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五 ▪第17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于德藏院。解空着楞严补注四卷金刚通论事苑二卷圆觉手鉴一卷兰盆补注一卷山家义苑二卷草录一卷。生平提唱宗旨。如颂中论四句。曰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句道尽无剩语。我说即是空假中。珠帘暮卷西山雨。又颂船子曰。夹山不在一揖上。明月芦花夜夜寒。船子故应无可做。偶来此地弄钓竿。嗣师之法者。曰宗印等。印(北峰也)生杭州盐官陈氏。年十五具戒参学得竹庵道。隐雷峰毛氏庵。赴华亭普光。迁秀州德藏。复迁华亭之超果苏之北禅。移天竺灵山。宁宗召对选德殿。赐号慧行法师。嘉定六年行化十二月八日至松江。谓其徒曰。吾化缘毕此。右胁而逝(本传)
癸卯 淳熙十年大金 大定二十三年西夏甲辰 淳熙十一年大定二十四年西夏
昊天寺 金国大长公主。二月降钱三百万。建寺于燕京城。额曰昊天。给田百顷。每岁度僧尼十人(本寺碑刻)
乙巳 淳熙十二年大金 大定二十五年西夏丙午 淳熙十三年大定二十六年西夏丁未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太上皇高宗崩大定二十七年西夏戊申 淳熙十五年大定二十八年西夏己酉 淳熙十六年二月光宗受禅即帝位三月皇子扩进封嘉王大定二十九年西夏
宋春正月。以周必大留正为左右丞相。二月辛酉朔壬戌。帝内禅移居重华宫。皇太子即皇帝位。立妃李氏为皇后(宋鉴)
光宗
讳惇。孝宗第五子。年四十岁。自东宫受禅。尊孝宗曰寿皇圣帝。在位五年。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寿五十四岁 绍熙(五)
庚戌 绍熙元年大金 章宗璟 明昌元年西夏
金国主雍正月癸巳崩。章宗璟立。太子允恭之子也。改元明昌。追谥雍为世宗。父允恭为显宗。璟幼好学善属文。宽裕温和。母赵氏(金志)
辛亥 绍熙二年明昌二年西夏壬子 绍熙三年明昌三年西夏癸丑 绍熙四年明昌四年西夏
金十月诛皇叔郑王允蹈。先是太子允恭早世。允蹈次长当立。枢密使强克已内侍江渊等以私意立太孙璟。然允蹈性宽厚。母亦赵氏。远避恩宠。中外无党。璟每见之有愧色。日亦酣饮。内都智省江渊出入宫掖。大受四方馈遗。国体始弱矣。京师谣言立郑王。璟恶之。遣东队主李白曜.西队主张飞龙.御前将军完颜黑铁分兵擒捕。置狱会同馆。狱成郑王允蹈.附马都尉唐适蒲刺.同母妹新兴公主.荣安公主并赐死。余同逆者夷三族。次年正月。郑王长子大通节度使爱王大辩据五国城以叛。报父仇也(金志)
金诏洞宗禅派万松长老。于内殿说法。章宗躬亲迎礼。奉锦绮大僧祇衣诣座授施。后妃贵戚罗拜于前各施珍财。建普度会。每岁设斋。后于承安二年。诏万松禅师住西山之仰山(金志)
甲寅 绍熙五年六月丁酉夜寿皇圣帝孝宗崩大金 明昌五年 受王叛西夏
宋无准禅师。名师范。生蜀郡梓潼雍氏。是年十月登戒参学来杭州。见松源岳于灵隐.肯堂充于净慈。谒破庵先禅师于平江西华秀峰。顿悟玄旨。出世明州清凉。移焦山。迁雪窦。诏住育王。迁径山。召入对修政殿。赐金襕僧衣。宣诣慈明殿升高座说法。帝垂帘而听。赐号佛鉴禅师。后建接待。御书赐额曰万年正续。又策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入寂。塔全身于圆照嗣破庵祖先禅师(行业碑刻)
夔州卧龙破庵禅师。名祖先。广安王氏子。嗣密庵杰禅师(宗泒祖图)
明州天童密庵禅师。名咸杰。生福州郑氏。自幼颖悟。出家为僧。遍参知识。后谒应庵于衢州明果。应庵孤硬难入屡遭呵叱。一日应庵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未几辞去省亲。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项门。相从今四载。微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跳-兆+梁]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遵。出世衢之乌巨。次迁祥符建康蒋山华藏。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天童。示寂塔全身于寺之中峰。嗣应庵华禅师(五灯会元)
明州天童应庵禅师。名昙华。生蕲州江氏。生而奇杰。年十七出家于东禅剃发。受具遍参知识。谒圜悟禅师于云居。悟入蜀指之见彰教隆禅师。隆移虎丘。师侍行半载间。顿悟玄奥。累迁巨刹。住归宗日。大慧在梅阳。寄师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其归重如此。孝宗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寺山。嗣虎丘隆禅师。隆讳绍隆。嗣圜悟勤禅师。临济派也(五灯会元)
临安府净慈肯堂禅师。名彦充。生杭州於潜盛氏。幼依明空院义堪为师得度。游学领旨于东林卍庵颜禅师。充奉敕住净慈。示寂塔于寺之南庵。嗣卍庵颜。卍庵住江州东林。名道颜。蜀郡潼川人。族鲜干比。久参圜悟洎悟还蜀。嘱之依妙喜。仍以书致喜曰。颜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眼耳。妙喜居云门及洋屿。颜皆侍焉。朝夕质疑方得大悟。遂嗣大慧杲禅师(五灯会元)
杭州景德灵隐禅寺禅师。名崇岳。生处州龙泉吴氏。孝宗隆兴二年。得度于杭州西湖白莲精舍。游方参请。最后见密庵杰禅师于衢州西山。密庵移建康蒋山华藏杭之径山。皆侍从之。密庵开室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忽大悟。密庵迁灵隐。命师居第一座。旋出世平江澄照。为密庵嗣。迁江阴光孝无为治父饶州荐福明州香山平江虎丘。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庆元六年上章乞老。帝许之退居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交旧公卿。垂语于学者曰。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书嗣法弟子。香山光睦.云居善开.嘱以阐法。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寿七十一岁。腊四十九夏。塔全身北高峰之原(行业碑刻)
宋 绍熙五年春三月。寿皇不豫。六月丁酉夜寿皇崩。帝寝疾。是日太皇太后有旨。听就内中成服。秋七月甲子。太皇太后降旨云。皇帝以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亲笔自欲退闲。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嘉王固辞。且顾枢密赵汝愚曰。某无罪恐负不孝之名。合门宣赞。中侍关礼等。遽以黄袍披嘉王。王拒不受。汝愚固请。遂即皇帝位于东槛之素幄(宋鉴)
宁宗
讳扩。光宗长子。封嘉王。即帝位。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省刑薄赋。罢岁贡宽民力。留心帝王之业。服浣濯之衣。二十七岁受禅。在位三十年。寿五十七岁(帝纪) 庆元(六)嘉泰(四)开禧(三)嘉定(十七)
乙卯 庆元元年大金 明昌六年西夏丙辰 庆元二年金改 承安元年西夏
金国改元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员(金志)
丁巳 庆元三年大金 承安二年西夏戊午 庆元四年承安三年西夏己末 庆元五年大金 承安四年西夏
金九月大后赵氏寝疾。国王候起居。郑宸妃亦至。后曰。我有一心愿未遂。宸妃能成我意乎。我家三四百口为炀王(即海陵炀王也)所杀。丛冢在和龙(即燕慕容氏之黄龙府也)我欲创一寺在彼追荐冥福岁时奠享。我不敢费公钱。我自有钱七万可以办。汝说与皇帝。越旬太后崩。宸妃以其遗留分与中外姻亲及诸赵氏之在京远近者。奏手诏下和龙府起大明寺。造九级浮图。遣太后殿内侍侯衍监造。务极壮丽。且度僧三万人。施以度牒。度及五万人也。寺傍建八寺以处之(金志)
庚申 庆元六年大金 承安五年西夏
宋五月丁亥寿仁太上皇后崩。谥曰慈懿。八月丁亥太上皇帝光宗崩(宋鉴)
金爱王既叛。求援大军。是年大军大举深入。十二月丁酉。取大都城围和龙(大军今元朝大势也金志)
辛酉 嘉泰元年金改 泰和元年西夏壬戌 嘉泰二年行禅宗机缘普灯录泰和二年西夏癸亥 嘉泰三年泰和三年西夏甲子 嘉泰四年追封岳飞曰鄂王宋鉴泰和四年西夏乙丑 开禧元年金议迁都 泰和五年西夏丙寅 开禧二年泰和六年西夏
西夏拓跋失都儿忽。仁宗侄也。干顺之小子曰仁友者之子也。五月立。在位六年(金志)
丁卯 开禧三年泰和七年西夏戊辰 嘉定元年泰和八年西夏
金十一月丙辰。章宗崩。无嗣。群臣奉遗诏立卫王允济。丙寅即帝位。世宗第七子也。在位四年。纥石烈[幸*力]中弑之
己巳 嘉定二年金改 大安元年西夏庚午 嘉定三年旃檀佛像至是庚午计二千二百二年矣大安二年西夏
旃檀瑞像 是岁止金国十二年矣。十月迎赴上京禁庭供养。按翰林程钜夫瑞像殿记曰。释迦如来初为太子生七日。母摩耶弃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国王自以久失瞻仰于如来欲见无从。乃刻旃檀为像。目犍连尊者虑有阙陋。躬以神力摄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谛观相好三返。乃得其真既成。国王臣民奉之犹真佛焉。及佛自忉利天复至人间。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腾步空中向佛稽首。佛为摩顶授记曰。我灭度千年之后。汝从震旦(东土也)广利人天。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龟慈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凉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四年。丁丑岁三月燕宫火。迎还圣安寺居。今五十九年。乙亥岁当今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也。帝遣大臣孛罗等四众。备法驾使卫音伎。迎奉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万安寺。己丑岁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后殿。大作佛事。瑞像计自优填王造始之岁至今延祐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殿记碑刻)
辛未 嘉定四年大金 大安三年西夏 神宗 光定元年
春西夏神宗拓跋须蕃邸立。始为大军所攻。求援于金。金不能救。夏人乃叛金。是时大朝国势益强。但居其故地。于燕云置行省。命其大臣领之。所谓太师国王也。鞑靼之先与女真同类。盖皆靺鞨之后也。其国在元魏齐(北齐)周(宇文)之时称勿吉。至隋称靺鞨。地直长安东北六千里。东濒海离为数十郡。有黑水白山等名。白山本臣高丽。唐灭高丽。其遗人迸入渤海。惟黑水完强。及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后为奚契丹所攻。部族分散。其居混同江之上(辽东开元…
《释氏稽古略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