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弘明集》

「史传部」经文2103卷52页码:P0097
唐 道宣撰

  《广弘明集》二十一 ▪第2页

  卷第十六广弘明集卷第十七 /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利散成大雾沾湿人衣。其状如垂珠。其味如甘露。自旦至午。雾气乃敛而归山。分为三段。乍来乍往。如军行然。盖亦岳神之来迎也。于是瓶内有声放光。高丈余。食顷乃灭。人审视之。见琉璃内金瓶盖自开。瓶口有寸光如箸。炯然西指。虽急转终不回。如此经八日。将入函。光遂散出。还入金瓶云雾复起。有童子能诵法华经。来礼舍利。遂烧身于野以供养焉。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鸣。北听(则声南南听则声北)东西亦如之

  青州于胜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盘石自然成大函。因而用之。及舍利将入。瓶内有光。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欻现于道。天时阴雪。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隋州于智门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龟。七日甘露降于石桥旁之杨树。有黑蜂无算来绕之。八日旦大雾。舍利将之寺。天便开朗。历光化县。忽见门内木连理。过杨树之下。甘露五道悬流。沾洒舆上。既而沉阴。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神龟色状特异。有文在其腹曰。王兴州使参军献之。日日开匣欲视其头。而缩藏不可见。敕使著作郎王邵审检。龟便长引颈足。恣人反转。连日如之。乃见有文在其头曰。上大王八八。七千万年。皇帝亲抚视之。入于怀袖自然驯狎。放诸宫沼及草内。还来直至御前。每放辄如之

  襄州于大兴国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杨州于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大洽

  蒋州于栖霞寺起塔。邻人先梦。佛从西北来。宝盖旛花映满。寺众悉执花香出迎。及舍利至如所梦焉

  吴州于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风波不起。既至寺放青黄赤白之光。获紫芝高二尺余。四茎共三盖。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苏州于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晋司徒王珣琴台。掘得甎函。银合子有一舍利。浮之钵水右转四周。舍利初发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出。乃有杂色云。临舆而行。徘徊不散。至于塔所。空里有音乐之声。既而天又阴晦。舍利将下云暂开。舍利入函云复合。先是寺内凿石井。井吼二日。盖舍利将来之应也

  衡州于衡岳寺起塔。沙门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余里。四遇逆风。愿定便定。四乞顺风。皆如所欲。初掘基融峰上。有白云阔二丈余。甚整直来临基所右旋三匝乃散。既而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桂州于缘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余里。有鸟千数夹舆行飞。入城乃散。舍利将入塔。五色云来覆之

  番州于洪杨乡崇杨里之灵鹫山寺起塔。掘得宋末所置石函三。其二各有铜函。盛二小银像。其一有银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乃空矣。既而坑内有神仙云气之象。昔宋主刘义隆之时。天竺有圣僧求那跋摩。将诣杨都路过灵鹫寺。谓诸僧曰。此间寻有异瑞。兼值王者登临征应建立。终逢菩萨圣主方大修弘。其年冬果有群燕共衔绣像委之堂内。及齐主萧道成初为始兴太守。游于此寺而起白塔。陈天嘉三年寺内立碑其文也。如此圣主修弘验于今日

  交州于禅众寺起塔

  益州于法聚寺起塔。天时阴晦。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

  廓州于法讲寺起塔。舍利初发京下宿于临皋。沙门梦失舍利。是夜廓州有光。高数丈。从东方来入寺。右绕佛塔。照及城楼内外洞朗。遥望者疑烧积薪。光渐西流食顷乃没。及定塔基正当光没之所。又有香气氛氲异常

  瓜州于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虽不奉舍利。亦请众僧行道。有一异鸟来集梁上。意似听经不惊不动。一夜一日乃下止于读经之床。人人赞叹摩[打-丁+娑]。又擎之以行道。法师于佛前为之受戒。良久乃去

  隋州典签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尽释其囚。千里期集无一违者。隋州人于涢水作鱼狱三百。既见舍利。亦悉决放之。余州若此。类盖多矣

  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于齿下得舍利。皇后亦然。以银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须臾忽见有两右旋相着。二贵人及晋王昭豫章王暕蒙赐蚬。敕令审视之。各于蚬内得舍利一。未过二旬。宫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远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献焉。皇帝曰。何必皆是真。诸沙门相与推试之。果有十三玉粟。其真舍利铁拶而无损

  庆舍利感应表(并答)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

  臣雄等言。臣闻大觉圆备理照空有。至圣虚凝义无生灭。故虽形分聚芥尚贮金罂。体散吹尘犹兴宝刹。自释提请灰之后。育王建塔已来。未有分布舍利绍隆胜业。伏惟皇帝积因旷劫宿证菩提。降迹人王护持世界。往者道消在运仁祠废毁。慈灯灭影智海绝流。皇祚既兴法鼓方振。区宇之内咸为净土生灵之类皆覆梵云。去夏六月爰发诏旨。迎请沙门奉送舍利。于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时起塔。而蒲州栖岩寺规模置塔之所。于此山上乃有钟鼓之声。舍利在讲堂内。其夜前浮图之上发大光明。爰及堂里流照满室。将置舍利于铜函。又有光若香炉。乘空而上至浮图宝瓶。复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莲华。又有光明。于浮图上状如佛像花趺宛具。停住久之稍乃消隐。又有光明。绕浮图宝瓶。蒲州城内仁寿寺僧等遥望山顶。光如楼阙。山峰涧谷昭然显见。照州城东南一隅。良久不灭。其栖岩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造。又华州置塔之处。于时云雾大雪。忽即开朗。正当塔上有五色相轮。舍利下讫还起云雾。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辉散彩或出或沈。自非至德精诚道合灵圣。岂能神功妙相致此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睹太平之世。生逢善业。方出尘劳之境。不胜抃跃。谨拜表陈贺。以闻

  门下仰惟正觉覆护群品。济生灵于苦海。救愚迷于火宅。朕所以至心回向结念归依。思与率土臣民爰及幽显。同崇胜业共为善因。故分布舍利营建神塔。而大圣慈愍频示光相。宫殿之内舍利降灵莫测来由。自然变现。欢喜顶戴得未曾有。斯实群生多幸延此嘉福。岂朕微诚所能致感。览王公等表悚敬弥深。朕与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克励兴隆三宝。今舍利真形犹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内。庶三涂六道俱免盖缠。禀识含灵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诏于京师大兴善寺起塔。先置舍利于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旦发焉。是时天色澄明气和风静。宝舆旛幢香花音乐种种供养弥遍街衢。道俗士女不知几千万亿。服章行位从容有叙。上柱国司空公安德王雄已下皆步从至寺。设无遮大会而礼忏焉。有青雀狎于众内。或抽佩刀掷以布施。当人丛而下都无所伤。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一州建立灵塔。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请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钱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应者别录如左

  恒州 泉州 循州 营州 洪州 杭州

  凉州 德州 沧州 观州 瀛州 冀州

  幽州 徐州 莒州 齐州 莱州 楚州

  江州 潭州 毛州 贝州 宋州 赵州

  济州 兖州 寿州 信州 荆州 梁州

  兰州 利州 潞州 黎州 慈州 魏州

  汴州 杞州 许州 豫州 显州 曹州

  安州 晋州 怀州 陕州 洛州 邓州

  秦州(重得舍利) 卫州 洺州 郑州

  恒州表云。舍利诣州建立灵塔。三月四日到州。即共州府官人。巡历检行安置处所。唯治下龙藏寺堪得起塔。其月十日度地穿基。至十六日未时。有风从南而来。寺内香气殊异无比。道俗官私并悉共闻。及有老人姓金名瓒。患鼻不闻香臭。出二十余年。于时在众亦闻香气。因即鼻差。至四月八日。临向午时欲下舍利。光景明净天廓无云。空里即雨宝屑天花。状似金银碎薄。大小间杂雰雰散下。犹如雪落。先降塔基石函上。遍堕寺内城治。俱有杂色晃曜金晶映日。时即将衣承取。复在地拾得。道俗大众十万余人。并见俱获。又刹柱东西二处忽有异气。其色黄白初细后粗。如烽火烟龙形宛转回屈直上。周旋塔顶游腾清汉。莫恻长短。良久乃灭。又有四白鹤。从东北而来周绕塔上西南而去。至二十日已时。筑塔基恰成。复雨宝屑天华。收得盛有一斗。即遣行参军王亮。于先奉献。皇帝开华于宝屑内复得舍利三个。甚大欢欣。瀛州表云。掘地欲安舍利石函。时可深六尺许。土里忽有真紫色光现。须臾遂灭。其土即有黑文。杂间成篆书字云。转轮圣王佛塔。谨表闻知

  黎州表云。掘基安舍利塔。于地下得一瓦铭云。千秋万岁乐未央

  观州表云。舍利塔上有五色云如车盖。其日午时现至暮

  魏州表云。所送舍利数度放光。复有诸病人或患眼盲或患五内。发愿礼拜病皆得愈。至四月八日。欲下舍利。午时天忽有一片五色云。香馥非常。须臾之间即降金花。至九日旦复下银花。遍满城治。其花大者如榆荚。小者似火精。人人皆得函盛奉献。其日复有一黑狗耽耳白胸。于舍利塔前舒左肱屈右脚。见人行道即起行道。见人持斋亦即持斋。非时与食不食。唯欲得饮净水。至后日旦起解斋。与粥始吃。其寺内先有数个猛狗。但见一狼狗。无不竞来吠啮。若见此狗入寺。悉皆低头掉尾。当尔之时。看人男夫妇女三十余万。尽皆不识此狗。未知从何而来

  秦州表云。欲下舍利时七日地微动至八日大动

  兖州表云。敕书分送起塔。以瑕丘县普乐寺最为清净。即于其所奉安舍利。以去三月二十五日。谨即经营以为函盖。初磨之时体唯青质。及其功就变同码瑙。五色相杂文彩焕然。复于其里间生白玉。内外通彻照物如水。表里洞朗鉴人等镜。其送舍利

  曹州表云。三月二十九日。舍利于子城上赤光现。四月五日申时。舍利现双树。并有师子现。五日亥时。舍利现金光。长七寸。六日卯时。龙花树现。下有佛像俱出。六日卯时。漆龛板外光明。状如金华色。六日申时。漆龛北板上。化佛菩萨双树等形。六日亥时。舍利精舍里出黄白花光。长四五寸。八日辰时。漆龛板后云雾金光等形状。巳时漆龛板后裟罗双莲华影佛像众僧师子形等。午时塔上五色云现。午后漆龛内板上有娑罗双树林…

《广弘明集二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