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三 ▪第6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北燕 太平十五年北凉 元始五年魏筑长城太宗殂
魏
嵩山道士寇谦之。修张天师之术。自言。尝遇老子降。授以辟谷轻身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谦之奉其书献于魏主。朝野未之信。左光禄大夫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魏主欣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北史)
太祖文帝
义隆。武帝第三子。封宜都王。少帝既废。徐羡之等遥奉王即位于江陵。在位三十年。寿四十七岁(帝纪) 元嘉(三十)
帝造禅灵寺供千僧(弘明集)。沙门杯渡。丙寅年九月入灭。葬建康覆舟山。渡初出冀州。阐化四十余年(高僧传)
甲子 宋 元嘉元年三十西秦 建始五年夏赫连 真兴六年北燕 太平十六年凉 元始十三年魏焘立 始光元年
八月吐谷浑威王阿柴卒。有子二十人。疾病召诸子弟谓之曰。我死汝曹当奉慕瑰为主。瑰阿柴母弟也。又命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又取十九箭一束使折之不能折。阿柴谕之曰。孤则易折。众则难摧。汝曹当戮力一心。可以保国安家。言终而卒。慕瑰抚纳秦凉失业之民。部众转盛。续汉书曰。阿柴羌三苗姜姓之别种也
乙丑 宋 元嘉二年西秦 建始六年夏昌 承光元年北燕 太平十七年北凉 元始十四年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丙寅 元嘉三年建始七年承光二年太平十八年元始十五年始光三年丁卯 元嘉四年建始八年承光三年太平十九年元始十六年始光四年
靖节先生 陶元亮在晋名渊明。在宋名潜。世号靖节先生。侃之曾孙也。宅边树五柳。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为彭泽县令。是年卒。寿六十三岁。居江州路德化县柴桑山近栗里。尝着搜神录载佛灵迹。有子五人。俨俟份佚佟祖茂武昌太守父姿城太守史逸其名
戊辰 宋 元嘉五年西秦篡末永弘元年夏昌 定胜元年北燕 太平二十年北凉 承玄元年魏太武帝神麚元年
西秦
乞伏国仁。鲜卑人。仕符秦。东晋武帝癸未太元八年七月。秦主坚攻晋。以国仁为前将军。会国仁叔父步颓反于陇西。坚遣国仁还讨之。国仁步颓共僭一方众至十余万。甲申年国仁据金城(陕西巩昌路兰州也)。乙酉年建国号秦(西秦)。年曰建义。己丑年西秦武元王干归。年曰太初。晋安帝己酉义熙五年。西秦年曰更始。壬子年西秦主太祖炽盘。年曰永康。宋高祖永初元年。西秦年曰建始。至是元嘉五年纂末年曰永弘。为赫连夏所灭。四主合四十五年
大夏
匈奴左贤王之后曰勃勃。丙午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也)据朔方号大夏。明年建元曰龙升。癸丑年夏主勃勃乃以吒干阿利领将作大监。发岭北夷夏十万人。筑都城于朔州(隶河东山西道西京路郡名马邑冀州域)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宜名新城曰统万。改年曰凤翔。勃勃自谓其祖从母姓为刘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改姓赫连氏。谓帝王系天为子。其徽赫与天连也。至宋元嘉二年(乙丑年也)昌立。年曰承光。承光三年元魏奚斤与夏平原公定相持于长安。戊辰年昌改元定胜。魏帝寿乘虚攻统万。夏主昌兵溃。昌奔上邽(音圭)。魏主入统万。获夏公卿后妃宫人以万数。马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不可胜计。至是宋元嘉五年二月。魏平北将军尉(纡勿切)眷攻昌于上邽擒之。送昌至平城(魏都)魏主馆昌于西宫门内。器用给乘舆之副。以妹初平公主妻之赐爵会稽公。夏合二十四年国灭。赫连氏即屈丐也
己巳 元嘉六年北燕 太平二十一年北凉 承玄二年魏 神麚二年庚午 元嘉七年太平二十三年承玄三年神麚三年辛未 元嘉八年北燕弘 大雅元年北凉 义和元年神麚四年
宋帝诏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对。文帝迓劳殊勤问以佛道。一日问曰。寡人常欲持斋不杀。以身应物不获所。愿师幸教之。尊者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倘不克己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主。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若百谷滋繁。以此持斋。斋亦大矣。以此不杀。利亦多矣。安在辍半日之餐至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须贻勤俭尔。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如师之言可论天人之际矣。帝自是尊之为师。命居祇洹寺供给隆厚继。于寺讲法华经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听法。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
壬申 宋 元嘉九年北燕 大雅二年北凉 义和二年魏太武帝延和元年癸酉 元嘉十年 宋谢灵运死大雅三年牧犍 承和元年延和二年甲戌 元嘉十一年大雅四年承和二年延和三年乙亥 元嘉十二年大雅五年承和三年太延元年丙子 元嘉十三年大雅六年灭承和四年太延二年
北燕
凭跋。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禹贡九州之一)仕后燕。丁未年(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后燕国乱。跋遂篡灭之。乃据昌黎(今平栾路郡名北平冀域)。号北燕。己酉年曰太平元年。至是宋帝元嘉八年。北燕昭帝弘立。年曰大雅。大雅六年为元魏所灭。合二十八年
丁丑 元嘉十四年北凉 承和五年魏 太延三年戊寅 元嘉十五年承和六年太延四年
宋
文帝谓其臣丹阳尹何尚之曰。适见颜延之宗炳著论。发明佛法甚为名理。并是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感此化。朕则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尚之因进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十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帝纪何传)
己卯 元嘉十六年北凉 承和七年灭太延三年
北凉
叚蒙胡人。东晋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据张掖。号北凉。称河西王。年曰神玺。己亥年改元天玺。辛丑年武宣王沮渠蒙逊立。改元永安。壬子年迁都姑臧。改年曰元始。戊辰年改元承玄。庚午年蒙逊遣贡于元魏。辛未年改元义和。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将军李顺使凉还。魏主问以凉事。顺曰。蒙逊经涉艰难。粗识机变。然礼者德之兴。敬者身之基也。蒙逊无礼不敬。以臣观之不复年矣。癸酉年蒙逊卒。子炖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承和。牧犍虽外修臣礼。内实乖悖。己卯年三月魏主讨凉。六月魏主至姑臧。九月牧犍兄之子万年帅所领降魏。姑臧城溃。牧犍帅其文武五千人面缚请降。魏主释其缚而礼之。三主合四十三年。张掖今甘州路也。姑臧凉州也。炖煌凉州路也。并隶甘肃省。雍州之域(图经)
庚辰 宋 元嘉十七年魏世祖太武皇帝焘 大宗长子癸亥年立 太平真君元年辛巳 元嘉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壬午 元嘉十九年西域献帝火浣布袈裟帝时自衣之太平真君三年癸未 元嘉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甲申 元嘉二十一年太子率更始令何承天撰元嘉新历太平真君五年乙酉 元嘉二十二年太平真君六年毁残佛教丙戌 元嘉二十三年太平真君七年丁亥 元嘉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戊子 元嘉二十五年太平真君九年己丑 元嘉二十六年太平真君十年庚寅 元嘉二十七年太平真君十一年 族司徒崔浩等辛卯 元嘉二十八年正平元年 正平二年二月太武遇弑
白足沙门 讳昙始。一曰惠始。魏书佛老志云。沙门惠始清河张氏子。始师鸠摩罗什法师。晋刘裕灭后秦。复为夏赫连屈丐追取长安。道俗被坑戮。而始接刃无伤。屈丐大怒召始于前。以佩刀自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罪。百姓赖始慈力。免诸酷毒。魏太武平赫连昌。白足归魏。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讨盍吴之乱至长安。见僧寺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劝太武。尽诛沙门毁诸经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撰国史。书魏之先世事列于衢路。刊石立于郊坛。北人无不忿恚。太武以浩暴扬国恶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是时白足谒太武。武怒命斩之不能伤。武自抽佩刀斩之。又不能伤。投诸虎槛。虎皆弭服。武惊延始上殿悔谢归敬。先是景穆太子为政精察。中常侍宗爱性憸恶多不法构扇太子。太子以忧卒。大武徐乃知之。追悼不已。宗爱惧诛。正平二年二月弑太武。尚书源贺陆鹿勒兵诛爱。奉皇孙浚即帝位。改元(魏书)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高僧传)
壬辰 宋 元嘉二十九年魏高宗文成皇帝浚景穆太子之子 兴安元年
魏兴安元年。群臣多请复释氏之教。诏曰。夫为帝王者。必只奉明宪显彰仁道。其能惠着生民济益群品。虽在往古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教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今制诸州郡县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其有好乐佛法欲为沙门者听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于是曏所毁佛图。率皆修复(魏书又僧史略)又敕有司。于五级大寺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铜佛像。各一丈六尺。帝亲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以师贤为道人统(魏书僧史)
癸巳 元嘉三十年二月太子劭谋逆帝殂武陵王讨劭斩之魏 兴安二年
世祖孝武帝
骏。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刺江州。三月王会兵讨元凶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寿三十五岁。帝博该学问。省读书奏七行俱下(宋书帝纪) 孝建(三)大明(八)
甲午 孝建元年 正月改元魏 兴光元年
宋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阳州治会稽。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宋书)
乙未 孝建二年诏沙门道猷为安镇寺法主 僧传太安元年丙甲 孝建三年太安二年
华严经释疏 释元畅。魏灭教。归宋来扬州。止明因寺。作华严经释疏传讲迄今。畅其始也(僧传)
丁酉 大明元年魏 太安三年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东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养。施以宝珠。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祖以施珠问三王子。此…
《释氏稽古略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