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苑珠林》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经文2122卷53页码: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五十五 ▪第3页

  卷第五十三法苑珠林卷第五十四 /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者多其事。略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脂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脂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故求道无从可得。如水火。拥之亟之则其用弥全。决之散之则其劳弥薄。故论云。质微则势重。重则势微。是以思之测之。寔由勤功而寤道。惰之慢之。良因贪声色而障圣。所以释氏震法鼓于鹿苑。夫子扬德音于陬鲁。尚耳目所不闻。岂心识之能契也

  引证部第二

  如萨婆多论云。波罗提木叉之戒。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余四不得。如天道以着乐深重不能得戒。如昔一时。大目连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于路侧立待。一切诸天无顾看者。唯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间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呵责。耆婆答目连曰。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间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时目连劝诫释提桓因云。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咨受正法。帝释欲解目连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来。返覆三唤犹故不来。后不应已而来。帝释白目连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乐以自娱乐。以染欲情深。虽复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来。况作天王。种种宫观无数天女。须食自然百味。百千伎乐以自娱乐。视东忘西。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而以染乐缠缚不得自在。知复如何。三涂苦难无缘得戒。人中唯三天下得戒。北郁单越无有佛法不得戒。以福报障并愚痴故不受圣法

  又善见律云。时有六群比丘。自身在下。请法人在高。而为说法。以慢法故佛呵责之。佛语比丘。往昔波罗柰国有一居士。名曰车波加。其妇怀妊思庵罗果。语其婿言。我思庵罗果。君为我觅。其夫答言。此非果时。我云何得。妇语夫言。君若不得我必当死。夫闻妇语心自念言。唯王园中有非时果。我当往偷。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园。取果未得。明相已出。不得出园。于是树上藏住。时王与婆罗门入园欲食庵婆罗果。婆罗门在下。王在高座。婆罗门为王说法。偷果人树上自念言。我偷果事应合死。因王听婆罗门说法故我今得脱。我今无法王亦无法。婆罗门亦无法。何以故。我为妇故而偷王果。王由憍慢故师在下座。自在高座而听说法。婆罗门为贪利养故。自在下坐为王说法。我今三人相与无法。我今得脱。即便下树往至王前。而说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见法

  教者不依法  听者不解法

  为是饮食故  我言是无法

  为以名利故  毁碎汝家法 

  王闻此偈恕偷果人罪。我为凡时尚见非法。况今成佛。汝诸弟子为下人说法。时偷果人者我身是也

  又智度论云。如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信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术令王白象病不能食耶。答曰。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果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缘不同。虽值佛世犹故饥渴

  又百喻经云。昔外国节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忧钵罗华以为鬘饰。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忧钵罗华来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忧钵罗华。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又百喻经云。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于是长者正欲欬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具答所由。故唾欲出举脚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颂曰

  惰学迷三教  问者不知一

  合萼不结核  敷华何得实

  徒生高慢心  陵他非好毕

  坠落幽闇道  关闭牢深密

  一入百千年  万亿苦切逼

  对苦悔无知  方由隋慢得

  至人善取譬  愚智须明律

  英雄慢法时  焉知悔今日 

  感应缘(略引八验)

  晋抵世常。至晋太康中有富人居。时禁晋人作治门。常奉法不惧宪网。潜于宅中立精舍供养沙门。于法兰亦在其中。比丘来者不惮。后有僧来。姿形顽陋衣弊足泥。常逆作礼。命奴洗足。僧曰。常自洗之何用奴也。常曰。死病。以奴自代。僧不许。常私骂而去。僧现八尺形。容仪光伟飞行而去。常抚膺自扑泥中。家内僧尼行路五六十人。望见空中数十丈分明。奇香芬气一月留宅

  庄子曰。人而不学。谓之现肉学而不行。命之曰撮囊

  列女传曰。河南乐羊子。常行得遗金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惭弃金于野。远寻师而学

  文子曰。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听之。下学以耳听之

  孙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闻先王之道言不知学问之大。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支形乎动静。小人学出乎口入乎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盐铁论曰。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故良师不能饰成施。泽香不能加嫫母

  说苑曰。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对曰。暮何不秉烛乎。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平公曰。善哉。

  论衡曰。手中无钱而之市决货。货主必不与也。夫胸中无学。亦犹手中无钱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