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弘明集》二十一 ▪第2页
卷第十六廣弘明集卷第十七 /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利散成大霧沾濕人衣。其狀如垂珠。其味如甘露。自旦至午。霧氣乃斂而歸山。分爲叁段。乍來乍往。如軍行然。蓋亦嶽神之來迎也。于是瓶內有聲放光。高丈余。食頃乃滅。人審視之。見琉璃內金瓶蓋自開。瓶口有寸光如箸。炯然西指。雖急轉終不回。如此經八日。將入函。光遂散出。還入金瓶雲霧複起。有童子能誦法華經。來禮舍利。遂燒身于野以供養焉。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鳴。北聽(則聲南南聽則聲北)東西亦如之
青州于勝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盤石自然成大函。因而用之。及舍利將入。瓶內有光。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欻現于道。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複合
隋州于智門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龜。七日甘露降于石橋旁之楊樹。有黑蜂無算來繞之。八日旦大霧。舍利將之寺。天便開朗。曆光化縣。忽見門內木連理。過楊樹之下。甘露五道懸流。沾灑輿上。既而沈陰。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複合。神龜色狀特異。有文在其腹曰。王興州使參軍獻之。日日開匣欲視其頭。而縮藏不可見。敕使著作郎王邵審檢。龜便長引頸足。恣人反轉。連日如之。乃見有文在其頭曰。上大王八八。七千萬年。皇帝親撫視之。入于懷袖自然馴狎。放諸宮沼及草內。還來直至禦前。每放辄如之
襄州于大興國寺起塔。天時陰晦。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複合
楊州于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大洽
蔣州于棲霞寺起塔。鄰人先夢。佛從西北來。寶蓋旛花映滿。寺衆悉執花香出迎。及舍利至如所夢焉
吳州于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風波不起。既至寺放青黃赤白之光。獲紫芝高二尺余。四莖共叁蓋。天時陰晦。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複合
蘇州于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晉司徒王珣琴臺。掘得甎函。銀合子有一舍利。浮之缽水右轉四周。舍利初發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出。乃有雜色雲。臨輿而行。徘徊不散。至于塔所。空裏有音樂之聲。既而天又陰晦。舍利將下雲暫開。舍利入函雲複合。先是寺內鑿石井。井吼二日。蓋舍利將來之應也
衡州于衡嶽寺起塔。沙門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余裏。四遇逆風。願定便定。四乞順風。皆如所欲。初掘基融峰上。有白雲闊二丈余。甚整直來臨基所右旋叁匝乃散。既而陰晦。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複合
桂州于緣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余裏。有鳥千數夾輿行飛。入城乃散。舍利將入塔。五色雲來覆之
番州于洪楊鄉崇楊裏之靈鹫山寺起塔。掘得宋末所置石函叁。其二各有銅函。盛二小銀像。其一有銀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乃空矣。既而坑內有神仙雲氣之象。昔宋主劉義隆之時。天竺有聖僧求那跋摩。將詣楊都路過靈鹫寺。謂諸僧曰。此間尋有異瑞。兼值王者登臨征應建立。終逢菩薩聖主方大修弘。其年冬果有群燕共銜繡像委之堂內。及齊主蕭道成初爲始興太守。遊于此寺而起白塔。陳天嘉叁年寺內立碑其文也。如此聖主修弘驗于今日
交州于禅衆寺起塔
益州于法聚寺起塔。天時陰晦。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複合
廓州于法講寺起塔。舍利初發京下宿于臨臯。沙門夢失舍利。是夜廓州有光。高數丈。從東方來入寺。右繞佛塔。照及城樓內外洞朗。遙望者疑燒積薪。光漸西流食頃乃沒。及定塔基正當光沒之所。又有香氣氛氲異常
瓜州于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雖不奉舍利。亦請衆僧行道。有一異鳥來集梁上。意似聽經不驚不動。一夜一日乃下止于讀經之床。人人贊歎摩[打-丁+娑]。又擎之以行道。法師于佛前爲之受戒。良久乃去
隋州典簽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盡釋其囚。千裏期集無一違者。隋州人于涢水作魚獄叁百。既見舍利。亦悉決放之。余州若此。類蓋多矣
皇帝當此十月之內。每因食于齒下得舍利。皇後亦然。以銀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須臾忽見有兩右旋相著。二貴人及晉王昭豫章王暕蒙賜蚬。敕令審視之。各于蚬內得舍利一。未過二旬。宮內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遠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獻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諸沙門相與推試之。果有十叁玉粟。其真舍利鐵拶而無損
慶舍利感應表(並答)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
臣雄等言。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至聖虛凝義無生滅。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罂。體散吹塵猶興寶刹。自釋提請灰之後。育王建塔已來。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伏惟皇帝積因曠劫宿證菩提。降迹人王護持世界。往者道消在運仁祠廢毀。慈燈滅影智海絕流。皇祚既興法鼓方振。區宇之內鹹爲淨土生靈之類皆覆梵雲。去夏六月爰發诏旨。迎請沙門奉送舍利。于叁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而蒲州棲岩寺規模置塔之所。于此山上乃有鍾鼓之聲。舍利在講堂內。其夜前浮圖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裏流照滿室。將置舍利于銅函。又有光若香爐。乘空而上至浮圖寶瓶。複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蓮華。又有光明。于浮圖上狀如佛像花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隱。又有光明。繞浮圖寶瓶。蒲州城內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光如樓阙。山峰澗谷昭然顯見。照州城東南一隅。良久不滅。其棲岩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造。又華州置塔之處。于時雲霧大雪。忽即開朗。正當塔上有五色相輪。舍利下訖還起雲霧。皇帝皇後又得舍利。流輝散彩或出或沈。自非至德精誠道合靈聖。豈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睹太平之世。生逢善業。方出塵勞之境。不勝抃躍。謹拜表陳賀。以聞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品。濟生靈于苦海。救愚迷于火宅。朕所以至心回向結念歸依。思與率土臣民爰及幽顯。同崇勝業共爲善因。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慈愍頻示光相。宮殿之內舍利降靈莫測來由。自然變現。歡喜頂戴得未曾有。斯實群生多幸延此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王公等表悚敬彌深。朕與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克勵興隆叁寶。今舍利真形猶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內。庶叁塗六道俱免蓋纏。禀識含靈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高麗百濟新羅叁國使者將還。各請一舍利于本國起塔供養。诏並許之。诏于京師大興善寺起塔。先置舍利于尚書都堂。十二月二日旦發焉。是時天色澄明氣和風靜。寶輿旛幢香花音樂種種供養彌遍街衢。道俗士女不知幾千萬億。服章行位從容有敘。上柱國司空公安德王雄已下皆步從至寺。設無遮大會而禮忏焉。有青雀狎于衆內。或抽佩刀擲以布施。當人叢而下都無所傷。仁壽二年正月二十叁日。複分布五十一州建立靈塔。令總管刺史已下縣尉已上。廢常務七日請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錢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時。合國化內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應者別錄如左
恒州 泉州 循州 營州 洪州 杭州
涼州 德州 滄州 觀州 瀛州 冀州
幽州 徐州 莒州 齊州 萊州 楚州
江州 潭州 毛州 貝州 宋州 趙州
濟州 兖州 壽州 信州 荊州 梁州
蘭州 利州 潞州 黎州 慈州 魏州
汴州 杞州 許州 豫州 顯州 曹州
安州 晉州 懷州 陝州 洛州 鄧州
秦州(重得舍利) 衛州 洺州 鄭州
恒州表雲。舍利詣州建立靈塔。叁月四日到州。即共州府官人。巡曆檢行安置處所。唯治下龍藏寺堪得起塔。其月十日度地穿基。至十六日未時。有風從南而來。寺內香氣殊異無比。道俗官私並悉共聞。及有老人姓金名瓒。患鼻不聞香臭。出二十余年。于時在衆亦聞香氣。因即鼻差。至四月八日。臨向午時欲下舍利。光景明淨天廓無雲。空裏即雨寶屑天花。狀似金銀碎薄。大小間雜雰雰散下。猶如雪落。先降塔基石函上。遍墮寺內城治。俱有雜色晃曜金晶映日。時即將衣承取。複在地拾得。道俗大衆十萬余人。並見俱獲。又刹柱東西二處忽有異氣。其色黃白初細後粗。如烽火煙龍形宛轉回屈直上。周旋塔頂遊騰清漢。莫恻長短。良久乃滅。又有四白鶴。從東北而來周繞塔上西南而去。至二十日已時。築塔基恰成。複雨寶屑天華。收得盛有一鬥。即遣行參軍王亮。于先奉獻。皇帝開華于寶屑內複得舍利叁個。甚大歡欣。瀛州表雲。掘地欲安舍利石函。時可深六尺許。土裏忽有真紫色光現。須臾遂滅。其土即有黑文。雜間成篆書字雲。轉輪聖王佛塔。謹表聞知
黎州表雲。掘基安舍利塔。于地下得一瓦銘雲。千秋萬歲樂未央
觀州表雲。舍利塔上有五色雲如車蓋。其日午時現至暮
魏州表雲。所送舍利數度放光。複有諸病人或患眼盲或患五內。發願禮拜病皆得愈。至四月八日。欲下舍利。午時天忽有一片五色雲。香馥非常。須臾之間即降金花。至九日旦複下銀花。遍滿城治。其花大者如榆莢。小者似火精。人人皆得函盛奉獻。其日複有一黑狗耽耳白胸。于舍利塔前舒左肱屈右腳。見人行道即起行道。見人持齋亦即持齋。非時與食不食。唯欲得飲淨水。至後日旦起解齋。與粥始吃。其寺內先有數個猛狗。但見一狼狗。無不競來吠齧。若見此狗入寺。悉皆低頭掉尾。當爾之時。看人男夫婦女叁十余萬。盡皆不識此狗。未知從何而來
秦州表雲。欲下舍利時七日地微動至八日大動
兖州表雲。敕書分送起塔。以瑕丘縣普樂寺最爲清淨。即于其所奉安舍利。以去叁月二十五日。謹即經營以爲函蓋。初磨之時體唯青質。及其功就變同碼瑙。五色相雜文彩煥然。複于其裏間生白玉。內外通徹照物如水。表裏洞朗鑒人等鏡。其送舍利
曹州表雲。叁月二十九日。舍利于子城上赤光現。四月五日申時。舍利現雙樹。並有師子現。五日亥時。舍利現金光。長七寸。六日卯時。龍花樹現。下有佛像俱出。六日卯時。漆龛板外光明。狀如金華色。六日申時。漆龛北板上。化佛菩薩雙樹等形。六日亥時。舍利精舍裏出黃白花光。長四五寸。八日辰時。漆龛板後雲霧金光等形狀。巳時漆龛板後裟羅雙蓮華影佛像衆僧師子形等。午時塔上五色雲現。午後漆龛內板上有娑羅雙樹林…
《廣弘明集二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