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叁十五 ▪第3页
卷第叁十叁法苑珠林卷第叁十四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佛告童子。西方去此如殑伽河沙諸佛刹土。有世界名善選擇。其佛號金剛步迹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西行先當稽首禮于彼佛一心歸命。則無恐懼不逢患難
佛告童子。北方去此過二萬佛土。有世界名覺辯。其佛號寶智首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北行設在家居。稽首作禮歸命彼佛。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告童子。東北方去此過于百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持所念。其佛號壞魔慢獨步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詣東北方當遙稽首歸命彼佛。所在獲安則無所畏
佛告童子。東南方去此過二殑伽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常照曜。其佛號初發心不退轉輪成首如來。今現在說經。若東南方行先當稽首。五體投地一心歸命。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西南方去此過于八萬佛土。有世界名覆白交露。其佛號寶蓋照空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西南行先當稽首彼方如來。以華遙散念于無相。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西北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之刹土。有世界名住清淨。其佛號開化菩薩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西北方行先禮彼佛。自歸悔過淨修梵行。然後出家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下方去此過九十二垓佛之刹土。有世界名念無倒。其佛號念初發意斷疑拔欲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坐時。若夜臥時。念斯如來稽首自歸。常以普慈念救衆生。然後坐臥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上方去此過六十殑伽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離恐懼無有處所。其佛號消冥等超王如來。今現在說法。若從坐起常禮彼佛自歸供養。則無恐懼所至獲安
佛告童子假使有人受此經典。持諷讀誦爲他人說。具足備悉令不缺減速成所願終無恐懼。若到縣官不見侵枉。若行賊中不見危害。若行大火中即爲消滅。若行大水中終不沒溺。天龍鬼神弊惡之神無敢觸者。諸惡獸無敢近者。諸魅魍魉無能娆者。若在閑居獨處。則爲如來之所擁護。佛說如是。帝釋善面悅童子等。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又持地論雲。菩薩發願略說五種。一發心願。二生願。叁境界願。四平等願。五大願。彼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世爲衆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大願者。即平等願
菩薩又說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叁者願通達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衆生
七者願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是菩薩住于初地。方便淨信現在修行。于未來事生十大願
一者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
二者受持守護諸佛正法
叁者勸請諸佛轉未曾有法
四者順行菩薩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七者自淨佛土
八者一切菩薩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衆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如是大願能生無量百千大願。不離衆生界不離世間。此諸大願生生常行終不忘失
又華嚴經雲。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爲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爲滿是願勤行精進。何等爲十。一衆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叁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輪智轉不可盡。若衆生盡我願乃盡。乃至起智轉盡我願乃盡。而衆生乃至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雲。爾時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文殊答言。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爲四。一初發心。二行道心。叁不退轉心。四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爲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爲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爲一生補處心作因緣
又初發心如種谷田中。行道心如谷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華果有用
又初發心如車匠輯材。行道心如斫治材木。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運致
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五日月。不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十五日月
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定地
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差
又大集經雲。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衆生有如是行。不驚不怖。是事實難不可思議。佛言。舍利弗。于意雲何。如師子雖複初産聞師子吼。有怖畏不。不也世尊。菩薩摩诃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衆生行亦複如是。舍利弗。于意雲何。火熱雖小畏幹薪不。不也世尊。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複如是。舍利弗。今以非喻爲喻。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幹薪。結期七日當大戰鬥。爾時一切幹樹果木種種枝葉。悉共合聚如須彌山。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告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覓有救。援助彼衆。汝唯一己。何能當之。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菩薩智慧亦複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又佛本行經雲。爾時佛告諸比丘僧。作如是言。汝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有一貧人以乞自活。從一城至波羅柰城。至彼城已。其城所有乞人見者皆呵責言。汝從何來而至于此。遂遮不聽遊行告乞。爾時彼人見有障礙作是思惟。我于彼輩無有過失。何故障我而告乞也。于時波羅柰城有一長者。遺失銅缽。時彼長者求覓銅缽所在不獲。因求缽故至余一村。時彼乞人于糞聚中得彼銅缽挂于杖頭。將來往入波羅柰城。從街至街。從衖至衖。從此交衖至彼交衖。從此方隅至彼方隅。口唱是言。此之銅缽是誰之物。識者收取。而彼遊曆處處東西求覓其主了不能得。既不得主。便即往至付梵德王。乃至長者後聞有人從彼糞中得一銅缽挂于杖頭。將來入彼波羅柰城。處處遊訪不知主處。既不得主便付梵德王。既聞是已。到梵德王邊。到已白言。大王當知。前者乞人所奉銅缽是我之物。時梵德王遣使往喚彼之乞人。而語之言。汝于前者所送銅缽。今此長者雲是我許。其事如何。彼人即白梵德王言。如是大王。我本不知彼之銅缽是誰之物。在糞聚中。我既得已。即挂杖頭將來入城。東西訪問不知主處。遂奉大王任王所用。爾時梵德聞彼語已。心大歡喜而告彼言。人者。汝今欲于我邊乞何等願。我當與汝。而彼銅缽還其長者。爾時彼人白梵德王作如是言。大王。今若必欲歡喜與我願者。願王于此波羅柰城。所有乞人用我爲王也。時梵德王複告彼言。今者何用與彼乞兒而爲王也。但當更乞諸余好願。或金或銀。或索國中最勝村落用爲封邑。我即與汝。時彼乞人複白王言。王若歡喜與我願者。我今正欲得前所願。王遂報言。任汝所樂。隨汝作耳。爾時在彼波羅柰城。合有五百乞兒依住彼乞願者。悉喚令集而告之言。我今得與汝等爲王。汝等必當聽我處分。時諸乞人問彼王言。汝今雲何處分我等。令作何事。時彼人言。汝等相共或有捉置髆上者。或有取我而背負者。自余皆悉爲我左右圍繞而行。而彼五百諸乞兒輩聞彼語已。即從處分。或有輿者。或背負者。處處遊行所有飲食坐席之所即往彼乞。乞已將向一處。分張而共食啖。如是方便多時活命。時有一人屏處獨食摩呼茶迦(隋言歡喜丸也)。爾時乞王從其人邊奪取彼食已將走。其王徒衆五百乞兒。逐彼王走至于遠處。皆悉疲乏。既疲乏已。悉各回還。其彼乞王身力壯健。走而不乏。更至遠已。回頭望看五百乞兒悉皆不見。既不見已。入一園內取水洗手。坐于一邊欲食彼食。未食之間便生悔心。我今不善。我今何故于彼人邊奪取其食。更複诳我隨從人輩。此食既多我食不盡。若世間內有諸聖人。願知我意而來此者。我即分與。發是心已。有辟支佛。名曰善賢。從虛空裏飛騰而來。在彼人前。從空直下。去其不遠。其人遙見彼辟支佛威儀庠序。行步齊。停。舉動得所不緩不急。見如是已。于彼辟支佛所心得淨信。得淨信已作如是念。由我往昔所受貧煎。及以現在皆悉不值如是福田。于如是人不行布施恭敬供養。我昔若值如是福田。今日應不遭斯困頓。亦不應被他逼切而得活命。我今將此食奉上仙人。未審此仙受納以不。若蒙受者。願我將來免此貧煎困厄之身。作是念已。即將此食奉此仙人。然辟支佛有如是法。唯現神通教化衆生。更無別法。時辟支佛受取彼食。從地騰空而去。其人見彼歡喜踴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以歡喜故頂戴指掌。遙禮彼尊辟支佛足。作是禮已心發是願。願我此身于未來世。每常值遇如是世尊。或勝此者。而彼世尊所說之法。願我一聞速得證解。又願我于未來世中。在大威德豪族姓家。爲王治化更莫在彼貧兒之內。複作是願。生生世世不墮惡道
佛告諸比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時。波羅柰城乞兒之王。施辟支佛摩呼茶迦此是誰者。莫作異見。婆提唎迦比丘是也。時乞兒王施辟支佛食。因彼業果今生釋種大豪貴族。資財無乏少。由昔願故。今得王位。又由昔願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多受快樂。又由昔願今值于我。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羅漢果。我又授記。于我聲聞弟子之中。豪姓出家最第一者。婆提唎迦比丘是也
頌曰
賢人慕高節 志願菩提因
禦鶴翔伊水 策馬出王田
本祈立弘誓 感報彌陀身
能仁修八正 超逾九劫前
聲流遍叁界 慈化通大千
掩塵息妄想 凡聖並欣然
含生同志趣 保益啓心神
生死必永盡 豈同莊老仙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6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