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景德傳燈錄》

「史傳部」經文2076卷51頁碼:P0196
宋 道原纂

  《景德傳燈錄》六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師聞偈踴躍作禮而退

  廣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吳郡人也。姓印氏。從師出家精涅槃大部。唐鹹亨元年抵京師。敕居大敬愛寺。固辭往蕲春谒忍大師。後于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遇六祖能大師始悟玄理。以能爲傳法師。又采自梁至唐諸方達者之言。著心要集盛行于世。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終于會稽山妙喜寺。壽八十有七。會稽王師幹立塔銘焉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師本州安城人也。姓劉氏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師唯默然。後聞曹溪法席乃往參禮。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師曰。聖谛亦不爲。祖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會下學徒雖衆師居首焉。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一日祖謂師曰。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爭競必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師既得法。住吉州青原山靜居寺。六祖將示滅。有沙彌希遷(即南嶽石頭和尚也)問曰。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及祖順世。遷每于靜處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坐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爲。遷曰。我禀遺誡故尋思爾。第一坐曰。汝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師言甚直汝自迷耳。遷聞語便禮辭祖龛。直詣靜居。師問曰。子何方而來。遷曰。曹溪。師曰。將得什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師曰。恁麼用去曹溪作什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又問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師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爭能識得。師曰。衆角雖多一麟足矣。遷又問。和尚出嶺多少時。師曰。我卻不知。汝早晚離曹溪。曰希遷不從曹溪來。師曰。我亦知汝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師複問遷。汝什麼處來。曰曹溪。師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麼。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師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師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師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和尚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沈淪。不慕諸聖解脫。讓便休。遷回至靜居。師問曰。子去未久送書達否。遷曰。信亦不通書亦不達。師曰。作麼生。遷舉前話了。卻雲。發時蒙和尚許鈯斧子。便請取。師垂一足。遷禮拜。尋辭往南嶽(玄沙雲。大小石頭和尚。被讓師推倒。至今起不得)荷澤神會來參。師問曰。什麼處來。會曰。曹溪。師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師曰。猶滯瓦礫在。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師曰。設有與汝向什麼處著(玄沙雲。果然。雲居錫雲。只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廬陵米作麼價。師既付法石頭。唐開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叁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僖宗谥弘濟禅師歸真之塔

  南嶽懷讓禅師者姓杜氏。金州人也。年十五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受具之後。習毗尼藏。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爲無爲法時同學坦然知師志高邁。勸師谒嵩山安和尚。安啓發之。乃直詣曹豁參六祖。祖問。什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並在汝心不須速說。師豁然契會。執侍左右一十五載。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嶽居般若寺。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大師也)住傳法院常日坐禅。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塼。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塼豈得成鏡耶。坐禅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叁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曰。道非色相。雲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叁昧華無相  何壞複何成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師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雲。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一路。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盻(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有一大德。問如鏡鑄像。像成後鏡明向什麼處去。師曰。如大德爲童子時相貌何在(法眼別雲阿那個是大德鑄成底像)曰只如像成後。爲什麼不鑒照。師曰。雖然不鑒照。謾他一點不得。後馬大師闡化于江西。師問衆曰。道一爲衆說法否衆曰。已爲衆說法。師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衆無對因遣一僧去雲。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回謂師曰。馬師雲。自從胡亂後叁十年不曾阙鹽醬吃。師然之。天寶叁年八月十一日圓寂于衡嶽。敕谥大慧禅師最勝輪之塔

  溫州永嘉玄覺禅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丱歲出家遍探叁藏。精天臺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中常冥禅觀。後因左溪朗禅師激勵。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攜瓶。繞祖叁匝。祖曰。夫沙門者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時大衆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策公乃留師。翌日下山回溫江。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著證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靖。緝而序之成十篇。目爲永嘉集並盛行于世

  慕道志儀第一

  夫欲修道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

  故標第一明慕道儀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叁業憍奢妄心擾動。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淨修叁業第叁

  前戒憍奢略標綱要。今子細檢責令過不生。故次第叁明淨修叁業。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頌第四

  已檢責身口令粗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頌也

  毗婆舍那頌第五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頌也

  優畢叉頌第六

  偏修于定定久則沈。偏學于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于定慧令不沈動。使定慧均等舍于二邊

  叁乘漸次第七

  定慧既均則寂而常照。叁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淺。故次第七明叁乘漸次也

  事理不二第八

  叁乘悟理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

  勸友人書第九

  事理既融內心自瑩。複悲遠學虛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

  發願文第十

  勸友人雖是悲他專心。在一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

  複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叁則語其相應。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疏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诠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

  第一言法爾者。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是以叁谛一境。法身之理常清。叁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叁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爲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叁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叁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疏怠者。然渡海應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

  第八簡其诠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旨觀何得複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詞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方移則言理無差。無差…

《景德傳燈錄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