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傳燈錄》一
序 / 翰林學士朝散大夫行左司谏知製诰同修國史判史館事柱國南陽郡開國侯食邑一千百戶賜紫金魚袋臣楊億 撰
昔釋迦文。以受然燈之夙記當賢劫之次補。降神演化四十九年。開權實頓漸之門。垂半滿偏圓之教。隨機悟理。爰有叁乘之差。接物利生。乃度無邊之衆。其悲濟廣大矣。其軌式備具矣。而雙林入滅。獨顧于飲光。屈[日*旬]相傳。首從于達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踐楷梯徑登佛地。逮五葉而始盛。分千燈而益繁。達寶所者蓋多。轉法輪者非一。蓋大雄付囑之旨。正眼流通之道。教外別行不可思議者也
聖宋啓運人靈幽贊
太祖以神武戡亂。而崇淨刹。辟度門
太宗以欽明禦辯。而述秘诠。暢真谛
皇上睿文繼志而序聖教繹宗風。煥雲章于義天。振金聲于覺苑。蓮藏之言密契。竺幹之緒克昌。殖衆善者滋多。傳了義者間出。圓頓之化流于區域。有東吳僧道原者。冥心禅悅。索隱空宗。披弈世之祖圖。采諸方之語錄。次序其源派。錯綜其辭句。由七佛以至大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叁十卷。目之曰景德傳燈錄。詣阙奉進冀于流布
皇上爲佛法之外護。嘉釋子之勤業。載懷重慎。思致悠久。乃诏翰林學士左司谏知製诰臣楊億。兵部員外郎知製诰臣李維。太常丞臣王曙等。同加刊削。俾之裁定。臣等昧叁學之旨迷五性之方。乏臨川翻譯之能。懵毗邪語默之要。恭承嚴命。不敢牢讓。竊用探索匪遑甯居。考其論撰之意。蓋以真空爲本。將以述曩聖入道之因。標昔人契理之說。機緣交激。若拄于箭鋒。智藏發光。旁資于鞭影。誘道後學。敷暢玄猷。而捃摭之來。征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尋。其有大士。示徒。以一音而開演。含靈聳聽。乃千聖之證明。屬概舉之是資。取少分而斯可。若乃別加潤色失其指歸。既非華竺之殊言。頗近錯雕之傷寶。如此之類悉仍其舊。況又事資紀實。必由于善敘。言以行遠。非可以無文。其有標錄事緣。縷詳軌迹。或辭條之紛糾。或言筌之猥俗。並從刊削。俾之綸貫。至有儒臣居士之問答。爵位姓氏之著明。校歲曆以愆殊。約史籍而差謬。鹹用刪去。以資傳信。自非啓投針之玄趣。馳激電之迅機。開示妙明之真心。祖述苦空之深理。即何以契傳燈之喻。施刮膜之功。若乃但述感應之征符。專敘參遊之轍迹。此已標于僧史。亦奚取于禅诠。聊存世系之名。庶紀師承之自然而舊錄所載。或掇粗而遺精。別集具存。當尋文而補阙。率加采撷。爰從附益。逮于序論之作。或非古德之文。問廁編聯徒增楦釀(楦釀二字出唐張燕公文集。謂冗長也)亦用簡別多所屏去。汔茲周歲方遂終篇。臣等性識愧于冥煩。學問慚于涉獵。天機素淺。文力無余。妙道在人。雖刳心而斯久。玄言絕俗。固牆面以居多。濫膺推擇之私。靡著發揮之效。已克終于紬繹。將仰奉于清間。莫副宸襟空塵睿覽。謹上
重刊景德傳澄錄狀
湖州路。道場山。護聖萬歲禅寺。耆舊僧希渭。系慶元路昌國州人氏俗姓董。自幼投禮本路在城觀音禅寺絕照和尚爲師。[利-禾+言]到法名投禮慈溪縣開壽普光禅寺龍源和尚薙發爲僧。仍禮五臺律寺雪涯和尚受具戒。挾策西遊。放包靈隱。後值先師龍源和尚。遷住茲山。隨師參請。迨今有年。每念師恩未由報效。伏睹。從上佛祖景德傳燈錄叁十卷。七佛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景德至延祐丙辰。凡叁百一十七年。舊板銷朽無存。後學慕之罔及。爲此發心重刊。忽得本路天聖禅寺松廬和尚所藏廬山穩庵古冊。最爲善本。良惬素志。遂于丙辰年正月初十日。將衣缽估唱得統金一萬二千余缗。是日命工刊行于世。流通祖道。此錄總計叁十六萬七千九百一十七字。至當年臘月一日畢工。隨即印舍叁百部于兩浙。安衆名山。方丈蒙堂衆寮各一部。以便湖海辦道禅衲參究。集茲善利。用報四恩。並資叁有者
大元廷祐叁年臘月一日
耆舊僧 希渭 謹狀
小比丘 文雅 董役
當山住持嗣祖比丘 士洵 主緣
西來年表南齊太祖高皇帝姓蕭諱道成受宋禅即位都金陵後魏高祖孝文皇帝。諱宏。姓拓跋氏。第六帝。即位改元延興當宋明帝泰始七年辛亥歲。至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二十年改姓元氏己未建元元年太和叁年庚申二年四年辛酉叁年五年壬戌四年帝崩六年世祖武帝諱赜即位癸亥永明元年七年甲子二年八乙醜叁九丙寅四十丁卯五十一戊辰六十二己巳七十叁庚午八十四辛未九十五壬申十 豫章王嶷薨十六癸酉十一年 正月文惠太子薨 七月帝崩十七郁林王諱昭業即位甲戌隆昌元年七月帝廢十八遷都洛陽海陵王諱昭文即位改元延興元年 十一月帝廢高宗明帝諱鸾十一月即位建武元年 改元乙亥二年十九丙子叁二十 改姓元氏丁醜四 傅大士生二十一戊寅永泰元年 帝崩二十二東昏侯諱寶卷即位己卯永元元年二十叁年 帝崩世宗宣武皇帝諱恪即位改元庚辰二年景明元年辛巳叁年 帝廢二年和帝諱寶融即位改元中興元年壬午二年 禅位于梁 右南齊蕭氏七主合二十四年禅梁叁年梁都金陵高祖武皇帝諱衍姓蕭受禅于齊 建元天監天監元年癸未二四年甲申叁正始元年乙酉四二丙戌五叁丁亥六四戊子七永平元年己醜八二庚寅九叁辛卯十四壬辰十一 傅大士納妻延昌元年癸巳十二二甲午十叁 志公示滅叁乙未十四四 帝崩丙申十五肅宗孝明皇帝諱翊即位改元熙平元年丁酉十六年二年戊戌十七神龜元年己亥十八二年庚子普通元年 達磨至傅大士逢嵩頭陀正光元年正宗記。依梁僧寶唱續法記雲。此年達磨至梁。而入魏。于理可取辛醜二 傅大士唱賣妻子二壬寅叁叁癸卯四四甲辰五五乙巳六 诏迎傅大士孝昌元年丙午七二丁未大通元年叁月改元。舊本傳燈雲。十月一日達磨至金陵。誤也叁 傳燈舊雲。十一月二十叁日。達磨屆于洛陽誤也戊申二武泰元年二月帝崩。立幼主钊四月崩立莊帝五宗記引寶唱續法記雲。達磨此年示滅。于理可取敬宗孝莊皇帝諱子攸。四月即位改元建義建義元年九月又改元永安永安元年己酉中大通元年二庚戌二叁 十二月帝崩。若依寶唱續法傳即魏使歸洛。奏遇達磨西歸。當在此年蓋明帝已崩。而孝莊尚在位故也辛亥叁 太子統薨前廢帝諱恭。二月即位改元普泰普泰元年壬子四二 二月帝廢後廢帝諱朗。普泰元年六月高歡立帝于信都改元中興元年至二年四月廢之出帝諱修廣。普泰二年四月即位改元太昌太昌元年十二月又改永熙永熙元年癸醜五二甲寅六叁年十月帝迫于其相高歡。出居關中。歡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爲主都邺。是爲東魏。于是魏分爲東西。十二月帝遇鸩崩右後魏十二主。合一百四十九年分爲東西魏西魏都長安東魏都邺文皇帝諱寶炬。京兆王愉之子宇文泰奉帝即位孝靜帝諱善見。高歡奉帝即位。改元永熙。叁年爲天平天平元年乙卯大同元年大統元年二年丙辰二年二年叁年舊本傳燈雲。十月五日達磨卒。十二月葬洛陽熊耳山時洛陽屬東魏。誤丁巳叁年叁年四年戊午四年四年元象元年己未五年五年興和元年舊傳燈雲。奉使自西域回。奏啓達磨圹。見空棺只履。誤庚申六年六年二年辛酉七年七年叁年壬戌八年八年四年癸亥九年九年武定元年甲子十年十年二年乙醜十一年十一年叁年丙寅中大同元年十二年四年丁卬太清元年十叁年五年戊辰二年侯景反十四年六年己巳叁年五月帝崩十五年七年簡文帝諱綱即位改元庚午大寶元年十六年八年五月禅于北齊右東魏一主十七年北齊都邺文宣帝諱洋姓高。歡之第叁子。五月受禅。建元天保天保元年辛未二年侯景廢帝。而立豫章王楝。尋弑帝。十一月景又廢楝。自立僭號。元帝討而斬之十七年二年叁祖見二祖廢帝諱欽。文帝長子。即位不改號孝元帝諱繹十一月即位于江陵壬申承聖元年元年叁年癸酉二年二年四年甲戌叁年十一月帝爲魏軍所執尋弑之叁年正月宇文泰廢帝而立齊王廓五年思大止大蘇山敬帝諱方智。元帝既被執。蕭[敕/言] 自立爲後梁。都江陵。王僧辯陳霸先。奉帝爲梁主。承聖四年九月即位恭帝諱廓。文帝子。宇文泰立之。不改號。止稱元年元年乙亥紹泰元年二年六年丙子大平元年叁年 十二月帝遜位于周七年右西魏叁主合二十叁年後周都長安闵帝諱覺姓宇文。文帝泰之子。受禅于西魏即位止稱元年元年 南史以次年爲元年丁醜二年 十月進丞相陳霸先爵。爲陳王。帝遜位于陳二年 九月宇文護貶帝爲洛陽公。尋弑之八年右梁四主合五十六年明帝諱毓。文帝泰之長子。宇文護立之。即位改元武定陳都金陵武定元年南史雲亦稱元年不改號高祖武帝諱霸先姓陳氏受禅于梁。即位建元永定永定元年戊寅二年 智者進具二年九年己卯叁年 六月帝崩武成元年陳紀雲方建年號十年 十月帝崩文帝諱舊始興王長子即位廢帝諱殷。文宣帝長子庚辰天嘉元年二年乾明元年太後令廢帝智者谒思大于大蘇山武帝諱邕。文帝第四子。以遺诏即位昭帝諱演。歡之第六子。八月即位。改元皇建皇建元年辛巳二年保定元年二年帝崩後梁宣帝崩。子巋立。是爲明帝。改元天保武成帝諱湛。歡之第九子。即位改元大甯大甯元年壬午叁年二年清河元年癸未四年叁年二年甲申五年四年叁年乙酉六年五年四年帝禅位于太子。自稱太上皇後主諱緯。受禅即位。改元天統天統元年丙戌天康元年四月帝崩天和元年二年廢帝諱伯宗。文帝長子丁亥光大元年思大遷南嶽二年叁年戊子二年帝廢叁年四年宣帝諱顼。昭烈王之子。以大後命即位己醜天建元年傅大士卒智者往金陵四年五年庚寅二年五年武平元年辛卯叁年六年二年壬辰四年建德元年叁年癸巳五年二年四年甲午六年叁年 廢釋道二教五年乙未七年 智者隱天臺四年六年丙申八年五年七年十二月爲周武所敗。改元隆化。隆化元年。德安王延宗。即位于晉陽。改元德昌。尋爲周所虜幼主名恒。後主以望氣者言有革易。故傳位幼主。自稱太上皇丁酉九年 思大卒六年承光元年正月幼主即位。在位十八日。與後主並爲周所虜國滅右北齊六主。合二十八年。爲周所滅戊戌十年宣政元年帝總戎北伐。六月崩于乘興宣帝諱斌。武帝長子。即位己亥十一年大成元年正月立魯王衍。爲皇太子二月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靜帝諱衍。後改名闡。宣帝長子。宣帝于邺宮傳位。改元大象大象元年庚子十二年二年宣帝崩。複釋道二教。以大丞相楊堅爲相國。進爵爲王。備九錫辛醜十叁年大定元年正月改元。二月遜位于隋右後周五主。合二十六年。禅于隋隋都長安高祖文皇帝諱堅。姓楊氏。大定元年二月。受禅于周。即位建元開皇開皇元年壬寅十四年正月帝崩二年後主諱叔寶。宣帝長子。即位癸卯至德元年叁年甲辰二年四年乙巳叁年五年 後梁蕭琮立丙午四年六年 後梁改元廣運丁未祯明元年七年 後梁叁主。合叁十叁年。是歲隋廢之戊申二年八年己酉叁年正月隋將韓擒。入建業虜後主國亡九年 平陳天下一統右陳五主。合叁十叁年。隋滅之庚戌十年辛亥十一年壬子十二年 四祖見叁祖癸醜十叁年 二祖卒甲寅十四年乙卯十五年丙辰十六年丁巳十七年 智者卒戊午十八年己未十九年庚申二十年辛酉仁壽元年壬戌二年癸亥叁年甲子四年 七月帝崩炀帝諱廣。高祖第二子。即位乙醜大業元年丙寅二年叁祖卒丁卯叁年戊辰四年己巳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甲戌乙亥 丙子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丁醜十叁年 帝幸江都。遙尊爲太上皇恭帝諱侑。炀帝之孫。元德太子昭之子。十一月唐公入京立帝。改元義甯義甯元年戊寅二年二月炀帝崩。五月帝遜位于唐右隋叁主。合叁十八年。禅于唐達磨至中國。今取正宗記爲定。蓋依梁僧寶唱續法記。昔那連耶舍。與萬天懿。譯七佛至二十八祖傳法事。梁簡文帝。因使臣劉懸運往北齊取其書诏寶唱編入續法記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景德傳燈錄》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