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經要集》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3卷54頁碼:P0001
唐 道世集

  《諸經要集》四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響亦無相貌。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死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死。而說偈曰

  佛法及聖衆  乃至身死念

  雖與上名聞  其義各別異 

  六念緣第叁

  又分別功德論雲。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剛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輪相文迹現于地。足下諸蟲七日安隱。若其命終皆得生天。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誹謗。逐如來行。自殺飛蟲著佛迹處。言佛蹈殺。然蟲雖死。遇佛迹處尋還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門阈天地大動。百種。音樂不鼓自鳴。諸聾盲啞百病自除。睹佛相好隨行得度。功德所濟不可稱計。總會萬行運載爲先。所謂念佛其義如此

  第二念法者。法是無漏道無爲無欲。佛者是諸法之主。法者是結使之主。法出諸佛。法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念法後念佛耶。答曰。法雖微妙無能知者。猶如伏藏無處不有。要籍通人示處。方得自濟貧窮乏者。法亦如是。理雖玄妙非如來不暢。是以念佛在先。稱法爲後

  第叁念僧者。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舍世貪诤開導天人。則是衆生良福田故。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達(律名羅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衆中。令衆僧不得食。莫知誰咎。佛使分爲二部。一部得。一部不得。複分爲二部。半得。半不得。如是展轉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得食。乃知無福。雖得至缽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于缽中。福力所製不能化去。佛欲令現身得福故。令二滅盡比丘以食飽此。即時得福。時波斯匿王。聞此薄福佛愍與食。我今亦當爲其設福。即遣[米*乍]米。時有一烏飛來銜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爲梵摩達設福。汝何以持去耶。烏即持還本處。所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烏獸不侵害也。用是證知爲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叁乘道。念衆之法其義如此

  第四念戒者。從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製身口斂諸邪非。斂禦六情斷諸欲念。中表清淨乃應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經曠澤頓乏水漿。時有小池汪水衆蟲滿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無犯爲首。若飲此水殺生甚多。甯全戒殒命。于是命終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飲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後當生何趣。即飲蟲水所害甚多。雖得見佛去我甚遠。啼泣向佛自雲同伴命終。佛指上天曰。汝識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來在此。卿雖見我去我大遠。彼雖喪命常在我所。卿今見我。正睹我肉形。豈識真戒乎。以是經雲。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若能持戒展轉行之。即是如來法身常住而不滅也。夫戒有叁種。一是俗戒。二是道戒。叁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爲俗戒。無漏四谛爲道戒。叁昧禅思爲定戒。以慧禦戒使成無漏。乃合道戒。聲聞家戒喻若膝華。動則解散。大士持戒喻若頭上插華。行止不動。小乘撿形動則越儀。大士顧心不拘外法。大小軌異。故以形心爲殊。內外雖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經雲。又欲近道。當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離。二曰。念法意喜不離。叁曰。念衆意喜不離。四曰念戒意喜不離。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見當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斷地獄畜生餓鬼之道。雖往來生天上人中。不過七生自斷苦際(施天同前)

  又叁千威儀經雲。當念有五事。一當念佛功德。二當念佛經戒。叁當念佛智慧。四當念佛恩大難報。五當念佛精進乃至泥洹。複有五事。一當念比丘僧。二當念師恩。叁當念父母恩。四當念同學恩。五當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一切苦

  又處處經雲。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計知。如人所作善惡殃福前後所不可複計。要在命盡。作惡逢惡處。作善逢善處。殃福皆預有處。亦預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斷絕。佛語比丘。當念自身無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間極可至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叁十歲。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十歲。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歲。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言。莫說是語。複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迅速在呼吸之間

  又毗尼母經雲。若說法比丘複應常念。觀身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莫使有絕。何以故。當得十二念成聖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叁念願得人身。四念生種姓家。五念于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所生處不加其功而得諸法。七念所生處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現于世。九念所生處常得說正法。十念願所說法常得久住。十一念願法久住得隨順修行。十二念常得憐愍諸衆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聖法

  發願緣第四

  夫佛果夐絕。登之有階。法雲峻極。屆之有漸。是以創發大誠。則玄德照于來際。初立弘誓。則妙願遍于空界。一念興志。即塵劫之瑞華。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蓋是大乘之根基。種智之津衢也

  又地持論雲。菩薩發願略說五種。一發心願。二生願。叁境界願。四平等願。五大願。彼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世爲衆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大願者即平等願

  菩薩又說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叁者願通達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衆生

  七者願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是菩薩住于初地。方便淨信現在修行。于未來事生十大願

  一者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

  二者受持守護諸佛正法

  叁者勸請諸佛轉未曾有法

  四者順行菩薩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七者自淨佛土

  八者一切菩薩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衆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頌曰

  牧杖信爲急  調弦貴不奢

  騰猿安可製  逸馬本難罝

  驅馳習聲色  冠蓋競豪華

  既入王孫第  還向季倫家

  靜心澄業累  省念勖身瑕

  庶茲憑七覺  時用免叁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諸經要集》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