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五十八 ▪第3页
卷第五十六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七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已成。何因複來敦逼。待寫了。何須匆急。後寫經成。母來報女。因汝爲吾寫經。今得出冥道。好處受生。得汝恩力故來報汝。汝當好住。善爲婦禮。信心爲本。言訖悲淚共別。後時勘問前贖法華主。果是姓範。範家雖不得經。其經已成施福已滿。後人轉貿自得罪咎。劉妻贖所微得少福。然亡母不得力(陳氏夫劉公信具向拾遺自說之)
诤訟篇第六十六(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慈言一發則人天含笑。鄙語一彰則幽顯皆嗔。將恐聞聲傳惡永隔心目。見善懷親長同赤子。既知邪正異蹤善惡分路。勸止叁毒之凶言。興善和之敬順。所以大聖之訓修本去末。即心爲毒主。口爲禍器。因事成災沿流惡道。未有诤訟違形而存大化也
引證部第二
如中阿含經雲。爾時只桓中有兩比丘诤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其罵詈者。即便改悔忏謝于彼。而彼比丘不受其忏。以不受故。衆多比丘共相勸谏高聲鬧亂。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于人耳。聞只桓中聲鬧亂。聞已從禅覺還精舍。于大衆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至安陀林坐禅。聞精舍中高聲鬧亂。竟爲是誰。比丘具述前事白佛。佛告比丘。雲何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忏。若人忏謝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有叁十叁天共诤。說偈教誡言
于他無害心 嗔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 于嗔以不住
雖複嗔恚盛 不發于粗言
不求彼製節 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省察
不怒不亦虛 常與賢聖共
若與惡人俱 剛強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製逸馬車
我說爲善師 非謂執繩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共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叁十叁天衆言。今日諸天與阿修羅軍戰。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擒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系縛將還天宮。修羅複作是語。當其戰時諸天不如修羅得勝者。當生擒帝釋以五系縛將還自宮。當其戰時諸天得勝修羅不如。諸天以五系縛阿修羅將還天宮。縛在天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帝釋從此門入出之時。阿修羅縛在門側。嗔恚罵詈。時帝釋禦者。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于門側。帝釋出入之時辄嗔恚罵詈。見已即便說偈白帝釋言
釋今爲畏彼 爲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羅 面前而罵辱
帝釋即答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與愚夫對
禦者複白言
若但行忍者 于事則有阙
愚癡者當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當苦治 以智製愚癡
帝釋答言
我當觀察彼 製彼愚夫者
見愚嗔熾盛 智以靜默伏
非力而爲力 是彼愚癡力
愚癡違遠法 于道則無有
若使有大力 能忍于劣者
是則爲上忍 無力何有忍
于他極罵辱 大力者能忍
是則爲上忍 無力何有忍
于己及他人 善護大恐怖
知彼嗔恚盛 還自守靜默
于二義俱備 自利亦利他
謂言愚夫者 以不見法故
愚夫謂勝忍 重增于惡口
未知忍彼罵 于彼常得勝
于勝已行忍 是名恐怖忍
于等者行忍 是名忍诤忍
于劣者行忍 是名爲上忍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常行忍辱贊歎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忍贊歎于忍。應當勤學
又起世經雲。佛告諸比丘。往昔諸天與阿修羅起大鬥戰。爾時帝釋告其所領叁十叁天言。諸仁者。汝等諸天。若與修羅共爲戰鬥。宜好莊嚴善持器仗。若諸天勝修羅不如。汝等可共生捉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系縛之。將到善法堂前諸天會處叁十叁天聞帝釋命。依教奉行爾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亦複告諸修羅言。若諸天不如。即當生捉帝釋天王以五系縛之。將詣諸阿修羅七頭。會處立置我前。諸修羅衆亦受教行。當于彼時帝釋得勝。即便生捉阿修羅王。以五系縛之。將詣善法堂前諸天集處。向帝釋立。爾時毗摩質多羅王若作是念。願諸修羅各自安善。我今不用諸阿修羅。我當在此與天一處同受娛樂。甚適我意。興此念時即見自身五縛悉解。五欲功德皆現其前。或作是念。我今不用叁十叁天。願諸天等各自安善。我願還歸阿修羅宮。起此念時其身五系即還縛之。五欲功德忽即散滅。阿修羅王有如是等微細結縛。諸魔結縛複細于此。所以者何。諸比丘。邪思惟時即被結縛。正憶念時即便解脫。爾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未戰已前作如是念。我有如是威神德力。日月宮殿及叁十叁天。雖在我上運轉周行。我力能取以爲耳珰。處處遊行不爲妨礙。爾時羅睺羅阿修羅王。自服種種嚴身器仗。與鞞摩質多羅王踴躍幻化。諸小王眷屬前後圍繞。從阿修羅城道從而出。欲共忉利諸天興大戰鬥。爾時難陀憂波難陀二大龍王從其宮出。各各以身繞須彌山。周回七匝一時動之。動已複動。以尾打海。令一段水上于虛空在須彌頂上。是時帝釋告諸天言。汝等見此大地如是動不。空中叆叇猶如雲雨。又似重霧。我今定知諸阿修羅欲與天鬥。于是海內諸龍各嚴器仗而出。複往告六欲諸天。各嚴器仗乘空而來。須夜摩天王與無量百千萬數諸天子。下至須彌山頂上在東面。豎純青難降伏幡依峰而立。爾時兜率陀天王與無量百千萬衆。一時雲集須彌山頂。在其南面豎純黃色難降伏幡依峰而立
爾時化樂天王與無量百千萬天子。下至須彌山頂在其西面。豎純赤色難降伏幡依峰而立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與其無量百千天子。下至須彌山頂在其北面。豎純白色難降伏幡依峰而立
爾時帝釋見上諸天並皆雲集。乃至虛空夜叉鹹皆隨從帝釋前立。于是帝釋自著铠甲。與諸天衆前後圍繞。從天宮出欲共大戰。諸器仗等雜色可愛。皆七寶所成。以此刀仗遙擲阿修羅身莫不洞徹。而不爲害。于其身上不見瘡痕之迹。唯以觸因緣故受于苦痛。諸阿修羅器仗亦是七寶所成。穿諸天身亦皆徹過。而無瘢痕。唯觸因緣故受苦痛
又增一阿含經雲。昔日諸天與阿須倫共鬥時。諸天得勝。阿須倫王不如。便懷恐怖。化形極小從藕根孔中過。佛眼所見。非余者所及
又大集經雲。爾時世尊告諸龍衆阿修羅言。汝等莫鬥。應當修忍。仁者若能離于嗔怒成就忍辱速得十處。何等爲十。一得作王。王四天下自在輪王。二毗樓博叉天王。叁毗樓勒叉天王。四提頭賴吒天王。五毗沙門天王。六釋天王。七須夜摩天王。八兜率陀天王。九化樂天王。十他化自在天王。諸仁者。若具足忍。是人速得如是十處忍辱近果
又中阿含經世尊說頌曰
若有诤論議 雜意懷功高
非聖毀此德 各各相求便
但求他過失 意欲降伏彼
便互而求勝 聖不如是說
又中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汝莫鬥诤。所以者何
若以诤止诤 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诤 是法真尊貴
于是世尊不悅可。拘舍彌諸比丘诤已。即從坐起而說頌曰
以若幹言語 破壞最尊衆
破壞聖衆時 無能有诃止
碎身至斷命 奪象牛馬財
破國滅亡盡 彼猶故和解
況汝小言罵 不能令和合
若不思真義 怨結焉得息
罵詈責數說 而能製和合
若思真實義 怨結必得息
若以诤止诤 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诤 是法可尊貴
嗔向慧真人 口說無賴言
誹謗牟尼聖 是下賤非智
又佛本行經。佛爲五比丘說偈雲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佛世尊 能勝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人
若能歸信法正真 能勝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一切僧 能勝于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鬥 一鬥百倍得勝人
若能思惟法性空 能勝于彼十六分
又雜寶藏經雲。昔有一婢。禀性廉謹。常爲主人典[麩-夫+酋]麥豆。時家有一羝羯伺空遂便啖食麥豆。鬥量折損爲主所嗔。信已不取皆由羊啖。緣是之故婢常固嫌。每自杖捶用打羝羯。羯亦含怨來抵觸婢。如此相犯前後非一。婢因一日空手取火。羊見無杖直來抵婢。婢緣急故。用所取火著羊脊上。羊得火熱所在觸處。突燒村人。延及山澤。于時山中五百猕猴。火來熾盛不及避走。即皆一時被火燒死。諸天見已而說偈言
嗔恚鬥诤間 不應于中止
羝羊共婢鬥 村人猕猴死
頌曰
富貴诤人我 貧賤自然羞
強弱相辜負 鬥訟未曾休
恥恨相侵奪 覓便報其仇
怨結常對值 累劫常苦愁
感應緣(略引二驗) 漢景帝時白頸烏鬥 漢中平年中有雀鬥
漢景帝叁年十一月有。白頸烏與。黑烏群鬥楚國莒縣白。頸不勝墮。泗水中死者數千劉。向以爲近日黑祥也。楚王伐逆無道刑辱申公。與吳謀反。烏群鬥者師戰之象也。白頸者小。明小者敗也。墮于水者將死水地。王伐不寤。遂舉兵應吳與漢大戰。兵敗而走。至于丹徒爲越人所斬。墮泗水之效也。京房易傳曰。逆親親厥妖日黑。烏鬥于國。燕王旦之謀反也。又有一烏一鵲。鬥于燕宮中。墮地死。五行志。以爲楚燕背骨肉。蕃臣驕恣而謀不義。俱有烏鵲鬥死之祥。行同而占合。此天人之明表也。燕陰謀未發。獨王自殺于宮。故一烏而水色者死。楚亢陽舉兵。軍師大敗于野。故烏衆而金色者死。天道精微之效也。京房易傳曰。颛征去殺厥妖烏鵲鬥也
漢中平叁年八月。懷陵上有萬余雀。先極悲鳴已因亂鬥相殺。皆斷頭懸著樹枝枳棘。到六年靈帝崩。夫陵者高大之象也。雀者爵也。天誡若曰。懷爵祿而尊厚者。自還相害至滅亡也(右二驗出搜神記)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4】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