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五十四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昔余生中。曾閉塞瞿陀獸窟門。令不得出。在中而死。由彼業故闇鈍如是
又處處經雲。佛言。昔者朱利槃特比丘。學問經于二十四年。唯得五言然解垢不憂。何以故。由本宿命。更見五百佛悉通知衆經。但由閉藏經道不肯教人。後被病二十四日。臨死時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況乃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計也
又法句經雲。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字朱利般特。新作出家禀性闇塞。佛令五百阿羅漢日日教之。叁年之中不得一偈。國中四輩並知愚冥。佛愍傷之授與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爲奇。今當爲汝解說其義。豁然心開得阿羅漢道。時波斯匿王請佛及僧。于正殿會。佛欲現般特威神。與缽令特隨後而行。門士識之留不聽入。卿爲沙門一偈不可。受請何爲。吾是俗人由尚知偈。豈況沙門無有智慧。施卿無益不須入門。般特即住門外。佛坐殿上行水已畢。般特擎缽申臂遙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衆會四輩。見臂來入不見其形。怪而問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賢者般特比丘臂也。即便請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聞尊者般特本性愚鈍方知一偈。何緣得道。佛告王曰。學不必多行之爲上。賢者般特解一偈義。精理入神。身口意寂。淨如天金。雖複多學不行徒喪識想有何益哉。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同聞此偈二百比丘得阿羅漢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歡喜
又法句喻經雲。昔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裏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中讀誦行道。有一老比丘名摩诃盧。爲人暗塞。五百道人傳共教之。數年之中不得一偈。衆共輕之不將會同。常守精舍敕令掃除。後日國王請諸道人入宮供養。摩诃盧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間暗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賤。用是活爲。即持繩至後園中大樹下欲自缢死。佛以道眼遙見如是。化作樹神半身人現而诃之曰。咄咄比丘。何爲作此。摩诃盧即具陳辛苦。化神诃曰。勿得作是且聽我言。汝往迦葉佛時卿作叁藏沙門。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輕慢衆人。吝惜經義初不訓誨。是以世世所生諸根暗鈍。但當自責。何爲自賤。于是世尊現神光像。爲說偈言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身爲第一 當自勉學
利乃誨人 不倦則智 學先自正
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還爲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調體正
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 後我自愛
爲惡自更 如剛鑽珠
摩诃盧比丘見佛現身光相。悲喜悚栗。稽首佛足。思惟偈義。即入定意得阿羅漢道。自識宿命無數世事。叁藏衆經即貫在心。佛語摩诃盧。著衣持缽就王宮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還爲說經令得道迹。並使國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徑入王宮在于上坐。衆人心悉怪其所以。各護王意不敢诃譴。念其愚癡不曉達嚫心爲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诃盧即爲達嚫。音如雷震清辭雨下。座上道人驚怖自悔。皆得羅漢。爲王說法莫不解釋。群臣百官皆得須陀洹道
雜癡部第叁
打蚊
十誦律雲。佛爲諸比丘說本生經雲。過去有禿頭染衣人。共兒持衣詣水邊浣衣已捩曬持歸。爾時大熱眼闇。道中見一樹。便以衣囊枕頭下睡。有蚊子來唼其頭血。兒見已父疲極睡臥。便發惡罵雲。是弊惡微陋蚊子。何以故。來唼我父血。即持大棒欲打蚊子。蚊子飛去棒著父。頭即死。時此樹神便說偈言
甯與智者仇 不與無智親
愚爲父害蚊 蚊去破父頭
打蠅
賢愚經雲。舍衛國中有一老公出家。兒小即爲沙彌。共父入村乞食。村遠日暮。父老行遲。兒畏毒獸急扶其父。推父墮地應時而死。佛言。我知汝心。無有惡意。不得殺罪。此由過去父病睡臥多有飛蠅數來惱觸。父令逐蠅。蠅來兒額。以杖打之即殺其兒。亦非惡意今還相報
救月
僧祇律雲。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屍。于空閑處有五百猕猴遊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猕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雲何能出。時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猕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猕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猕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
是等騃榛獸 癡衆共相隨
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世月
佛告諸比丘。爾時狝猴主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猕猴者今六群比丘是。爾時已曾更相隨順受諸苦惱。今複如是
妒影
雜譬喻經雲。夫婦二人向蒲萄酒甕內欲取酒。夫妻兩人互相見人影。二人相妒謂甕內藏人。二人相打至死不休。時有道人爲打破甕。酒盡了無二人。意解知影懷愧比丘爲說法要。夫婦俱得阿惟越致。佛以爲喻。見影鬥者。譬叁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身有叁毒生死不絕
分衣
十誦律雲。佛在憍薩羅國。與大比丘僧安居。有兩老比丘。夏罷得多施物。自念人少物多。不敢分之。恐其得罪。跋難陀比丘知往與分。問二比丘言。汝得衣分未耶。答未分。二老比丘問言。汝能分不。答言。能。是中應作羯磨。即持衣物來置其前。跋難陀分作叁聚。是二比丘間著一聚。自向二聚衣間立言。汝聽作羯磨
汝二人一聚 如是汝有叁
兩聚並及我 如是我有叁
問是羯磨好不。答言。善。跋難陀擔衣欲去。彼比丘言。大德上座我等衣物未分。跋難陀言。與汝分。知法人應與一好衣。彼言當與。跋難陀是聚中取大價衣著一處。余分作二分。與已擔去。諸比丘聞已白佛。佛廣呵責已告諸比丘。是跋難陀非但今世奪。前世亦奪。乃過去世一河曲中有二獺。河中得大鯉魚不能分。二獺守之。有野幹來飲水。見獺語言。外甥是中作何等。獺答言。阿舅是河曲中得此鯉魚不能分。汝能分不。野幹言。能。是中說偈分作叁分。即問獺言。汝誰喜入淺。答言。是某獺。誰喜入深。答言。是某獺。野幹言。汝聽我說偈
入淺應與尾 入深應與頭
中間身肉分 應與知法者
野幹銜魚身來。雌者說偈
汝何處[銜-金+缶]來 滿口河中得
如是無頭尾 鯉魚好肉食
雄野幹說偈言
人有相言擊 不知分別法
能知分別者 如官藏所得
無頭尾鯉魚 是故我得食
佛語諸比丘。時二獺者。二老比丘是。野幹者。跋難陀是。是跋難陀前世曾奪。今世複奪
造樓
百喻經雲。往昔愚人癡無所知。到余富家見叁重樓高廣嚴麗。即作是念。我有錢財不減于彼。雲何不造。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爲我造。木匠即便經地壘塹作樓。愚人見壘語木匠言。我不欲下二重。先爲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造彼第二。不造第二雲何得造第叁屋。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爲我作上。時人聞已便生怪笑。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勤修敬叁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不欲下叁果唯欲得第四阿羅漢果亦爲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不依叁乘次第先學大乘亦複如是故佛藏經雲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
磨刀
百喻經雲。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爲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羸瘦。王見憐愍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于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後轉苦憚不能上樓。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爲人笑。猶如愚人毀破禁戒。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反得其殃。如懸[馬*(壹-豆+石)]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賣香
百喻經雲。昔有長者入海取沈水香。積有年載方得一車。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多日不售心生疲厭。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燒作炭。不得半車價直。世間愚人亦複如是。無量方便勤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賭餅
百喻經雲。昔者夫婦有叁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爲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掠其婦。其夫眼見亦複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雲何癡人爲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家得餅不複與爾。世人聞之不無嗤笑。凡夫之人亦複如是。爲小名利詐現靜默。爲虛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掠。喪其善法遂墮叁塗。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爲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畏婦
百喻經雲。昔有一人娉娶二婦。若近其一爲一所嗔。不能栽斷。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臥。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間凡夫亦複如是。親近邪友習行非法。造作結業墮叁惡道。長處生死喪智慧眼。如彼愚夫爲其二婦故二眼俱失
揜米
百喻經雲。昔有一人至婦家舍。見其搗米便往其所偷米揜之。婦來見夫欲共其語。滿口中米都不應和。羞其婦故不肯棄之。是以不語。婦怪不語。以手摸看。謂其口腫。語其父言。我夫始來。卒得口腫。都不能語。其父即便喚醫治之。時醫言曰。此病最重狀似石癰。以刀抉之可得差耳。即便以刀抉破其口。米從中出其事彰露。世間之人亦複如是。作諸惡行犯于淨戒。覆藏其過不肯發露。墮于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抉口乃顯其過
效眴
百喻經雲。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余人言。雲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意王形相汝當效之。此人見王眼眴。便效王眴。王問之言。汝爲病耶。爲著風耶。何以眼眴。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眴故效王也。王聞是語即大嗔恚。使人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于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爲衆生故種種方便現其短阙。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墮于叁惡。如彼效王亦複如是
怖樹
百喻經雲。譬如野幹在于樹下。風吹枝折墮其脊上。即便閉目不欲看樹。舍棄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來。遙見風吹大樹枝柯動搖上下。便言喚我還來樹下。愚癡弟子亦複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呵責即便逃走。複于後時遇惡知識。惱亂不已方還師所。如是去來是爲愚惑
頌曰
愛網結心闇 貪癡背智明
雖蒙慧炬照 愚昧猶目盲
頑戆常不覺 慧種未開萌
自非慕高友 何得寤神英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8】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