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十叁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草庵而住。一角仙人遂行見之。諸女皆出迎逆。好花妙香供養仙人。仙人大喜。諸女以美言敬辭。問訊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褥。與好淨酒以爲淨水。與歡喜丸以爲果苽。食飲飽已。語諸女言。我從生已來。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得此好水好果。仙人問諸女言。汝以何故。膚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飲此美水。故肥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我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與諸女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爲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歡樂飲食。七日以後酒食皆盡。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當共行。去此不遠有可得處。仙人言隨意。即便共出。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不能複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項上。當擔汝。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觀我智能。王敕嚴駕出而觀之。問言。何由得爾。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無所複能。令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足吾所欲。拜爲大臣。住城少日身轉羸瘦。念禅定心樂厭世欲。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羸瘦。仙人答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林間閑靜諸仙遊處。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能強違其志爲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當複何緣強奪其志。即發遣之。既還山中。精進不久還得五通。佛告諸比丘。其一角仙人者。即我身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輸陀羅是。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爲之所惑。今複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細軟觸法。能動仙人。何況愚夫。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觸欲過失。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蓋也
五蓋緣第叁
問曰。雲何名爲五蓋。答曰一貪欲蓋。二嗔恚蓋。叁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第一貪欲蓋者。謂端坐修禅心生欲覺。妄念相續。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智度論。術婆伽以思王女。欲心內發尚能燒身。延及天祠。況生欲毒熾。而不燒諸善法。心若著欲無由近道。故論偈雲
入道慚愧人 持缽攝衆生
雲何縱欲塵 沈沒于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多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患如是已 雲何能舍之
得福禅定樂 則不爲所欺
第二嗔恚蓋者。嗔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若修道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怨。圖度過去未來。亦複如是。是爲九惱處故生嗔。嗔念覆心。故名爲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智度論釋提婆以偈問佛雲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說偈答雲
殺嗔即安隱 殺嗔即無憂
嗔爲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當修慈悲。以忍除滅令心清淨。觀聲空假不應起嗔。故智度論雲。菩薩知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嗔恚罵詈。若打若殺。如夢如化。觀聲本無。唯是風聲。從緣而有。何須可嗔。故論雲。如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起。是名語。如偈言
風名優陀那 觸臍而上出
是風七處觸 項及龂齒唇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嗔癡
又優婆塞經雲。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生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複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嗔。故智度論雲。菩薩觀衆生。雖複百千劫罵詈。不生嗔心。若百千劫稱贊。亦不歡喜。了知音聲生滅如夢如響
第叁睡眠蓋者。謂內心昏愦。名之爲眠。五情暗蔽。放恣支節。委臥垂熟。名之爲睡。此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如此惡法。最爲不善。何以故。余蓋情覺可除。眠如死人無所覺觸。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智度論雲。菩薩教誡睡眠弟子。說偈雲
汝等勿抱死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身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雲何而可眠
眠爲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蓋者。有叁。一口掉者。謂好喜吟詠。诤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語等。名爲口掉。二身掉者。謂好喜騎乘。馳騁放逸。捔力相撲扼腕指掌等。名爲身掉。叁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伎。諸惡覺觀等。名爲心掉。掉之爲法。破出家心。故智度論偈雲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所言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猶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爲蓋。此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毒箭入心。堅不可拔。如智度論偈雲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蓋者。謂以疑覆心故。于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如人入于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複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叁種疑。一疑自。二疑師。叁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諸根暗鈍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發。若欲學法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爲障定。欲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于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于佛想。叁疑法者。如世人多執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論偈雲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其有法 法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問曰。不善法無量無邊。何故但舍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雖似狹義該叁毒。亦通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蓋。即是貪毒。第二嗔恚蓋。即是嗔毒。第叁睡眠蓋。疑蓋。即是癡毒。其掉悔一蓋。即是等分。攝合爲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若能除此五蓋。即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于惡賊之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爾。除此五蓋其心清淨。譬如日月以五事覆。謂煙雲塵霧修羅手障。則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喻可知。頌曰
五欲昏神識 五蓋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 六賊亂心色
欲浪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叁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金雖改秋 斬籌方未極
觀鴿既無窮 猿攀此焉伏
自非絕欲蓋 何能遠升陟
齊[車*犬]屆寶城 共睹能仁德
四生部第二十一(此有六緣) 述意緣 會名緣 相攝緣 五生緣 中陰緣 受胎緣
述意緣第一
夫行善感樂。近趣人天。遠成佛果。作惡招苦。近獲叁塗。遠乖聖道。愚人不信。智者能知。故有四生軀別。六趣形分。明暗異途。升沈殊路。業緣之理皎然。因果之報恒式也
會名緣第二
如般若經雲。一者卵生。二者胎生。叁者濕生。四者化生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雲。有四種生。一腹生者。謂人及畜生(胎生者是)二寒熱和合生者。謂蟲蛾蚤虱(濕生者是)叁化生者。謂天及地獄。四卵生者。謂飛鳥魚鼈
又正法念經雲。畜生無量。略說叁處。一者水行。所謂魚等。二者陸行。所謂象等。叁者空行。所謂鳥等。或以天眼見諸畜生。有四種生。何等爲四。一者胎生。所謂象馬牛羊之類。二者卵生。所謂蛇蚖鵝鴨雞雉衆鳥。叁者濕生。所謂蚤虱。虮子之類。四者化生。如長面龍等。故經曰。生者新諸根起。死者諸受根滅
又善見論雲。一者色生。二者無色生。色生可壞。無色生不可壞。無色之生。依于色生。色心相依共成假者。名之爲生。使前不感後。後不赴前。名之爲死
又涅槃經雲。衆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道。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聲-耳+卵]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欻然而現曰化。衆生所攝。不過此四也
相攝緣第叁
如婆沙論說雲。此欲界之中。具攝六趣。色無色界。各攝六趣少分。所以別者。以欲界是亂地故。衆生雜惡起業不純。或善或惡。以不同故。隨業受報。有多差別。上之二界唯是定地。衆生沈靜。起業亦純。是故無有多趣差別。問曰。四生六趣相攝雲何。答曰。如毗昙中說。天及地獄。一向化生。鬼趣唯二。謂胎及化。人及畜生。各具四生。故此論問雲。爲生攝于趣。爲趣攝于生。即自答雲
生攝一切趣 非趣攝于生
謂生中陰增 當知非趣攝
故知生寬趣狹。以化生寬故。全攝二趣及叁趣少分。地獄趣中一向化生。問曰。六欲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無有胎生。答曰。欲受雖同。行事不等。故樓炭正法念經等雲。四天忉利此二地居。行欲之時男女形交。同人無異。而無泄精與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全異。炎摩天行欲。意喜相抱。或但執手而爲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嬉語笑即爲究竟。不待相抱。化樂天中。共相瞻視即爲究竟。不待語笑。他化天中。但聞語聲。或聞香氣。即爲究竟。不待瞻視。故異于人。以天化生故。從母膝化起。鬼趣化生可知。胎生者少隱。如彼淨觀者說。謂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爲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又俱舍論雲。有鬼告目連雲。我晝生五子。夜亦生五子。隨生而食啖。竟無有飽時。此爲胎生鬼也。阿修羅趣。亦具胎化二生。以…
《諸經要集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