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氏稽古略》

「史傳部」經文2037卷49頁碼:P0737
元 覺岸編

  《釋氏稽古略》五 ▪第17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于德藏院。解空著楞嚴補注四卷金剛通論事苑二卷圓覺手鑒一卷蘭盆補注一卷山家義苑二卷草錄一卷。生平提唱宗旨。如頌中論四句。曰中論因緣所生法。一句道盡無剩語。我說即是空假中。珠簾暮卷西山雨。又頌船子曰。夾山不在一揖上。明月蘆花夜夜寒。船子故應無可做。偶來此地弄釣竿。嗣師之法者。曰宗印等。印(北峰也)生杭州鹽官陳氏。年十五具戒參學得竹庵道。隱雷峰毛氏庵。赴華亭普光。遷秀州德藏。複遷華亭之超果蘇之北禅。移天竺靈山。甯宗召對選德殿。賜號慧行法師。嘉定六年行化十二月八日至松江。謂其徒曰。吾化緣畢此。右脅而逝(本傳)

  癸卯 淳熙十年大金 大定二十叁年西夏甲辰 淳熙十一年大定二十四年西夏

  昊天寺 金國大長公主。二月降錢叁百萬。建寺于燕京城。額曰昊天。給田百頃。每歲度僧尼十人(本寺碑刻)

  乙巳 淳熙十二年大金 大定二十五年西夏丙午 淳熙十叁年大定二十六年西夏丁未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太上皇高宗崩大定二十七年西夏戊申 淳熙十五年大定二十八年西夏己酉 淳熙十六年二月光宗受禅即帝位叁月皇子擴進封嘉王大定二十九年西夏

  宋春正月。以周必大留正爲左右丞相。二月辛酉朔壬戌。帝內禅移居重華宮。皇太子即皇帝位。立妃李氏爲皇後(宋鑒)

  光宗

  諱惇。孝宗第五子。年四十歲。自東宮受禅。尊孝宗曰壽皇聖帝。在位五年。禅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壽五十四歲 紹熙(五)

  庚戌 紹熙元年大金 章宗璟 明昌元年西夏

  金國主雍正月癸巳崩。章宗璟立。太子允恭之子也。改元明昌。追谥雍爲世宗。父允恭爲顯宗。璟幼好學善屬文。寬裕溫和。母趙氏(金志)

  辛亥 紹熙二年明昌二年西夏壬子 紹熙叁年明昌叁年西夏癸醜 紹熙四年明昌四年西夏

  金十月誅皇叔鄭王允蹈。先是太子允恭早世。允蹈次長當立。樞密使強克已內侍江淵等以私意立太孫璟。然允蹈性寬厚。母亦趙氏。遠避恩寵。中外無黨。璟每見之有愧色。日亦酣飲。內都智省江淵出入宮掖。大受四方饋遺。國體始弱矣。京師謠言立鄭王。璟惡之。遣東隊主李白曜.西隊主張飛龍.禦前將軍完顔黑鐵分兵擒捕。置獄會同館。獄成鄭王允蹈.附馬都尉唐適蒲刺.同母妹新興公主.榮安公主並賜死。余同逆者夷叁族。次年正月。鄭王長子大通節度使愛王大辯據五國城以叛。報父仇也(金志)

  金诏洞宗禅派萬松長老。于內殿說法。章宗躬親迎禮。奉錦绮大僧祇衣詣座授施。後妃貴戚羅拜于前各施珍財。建普度會。每歲設齋。後于承安二年。诏萬松禅師住西山之仰山(金志)

  甲寅 紹熙五年六月丁酉夜壽皇聖帝孝宗崩大金 明昌五年 受王叛西夏

  宋無准禅師。名師範。生蜀郡梓潼雍氏。是年十月登戒參學來杭州。見松源嶽于靈隱.肯堂充于淨慈。谒破庵先禅師于平江西華秀峰。頓悟玄旨。出世明州清涼。移焦山。遷雪窦。诏住育王。遷徑山。召入對修政殿。賜金襕僧衣。宣詣慈明殿升高座說法。帝垂簾而聽。賜號佛鑒禅師。後建接待。禦書賜額曰萬年正續。又策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入寂。塔全身于圓照嗣破庵祖先禅師(行業碑刻)

  夔州臥龍破庵禅師。名祖先。廣安王氏子。嗣密庵傑禅師(宗泒祖圖)

  明州天童密庵禅師。名鹹傑。生福州鄭氏。自幼穎悟。出家爲僧。遍參知識。後谒應庵于衢州明果。應庵孤硬難入屢遭呵叱。一日應庵問。如何是正法眼。師遽答曰。破沙盆。應庵颔之。未幾辭去省親。庵送以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項門。相從今四載。微诘洞無痕雖未付缽袋。氣宇吞乾坤。卻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此行將省觐。切忌便[跳-兆+梁]跟。吾有末後句。待歸要汝遵。出世衢之烏巨。次遷祥符建康蔣山華藏。未幾诏住徑山靈隱。晚居天童。示寂塔全身于寺之中峰。嗣應庵華禅師(五燈會元)

  明州天童應庵禅師。名昙華。生蕲州江氏。生而奇傑。年十七出家于東禅剃發。受具遍參知識。谒圜悟禅師于雲居。悟入蜀指之見彰教隆禅師。隆移虎丘。師侍行半載間。頓悟玄奧。累遷巨刹。住歸宗日。大慧在梅陽。寄師偈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岐正脈通。其歸重如此。孝宗隆興元年六月十叁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寺山。嗣虎丘隆禅師。隆諱紹隆。嗣圜悟勤禅師。臨濟派也(五燈會元)

  臨安府淨慈肯堂禅師。名彥充。生杭州於潛盛氏。幼依明空院義堪爲師得度。遊學領旨于東林卍庵顔禅師。充奉敕住淨慈。示寂塔于寺之南庵。嗣卍庵顔。卍庵住江州東林。名道顔。蜀郡潼川人。族鮮幹比。久參圜悟洎悟還蜀。囑之依妙喜。仍以書致喜曰。顔川彩繪已畢但欠點眼耳。妙喜居雲門及洋嶼。顔皆侍焉。朝夕質疑方得大悟。遂嗣大慧杲禅師(五燈會元)

  杭州景德靈隱禅寺禅師。名崇嶽。生處州龍泉吳氏。孝宗隆興二年。得度于杭州西湖白蓮精舍。遊方參請。最後見密庵傑禅師于衢州西山。密庵移建康蔣山華藏杭之徑山。皆侍從之。密庵開室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忽大悟。密庵遷靈隱。命師居第一座。旋出世平江澄照。爲密庵嗣。遷江陰光孝無爲治父饒州薦福明州香山平江虎丘。甯宗慶元叁年诏住靈隱。慶元六年上章乞老。帝許之退居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交舊公卿。垂語于學者曰。有力量人因甚擡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贻書嗣法弟子。香山光睦.雲居善開.囑以闡法。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玄關。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壽七十一歲。臘四十九夏。塔全身北高峰之原(行業碑刻)

  宋 紹熙五年春叁月。壽皇不豫。六月丁酉夜壽皇崩。帝寢疾。是日太皇太後有旨。聽就內中成服。秋七月甲子。太皇太後降旨雲。皇帝以疾至今。未能執喪。曾有親筆自欲退閑。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皇帝爲太上皇帝。皇後爲太上皇後。嘉王固辭。且顧樞密趙汝愚曰。某無罪恐負不孝之名。合門宣贊。中侍關禮等。遽以黃袍披嘉王。王拒不受。汝愚固請。遂即皇帝位于東檻之素幄(宋鑒)

  甯宗

  諱擴。光宗長子。封嘉王。即帝位。臨下以簡。禦衆以寬。省刑薄賦。罷歲貢寬民力。留心帝王之業。服浣濯之衣。二十七歲受禅。在位叁十年。壽五十七歲(帝紀) 慶元(六)嘉泰(四)開禧(叁)嘉定(十七)

  乙卯 慶元元年大金 明昌六年西夏丙辰 慶元二年金改 承安元年西夏

  金國改元十一月二十叁日大赦度僧千員(金志)

  丁巳 慶元叁年大金 承安二年西夏戊午 慶元四年承安叁年西夏己末 慶元五年大金 承安四年西夏

  金九月大後趙氏寢疾。國王候起居。鄭宸妃亦至。後曰。我有一心願未遂。宸妃能成我意乎。我家叁四百口爲炀王(即海陵炀王也)所殺。叢冢在和龍(即燕慕容氏之黃龍府也)我欲創一寺在彼追薦冥福歲時奠享。我不敢費公錢。我自有錢七萬可以辦。汝說與皇帝。越旬太後崩。宸妃以其遺留分與中外姻親及諸趙氏之在京遠近者。奏手诏下和龍府起大明寺。造九級浮圖。遣太後殿內侍侯衍監造。務極壯麗。且度僧叁萬人。施以度牒。度及五萬人也。寺傍建八寺以處之(金志)

  庚申 慶元六年大金 承安五年西夏

  宋五月丁亥壽仁太上皇後崩。谥曰慈懿。八月丁亥太上皇帝光宗崩(宋鑒)

  金愛王既叛。求援大軍。是年大軍大舉深入。十二月丁酉。取大都城圍和龍(大軍今元朝大勢也金志)

  辛酉 嘉泰元年金改 泰和元年西夏壬戌 嘉泰二年行禅宗機緣普燈錄泰和二年西夏癸亥 嘉泰叁年泰和叁年西夏甲子 嘉泰四年追封嶽飛曰鄂王宋鑒泰和四年西夏乙醜 開禧元年金議遷都 泰和五年西夏丙寅 開禧二年泰和六年西夏

  西夏拓跋失都兒忽。仁宗侄也。幹順之小子曰仁友者之子也。五月立。在位六年(金志)

  丁卯 開禧叁年泰和七年西夏戊辰 嘉定元年泰和八年西夏

  金十一月丙辰。章宗崩。無嗣。群臣奉遺诏立衛王允濟。丙寅即帝位。世宗第七子也。在位四年。纥石烈[幸*力]中弑之

  己巳 嘉定二年金改 大安元年西夏庚午 嘉定叁年旃檀佛像至是庚午計二千二百二年矣大安二年西夏

  旃檀瑞像 是歲止金國十二年矣。十月迎赴上京禁庭供養。按翰林程钜夫瑞像殿記曰。釋迦如來初爲太子生七日。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天爲母說法。優填國王自以久失瞻仰于如來欲見無從。乃刻旃檀爲像。目犍連尊者慮有阙陋。躬以神力攝叁十二匠升忉利天。谛觀相好叁返。乃得其真既成。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及佛自忉利天複至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佛爲摩頂授記曰。我滅度千年之後。汝從震旦(東土也)廣利人天。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慈六十八年。涼州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叁年。淮南叁百六十七年。複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涼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聖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宮內殿居五十四年。丁醜歲叁月燕宮火。迎還聖安寺居。今五十九年。乙亥歲當今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也。帝遣大臣孛羅等四衆。備法駕使衛音伎。迎奉萬壽山仁智殿。丁醜建大聖萬安寺。己醜歲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後殿。大作佛事。瑞像計自優填王造始之歲至今延祐丙辰凡二千叁百有七年(殿記碑刻)

  辛未 嘉定四年大金 大安叁年西夏 神宗 光定元年

  春西夏神宗拓跋須蕃邸立。始爲大軍所攻。求援于金。金不能救。夏人乃叛金。是時大朝國勢益強。但居其故地。于燕雲置行省。命其大臣領之。所謂太師國王也。鞑靼之先與女真同類。蓋皆靺鞨之後也。其國在元魏齊(北齊)周(宇文)之時稱勿吉。至隋稱靺鞨。地直長安東北六千裏。東瀕海離爲數十郡。有黑水白山等名。白山本臣高麗。唐滅高麗。其遺人迸入渤海。惟黑水完強。及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後爲奚契丹所攻。部族分散。其居混同江之上(遼東開元…

《釋氏稽古略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