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八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輪轉無際。周旋五道。誰能知者。唯有道人見此睹彼。愚者不知豈不慚恥。于是長者。懎然毛豎。如畏怖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長者見佛即識宿命。尋則忏悔謝過。便受五戒。佛爲說法。得須陀洹道
又佛說長者子懊惱叁處經雲。爾時舍衛城。有大富長者。財寶無數。家無親子。恐終後沒官。夫婦禱祠。歸命叁寶精勤不懈。便得懷軀。婦人黠者有五事應知。一知夫婿意。二知夫婿念不念。叁知所因懷軀。四別知男女。五別知善惡。是婦報長者言。我已懷軀。長者歡喜。月滿生男。加五乳母。供養抱持。長大索得好婦。其兒夫婦行園林中。有樹名曰無憂。華色鮮白。絮弱绯色。婦語夫言。欲得此華。夫便上樹。爲取此華。樹枝細劣。即時摧折。兒便墮死。父母聞之。奔趣抱頭。摩抄占視。永絕不蘇。父母悲哀。五內摧傷。衆客見之亦代哀痛。佛與阿難。因入城見。愍獨一子而墮樹死。佛告長者。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對至命盡不可避藏。捐去憂念勿複憂戚。佛語長者。此兒本從忉利天上壽盡。來生卿家。卿家壽盡便生龍中。金翅鳥王即取啖之。叁處父母。一時共啼哭。爲是誰子。佛即說偈言
天上諸天子 爲是卿子乎
爲在諸龍中 龍神之子耶
時佛自解言 非是諸天子
亦非爲卿子 複非諸龍子
生死諸因緣 無常譬如幻
一切不久立 譬若如過客
佛語長者。死不可離。去不可追。長者白佛。此兒宿命罪福雲何。佛言。此兒前世。好喜布施尊敬于人。緣此福德生豪富家。喜獵傷害。令身命短。罪福隨人如影隨形。長者踴躍。逮得法忍
離著緣第六
如十住毗婆沙論雲。于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屬。車馬等物。增長貪求無有厭足。家是難滿如海吞流。家是無足如火焚薪。家是無息覺觀相續。家是苦性如怨詐親。家是障礙能妨聖道。家是鬥亂共相違诤。家是多嗔诃責好醜。家是無常雖久失壞。家是衆苦馳求守護。家是疑處猶如怨賊。家是顛倒貪著假名。家是伎人種種妄飾。家是變異會必離散。家是假借無有實事。家如眠夢富貴則失。家如朝露須臾變滅。家如蜜滴其味甚小。家如棘叢欲刺傷人。家如鐵蟲覺觀常唼。如是等患不可具述。是故在家菩薩。當如是觀知其家過。在家妻子眷屬奴婢財物等。不能作救作歸。非我善友。是故宜當急離舍之。又無始已來一切衆生于六道中。互爲父子親疏何定。故偈雲
無明蔽慧明 數數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爲父子
貪著世間樂 不知有勝事
怨數爲知識 知識數爲怨
是故我方便 莫生憎愛心
若起憎愛心 不能通達法
又大菩薩藏經雲。舍利子。若有衆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礫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熱鐵丸。即是味著坐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幾蹬。舍利子。若有味著花鬘香塗。即是味著熱鐵花鬘亦是味著屎尿塗身。舍利子。若有攝受居處舍宅。當知攝受大熱鐵甕。若有攝受奴婢作使。當知攝受地獄惡卒。若有攝受象馬駝驢牛羊雞豕。當知攝受地獄之中黑駿諸狗。又是攝百踰。繕那禁衛之卒。取要言之。若有攝受妻妾男女諸女色欲。當知即是攝受一切衆苦憂愁悲惱之聚。舍利子。甯當依附千踰繕那量大熱鐵床。是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于彼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子。當知婦人是衆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系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花。散布于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于諸邪性流布增長。舍利子。何因緣故。名爲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何以故。能使衆生受重擔故。能使衆生持于重擔有所行故。能使衆生荷于重擔遍周行故。能令衆生于此重擔心疲苦故。能令衆生爲于重擔所煎迫故。能令衆生爲于重擔所傷害故。舍利子。複以何緣。名之爲婦。所言婦者。是諸衆生所輸委處。是貪愛奴所流沒處。是順婦者。所輸稅處。是婦媚者。所迷惑處。是婦勝者。所歸投處。是屈婦者。所憑仗處。婦自在者。所放逸處。爲婦奴者。所疲苦處。隨婦轉者。所傾仰處。舍利子。以如是等諸因緣故。名是諸處。以之爲婦
又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叁種子。何等爲叁。有隨生子。有勝生子。有下生子。何等爲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等。是名隨生子。何等爲勝生子。若父母不受不殺等。子能受不殺等。是名勝生子。雲何下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等。子亦不能受不殺等。是名下生子
教誡緣第七
如中阿含經雲。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屍。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爲輕淺。猶如群馬。世間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以幾種方便調伏于馬。馬師白佛言。有叁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爲叁。一者柔軟。二者粗澀。叁者柔軟粗澀。佛告聚落主。汝以叁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遂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世尊。是無上調禦丈夫。爲以幾種方便調禦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叁種方便調禦丈夫。何等爲叁。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粗澀。叁者柔軟粗澀。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汝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爲柔軟。第二一向粗澀者。如汝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粗澀教也
第叁彼柔軟粗澀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獄。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粗澀教。調馬師白佛言。世尊。若以叁種方便。調伏衆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于世尊法爲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雲何。佛告聚落主。如來法中亦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叁種教授。不調伏者。不複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調馬師白佛。實爾世尊。不複與語。永不教誡。真爲死也。以是之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也。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又法句喻經雲。佛問象師。調象之法有幾。答曰。有叁。何謂爲叁。一者剛鈎鈎口著其羁靽。二者減食常令饑瘦。叁者捶杖加其楚痛。由鐵鈎鈎口故。以製強口。由不與食飲故。以製身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亦有叁。用調一切。亦以自調。得至無爲。一者以至誠故。製禦口患。二者慈貞故。伏身剛強。叁者以智慧故。滅意癡蓋。持是叁事。度脫一切離叁惡道。又閻羅王五使經雲。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主者持行。白閻羅王。言其過惡。此人不孝。種種諸過。無有福德。不恐畏死。唯王受罰。閻羅王常先安徐然以正語。爲現五使者而問言
第一汝不見。世人始爲嬰兒。強臥屎尿不能自護。口不知言不知好惡。汝見以不。人答已見。王言。汝自謂不如是。然人神從彼。終即有生。雖尚未見。常當爲善自端叁業。奈何放心快志造過。罪人答言。愚暗不知。王言。汝自愚癡。縱逸作惡。非是父母師長君天沙門道人等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一天使也
第二閻王複問。子爲人時。天使次到。汝能覺不。人答不覺。王曰。汝不見世人年老發白齒落。羸瘦偻步低行。起居住杖不能以不。人答有是。王曰。汝謂獨免可得不老。凡人已生。法皆老耄。常當爲善端身口心奉行經戒。奈何自恣。人答。愚癡故爾。王曰。汝自以愚癡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二天使也
第叁閻王複問。子爲人時。豈不見世間男女。身有疾病。身體苦痛。坐起不安。命近憂促。衆醫不療不。人答言有。王曰。汝可得不病耶人生既老。法皆當病。聞身強健。當勉爲善奉行經戒端身口意。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以爲愚作惡。非關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今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叁天使也
第四閻王複問。子爲人時。豈不見世間諸死亡者。或藏其屍。或棄捐之。至于七日肌肉壞敗。狐狸百鳥皆就食之。凡人已死。身惡腐爛。汝豈不見。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獨免可得不死耶。凡人已生。法皆當死。聞在世間。常爲善事。敕身口意奉行經戒。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作惡。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罪自由汝。豈得不樂爾當受之。是爲閻王現第四天使也
第五閻王複問。子爲人時。豈不見世間弊人惡子。爲吏所捕。取案官所。刑法加之。或斷手足。或削耳鼻。或燒其形。懸頭日炙。或屠割支解。種種毒痛不。人答言有。王曰。汝謂爲惡獨可脫耶。眼見世間罪福分明。何不守善敕身口意奉行經戒。雲何自快人答。愚暗故爾。王曰。汝自用心作不忠正。非是父母君天沙門道人過也。今是殃罪要當自受。是爲閻王現第五天使也。佛說經已。諸弟子等。皆受教誡。各前作禮。歡喜奉行
又大法句經偈雲
雖誦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聞
勤修得益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得度
雖誦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樂奉修 雖誦千言 我心不滅
不如一句 舍憍放逸 雖誦千言
求名逾著 不如一說 棄執離著
雖誦千言 不欲除罪 不如一文
去離生死 雖誦千言 色情逾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懷 雖誦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悟 絕離叁界
雖誦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聽
自他兩利 人壽百歲 悭貪逾盛
不如一日 割舍財色 人壽百歲
樂不持戒 不如一日 淨心守戒
人壽百歲 多忿不忍 不如一日
含喜不嗔 人壽百歲 怠惰不勤
不如一日 策勵身心 人壽百歲
情欣放逸 不如一日 歸心空寂
人壽百歲 昏暗識心 不如一日
洞悟無明 人壽百歲 拙禦身心
不如一日 巧便運致 人壽百歲
常懷怯弱 不如一日 勇猛慧力
人壽百歲 不起善願 不如一日
發行四弘 人壽百歲 不生一智
不如一日 慧性聰利
雜阿含經。諸天說偈雲
士夫生世間 斧在口中生
還自斬其身 斯由其惡言
應毀便稱譽 應譽而更毀
其罪口中生 死則墮惡道
頌曰
建志誡心愚 高慕欣明俦
相與立弘誓 舍俗慕閑丘
蕭散人物外 晃朗免綢缪
寂寂求屆真 亹亹勵心柔
警策修叁業 激切澄四流
興心願弘誓 救溺運慈舟
嘉期歸妙覺 善會涅槃修
存心八正道 立志叁祇休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諸經要集》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3】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