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珠林》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2卷53頁碼:P0269
唐 道世撰

  《法苑珠林》八十七 ▪第3页

  卷第八十五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六 /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佐助得不悔果。一信。二慚。叁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一信者爲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因之而生。二慚者。自不作罪。叁愧者。不教他作罪。又慚者。內自羞人。愧者。羞天。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一切凡聖。善知識者是全梵行。戒者是汝大師故。叁寶是凡聖所依。故須歸敬。戒師臨時種種開誘令發大心永斷後犯。臨時誡勖不可預述

  洗忏部第六

  如舍利弗悔過經雲。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羅漢道。欲求辟支佛道。欲求佛道者。欲知去來之事者。常以平旦日中日入人定夜半雞鳴時。澡漱正衣服。叉手拜十方佛。自在所向。當悔過言

  某等宿命從無數劫以來。所犯過惡。至今世所犯淫劮。所犯嗔怒。所犯愚癡。不知佛時。不知法時。不知比丘僧時。不知善惡時。若身有犯過。若口犯過。若心犯過。若意欲害佛。嫉惡經道。若鬥比丘僧。若殺阿羅漢。若自殺父母。若犯身叁口四意叁。自殺生。教人殺生。見人殺生代其喜。身自行盜。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欺人。教人欺人。見人欺人代其喜。身自兩舌。教人兩舌。見人兩舌代其喜。身自罵詈。教人罵詈。見人罵詈代其喜。身自妄言。教人妄言。見人妄言代其喜。身自嫉妒。教人嫉妒。見人嫉妒代其喜。身自貪餮。教人貪餮。見人貪餮代其喜。身自不信。教人不信。見人不信代其喜。不信作善得善作惡得惡。見人作惡代其喜。身自盜佛寺中財物。若比丘僧財物。教人行盜。見人行盜代其喜。身自輕稱小鬥短尺欺人。以重稱大鬥長尺侵人。見人侵人代其喜。身自故作賊。教人作賊。見人作賊代其喜。身自惡逆。教人惡逆。見人惡逆代其喜。身諸所更以來生五處者。在泥犁中時。在禽獸中時。在薜荔中時。在人中時。在天中時。身在此五逆中生時。所犯過惡。不孝父母。不孝于師。不敬于善友。不敬于善沙門道人。不敬長老。輕易父母。輕易于師父。輕易求阿羅漢道者。輕易求辟支佛道者。若誹謗嫉妒之。見佛道言非。見惡道言是。見正言不正。見不正言正。某等諸所作過惡。願從十方諸佛求哀悔過。令某等今世不犯此過殃。令某等後世亦不被此過殃。所以從十方諸佛求哀者。何佛能洞視徹聽。不敢于佛前欺。某等有過惡不敢覆藏。從今以後皆不敢複犯

  佛語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意不欲入叁塗者。諸所作過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不欲生邊地無叁寶處。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乃至欲得叁乘道果者。皆當悔過。不當覆藏。佛語舍利弗。若使天下男子女人。皆得阿羅漢及辟支佛。若有人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滿千。不如持悔過經于晝夜各叁過讀一日其得福勝供養天下阿羅漢辟支佛。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又依普賢觀經雲。忏悔六根本意。由業障故。不淨六根。具造十惡。處處貪著。遍六情根。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叁界一切生處。增長無明。今欲忏悔。廣請諸佛菩薩。讀誦大乘志心徹倒。發願求破壞身心一切惡業。念念之中得見普賢十方諸佛。故說偈雲

  若有眼根惡  業障說不淨

  但當誦大乘  思念第一義

  是名忏悔眼  盡諸不善業

  耳根聞亂聲  壞亂和合義

  由是起狂亂  猶如癡猿猴

  但當誦大乘  觀法空無相

  永離一切惡  天耳聞十方

  鼻根著諸香  隨染起諸觸

  如此狂惑鼻  隨染生諸塵

  若誦大乘經  觀法如實際

  永離諸惡業  後世不複生

  舌根起五種  惡口不善業

  若欲自調順  應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義  無諸分別相

  心根如猿猴  無有暫停時

  若欲折伏者  當誦大乘經

  念佛大覺身  力無畏所成

  身爲機關主  如塵隨風轉

  六賊遊戲中  自在無挂礙

  若欲滅此惡  永離諸塵勞

  當處涅槃城  安樂心澹怕

  但當誦大乘  念諸菩薩母

  無量勝方便  從思實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爲六情根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相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志心  忏悔六情根 

  述曰。余自勤力檢討一切經論。雖複教人總忏罪法。然文多散落不可具錄。將前二經忏文稍略。所以偏引出之。竊尋衆生無始至今造過極多。名數塵沙。若依前忏。又恐洗蕩不可周淨。今此已下更依隋代昙遷靈裕二法師。總忏十惡。冀望周悉。雖是凡夫所撰。然文義皆采拾地持經論聖意。而缵集之。依之修行皆合佛意。古今諸德忏文甚多。比校周悉未能逾下二文也

  十惡忏文(昙遷法師撰文)

  弟子某甲。普爲一切法界衆生。發露無始已來所作罪業。或殺害君親及真人羅漢。兵戈征討鋒刃殺戮。遊獵禽獸網捕蟲魚。或經作惡王刑罰差濫。乃至含靈禀性蠢動。凡諸生類殘害殺傷。及猛獸鸷鳥遞相啖食。或盜佛物法物僧物及他財寶。居官因事納貨受財。或非己室家外行淫穢。莫簡親屬不避僧尼。橫起愛憎妄相妒忌。或虛詐妄語诳惑君親。不知不見言知言見。憑托鬼神詭诳世俗。或讒谄兩舌鬥亂二邊。將此惡言向彼陳說。持彼惡語複向此論。阻隔君臣離間骨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壞。或出言粗犷毀訾他人。呵叱任情罵詈在口。或不以正言。乃爲绮語。說善爲惡。以臭爲香。名長爲短。說白爲黑。謬言詭語調弄于人。或志在貪味。求取不節。性多嗔忿。恚怒自纏。或不識正理迷惑邪見。謗佛法僧說無因果。不信修善受人天樂。不信爲惡受地獄苦。或謂此身無因而得。或謂未來斷無因果。毀壞塔寺焚燒經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銅。汙穢伽藍違越禁戒。或飲酒啖肉及食五辛。愚癡邪見無惡不造。凡此所陳十種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從無始已來定有斯罪。以罪因緣能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間短命多病。常處卑賤。及以貧窮。共人有財不得自在。婦不良謹。二妻相诤。多被謗毀。爲人诳惑。所有眷屬弊惡破壞。不值好語常聞惡聲。凡所陳說常有诤訟。假說真言人不信受。吐發音辭又不辯正。貪財無厭所求不獲。常爲他人伺其長短。不善知識共相惱害。常生邪見之家。常懷谄曲之心。無始已來十不善業。皆從煩惱邪見而生。令依佛性正見力故。發露忏悔。皆得除滅。譬如明珠投之濁水以珠威德水即澄清。佛性威德亦複如是。投諸衆生四重五逆煩惱濁水皆即澄清。弟子某甲及一切法界衆生。自從今身乃至成佛。願更不造此等諸罪。歸命敬禮常住叁寶。忏悔已訖次禮忏功德發願說偈雲

  願于未來世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余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普及于含識 

  總忏十惡偈文(靈裕法師撰文)

  自惟我生死  過去無初際

  乃至于今生  相續不斷絕

  愚癡暗覆故  叁毒火常然

  雖有身與心  而不能自寤

  徒蒙一切佛  放智慧日光

  照我二種身  亦未之知覺

  懷惑生諸趣  無類而不更

  谛思此因緣  誰非己眷屬

  又念諸衆生  元同一心海

  因妄想識浪  幻起諸趣身

  是身無種種  與我同如性

  因于失念故  彼我分別生

  由之起愛憎  常共相鬥诤

  日夜懷嫌恨  思念相報及

  遂于衆生中  無一不傷害

  貪奪于資生  非分起染欲

  虛诳無實語  惡口不擇言

  兩舌相破壞  绮語調弄人

  貪海無厭足  嗔火然複然

  邪見背正教  谄曲無誠信

  違犯諸如來  一切清淨戒

  嫌恨與愛憎  無心而不有

  是罪若不忏  長夜熏自心

  積熏而不已  變成地獄處

  及與諸苦具  諸佛于爾時

  皆悉不能救  唯除自發露

  所造諸愆咎  應佛菩薩心

  隨順本淨性  無始時無明

  自此漸微薄  是故懷慚愧

  深心悔諸罪  願佛放慈光

  照及苦衆生  所有煩惱聚

  皆令悉消滅  自性清淨心

  從此至究竟  平等真法界

  于今得圓滿  (下有六行偈長安延興寺玄琬律師撰) 

  傷己無始隨自心  順入欲流墮洄澓

  于中孤獨無救護  具造無邊百種苦

  所受諸苦時報定  諸佛威神不能救

  困逼事窮苦對至  方乃有此一念寤

  以其無明曀膜厚  叁毒之火常熾然

  意欲遠離不能離  如癰已熟待破時

  唯願諸佛放慈光  時複照及極苦者

  往昔所造叁業罪  及今現起一切惡

  未來應生諸煩惱  頂禮忏悔願滅除 

  頌曰

  五體悔前朝  叁屈忏中夕

  鳴椎誡旭旦  哀我苦勞役

  引目寓金言  悲傷塵垢積

  咄哉形非我  嗟往常沈溺

  踟蹰歧路危  揮手謝中析

  洗滌歸誠忏  皎潔淩雲釋

  蕭索業苦離  升陟隨緣益

  雖未齊高蹤  且免幽途曆 

  感應緣(略引叁驗) 晉沙門慧達 梁沙門法寵 唐沙門德美

  晉沙門慧達。姓劉名薩荷。西河離石人也。未出家時長于軍旅。不聞佛法。尚武好畋獵。年叁十一暴病而死。體尚溫柔。家未殓。至七日而蘇。說雲。將盡之時。見有兩人執縛將去。向西北行。路轉高稍得平衢。兩邊列樹。見有一人執弓帶劍當衢而立。指語兩人將荷西行。見屋舍甚多白壁赤柱。荷入一家。有女子美容服。荷就乞食。空中聲言。勿與之也。有人從地踴出。執鐵杵將欲擊之。荷遽走曆入十許家皆然。遂無所得。複西北行見一妪乘車。與荷一卷書。荷受之。西至一家。館宇華整。有妪坐于戶外。口中虎牙。屋內床帳光麗。竹席青幾。複有女子處之。問荷得書來不。荷以書卷與之。女取余書比之。俄見兩沙門。謂荷汝識我不。荷答不識。沙門曰。今宜歸命釋迦文佛。荷如言發念。因隨沙門俱行。遙見一城。類長安城。而色甚黑。蓋鐵城也。見人身甚長大。膚黑如漆。頭發曳地。沙門曰。地獄中鬼也。其處甚寒。有冰如席。飛散著人頭頭斷。著腳腳斷。二沙門雲。此寒冰獄也。荷便自識宿命知兩沙門。往維衛佛時並其師也。作沙彌時。以犯俗罪不得受戒。世雖有佛竟不得見。從再得人身。一生羌中。今生晉中。又見從伯在此獄裏。謂荷曰。昔在邺時不知事佛。見人灌像聊試學之。而不肯還直。今故受罪。猶有灌福幸得生天。次見刀山地獄。次第經曆觀見甚多。獄獄異城不相雜廁。人數如沙。不可稱計。楚毒科法。略與經說相符。自荷履踐地獄。示有光景。俄而忽見金色。晖明皎然。見人長二丈許。相好嚴華體黃金色。左右並曰。觀世大士也。皆起迎禮。有二沙門。形質相類。並行而東。荷作禮畢。菩薩具爲說法可千余言。末雲。凡爲亡人設福。若父母兄弟。爰至七世姻媾親戚朋友路人。或在精舍。或在家中。亡者受苦即得免脫。七月望日沙門受臘。此時設供彌爲勝也。若割器物以充供養。器器摽題言。爲某人親奉上叁寶。福施彌多其慶逾速。沙門白衣見身爲過及宿世之罪種種惡業。能于衆中盡自發露。不失事條勤誠忏悔者。罪即消滅。如其弱顔羞慚恥于大衆露其過者。可在屏處。默自記說。不失事者。罪亦降滅。若有所遺漏非故隱蔽。雖不獲免受報稍輕。若不能悔無慚愧心。此名執過不返。命終之後克墜地獄。又他造塔及與堂殿。雖複一土一木若染若碧。率誠供助。獲福甚多。若見塔殿。或有草穢。不加耘除。蹈之而行。禮拜功德隨即盡矣。又曰。經者尊典化導之津。波羅蜜經功德最勝。首楞嚴亦其次也。若有善人讀誦經處。其地皆爲金剛。但肉眼衆生不能見耳。能勤諷持不墮地獄。波若定本及如來缽。後當東至漢地。能立一善于此經缽。受報生天倍得功德。所說甚廣。略要載之。荷臨辭去。謂曰。汝應曆劫備受罪報。以嘗聞經法生歡喜心。今當見受輕報一過便免。汝得濟活可作沙門。雒陽臨淄建業鄮陰成都五處。並有阿育王塔。又吳中兩石像。育王所使鬼神造也。頗得真相。能往禮者不墮地獄。語已東行。荷作禮而別。出南大道。廣百余步。道上行者不可稱計。道邊有高座。高數十丈。有沙門坐之。左右僧衆列倚甚多。有人執筆北面而立。謂荷曰。在襄陽時何故殺鹿。跪答曰。他人射鹿我加創耳。又不啖肉何緣受報。時即見襄陽殺鹿之地。草樹山澗忽然滿目。所乘黑馬並皆能言。悉證荷殺鹿年月時日。荷懼然無對。須臾有人以叉叉之投镬湯中。自視四體潰然爛碎。有風吹身聚小岸邊。忽焉不覺還複全形。執筆者複問。汝又射雉。亦嘗殺雁。言已又投镬湯。如前爛法。受此報已乃遣荷去。入一大城。有人居焉。謂荷曰。汝受輕報又得還生。是福力所扶。而今以後複作罪不。乃遣人送荷。遙見故身意不欲還。送人推引。久久乃附形而得蘇活。奉法精勤。遂即出家。字曰慧達。太元末尚在京師。後往許昌。不知所終(右此一驗出冥祥記)

  梁楊都宣武寺沙門法寵。姓馮。南陽冠軍人也。年叁十八。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之術。謂寵曰。君年滿當死。無可避處。唯祈誠諸佛忏悔先愆排脫。或可冀耳。寵因引鏡驗之。見面有黑氣。于是貨賣衣缽資余並市香供。飛舟東逝。直至海鹽。居在光興閑房禮忏。杜絕人物。晝忘食息。夜不解衣。迄至四十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彌生怖懼。其夜忏達四更。聞戶外有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即開戶都無所見。明晨借問。佥言。黑氣都除兩耳。乃是生骨。斯實由忏蕩之殷故使延壽也。以普通五年叁月十六日。卒于所住。春秋七十有四(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

  唐京師會昌寺釋德美。姓王。清河臨清縣人。年在童稚天然樂善。口有所演常歌贊呗。擁塵聚戲必先爲塔。每見形像生知禮敬。由是親故密而異之。知非紹俗之嗣也。任從師學。十九出家。雖經論備閱。而以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博通心首。往太白山。誦佛名一部一十二卷。每行忏時誦而加拜。布服蔬食不衣皮帛。初依九隴太白僧邕禅師受業。後住京師慧雲寺。值靜默禅師。又從請業。每至夏禮忏將散道場。去期七日苦加勇勵。萬五千佛日別一遍。精誠難及。多感征祥。自從小至終美禮千遍。承師靜默。大有福德。嘗于興善。年別千僧七日行道。期滿厚嚫。人奉十缣。將及散晨外起加倍。故自開皇之末。終于大業十年。年別大施。其例鹹爾。默將滅度。以普福田用委于美。美頂行之。悲敬兩田年別一會。又普盆錢夏末常施。大業末中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異人。形服率麗然。來告美曰。時既炎熱。何不作餅以用供養。且溲二十斛面作兩日調。明旦將設。半夜便起。打面動案。人物驚亂並作切粥。以供大衆。須臾切面命煮隨熟。千人同飽鹹共欣慶。餅複堅韌一無所壞。試尋看匠。通問失所。合衆悲怪感招斯應。又至武德之始。創立會昌。延美而住。乃于西院造忏悔堂。像設華嚴堂宇宏麗。誓共含生斷諸惡業。鎮長禮忏潔淨方等。欲有升壇要憑美忏。又于一時井忽枯竭。忏徒駐立無由洗忏。美執香爐臨井加祈。應時泉湧。過同舊足。時共歎怪。福力所資。所畜舍利。藏以寶函。隨身所往。必赍供養。每有起塔祈請散給。精祈通感隨請皆給。又至秋夏常行徒跣。恐踏蟲蟻慈濟含生。又年別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過叁年不言。或行不輕通禮七衆。或節儉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辍想專固西方。口誦彌陀終于命盡。以貞觀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稱佛。卒于會昌。春秋六十矣。屍送南山鸱鳴堆。弟子等收骸起塔樹碑會昌。侍中于志甯爲文(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苑珠林》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