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譜》六 ▪第3页
卷第五 / 蕭齊釋僧祐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弗本字優波替。而遙見之心中欣然。心自念言。我學來久。未曾睹此沙門衣服。安詳齊整不失儀節。試往問之所奉何道。吾常意疑。當有異聞殊妙之道。未必齊此往問比丘。所事何道誰爲師主。願聞其志。比丘知意。即說偈曰
吾師叁界尊 有叁十二相
等不存有無 度衆十二門
我年既幼稚 學根近薄鮮
豈能宣至真 如來無極業
一切諸法本 從緣悉本無
若能反本源 乃名曰沙門
安陸沙門答曰。吾所事師從無數劫。奉行六度無極之法。四等四恩行無盡哀。奉無極慈欲度一切。積功累德不可稱載。一生補處在兜術天。降神現存寄迦維羅衛國。處夫人胎如日現水。生行七步天地大動。瑞叁十二稱己聖音。叁界皆苦吾當度之。釋梵四王鹹來啓受。九龍浴身其德無量。粗舉其要。非吾螢燭所歎能究。悉非心口之所言思。是吾大師天人之尊于是頌曰
吾師天中天 叁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遊虛空
化訓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位 心淨開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睹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宗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今佛所在。答曰在迦陵竹園。將諸弟子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問訊至尊。身墮愚冥迷惑曆載。不得咨受今乃奉聖。無極大道。願聽出家得爲比丘。受成就戒。佛言。善哉呼比丘來。頭發自墮袈裟著身。佛爲說經分別諸法。十二根本亘然意達。漏盡意解得無著果。前白佛言。吾有同學。俗字拘律陀今名目連。少小相順要有至真。以相開示今已蒙濟。彼沒塵垢未得拔出。承尊聖旨往開示之。佛言善哉。宜知是時。勿得稽留。時舍利弗稽首佛足。辭出入城求目連。遙見目連與諸弟子。遊行城裏街曲裏巷。舍利弗趣之。目連睹見體改服變。不與常同問之所以。被服改變有何異見。答曰學人無常唯行大明。吾學積年不值大聖。今乃遇之無上大道。欣慶無量故來相求。同其道味累劫無窮。目連答曰此非。小事善共思惟。舍利弗曰。不須重言吾厭從事。不複欲聞假喻言之。人有珍妙施有勝得。大寶如意明珠及獲寶瑛。複欲反求帛祠爲珠。非身所欲。目連答曰。仁智勝我。常兄事卿必不相誤。便當同志將吾受訓。稽首至尊。時舍利弗與目犍連。俱往詣佛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違曠侍省沈沒塵垢。今乃奉觐願爲沙門。啓受法律。佛言善哉即除澡瓶屏鹿衣杖具。佛呼比丘來。頭發自落袈裟著身。爲說正谛漏盡意解。所作已辦成無著果。佛言此二人等往古世時。誓供養我待吾道成。侍衛左右今乃相值。本有千弟子。得舍利弗目連。有二百五十比丘一時所度
爾時偷羅厥叉國。有一婆羅門名曰迦葉。有叁十二相。聰明智慧誦四毗陀經。一切書論無不通達。極爲巨富善能布施。其婦端正舉國無雙。二人自然無有欲想。乃至亦不同宿一室。久于往昔種善根故。不樂在家受五欲樂。日夜思惟厭離世間。精勤求訪出家之法。如是推尋不能得已。即舍家事入于山林。心念口言諸佛如來。出家修道。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便脫去金縷織成珍寶之衣。而著價直千兩金。壞色納衣自剃須發。爾時諸天于虛空中。既見迦葉自出家已。而語之言。善男子。甘蔗種族白淨王子。其名薩婆悉達。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舉世號爲釋迦牟尼佛。今者與千二百五十阿羅漢。在王舍城竹園中住。爾時迦葉聞天語已。歡喜踴躍身毛皆豎。即便往趣竹園僧伽藍。爾時世尊知其當來。而自思惟觀其善根。宜往度之。作此念已。即行逆之。到多子兜婆而逢迦葉。時彼迦葉。既見相好威儀特尊。即便合掌而作此言。世尊實是一切種智。實是慈悲濟衆生者。實是一切所歸依處。即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是我大師。我是弟子。如是叁說。佛即答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我弟子。佛又語言。迦葉當知。若人實非一切種智。而欲受汝爲弟子者。頭即裂壞以爲七分。又複告言。善哉迦葉快哉迦葉。當知五受陰身是大苦聚。于時迦葉聞此語已。即便見谛。乃至得于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迦葉俱還竹園。以此迦葉有大威德智慧聰明。是故名之爲大迦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普光如來出興世時。善慧仙人豈異人乎。即我身是。緣路所過五百外道。所共論議及隨喜者。今此會中。優樓頻螺迦葉兄弟。及其眷屬千比丘是。時賣華女者。今耶輸陀羅是。善慧仙人發布地時傍有二人掃佛前地。及二百人隨喜助者。今此會中舍利弗大目犍連夜那。並二百弟子比丘是。虛空諸天見善慧仙人。以發布地。悉皆隨喜而贊歎者。我初得道。鹿野苑中始轉法輪。八萬天子及頻婆娑羅王。所將眷屬八萬那由他人。及九十六萬億那由他天是。汝等當知。過去所種因緣。無量劫終不磨滅。我于往昔精勤修習一切善業。及發大願心不退轉。故于今者。而已成就一切種智。汝等宜應勤修道行。無得懈怠。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戴作禮而退。普曜經雲。王遙聞子得佛道。已來六年生念久已。心中悲喜饑虛欲睹。有一梵志名優陀耶。聰明智慧本侍菩薩常得其意。王告優陀往請。迎佛別闊。已來十有二年夙夜愁戚。不舍其心思一相見如複更生。優陀受教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優陀見佛。諸天釋梵歸化一切受命。前白佛言。願得出家以爲沙門。佛言呼比丘來。頭發自墮便成沙門。得羅漢道佛時所度。其余前後得道所度不可稱計。佛自念言。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今正應還。設若還國無所感動。于事不宜所化鮮少。先遣神足弟子。比丘優陀耶。往顯威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鹹共渴仰。發起道心所度乃多。爾時世尊告優陀耶。佛本出家與父母誓。若得佛道還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必當還國不違本誓。汝以神足經行虛空。現其神變。乃知吾身已成大道。弟子尚爾況佛威德。巍巍無量爾乃信受。優陀受教神足飛行。經遊虛空往到本國。迦維羅衛城上虛空。現無數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水不濕身火無所傷。七現七沒。從東方沒地出于西方。西沒東出南沒北出。北沒南出。行空如鳥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王及臣民莫不欣喜。乃知道尊。于是頌曰
佛從本所行 生死無數度
常念蜎飛類 勤苦無量劫
時坐佛樹下 逮致本宿願
歡喜當聽說 難得數見聞
適成佛道時 辄降魔眷屬
即壞生死本 消愛欲無余
佛念本生地 意欲見親族
今聽王頭檀 所說甚可悲
比丘名優陀 姿性能悅人
佛遣使令行 孚致消息來
還入父王國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顧 意欲還至宮
優陀聞佛教 即聽受奉行
因時于佛前 變化隨地形
其身忽不見 神足來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優陀耶 進現悅頭檀
變化若幹品 踴出父王殿
淨譬如蓮華 泥土塵不生
父王見恐怖 即問斯何靈
將無是神祇 出地何怪爾
此形姓爲誰 本從何得斯
願以開吾意 令心疑結解
從生至于今 未曾睹是變
太子本棄國 求道度衆生
慕勤無數劫 于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寬意悅豫
我以壞衆惡 爲王太子使
王聞太子問 淚下如雨星
十二年已來 乃承悉達聲
今從吉祥至 思寤如更生
太子舍國位 成道號何名
出國坐六年 精進現成佛
號曰天中天 叁界尊第一
本時在我尊 爲作衆寶殿
刻镂諸妙飾 于今室何如
優陀所答曰 佛之正真微
常坐于樹下 諸天來歸趣
吾子在宮時 茵褥布綩綖
皆以錦繡成 柔軟有光澤
龍妻奉寶床 天帝貢袈裟
不以好衣喜 其心無增損
在國好美食 甘膳悉其味
今所服食者 安身何等類
執缽行分衛 福衆無粗細
咒願布施家 世世令安隱
悉達臥寢時 不敢妄呼覺
鼓琴發歌音 爾乃令寤起
如來叁昧定 夙夜無眠覺
釋梵來勸助 皆現稽首受
在家雜香浴 若幹種衆馨
香香遍室中 今用何所意
八解叁脫門 洗浴除心垢
其心淨如空 普安無惱憂
悉達在家時 搗若幹雜香
香熏其衣服 清淨無垢障
戒定慧解脫 以爲道德香
熏于八難處 世世度十方
四品好床座 以若幹寶成
重疊布衆具 以臥起其上
四禅爲床座 意定無愦亂
清淨如蓮華 不著于泥水
在宮無數兵 諸臣而宿衛
左右常擁護 目不見惡穢
諸弟子衆具 千二百五十
菩薩無央數 皆來稽首集
本在家未出 有四品好車
象馬牛羊步 遊行觀四方
五通以骖駕 徹視洞聽飛
睹本見衆心 遊觀度生死
子出行往返 幢旍羽雕飾
前後諸導從 各執諸兵仗
四等慈悲護 恩惠仁愛度
普覆衆危難 以嚴飾衆生
生時雜妓樂 椎鍾及鳴鼓
觀者悉填路 前後不相害
樹下波羅奈 椎鳴不死鼓
拘鄰等得道 八萬四千天
九十六道伏 其音聞叁千
衆生莫不悅 啓受心皆明
所領何國土 人民爲多少
所化有幾人 悉爲歸伏不
領叁千大界 化訓諸群生
十方不可稱 莫不蒙濟度
在國思正法 助吾治萬民
動順禮節訓 莫不承教聞
佛解空本無 舍于四顛倒
靡不歸伏者 神靜天爲業
佛與世無仇 博無不備達
汝言何不及 一切皆自歸
正天下滿人 一人頭若幹
一頭若幹舌 舌解無數義
合集恒沙人 嗟歎佛功德
江沙劫不暢 況我螢燭明
王聞益悲喜。歎曰。善哉善哉。阿夷言不妄。佛當來不。何日當至乎。優陀報曰。卻七日到王大踴躍。即敕群臣國中萬民。吾往迎佛。導從威儀法轉輪王。平治道路掃除令淨。香汁灑地懸缯幡彩。豎其幢蓋周遍國內。其所修治光飾盡宜。千乘萬騎出四十裏。往奉迎佛稽首歸命。優陀前報王曰。本受佛教奉命見王。宣其意故今還宣命。說王意旨饑虛無量。欲見至尊稽首受法。並化萬民鹹蒙福慶。王曰。宜知是時勿複稽留。爾時優陀耶還來詣。佛稽首足下以啓國王。世尊及諸弟子。自期七日當還本國。王及臣民莫不欣悅。別來積年夙夜想念。飲食不甘寢不能寐。饑虛日久計日度時。須世尊到已憶七日。于時大聖告諸弟子。明日當發至迦維羅衛見于父王。皆嚴整衣服。護持應缽。梵釋四王聞佛還國。皆來送侍天雨香汁。散華燒香豎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丘衆皆隨佛後。諸天龍神華香妓樂追于上侍。佛適進路先現瑞應。叁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諸枯竭溪澗自然泉水。王見此瑞知佛已來。敕諸釋種大臣百官。皆行詣佛散華燒香。豎諸幢幡鼓衆妓樂。悉出迎佛王遙見佛。在于大衆如星中月。如日初出昭于朝陽。如樹華茂芬芳熾盛。巨身丈六相好嚴身。晃如金山王睹悲喜。前稽首足惟別彌時。今乃相見。大臣百官皆稽首禮。即還入城足蹈門阃。地爲大動天雨衆華。樂器皆鳴。盲者得視。聾者得聽。拘躄得行。病者得愈。啞者能言。狂者得正。偻者得伸。若被毒者毒爲不行。百鳥禽獸相和悲鳴。婦女珠環相橖作聲。當爾之時見此變化。莫不歡喜。室寶藏者自然發出。中滿珍琦。懷異心者皆共和同。等心叉手自歸命佛。諸畜生類蒙其光潤。皆得生天。懷妊母人。蒙斯光明。苦痛微薄。皆得在産。端正姝好。消淫怒癡無複塵勞。展轉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地獄休息餓鬼飽滿。尋光來至歸命世尊。皆發道意。王見佛巨身丈六。相好光明。體紫金色。諸根寂定。如星中月。晃如金山。天帝梵王四王所奉。睹諸梵志久在山中。薄露身形日炙風飄。身體黑臭在佛邊侍。猶如黑烏在紫金山。不能發起顯佛大德。令一切悅。便敕國中諸豪族釋。端正姝好顔貌殊異。選五百人出爲沙門。侍佛在左右。猶如鳳凰在須彌山。亦如摩尼著水精器。時佛弟難陀亦作沙門。未下須發難有典作。剃頭師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時叵遇。今我大天及諸尊者。識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榮舍世尊位。行作沙門今我小節下劣靡逮。何所貪樂不出爲道乎。唯佛哀愍濟救汙泥。沒溺塵埃拔爲沙門。佛言善哉。佛時便呼比丘來。頭發則墮袈裟在身。即成沙門禮諸沙門。因隨次坐難在後作。次第作禮到此沙門。即住不禮心自念言。是我家仆不能爲禮。佛知告難佛法大通。舉學前後不在尊卑。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汙塗執心。如地四大俱等。地水火風內外無異。其神空淨所著爲名。宜棄自大以法自將。乃應先聖無極道訓。時難見佛教誨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無。棄捐自大下意爲禮。天地大動衆會同歎。善哉善哉。爲道等心。除自高意而下卑心。感于天地爲之大動。從是製法先學爲長。後學爲小。法之常儀各無所恨。無所诤訟。佛時入宮坐于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馔。佛說經法所度無量。瞿夷攜羅雲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久違侍觐曠廢供養。時王僚屬皆懷沈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懷妊生子羅雲。佛語父王告諸群僚。瞿夷守節貞潔清淨無瑕疵也。設王不信今當現證。于時世尊化諸衆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無差異。于時羅雲厥年七歲。瞿夷即以指印信環。與羅雲言。是汝父者以此與焉。羅雲應時直前詣佛。以印信環而授世尊。王及群臣鹹皆欣躍。稱言善哉。所現無量真佛子也。佛語父王及諸臣曰。從今已後無複懷疑。此吾之子。緣吾化生。勿咎瞿夷也。王得道證。瞿夷受戒。淨修梵行。宮人大小。鹹受戒法。月六歲叁。奉齋弗懈。國內清甯。風雨以節時不越序。五谷登賤民安其所。萬邦黎庶鹹來慶賀。道德滋茂如月之初
祐尋。法身無形群有已滅。覺智不起萬動永寂。而甫現托生降神胎化者何也。乘大緣以應俗。本誓力以弘慈也。故能運般若之權。任首楞之勢。回靈兜率。耀化赤澤。陶鈞非我。利見由物。豈言像思議而能語其極哉。是以攝受群萠故地居輪皇。摧製剛誇故才窮藝術。斷拔愛網故去國入山。顯明法尊故降魔道樹。凡斯如迹罔非振俗。應體圓通隨方變現。法身凝湛未嘗起滅。然世識習滯據迹爲真。欲觀如來失道逾遠。故涅槃經雲。若言菩薩在白淨王宮。依因父母生育是身。是魔所說。蓋謂證迹而迷本也。若本迹雙照權實俱明。則披經無礙法身可睹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釋迦譜》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