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二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五濁。如頗梨柯等。名清淨土。法華論雲。無煩惱衆生住處。名爲淨土。淨土不同有其四種。一法性土。以真如爲體故。梁攝論雲。以蓮華王爲淨土所依譬。法界真如爲淨土所依體故。二實報土。依攝論雲。以二空爲門。叁慧爲出入路。奢摩他毗缽舍那爲乘。以根本無分別智爲用。此皆約報功德辯其出體。叁事淨土。謂上妙七寶。是五塵色性。聲香味觸爲其土相故。攝論雲。佛周遍光明七寶處也。又華嚴經雲。諸佛境界相中。種種間錯莊嚴。故淨土論雲。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又新翻大菩薩藏經雲。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八功德水出現于地。四化淨土。謂佛所變七寶五塵爲化土體故。涅槃經雲。以佛神力地皆柔軟。無有丘墟土沙礫石。乃至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等。又大莊嚴論雲。由智自在隨彼所欲。能現水精琉璃等清淨世界。又維摩經雲。佛以足指案地。現淨等事。又十地經雲。隨諸衆生心所樂見。爲示現故。此諸經論所明。並約化爲淨土。由佛神力現故有。攝故即無。故名化土
述曰。上來雖土有四種。然綱要有二。一報土。二化土此二即攝理事二土。初報土者。謂佛如來出世。諸善體是無漏。非叁界所攝故。淨土論雲。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又智度論雲。有妙淨土出過叁界。然佛所居無處爲處。過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淨土故。論雲。釋迦牟尼佛更有清淨世界。如阿彌陀國。其彌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世界。如釋迦佛。又涅槃經雲。我實不出閻浮提界。又法華經偈雲
常在靈鹫山 及余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又華嚴經雲。如來淨土。或在如來寶冠。或在耳珰。或在璎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論雲。佛舉一步。則過恒河沙等叁千世界。其事如是。化土處者。但所居化土無別方處。但依報土而起粗相。或通十方。或在當界。引接叁乘人天等衆。如彌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衆生。而安淨國。或于穢現淨。如案地現淨。譬同天宮。其事如是。或于衆生共相器世界間種子所感。于中顯現淨穢境界。隨其六道各見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習因。識種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現。此影像是本識相分。由共相種子與影像相。彼現相識爲因緣。即此共相由內報增上緣力。感得如此苦樂不同
又華嚴經雲。爾時心王菩薩摩诃薩。告諸菩薩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爲一日一夜。安樂世界一劫。于聖服幢世界金剛佛刹。爲一日一夜。聖服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樂光明清淨開敷佛刹。爲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于離垢世界法幢佛刹。爲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于善燈世界師子佛刹。爲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于善光明世界盧舍那藏佛刹。爲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于超出世界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佛刹。爲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于莊嚴慧世界一切光明佛刹。爲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于鏡光明世界覺月佛刹。爲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于勝蓮華世界賢首佛刹。爲一日一夜。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其中。又優波提舍論偈雲
觀彼世界相 勝過叁界道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述曰。如凡夫二乘。于穢土中見阿彌陀佛。諸菩薩等于淨土中見阿彌陀佛。據此二說。報土則一向純淨。應土則有染有淨。故淨土論雲。土有五種。一純淨土。唯在佛果二淨穢土。謂淨多穢少。即八地已上。叁淨穢亭等土。謂從初地乃至七地。四穢淨土。謂穢多淨少。即地前性地。五雜穢土。謂未入性地。第五人見後一。不見前四。第四人見後二。不見前叁。第叁人見後叁。不見前二。第二人見後四。不見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見也
又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即與大衆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六神通光明赫奕。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供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于中充滿刹利之種。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顔。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賢光。神足精勤弟子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又無量壽經雲佛告彌勒。假使叁千大千世界猛火。爲念阿彌陀佛名故。要當于中直過未足爲難
又阿彌陀佛經雲。佛告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數劫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住菩薩道以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複來供養我。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爲我作弟子。今皆複會是共相值也
念彌勒佛緣第五
如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雲。阿難白佛言。彌勒得法忍。久遠乃爾。何以不速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耶。佛語阿難菩薩以四事法不取正覺。何等爲四。一淨國土。二護國土。叁淨一切。四護一切。是爲四事。彌勒本求佛時。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語阿難。我本求佛時亦有此四。然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叁十二劫。我于其後乃發道意。于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于無上正真之道。致最正覺。佛告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爲十。一所有一切無可愛惜。二妻妾。叁兒子。四頭目。五手足。六國土。七珍寶財物。八髓腦九血肉。十不惜身命。我以十事疾得佛道
問曰。凡夫道俗身居欲界。行何善業。得生同界兜率天報。答曰。如未曾有經雲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從旦至午。于此時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惡。亦得往生。故野幹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經雲。我滅度後。四衆八部欲生第四天。當于一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佛前。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亦從近說尚感彼天何況一生而不克獲)
又上生經雲。若有禮敬彌勒佛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又雲。我滅度後。四衆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衆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忏悔。一切惡業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得受記。又上生經雲。佛滅度後。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華香供養。行諸叁昧。讀誦經典。如是人等。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命終之時。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蓮華臺中應時見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其宿緣。爲說妙法令得不退。又增一經雲。衆生叁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大集經雲。若修慈者。當舍身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又普賢觀經雲。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于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爲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有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又法華經雲。若有人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爲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道。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叁十二相。大菩薩衆。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又智度論雲。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者。當知是人人道中來。或兜率天來所以者何。叁惡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諸天著淨妙五欲。是心則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禅定味。故不能行。無色界天無形故。故不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補處菩薩。彼中諸天常聞說般若。五欲雖多法力勝故。是故說二處勝。若從他佛國來生此間斯則轉勝也
又處胎經佛告彌勒偈雲
汝所叁會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億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叁歸人 九十二億者
一稱南無佛 皆得成佛道
又處處經雲。佛言。彌勒不來下有四因緣。一有時福應彼間。二是此間人粗無能受經者。叁功德未滿。四世間有能說經者故。彌勒不下。若當來下。余有五十億七千六十萬歲。彌勒時人。眼皆見四千裏。由本十種因緣德。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損人眼。叁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視殺。六不視盜。七不視淫。八不視陰私及人短。九諸惡事不視。十然燈于佛寺
又佛說彌勒來時經雲。佛言。彌勒佛未出時。閻浮利內地山樹草木皆燋盡。于今閻浮利地。周匝六十萬裏。彌勒出時閻浮利地。東西長四十萬裏。南北廣叁十二萬裏。地生五果。四海之內無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樹木長大。人少叁毒。民多聚落。城名氾羅那夷。有一婆羅門名須凡。當爲彌勒作父母。名摩诃越題。彌勒當爲作子。相好具足身長十六丈。生墮城地。目徹視萬裏內。頭中日光照四千裏。彌勒得道爲佛時。于龍華樹下坐。樹高叁十裏。廣亦四十裏(大成佛經花枝如龍頭故名龍華樹亦有別傳雲子從龍宮出故名龍華樹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時得道。彌勒佛卻後六十億殘。六十萬歲始當來下(自外大同成佛經說)
王玄策西國行傳雲。大唐顯慶二年。敕使王玄策等。往西國送佛袈裟。至泥婆羅國西南頗羅度來。村東坎下有一水火池。若將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于水中出。欲滅以水沃之。其焰轉熾。漢使等曾于中。架一釜煮飯熟。使問彼國王。國王答使人雲。曾經以杖刺。著一金匮。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傳雲。此是彌勒佛…
《諸經要集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