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珠林》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2卷53頁碼: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六 ▪第3页

  卷第四法苑珠林卷第五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曰。其形上立。然贍部洲人面如車箱。毗提诃人面如半月。瞿陀尼人面如滿月。拘盧洲人面如方池

  問曰。語言雲何。答曰。世界初成一切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有情不平等故。及谄诳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

  業因部第四

  依業報差別經中。作四句分別。一者有業得身樂報而心不樂。如有福凡夫。二者有業得心樂報而身不樂。如薄福羅漢。叁者有業得身心俱樂。如有福羅漢。四者有業得身心俱不樂。如薄福凡夫。諸如此等。皆悉報得此苦樂也

  又菩薩藏經雲。爾時世尊告賢守長者曰。長者當知。我觀世間一切衆生。爲十苦事之所逼迫。何謂爲十。一者生苦逼迫。二者老苦逼迫。叁者病苦逼迫。四者死苦逼迫。五者愁苦逼迫。六者怨苦逼迫。七者苦受逼迫。八者憂逼迫。九者痛惱逼迫。十者生死流轉大苦之所逼迫。我見如是十種苦事逼迫衆生。爲得阿耨菩提出離如是逼迫事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複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衆生。于無數劫。具造百千那庾多拘胝過失。常爲十種大毒箭所中。何謂爲十。一者愛毒箭。二者無明毒箭。叁者欲毒箭。四者貪毒箭。五者過失毒箭。六者愚癡毒箭。七者慢毒箭。八者見毒箭。九者有毒箭。十者無有毒箭。長者。我見衆生爲于十種毒箭所中。求阿耨菩提。求斷如是毒箭故。以淨信心。舍釋氏家。趣無上道

  貴賤部第五

  若以四方言之。則北郁單越無貴無賤。彼無仆使之殊。故無貴賤。余之叁方皆有貴賤。以有君臣庶民之別。大家仆使之殊故。有貴賤別類也。總束貴賤。合有六品。一貴中之貴。謂輪王等。貴中之次。謂粟散王等。叁貴中之下。謂如百僚等。四賤中之賤。謂骀驽豎子等。五賤中之次。謂仆隸等。六賤中之下。謂姬妾等。粗束如是。細分難盡

  貧富部第六

  若以四方言之。則北郁單越最富平等。東西二方處中。然有優劣。南閻浮提最貧。四方不同。如經具述。又閻浮提人貧富不定。各有叁品。上者如轉輪王。總攝四方富包四海。一切所須無不備足。即如經說。輪王福力最大。若出世時。感五奇特。七寶來應。五奇特者。一者感于世界之中平正清淨流泉浴池處處皆有。二者感天甘露生于殿庭。王渴飲之身輕愈病。叁者感大海水減一由旬。各于內畔湧出金沙之道。使王行之遊四天下。四者感于牛頭之香生于海岸。王取燒之香氣劣盛。逆風遠聞四十裏香。死者聞之悉皆還活。五者于迦真鄰陀之鳥生于海中。王抱觸之身心猗適。勝過六欲天之樂。以斯義故。往生論說偈雲

  寶性功德草  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  過迦真鄰陀 

  七寶具足千子雄猛(如前經說)。第二富中者。謂如粟散王等。第叁富中下者。謂如樹提伽等(貪亦有叁思之可解)

  受苦部第七

  夫論人道。唯苦非樂。愚著爲樂失者爲苦。妄見爲樂實見爲苦。故付法藏經雲。世間衆苦不可願樂。此身不堅腐敗危脆。猶如聚沫須臾變滅。端正容貌甚可愛著。衰老既至將安所在。外覆薄皮謂爲嚴飾。膿血肉流惡露不淨。有爲無常甚大迅速。一視息頃四百生滅。譬如虛空震雷起雲暴風卒起尋複散滅。五欲不堅亦複如是。共相愛樂安隱快樂。無常既至誰有存者。世間衆苦甚難久居。故知人身唯苦無常。理應生厭速求解脫。一切有爲衆苦積聚。如癰如廁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輪轉無際。無常敗壞速朽之法。如臨死囚。命不雲遠。譬如牢獄人無可愛樂。猶路上果衆所苦擲。此身可惡。會歸磨滅。烏鵲狐狼競共啖食。風吹日暴青爛臭處。發毛牙齒狼藉在地。如此之身當何愛樂。宜勤方便速求解脫。縱使富貴如天終歸磨滅。外相似好內恒憂懼。故大莊嚴論雲。如人著金鎖雖能系于人。王位亦如是。恒有憂懼相。守護念苦失則大愁。猶以衣食遮故名樂。辛苦中橫生樂想。故賓頭盧爲優陀延王。說法偈雲

  王位雖尊嚴  代謝不暫停

  輕疾如電光  須臾歸衰滅

  王位極富逸  愚者情愛樂

  衰滅無時至  苦劇過下賤

  王者居高位  名聞滿十方

  端正甚可愛  種種自嚴身

  譬如臨死者  著華鬘璎珞

  舍命未幾時  王位亦如是

  王者譬如王  常懷諸恐怖

  行住及坐時  乃至一切時

  于其親疏中  恒有疑懼心

  臣民宮妃後  象馬及珍寶

  國土諸所有  一切是王物

  諸王舍命時  皆棄無隨者 

  又涅槃經。佛說偈雲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有終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離別

  壯年不久停  盛色病所侵

  命爲死所吞  無有法常住

  諸王得自在  勢力無等雙

  一切皆遷滅  壽命亦如是

  衆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

  叁界皆無常  諸有無有樂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無

  可壞法流動  常有衰患者

  恐怖諸過惡  老病死衰惱

  是諸無有邊  易壞怨所侵

  煩惱所纏裹  猶如蠶處繭

  何有智慧者  而當樂是處

  此身苦所集  一切皆不淨

  扼縛癰瘡等  根本無義利

  上至諸天身  皆亦複如是

  諸欲皆無常  故我不貪著

  離欲善思惟  而證于真實 

  故賓頭盧尊者語王雲。大王。宜善觀察。何有五欲而得常者。何有王位而得久停。何有國界而不遷滅。何有珍寶而不散失。何有欲樂常恒不變。何有合會而不離散。一切五欲體。性實苦。皆從妄想而生于樂。故王位亦苦無安。如夢所見覺則知虛。是故智者應生厭離。即知一切內外所遷皆是無常。雖可粗細似異。然刹那不住是住是同。故經說。由色苦故。十時差別。一者膜時。二者泡時。叁者疱時。四者肉團時。五者肢時。六者嬰孩時。七者童子時。八者少年時。九者盛壯時。十者衰老時。若非時無常。不應從膜乃至老死。良由叁毒猛火燒心熾然不絕。故受斯苦(依經雲人亦多種。具如前叁界篇中四天下洲品類廣說也)

  感應緣(略引一十八驗)

  春秋演孔圖曰。孔子長十尺大九圍。坐如蹲龍。立如牽牛。就之如昴如鬥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見吳王僚。僚望其顔色甚可畏。一丈十圍。眉間一尺。王僚與語叁日。辭無複者。胥知王好之。每入言語。侃侃有勇壯之氣

  涼記曰。呂光。字世明。連結豪賢施與待士身長八尺四寸。目重童。左肘生肉。印性沈重。質略寬大有度量。時人莫之識。唯王猛布衣時異之曰。此非凡人

  河圖玉版曰。從昆侖以北九萬裏得龍伯國。人長叁十丈。生萬八千歲而死。從昆侖以東得大秦國。人長十丈。從此以東十萬裏得佻國。人長叁丈五尺。從此國以東十萬裏得中秦國。人長一丈

  龍魚河圖曰。天之東西南北極。各有銅鐵額兵。長叁千萬丈叁千億萬人。天之東西南北極。各有金剛敢死力士。長叁千萬丈叁千億萬人。天中大平之都有甲都食鬼鐵面兵。長叁千萬丈叁千億萬人

  鴻範五行傳曰。秦始皇時有大人。身長五丈足迹六尺夷狄服見于臨洮天。秦曰。勿大行夷狄之道將受其禍雲

  魏志曰。天竺國人皆長一丈八尺。車離國男女皆長八尺

  魏志曰。鹹熙二年襄武懸言。有大人現。長叁丈余。迹長叁尺二寸。白發著黃單衣黃巾柱杖呼民。王始語雲。今當太平

  神異經曰。東南有人焉。周行天下。其長七尺。腹圍如長。箕頭(箕頭發煩亂也)不飲食。朝吞惡鬼叁千暮吞叁百。但吞不咋。此人以鬼爲飯。以霧露爲漿。名天郭。一名食邪(吞食邪鬼)一名黃父(今黃父鬼俗人依此人而名之)

  神異經曰。西北海外有人焉。長二千裏。兩腳中間相去千裏。腹圍一千六百裏。但飲酒五升(天酒甘露)不食五谷魚肉。忽有饑時向天乃飽。好遊山海間。不犯百姓不幹萬物。與天地同生。名無路之人(言無路者。高大不可爲路)一名仁(禮曰仁人)一名信(禮曰信人)一名神(與天地俱生而不沒。故曰神也)

  蜀王本記曰。秦襄王時。宕渠郡獻長人。長二十五丈六尺

  外國圖曰。大秦國人長丈五尺。猿臂長脅好騎馲駝

  詩含神霧曰。東北極有人。長九寸。

  國語曰。孔子曰。僬僥長叁尺。短之至也

  魏略西域傳曰。短人國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長叁尺。衆甚多。康居長老傳問。嘗有商迷惑失道而到此國。國中甚多貝珠夜光明珠。商度此國。去康居可萬余裏

  魏略曰。倭南有侏儒國。其人長叁四尺。去女王國四千余裏

  外國圖曰。僬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僬僥長叁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叁萬裏

  列子曰。從中州以東四十萬裏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東北極有人。名竫人。長九寸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身長五丈。足迹六尺夷狄皆伏。有十二人現于臨洮。孔子曰。僬僥長叁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數之極也。今有五丈之人。此則無類而生也。是歲秦初兼六國。喜以爲瑞。鑄金人十二以像之。南戍五嶺。北築長城。西徑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裏。故大人先見于臨洮。明禍亂所起也。後十二年而秦亡也(右此一十七驗各依本錄記也)

  王莽建國四年。池陽有小人景。長尺余。或乘車或步行。操持萬物。大小各自稱叁日止。

  管子曰。涸澤數百歲。谷之不水不絕者。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長四寸。衣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遊。以其名呼之。可使千裏外。一名反報。然池陽之景。或者慶忌也乎

  又曰。涸小水精生蚳。蚳者一頭而兩身。其狀若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鼈(右二事。見搜神記)

  修羅部(此別七部) 述意部 會名部 住處部 業因部 眷屬部 衣食部 戰鬥部

  述意部第一

  夫論修羅道者。生此一途偏多谄曲。或稱兵鬥亂興師相伐。形容長大恒弊饑虛。體貌粗鄙每懷嗔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叁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天上求餐海中釀酒。如斯之類悉爲歸依。經是阿須輪王。睒婆利等。毗摩質多之眷屬。佉羅骞馱之朋流。乃至婆稚羅睺之等侶。舍脂跋陀之氣類。並願除憍慢習離谄曲心。殿堂光明蘭藉豐滿。休兵息刃止恚防貪。無複兩刃之苦。永絕藕絲之痛。樂聞正法渴仰大乘。舍離弊惡之身。受端嚴之質。任持國境擁護邦家。興建法城。弘益慧日也

  …

《法苑珠林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