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五十五 ▪第3页
卷第五十叁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四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擾之。擾之者多其事。略叁。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叁則甘脂肥濃。榮名雖日用于心要無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脂肥濃爲累甚切。萬事雲雲皆叁者之枝葉耳。聖人知不斷此叁事故求道無從可得。如水火。擁之亟之則其用彌全。決之散之則其勞彌薄。故論雲。質微則勢重。重則勢微。是以思之測之。寔由勤功而寤道。惰之慢之。良因貪聲色而障聖。所以釋氏震法鼓于鹿苑。夫子揚德音于陬魯。尚耳目所不聞。豈心識之能契也
引證部第二
如薩婆多論雲。波羅提木叉之戒。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余四不得。如天道以著樂深重不能得戒。如昔一時。大目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于路側立待。一切諸天無顧看者。唯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間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製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呵責。耆婆答目連曰。以我人中爲大德弟子。是故舉手間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時目連勸誡釋提桓因雲。佛世難值。何不數數相近咨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來。返覆叁喚猶故不來。後不應已而來。帝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樂以自娛樂。以染欲情深。雖複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來。況作天王。種種宮觀無數天女。須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知複如何。叁塗苦難無緣得戒。人中唯叁天下得戒。北郁單越無有佛法不得戒。以福報障並愚癡故不受聖法
又善見律雲。時有六群比丘。自身在下。請法人在高。而爲說法。以慢法故佛呵責之。佛語比丘。往昔波羅柰國有一居士。名曰車波加。其婦懷妊思庵羅果。語其婿言。我思庵羅果。君爲我覓。其夫答言。此非果時。我雲何得。婦語夫言。君若不得我必當死。夫聞婦語心自念言。唯王園中有非時果。我當往偷。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園。取果未得。明相已出。不得出園。于是樹上藏住。時王與婆羅門入園欲食庵婆羅果。婆羅門在下。王在高座。婆羅門爲王說法。偷果人樹上自念言。我偷果事應合死。因王聽婆羅門說法故我今得脫。我今無法王亦無法。婆羅門亦無法。何以故。我爲婦故而偷王果。王由憍慢故師在下座。自在高座而聽說法。婆羅門爲貪利養故。自在下坐爲王說法。我今叁人相與無法。我今得脫。即便下樹往至王前。而說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見法
教者不依法 聽者不解法
爲是飲食故 我言是無法
爲以名利故 毀碎汝家法
王聞此偈恕偷果人罪。我爲凡時尚見非法。況今成佛。汝諸弟子爲下人說法。時偷果人者我身是也
又智度論雲。如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禅。一人廣求檀越修諸福業。至釋迦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賊。長者子出家學道得六神通阿羅漢。而以薄福乞食難得。他日持缽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廄見王供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之與汝俱有罪過。象即感信叁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覓道人。見而問言。汝作何術令王白象病不能食耶。答曰。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于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作諸布施。不持戒。不學問。以其不持戒誦經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雖得道果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緣不同。雖值佛世猶故饑渴
又百喻經雲。昔外國節慶之日。一切婦女盡持憂缽羅華以爲鬘飾。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憂缽羅華來與我爲爾作妻。若不能得我舍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憂缽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于中道複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間愚人亦複如是。終身殘害作衆惡業。不習心行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鴛鴦鳴
又百喻經雲。昔有大富長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盡恭敬。長者唾時。左右侍人以腳蹋卻。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諸人蹋卻。欲唾之時我當先蹋。于是長者正欲欬唾。時此愚人。即便舉腳蹋長者口。破唇折齒。長者語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具答所由。故唾欲出舉腳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反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
頌曰
惰學迷叁教 問者不知一
合萼不結核 敷華何得實
徒生高慢心 陵他非好畢
墜落幽闇道 關閉牢深密
一入百千年 萬億苦切逼
對苦悔無知 方由隋慢得
至人善取譬 愚智須明律
英雄慢法時 焉知悔今日
感應緣(略引八驗)
晉抵世常。至晉太康中有富人居。時禁晉人作治門。常奉法不懼憲網。潛于宅中立精舍供養沙門。于法蘭亦在其中。比丘來者不憚。後有僧來。姿形頑陋衣弊足泥。常逆作禮。命奴洗足。僧曰。常自洗之何用奴也。常曰。死病。以奴自代。僧不許。常私罵而去。僧現八尺形。容儀光偉飛行而去。常撫膺自撲泥中。家內僧尼行路五六十人。望見空中數十丈分明。奇香芬氣一月留宅
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現肉學而不行。命之曰撮囊
列女傳曰。河南樂羊子。常行得遺金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羊子慚棄金于野。遠尋師而學
文子曰。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
孫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聞先王之道言不知學問之大。君子之學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支形乎動靜。小人學出乎口入乎耳之間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
鹽鐵論曰。內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镂冰。費日損功。故良師不能飾成施。澤香不能加嫫母
說苑曰。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對曰。暮何不秉燭乎。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平公曰。善哉。
論衡曰。手中無錢而之市決貨。貨主必不與也。夫胸中無學。亦猶手中無錢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