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叁 ▪第7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第叁王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爲上。于諸寶中法寶爲上。此是世光未足爲上。于諸光中智光爲上。此是世明未足爲上。于諸明中心明爲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辯于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衆生有之。心寶亦然。祖歎其辯慧。乃複問曰。于諸物中何物無相。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適香至父王厭世。衆皆號絕。維菩提多羅于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于我。戒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複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祖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叁色晃耀踴入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取以建塔。當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記)。尊者嘗因東印度國王請齋。王問曰。諸人盡轉經。師何不轉經。尊者曰。貧道出息不隨衆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不但一卷兩卷

  戊戌 宋 大明二年魏 太安四年 禁酒犯者斬凶吉二事容釀 北史己亥   大明叁年太安五年庚子   大明四年 路昭皇太後造普賢像成和平元年辛醜   大明五年和平二年壬寅   大明六年和平叁年癸卯   大明七年和平四年甲辰   大明八年 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和平五年

  廢帝

  宋太子諱子業。即皇帝位年十六歲。改元景和。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産之等弑帝(前廢帝也)。在位一年。湘東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

  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東王。壽寂之等既弑廢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壽叁十四歲 泰始(七)泰豫(一)

  乙巳 宋 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廢帝永光年也魏 和平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叁萬余人興佛教修舊寺 北史丙午 泰始二年顯祖獻文皇帝弘高宗長子即位年十二憑太後臨朝天安元年 六月開酒禁

  湘東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勸晉安王子勳即大位。建牙于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劉琬帥將佐上尊號。晉安王子勳即皇帝位于浔陽(江州)。改元義嘉。四方貢計皆歸浔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沈攸之爲浔陽太守。將兵討子勳。既而劉琬爲荊州前軍長史。張悅詐而殺之。諸軍至浔陽。斬晉安王子勳。傳首建康。子勳年十一歲

  寶公大士 諱寶志。世稱寶公。尊之也。手足鷹爪。初建康東陽民朱氏之婦。聞兒[口*帚]鷹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爲子。七歲依鍾山僧儉出家。專修禅觀。至是顯迹。以剪尺拂扇挂杖頭。負之行聚落。嘗遇食鲙者。從而求食。啖者遺而薄之。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魚。今江中回魚是也。居多神異。至梁武帝天監十叁年十二月六日入滅。壽九十叁歲。梁武皇帝以金二十萬易建康鍾山之獨龍岡葬之。建浮圖五級于其上。敕王筠勒碑。葬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爲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作偈句。多著南史。爲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頌十四篇並十二時歌。盛行于世。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帝遣使致齋鍾山。親灑製文贊敬。诏曰。自今宜顯尊異。賜號道林真覺菩薩(碑記)。法師昙宗入滅。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謂宗曰。朕何罪勞卿忏。宗曰。舜稱子違爾弼。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甯得有異。帝大悅(統紀)

  丁未 泰始叁年皇興元年

  魏丁未年。憑太後還政。魏主始親國事。改元勤于爲治。賞罰嚴明。拔清節黜貪汙。魏國稱治。于長安北臺起永甯寺。塔七級高。叁十丈。又于天宮寺作佛像。四十叁尺。用銅七萬斤黃金六百斤(北史帝紀)

  戊申 泰始四年 帝造湘宮寺成皇興二年己酉 泰始五年皇興叁年庚戌 宋 泰始六年魏 皇興四年辛亥 泰始七年魏 高祖孝文皇帝宏獻文長子五歲受禅位 延興元年

  魏辛亥年六月。顯祖獻文皇帝弘。聰慧夙成。剛毅有斷。雅好黃老浮圖之學。常有遺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雲子推之弟也。對曰。父子相傳其來久矣。若授旁支。恐非先帝之意。乃奉皇帝玺绶。傳位于太子宏。太子生五歲。改元延興。群臣奏曰。昔漢高祖稱皇帝。尊其父爲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也。今皇帝幼沖。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宮。宮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圖于苑中之西山。與僧居之時談禅理(魏書帝紀)

  壬子 泰豫元年 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歲延興二年 上皇討蠕蠕破之柔然也

  宋明帝。嘗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齋。日誦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蒼梧王

  昱。明帝太子。生十歲即位。在位五年。數出遊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殺則慘然不樂。殿省憂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夜。帝令左右揚玉夫伺織女渡河。見當報我。不見將殺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寢。與揚萬年弑帝。壽十五歲。右衛將軍蕭道成以皇太後令追封昱爲蒼梧王。迎安成王准即皇帝位。時年九歲 元徽(五)

  癸醜 元徽元年魏 延興叁年甲寅 元徽二年延興四年

  魏囚獄或積年。群臣頗言之。上皇曰。滯獄誠非善治。不猶愈于倉猝而濫乎。夫人憂苦則思善故。智者以囹圄爲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

  乙卯 元徽叁年延興五年丙辰 元徽四年承明元年 二月太上皇崩馮太後複臨朝

  魏顯祖獻文皇帝。雲中造建明寺。四方諸寺一千余所。度僧尼七萬七千人(北史並弘明集)

  順帝

  准。字仲謀。明帝第叁子。封安成王。即位年九歲。以蕭道成爲司空錄尚書事。在位叁年。壽十二 升明(叁)

  丁巳 宋 升明元年 元徽五年也七月改升明魏 太和元年戊午   升明二年太和二年

  升明二年。右長史王儉知蕭道成意。乃唱議使中書舍人虞整作诏。進道成假黃钺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

  已未年叁月。以太傅蕭道成爲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爲齊公。加九錫。四戶進爵爲王。诏禅位于齊王。帝不肯出宮。王敬則勒兵殿庭。以版輿入迎帝。帝泣而禅。誓曰。願後身世世勿複生天王家。宮中大哭。帝乘畫輪車出就東邸。司空褚淵等奉玺绶詣齋宮。勸進齊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奉宋順帝爲汝陰王。築宮丹陽置兵守衛。衛士殺王以疾聞

  右宋八主合五十九年禅于齊

  齊(蕭姓都建康)

  太祖高皇帝 武帝 郁林王 海陵王

  明帝 東昏侯 和帝 七主合二十叁年

  太祖高皇帝

  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漢蕭何二十四世孫。受宋禅。在位四年。壽五十六 建元(四)

  己未 齊 建元元年 宋升明叁年也六月改元魏 太和叁年庚申   建元二年太和四年辛酉   建元叁年太和五年壬戌   建元四年叁月帝殂太和六年

  齊帝誦持般若。書寫法華經。四月八日鑄佛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供僧造陟屺正觀二寺(方志並弘明集)

  世祖武帝

  諱赜。字宣遠。高帝長子。壬戊年叁月即位。在位十一年。壽五十四歲 永明(十一)

  癸亥 永明元年太和七年甲子 永明二年太和八年

  齊以竟陵王子良爲護國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子良清尚傾意賓客才俊之士。笃重佛氏。每招致僧侶講論佛法。尊法之盛。江左未之有也。親爲衆僧賦食行水(齊書方志)

  乙醜 齊 永明叁年魏 太和九年丙寅   永明四年太和十年丁卯   永明五年太和十一年戊辰   永明六年太和十二年己巳   永明七年太和十叁年庚午   永明八年太和十四年辛未   永明九年太和十五年 文明馮太後崩帝依古禮服喪叁年壬申   永明十年太和十六年

  魏帝命群臣議行次。中書監高間議以爲。帝王莫不以中原爲正統。不以世數爲與奪善惡爲是非。故桀纣至虐不廢夏商之曆。厲惠至昏無害周晉之箓。晉承魏爲金。趙承晉爲水。燕承趙爲木。秦承燕爲火。秦之既亡。魏乃稱製玄朔。且魏之得姓出于軒轅。臣愚以爲宣爲土德。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議。以爲神元與晉武往來通好。至于桓穆。志輔晉室。是則司馬祚終于郏鄏。而拓跋受命于雲代。昔秦並天下。漢猶比之共工。卒繼周爲火德。況劉石符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豈可舍晉而爲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請從彪等議。于是诏承晉爲水德丙子年魏太和二十年。诏以爲北人謂土爲拓氏爲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爲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爲長孫氏。逮奚氏爲奚氏。乙旃氏爲叔孫氏。丘穆陵氏爲穆氏。步六孤氏爲陸氏。賀賴氏爲賀氏。獨孤氏爲劉氏。賀樓氏爲樓氏。勿忸于氏爲于氏。尉遲氏爲尉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至西魏恭帝廓。去年號但稱元年。複姓拓跋氏。凡九十九姓改爲單者皆複其舊。甲戌年魏帝南過比幹墓。祭以太牢。自爲文曰。嗚呼介七胡不我臣

  癸酉 齊 永明十一年七月帝殂魏 太和十七年帝以平城地寒六月下雪十月如邺議遷都洛陽平城今西京路也

  齊郁林王 皇太孫也。諱昭業。文惠太子之長子。癸酉年七月立。甲戌年正月改元隆昌。不親政事狂縱。西昌侯鸾谏之不從。乃欲誅鸾。七月鸾乃引兵入雲龍門。弑帝于西弄。以太後令追廢爲郁林王。迎文惠第二子新安王昭文即帝位。時年十五歲。改元延興。封鸾爲宣城郡公。進爵太傅宣城王。十月太後令曰。太傅宣城王宜入承寶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十一月海陵殒

  高帝明帝

  鸾。太祖兄始安真王之子。少孤高。帝撫育如己子。封西昌侯。在位五年。壽四十建武(四)永泰(一)

  甲戌 建武元年十月改元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帝至洛陽乙亥 建武二年太和十九年

  魏帝如魯祠孔子。選孔氏宗子一人封崇聖侯。奉孔子祠幸徐州白塔寺。寺有道登法師入滅。下诏傷悼。施絹千疋齋一切僧。京城七日行道(魏書)

  丙…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