隴西。堅遣國仁還討之。國仁步頹共僭一方衆至十余萬。甲申年國仁據金城(陝西鞏昌路蘭州也)。乙酉年建國號秦(西秦)。年曰建義。己醜年西秦武元王幹歸。年曰太初。晉安帝己酉義熙五年。西秦年曰更始。壬子年西秦主太祖熾盤。年曰永康。宋高祖永初元年。西秦年曰建始。至是元嘉五年纂末年曰永弘。爲赫連夏所滅。四主合四十五年

  大夏

  匈奴左賢王之後曰勃勃。丙午年(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也)據朔方號大夏。明年建元曰龍升。癸醜年夏主勃勃乃以吒幹阿利領將作大監。發嶺北夷夏十萬人。築都城于朔州(隸河東山西道西京路郡名馬邑冀州域)曰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宜名新城曰統萬。改年曰鳳翔。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爲劉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改姓赫連氏。謂帝王系天爲子。其徽赫與天連也。至宋元嘉二年(乙醜年也)昌立。年曰承光。承光叁年元魏奚斤與夏平原公定相持于長安。戊辰年昌改元定勝。魏帝壽乘虛攻統萬。夏主昌兵潰。昌奔上邽(音圭)。魏主入統萬。獲夏公卿後妃宮人以萬數。馬匹。牛羊數千萬頭。府庫珍寶不可勝計。至是宋元嘉五年二月。魏平北將軍尉(纡勿切)眷攻昌于上邽擒之。送昌至平城(魏都)魏主館昌于西宮門內。器用給乘輿之副。以妹初平公主妻之賜爵會稽公。夏合二十四年國滅。赫連氏即屈丐也

  己巳 元嘉六年北燕 太平二十一年北涼 承玄二年魏 神麚二年庚午 元嘉七年太平二十叁年承玄叁年神麚叁年辛未 元嘉八年北燕弘 大雅元年北涼 義和元年神麚四年

  宋帝诏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對。文帝迓勞殊勤問以佛道。一日問曰。寡人常欲持齋不殺。以身應物不獲所。願師幸教之。尊者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倘不克己苦節。何以爲用。帝王以四海爲家。萬民爲主。出一嘉言則士庶鹹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若百谷滋繁。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不殺。利亦多矣。安在辍半日之餐至一禽之命然後爲弘濟耶。須贻勤儉爾。帝撫幾歎曰。俗迷遠理。僧滯近教。如師之言可論天人之際矣。帝自是尊之爲師。命居祇洹寺供給隆厚繼。于寺講法華經並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聽法。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

  壬申 宋 元嘉九年北燕 大雅二年北涼 義和二年魏太武帝延和元年癸酉   元嘉十年 宋謝靈運死大雅叁年牧犍 承和元年延和二年甲戌   元嘉十一年大雅四年承和二年延和叁年乙亥   元嘉十二年大雅五年承和叁年太延元年丙子   元嘉十叁年大雅六年滅承和四年太延二年

  北燕

  憑跋。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禹貢九州之一)仕後燕。丁未年(東晉安帝義熙叁年)後燕國亂。跋遂篡滅之。乃據昌黎(今平栾路郡名北平冀域)。號北燕。己酉年曰太平元年。至是宋帝元嘉八年。北燕昭帝弘立。年曰大雅。大雅六年爲元魏所滅。合二十八年

  丁醜 元嘉十四年北涼 承和五年魏 太延叁年戊寅 元嘉十五年承和六年太延四年

  宋

  文帝謂其臣丹陽尹何尚之曰。適見顔延之宗炳著論。發明佛法甚爲名理。並是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朕則垂拱坐致太平矣。夫複何事尚之因進曰。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十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則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帝紀何傳)

  己卯 元嘉十六年北涼 承和七年滅太延叁年

  北涼

  叚蒙胡人。東晉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據張掖。號北涼。稱河西王。年曰神玺。己亥年改元天玺。辛醜年武宣王沮渠蒙遜立。改元永安。壬子年遷都姑臧。改年曰元始。戊辰年改元承玄。庚午年蒙遜遣貢于元魏。辛未年改元義和。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將軍李順使涼還。魏主問以涼事。順曰。蒙遜經涉艱難。粗識機變。然禮者德之興。敬者身之基也。蒙遜無禮不敬。以臣觀之不複年矣。癸酉年蒙遜卒。子炖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承和。牧犍雖外修臣禮。內實乖悖。己卯年叁月魏主討涼。六月魏主至姑臧。九月牧犍兄之子萬年帥所領降魏。姑臧城潰。牧犍帥其文武五千人面縛請降。魏主釋其縛而禮之。叁主合四十叁年。張掖今甘州路也。姑臧涼州也。炖煌涼州路也。並隸甘肅省。雍州之域(圖經)

  庚辰 宋 元嘉十七年魏世祖太武皇帝焘 大宗長子癸亥年立 太平真君元年辛巳   元嘉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壬午 元嘉十九年西域獻帝火浣布袈裟帝時自衣之太平真君叁年癸未   元嘉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甲申 元嘉二十一年太子率更始令何承天撰元嘉新曆太平真君五年乙酉   元嘉二十二年太平真君六年毀殘佛教丙戌   元嘉二十叁年太平真君七年丁亥   元嘉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戊子   元嘉二十五年太平真君九年己醜   元嘉二十六年太平真君十年庚寅   元嘉二十七年太平真君十一年 族司徒崔浩等辛卯   元嘉二十八年正平元年 正平二年二月太武遇弑

  白足沙門 諱昙始。一曰惠始。魏書佛老志雲。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始師鸠摩羅什法師。晉劉裕滅後秦。複爲夏赫連屈丐追取長安。道俗被坑戮。而始接刃無傷。屈丐大怒召始于前。以佩刀自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百姓賴始慈力。免諸酷毒。魏太武平赫連昌。白足歸魏。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討盍吳之亂至長安。見僧寺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勸太武。盡誅沙門毀諸經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撰國史。書魏之先世事列于衢路。刊石立于郊壇。北人無不忿恚。太武以浩暴揚國惡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書郎吏等罪狀。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是時白足谒太武。武怒命斬之不能傷。武自抽佩刀斬之。又不能傷。投諸虎檻。虎皆弭服。武驚延始上殿悔謝歸敬。先是景穆太子爲政精察。中常侍宗愛性憸惡多不法構扇太子。太子以憂卒。大武徐乃知之。追悼不已。宗愛懼誅。正平二年二月弑太武。尚書源賀陸鹿勒兵誅愛。奉皇孫浚即帝位。改元(魏書)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高僧傳)

  壬辰 宋 元嘉二十九年魏高宗文成皇帝浚景穆太子之子 興安元年

  魏興安元年。群臣多請複釋氏之教。诏曰。夫爲帝王者。必只奉明憲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今製諸州郡縣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其有好樂佛法欲爲沙門者聽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于是曏所毀佛圖。率皆修複(魏書又僧史略)又敕有司。于五級大寺爲太祖已下五帝鑄銅佛像。各一丈六尺。帝親爲沙門師賢等五人下發。以師賢爲道人統(魏書僧史)

  癸巳 元嘉叁十年二月太子劭謀逆帝殂武陵王討劭斬之魏 興安二年

  世祖孝武帝

  駿。文帝第叁子。封武陵王。刺江州。叁月王會兵討元凶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壽叁十五歲。帝博該學問。省讀書奏七行俱下(宋書帝紀) 孝建(叁)大明(八)

  甲午 孝建元年 正月改元魏 興光元年

  宋分揚州浙東五郡。置東陽州治會稽。分荊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宋書)

  乙未 孝建二年诏沙門道猷爲安鎮寺法主 僧傳太安元年丙甲 孝建叁年太安二年

  華嚴經釋疏 釋元暢。魏滅教。歸宋來揚州。止明因寺。作華嚴經釋疏傳講迄今。暢其始也(僧傳)

  丁酉 大明元年魏 太安叁年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東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養。施以寶珠。王有叁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祖以施珠問叁王子。此…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