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氏稽古略》

「史传部」经文2037卷49页码:P0737
元 觉岸编

  《释氏稽古略》三 ▪第8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子 建武三年太和二十年魏改姓元氏

  齐释慧基。明皇帝两诏不起。就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尝为文宣王着法华疏义。十一月入寂。寿八十五岁(高僧传)

  丁丑 建武四年太和二十一年 帝立子恪为皇太子

  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禅师(此云觉首)志爱嵩岳。帝敕就少室山立少林寺居。师度弟子僧稠慧光(僧传寺记)

  戌寅 永泰元年 七月帝崩太和二十二年

  齐帝在位。持斋修十善。诵法华般若二经。建归依寺。造千金像。写佛经(方志)

  东昏侯

  宝卷。明帝第三子。建武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即帝位而失德。在位二年被弑。寿十九永元(二)

  己卯 永元元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殂

  魏帝建寺奉斋造安养寺于邺。六宫侍女持六斋精进诵经慕道者放令出家。帝度僧尼万四千人(北史辩正)

  庚辰 齐 永元二年十二月帝遇害魏世宗宣武帝恪孝文第二子立 景明元年

  是时崔慧景据广陵反。荆州刺史萧懿举兵入援。击斩慧景。以懿为尚书令。嬖臣茹法珍等惮懿威权谮懿。十月赐懿死。懿曰。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萧衍刺雍州在襄阳。闻兄懿死即日建牙集众。帝使萧颖胃讨之。颖胃乃与衍合。次年辛巳三月奉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中兴。加萧衍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直抵建康。十二月帝遇害。衍以宣德太后令废为东昏侯

  和帝

  讳宝融。明帝第八子。封南康王。出刺荆州。辛巳年春三月即皇帝位。壬午年春正月诏进大司马萧衍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一月进爵为王。帝东归至姑熟(江东太平路也)。下诏禅位于梁王即皇帝位。奉帝为巴陵王寻杀之。在位一年。寿十六岁

  辛巳 中兴元年 帝三月即位明年二月禅于梁魏 景明二年

  右齐七主合二十三年禅于梁

  梁(萧姓都建康)

  高祖武帝 大宗简文帝 世祖元帝 敬帝 四主

  高祖武帝

  讳衍。字叔达。兰陵人。仕齐封梁王。受齐禅。在位四十八年。寿八十六 天监(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天清(三)

  壬午 梁 天监元年 二月改元 诏宝公大士阙下行化不许禁止本传魏 景明三年癸未 天监二年景明四年

  建康法云寺云光法师。凡讲经天雨花如雪片。帝于含光殿焚疏讲云光志公。翌日斋志公至焉。帝诏曰大士宝志。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南史又圣感传)

  慈悲忏法 梁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求拯拔。帝阅佛经为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于世。曰梁皇忏

  甲申 天监三年魏 正始元年

  梁帝四月八日率道俗升重云殿。披露忏悔。亲制愿文。奉佛三宝。于本第立光宅寺。铸金铜佛大像奉祀(弘明集)

  乙酉 梁 天监四年魏 正始二年

  金山水陆大斋 初梁帝梦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为作水陆大斋而救拔之。帝扣诸沙门。宝志公曰。寻经必有因缘。帝取佛经躬盲披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于夜捧文停烛白佛曰。若此文理协圣轨。愿拜起时此灯自明。或仪式未详。灯暗如故。言讫投地一礼。灯烛皆明。至是二月十五日于今镇江金山寺依仪修设。帝临地席。诏祐律师宣文。利洽幽明。至今遵行焉(见苇江文集)

  丙戌 天监五年 梁太子统生五岁能遍诵五经正始三年丁亥 天监六年正始四年

  梁帝假宝公神力见地狱苦相。问何以止之。宝公曰。唯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诏天下寺院击钟舒徐其声(本纪)

  戊子 天监七年永平元年己丑 天监八年永平二年

  魏西竺沙门菩提流支。此云觉希。诏居紫极殿译论。魏帝于式干殿讲维摩经。时魏朝专尚释氏。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西域来者三千余人。帝别立永明寺。房舍千余间居之。延昌时。凡郡州佛寺一万三千余所。僧至二百万(北史)

  庚寅 天监九年 帝敕沙门宝唱撰名僧传八十一卷魏 永平三年

  梁帝为太祖文皇帝钟山建大爱敬寺。供给千僧。献太后青溪西岸起大智度寺。诸尼师四时讲诵(弘明集)

  辛卯 天监十年永平四年

  梁帝遣郝骞等。往天竺国迎佛旃檀像。其王模刻一像付骞。是年至建康。帝迎奉太极殿建斋度僧。大赦断杀。帝从是蔬食断欲(感通录)

  壬辰 天监十一年延昌元年

  傅大士 齐明帝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婺州义乌县双林乡傅宣慈家。名翕。字玄风。号善慧。至是壬辰十六岁。娶刘氏有子二人。曰普建普成。梁普通元年年二十四。溯水于稽亭塘下。西域沙门嵩头陀引之临水观影。圆光宝盖法从甚盛。心感悟之。遂于松山之顶。因双稠树创庵而居。名曰双林。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种植蔬果。为人佣作。昼作夜归。与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至大通二年。弟子日众大士欲导群品。乃化妻子鬻身昉设大会。中大通六年大士遣弟子傅暀诣阙奉书。有诏赴阙。闰十二月到建康。帝闻大士神异。预锁诸门。大士以木槌扣一门诸门悉启。直入善言殿。帝问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帝为设食竟。上钟山定林寺。诏令资给。大同五年大士再入都。三月帝召见寿光殿。共论真谛。大士曰。息而不灭。帝又请讲金刚经。大士挥按一拍而起。帝不喻再请讲。大士乃索拍版升座。唱四十九颂遂便去。逮今颂行于世。大士一日顶冠披衲靸履。帝问是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辞阙而还。大同十年大士设大法会。普为众生忏灭罪苦。速得解脱。大士以佛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建大层龛。中心立一柱。启八面而实诸经。谓之轮藏。立愿曰。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发菩提心者。能推轮藏。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之轮藏设大士像始此也。大士于陈宣帝大建元年四月告普建普成二法师等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汝等慎护三业。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至二十四日入于涅槃。寿七十三。阇维收舍利。顶骨葬双林。今成大道场。大士偈语并行于世。尝着心王铭。其辞曰。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名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诸佛菩萨。了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生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尽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癸巳 梁 天监十二年魏 延昌二年甲午 天监十三年延昌三年乙未 梁 天监十四年魏延昌四年正月帝崩太子诩立年六岁母尊胡氏为皇太后临朝

  诵经延寿 梁释智藏法师。初游建康。帝召见深加敬礼。帝为宝志大士建塔寺曰开善。敕藏居焉。遇异人曰。师寿止三十一岁。藏乃竭精修道。专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厄之年俄空中曰。承般若力得倍寿矣。果然寿终六十二岁。敕葬独龙山宝公寺之左。由是江左道俗皆持诵金刚般若经(感应传)

  丙申 天监十五年魏肃宗孝明帝诩宣武第二子 熙平元年

  魏世宗宣武帝作瑶光寺未就。是岁胡太后建永宁寺。皆在宫侧。又作石窟寺于伊阙口。金像高丈六尺者一。如中人者十。玉像二。为九层浮图。高九十丈。上刹复高十丈。静夜铃铎声闻十里。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北史)

  石像 梁越州隐岳寺十丈石佛像。初齐明帝建武中僧护造成面朴而亡。次有僧淑袭其未成。至是建安王舍金。委僧祐成之(石佛记)

  丁酉 天监十六年熙平二年

  佛名 梁帝敕法师僧绍撰众经目录四卷。敕沙门宝唱撰比丘尼传四卷。又撰众经佛名三卷

  梁三月帝敕织官。文锦不得为仙人鸟兽之形。裁剪有乖仁恕(帝纪)

  素馔 四月梁武皇帝诏以宗庙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面为之。八座朝议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十月诏以宗庙犹用脯修更议代之。于是以大饼代大脯。其余尽用蔬果(帝纪)。今之茹素办食者本此也

  戊戌 天监十七年神龟元年

  弘明集 梁沙门僧祐律师。自齐初大弘律法。至是帝深加礼敬。祐年衰脚疾。敕肩舆入内殿为六宫受戒。五月二十六日入寂。寿七十四岁。师有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等。并行于世(高僧传)

  己亥 天监十八年神龟二年

  慧约法师别号 梁帝曰。道资人弘。理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立。慧约法师。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师于等觉殿受菩萨戒。复设无遮大会。帝自受戒后。日唯一食。食止蔬菜。寝居殿所。净如沙门。帝普通四年制中外毋斥法师慧约名。别号智者。沙门别号自法师始。帝大同元年九月六日智者慧约国师入灭。寿八十四。夏六十三。帝素服临丧。哭之辍朝一七日。其月二十九日诏葬独龙山志公墓左。从师得戒者四万八千人服缌麻哭送葬所。帝大同二年敕改法师所居竹山里为智者里(梁帝本纪又师塔记)

  高僧传 梁帝敕御史裴子野撰名僧传二十卷。会稽释慧皎着高僧传十四卷。始汉永平终于是岁凡四百五十余载。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入大藏流行(苇江集)

《释氏稽古略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