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氏稽古略》

「史传部」经文2037卷49页码:P0737
元 觉岸编

  《释氏稽古略》三 ▪第7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之。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适香至父王厌世。众皆号绝。维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戒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祖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三色晃耀踊入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取以建塔。当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记)。尊者尝因东印度国王请斋。王问曰。诸人尽转经。师何不转经。尊者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不但一卷两卷

  戊戌 宋 大明二年魏 太安四年 禁酒犯者斩凶吉二事容酿 北史己亥   大明三年太安五年庚子   大明四年 路昭皇太后造普贤像成和平元年辛丑   大明五年和平二年壬寅   大明六年和平三年癸卯   大明七年和平四年甲辰   大明八年 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和平五年

  废帝

  宋太子讳子业。即皇帝位年十六岁。改元景和。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产之等弑帝(前废帝也)。在位一年。湘东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

  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东王。寿寂之等既弑废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寿三十四岁 泰始(七)泰豫(一)

  乙巳 宋 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废帝永光年也魏 和平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三万余人兴佛教修旧寺 北史丙午 泰始二年显祖献文皇帝弘高宗长子即位年十二凭太后临朝天安元年 六月开酒禁

  湘东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劝晋安王子勋即大位。建牙于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刘琬帅将佐上尊号。晋安王子勋即皇帝位于浔阳(江州)。改元义嘉。四方贡计皆归浔阳。朝廷所保唯丹阳淮南等数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讨诸军事。沈攸之为浔阳太守。将兵讨子勋。既而刘琬为荆州前军长史。张悦诈而杀之。诸军至浔阳。斩晋安王子勋。传首建康。子勋年十一岁

  宝公大士 讳宝志。世称宝公。尊之也。手足鹰爪。初建康东阳民朱氏之妇。闻儿[口*帚]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专修禅观。至是显迹。以剪尺拂扇挂杖头。负之行聚落。尝遇食鲙者。从而求食。啖者遗而薄之。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鱼。今江中回鱼是也。居多神异。至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入灭。寿九十三岁。梁武皇帝以金二十万易建康钟山之独龙冈葬之。建浮图五级于其上。敕王筠勒碑。葬之日车驾亲临祭奠。道俗奉祀。奇瑞显应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作偈句。多着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颂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盛行于世。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帝遣使致斋钟山。亲洒制文赞敬。诏曰。自今宜显尊异。赐号道林真觉菩萨(碑记)。法师昙宗入灭。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谓宗曰。朕何罪劳卿忏。宗曰。舜称子违尔弼。禹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宁得有异。帝大悦(统纪)

  丁未 泰始三年皇兴元年

  魏丁未年。凭太后还政。魏主始亲国事。改元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魏国称治。于长安北台起永宁寺。塔七级高。三十丈。又于天宫寺作佛像。四十三尺。用铜七万斤黄金六百斤(北史帝纪)

  戊申 泰始四年 帝造湘宫寺成皇兴二年己酉 泰始五年皇兴三年庚戌 宋 泰始六年魏 皇兴四年辛亥 泰始七年魏 高祖孝文皇帝宏献文长子五岁受禅位 延兴元年

  魏辛亥年六月。显祖献文皇帝弘。聪慧夙成。刚毅有断。雅好黄老浮图之学。常有遗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子推之弟也。对曰。父子相传其来久矣。若授旁支。恐非先帝之意。乃奉皇帝玺绶。传位于太子宏。太子生五岁。改元延兴。群臣奏曰。昔汉高祖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也。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宫。宫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与僧居之时谈禅理(魏书帝纪)

  壬子 泰豫元年 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岁延兴二年 上皇讨蠕蠕破之柔然也

  宋明帝。尝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斋。日诵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苍梧王

  昱。明帝太子。生十岁即位。在位五年。数出游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杀则惨然不乐。殿省忧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夜。帝令左右扬玉夫伺织女渡河。见当报我。不见将杀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寝。与扬万年弑帝。寿十五岁。右卫将军萧道成以皇太后令追封昱为苍梧王。迎安成王准即皇帝位。时年九岁 元徽(五)

  癸丑 元徽元年魏 延兴三年甲寅 元徽二年延兴四年

  魏囚狱或积年。群臣颇言之。上皇曰。滞狱诚非善治。不犹愈于仓猝而滥乎。夫人忧苦则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

  乙卯 元徽三年延兴五年丙辰 元徽四年承明元年 二月太上皇崩冯太后复临朝

  魏显祖献文皇帝。云中造建明寺。四方诸寺一千余所。度僧尼七万七千人(北史并弘明集)

  顺帝

  准。字仲谋。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即位年九岁。以萧道成为司空录尚书事。在位三年。寿十二 升明(三)

  丁巳 宋 升明元年 元徽五年也七月改升明魏 太和元年戊午   升明二年太和二年

  升明二年。右长史王俭知萧道成意。乃唱议使中书舍人虞整作诏。进道成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

  已未年三月。以太傅萧道成为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齐公。加九锡。四户进爵为王。诏禅位于齐王。帝不肯出宫。王敬则勒兵殿庭。以版舆入迎帝。帝泣而禅。誓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大哭。帝乘画轮车出就东邸。司空褚渊等奉玺绶诣斋宫。劝进齐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奉宋顺帝为汝阴王。筑宫丹阳置兵守卫。卫士杀王以疾闻

  右宋八主合五十九年禅于齐

  齐(萧姓都建康)

  太祖高皇帝 武帝 郁林王 海陵王

  明帝 东昏侯 和帝 七主合二十三年

  太祖高皇帝

  讳道成。字绍伯。兰陵人。汉萧何二十四世孙。受宋禅。在位四年。寿五十六 建元(四)

  己未 齐 建元元年 宋升明三年也六月改元魏 太和三年庚申   建元二年太和四年辛酉   建元三年太和五年壬戌   建元四年三月帝殂太和六年

  齐帝诵持般若。书写法华经。四月八日铸佛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供僧造陟屺正观二寺(方志并弘明集)

  世祖武帝

  讳赜。字宣远。高帝长子。壬戊年三月即位。在位十一年。寿五十四岁 永明(十一)

  癸亥 永明元年太和七年甲子 永明二年太和八年

  齐以竟陵王子良为护国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子良清尚倾意宾客才俊之士。笃重佛氏。每招致僧侣讲论佛法。尊法之盛。江左未之有也。亲为众僧赋食行水(齐书方志)

  乙丑 齐 永明三年魏 太和九年丙寅   永明四年太和十年丁卯   永明五年太和十一年戊辰   永明六年太和十二年己巳   永明七年太和十三年庚午   永明八年太和十四年辛未   永明九年太和十五年 文明冯太后崩帝依古礼服丧三年壬申   永明十年太和十六年

  魏帝命群臣议行次。中书监高间议以为。帝王莫不以中原为正统。不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故桀纣至虐不废夏商之历。厉惠至昏无害周晋之箓。晋承魏为金。赵承晋为水。燕承赵为木。秦承燕为火。秦之既亡。魏乃称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于轩辕。臣愚以为宣为土德。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神元与晋武往来通好。至于桓穆。志辅晋室。是则司马祚终于郏鄏。而拓跋受命于云代。昔秦并天下。汉犹比之共工。卒继周为火德。况刘石符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岂可舍晋而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请从彪等议。于是诏承晋为水德丙子年魏太和二十年。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氏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逮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至西魏恭帝廓。去年号但称元年。复姓拓跋氏。凡九十九姓改为单者皆复其旧。甲戌年魏帝南过比干墓。祭以太牢。自为文曰。呜呼介七胡不我臣

  癸酉 齐 永明十一年七月帝殂魏 太和十七年帝以平城地寒六月下雪十月如邺议迁都洛阳平城今西京路也

  齐郁林王 皇太孙也。讳昭业。文惠太子之长子。癸酉年七月立。甲戌年正月改元隆昌。不亲政事狂纵。西昌侯鸾谏之不从。乃欲诛鸾。七月鸾乃引兵入云龙门。弑帝于西弄。以太后令追废为郁林王。迎文惠第二子新安王昭文即帝位。时年十五岁。改元延兴。封鸾为宣城郡公。进爵太傅宣城王。十月太后令曰。太傅宣城王宜入承宝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十一月海陵殒

  高帝明帝

  鸾。太祖兄始安真王之子。少孤高。帝抚育如己子。封西昌侯。在位五年。寿四十建武(四)永泰(一)

  甲戌 建武元年十月改元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帝至洛阳乙亥 建武二年太和十九年

  魏帝如鲁祠孔子。选孔氏宗子一人封崇圣侯。奉孔子祠幸徐州白塔寺。寺有道登法师入灭。下诏伤悼。施绢千疋斋一切僧。京城七日行道(魏书)

  丙…

《释氏稽古略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