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叁 ▪第8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子 建武叁年太和二十年魏改姓元氏
齊釋慧基。明皇帝兩诏不起。就于會邑龜山立寶林精舍。嘗爲文宣王著法華疏義。十一月入寂。壽八十五歲(高僧傳)
丁醜 建武四年太和二十一年 帝立子恪爲皇太子
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禅師(此雲覺首)志愛嵩嶽。帝敕就少室山立少林寺居。師度弟子僧稠慧光(僧傳寺記)
戌寅 永泰元年 七月帝崩太和二十二年
齊帝在位。持齋修十善。誦法華般若二經。建歸依寺。造千金像。寫佛經(方志)
東昏侯
寶卷。明帝第叁子。建武元年十一月立爲皇太子。即帝位而失德。在位二年被弑。壽十九永元(二)
己卯 永元元年太和二十叁年四月孝文帝殂
魏帝建寺奉齋造安養寺于邺。六宮侍女持六齋精進誦經慕道者放令出家。帝度僧尼萬四千人(北史辯正)
庚辰 齊 永元二年十二月帝遇害魏世宗宣武帝恪孝文第二子立 景明元年
是時崔慧景據廣陵反。荊州刺史蕭懿舉兵入援。擊斬慧景。以懿爲尚書令。嬖臣茹法珍等憚懿威權谮懿。十月賜懿死。懿曰。家弟在雍。深爲朝廷憂之。蕭衍刺雍州在襄陽。聞兄懿死即日建牙集衆。帝使蕭穎胃討之。穎胃乃與衍合。次年辛巳叁月奉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中興。加蕭衍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假黃钺直抵建康。十二月帝遇害。衍以宣德太後令廢爲東昏侯
和帝
諱寶融。明帝第八子。封南康王。出刺荊州。辛巳年春叁月即皇帝位。壬午年春正月诏進大司馬蕭衍位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爲梁公備九錫。一月進爵爲王。帝東歸至姑熟(江東太平路也)。下诏禅位于梁王即皇帝位。奉帝爲巴陵王尋殺之。在位一年。壽十六歲
辛巳 中興元年 帝叁月即位明年二月禅于梁魏 景明二年
右齊七主合二十叁年禅于梁
梁(蕭姓都建康)
高祖武帝 大宗簡文帝 世祖元帝 敬帝 四主
高祖武帝
諱衍。字叔達。蘭陵人。仕齊封梁王。受齊禅。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六 天監(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天清(叁)
壬午 梁 天監元年 二月改元 诏寶公大士阙下行化不許禁止本傳魏 景明叁年癸未 天監二年景明四年
建康法雲寺雲光法師。凡講經天雨花如雪片。帝于含光殿焚疏講雲光志公。翌日齋志公至焉。帝诏曰大士寶志。迹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南史又聖感傳)
慈悲忏法 梁帝初爲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爲巨蟒入後宮。通夢于帝求拯拔。帝閱佛經爲製慈悲道場忏法十卷。請僧忏禮。夫人化爲天人。空中謝帝而去。其忏法行于世。曰梁皇忏
甲申 天監叁年魏 正始元年
梁帝四月八日率道俗升重雲殿。披露忏悔。親製願文。奉佛叁寶。于本第立光宅寺。鑄金銅佛大像奉祀(弘明集)
乙酉 梁 天監四年魏 正始二年
金山水陸大齋 初梁帝夢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爲作水陸大齋而救拔之。帝扣諸沙門。寶志公曰。尋經必有因緣。帝取佛經躬盲披覽。創造儀文。叁年乃成。于夜捧文停燭白佛曰。若此文理協聖軌。願拜起時此燈自明。或儀式未詳。燈暗如故。言訖投地一禮。燈燭皆明。至是二月十五日于今鎮江金山寺依儀修設。帝臨地席。诏祐律師宣文。利洽幽明。至今遵行焉(見葦江文集)
丙戌 天監五年 梁太子統生五歲能遍誦五經正始叁年丁亥 天監六年正始四年
梁帝假寶公神力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止之。寶公曰。唯聞鍾聲其苦暫息。于是诏天下寺院擊鍾舒徐其聲(本紀)
戊子 天監七年永平元年己醜 天監八年永平二年
魏西竺沙門菩提流支。此雲覺希。诏居紫極殿譯論。魏帝于式幹殿講維摩經。時魏朝專尚釋氏。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西域來者叁千余人。帝別立永明寺。房舍千余間居之。延昌時。凡郡州佛寺一萬叁千余所。僧至二百萬(北史)
庚寅 天監九年 帝敕沙門寶唱撰名僧傳八十一卷魏 永平叁年
梁帝爲太祖文皇帝鍾山建大愛敬寺。供給千僧。獻太後青溪西岸起大智度寺。諸尼師四時講誦(弘明集)
辛卯 天監十年永平四年
梁帝遣郝骞等。往天竺國迎佛旃檀像。其王模刻一像付骞。是年至建康。帝迎奉太極殿建齋度僧。大赦斷殺。帝從是蔬食斷欲(感通錄)
壬辰 天監十一年延昌元年
傅大士 齊明帝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婺州義烏縣雙林鄉傅宣慈家。名翕。字玄風。號善慧。至是壬辰十六歲。娶劉氏有子二人。曰普建普成。梁普通元年年二十四。溯水于稽亭塘下。西域沙門嵩頭陀引之臨水觀影。圓光寶蓋法從甚盛。心感悟之。遂于松山之頂。因雙稠樹創庵而居。名曰雙林。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種植蔬果。爲人傭作。晝作夜歸。與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至大通二年。弟子日衆大士欲導群品。乃化妻子鬻身昉設大會。中大通六年大士遣弟子傅暀詣阙奉書。有诏赴阙。閏十二月到建康。帝聞大士神異。預鎖諸門。大士以木槌扣一門諸門悉啓。直入善言殿。帝問師事從誰。答曰。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帝爲設食竟。上鍾山定林寺。诏令資給。大同五年大士再入都。叁月帝召見壽光殿。共論真谛。大士曰。息而不滅。帝又請講金剛經。大士揮按一拍而起。帝不喻再請講。大士乃索拍版升座。唱四十九頌遂便去。逮今頌行于世。大士一日頂冠披衲靸履。帝問是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辭阙而還。大同十年大士設大法會。普爲衆生忏滅罪苦。速得解脫。大士以佛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建大層龛。中心立一柱。啓八面而實諸經。謂之輪藏。立願曰。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發菩提心者。能推輪藏。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之輪藏設大士像始此也。大士于陳宣帝大建元年四月告普建普成二法師等曰。我從第四天來。爲度衆生。汝等慎護叁業。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墮叁塗。至二十四日入于涅槃。壽七十叁。阇維收舍利。頂骨葬雙林。今成大道場。大士偈語並行于世。嘗著心王銘。其辭曰。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名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爲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嗔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于此漂沈。諸佛菩薩。了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雖空。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生防慎。刹那造作。還複漂沈。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盡在身心。無爲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癸巳 梁 天監十二年魏 延昌二年甲午 天監十叁年延昌叁年乙未 梁 天監十四年魏延昌四年正月帝崩太子诩立年六歲母尊胡氏爲皇太後臨朝
誦經延壽 梁釋智藏法師。初遊建康。帝召見深加敬禮。帝爲寶志大士建塔寺曰開善。敕藏居焉。遇異人曰。師壽止叁十一歲。藏乃竭精修道。專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至厄之年俄空中曰。承般若力得倍壽矣。果然壽終六十二歲。敕葬獨龍山寶公寺之左。由是江左道俗皆持誦金剛般若經(感應傳)
丙申 天監十五年魏肅宗孝明帝诩宣武第二子 熙平元年
魏世宗宣武帝作瑤光寺未就。是歲胡太後建永甯寺。皆在宮側。又作石窟寺于伊阙口。金像高丈六尺者一。如中人者十。玉像二。爲九層浮圖。高九十丈。上刹複高十丈。靜夜鈴铎聲聞十裏。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北史)
石像 梁越州隱嶽寺十丈石佛像。初齊明帝建武中僧護造成面樸而亡。次有僧淑襲其未成。至是建安王舍金。委僧祐成之(石佛記)
丁酉 天監十六年熙平二年
佛名 梁帝敕法師僧紹撰衆經目錄四卷。敕沙門寶唱撰比丘尼傳四卷。又撰衆經佛名叁卷
梁叁月帝敕織官。文錦不得爲仙人鳥獸之形。裁剪有乖仁恕(帝紀)
素馔 四月梁武皇帝诏以宗廟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面爲之。八座朝議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十月诏以宗廟猶用脯修更議代之。于是以大餅代大脯。其余盡用蔬果(帝紀)。今之茹素辦食者本此也
戊戌 天監十七年神龜元年
弘明集 梁沙門僧祐律師。自齊初大弘律法。至是帝深加禮敬。祐年衰腳疾。敕肩輿入內殿爲六宮受戒。五月二十六日入寂。壽七十四歲。師有叁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弘明集等。並行于世(高僧傳)
己亥 天監十八年神龜二年
慧約法師別號 梁帝曰。道資人弘。理無虛授。事藉躬親。民信乃立。慧約法師。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師于等覺殿受菩薩戒。複設無遮大會。帝自受戒後。日唯一食。食止蔬菜。寢居殿所。淨如沙門。帝普通四年製中外毋斥法師慧約名。別號智者。沙門別號自法師始。帝大同元年九月六日智者慧約國師入滅。壽八十四。夏六十叁。帝素服臨喪。哭之辍朝一七日。其月二十九日诏葬獨龍山志公墓左。從師得戒者四萬八千人服缌麻哭送葬所。帝大同二年敕改法師所居竹山裏爲智者裏(梁帝本紀又師塔記)
高僧傳 梁帝敕禦史裴子野撰名僧傳二十卷。會稽釋慧皎著高僧傳十四卷。始漢永平終于是歲凡四百五十余載。二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余人。入大藏流行(葦江集)
…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