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經文2777卷85頁碼:P0440
唐 道掖撰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 ▪第8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也。肇曰。平等法食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聲聞。又名真應供。故不空施福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 此叁捐伏。始知菩薩頭陀行勝也

  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辨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肇曰。時謂在家大士智辨尚爾。其誰不發無上心也

  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 肇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復以勸人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不堪也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文二。此初命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二略釋所以。生曰。須菩提得無諍叁昧。人中第一也。維摩詰機辯難當。鮮有敢闚其門者。而須菩提既有此定。又獨能詣之迹入恃定矣。便有恃定之迹而致詰者豈不有為然乎。又若善吉詣貧貧無物施心則有諍。今既詣富為施不難。故順無諍行也

  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 此叁廣引彈事文五。一取鉢。二呵詰。叁置鉢。四安慰。五聞益。此初也。生曰。維摩詰迹在居士有吝惜之嫌。若未與食便詰之者。物或謂之然矣。故先取鉢盛滿飯也。而不授之者。恐須菩提得鉢便去。不盡言論勢也

  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此下二明訶詰。善吉入四禪定不忤物心名為無諍。大士入實相定萬法平等名為無諍。又善吉捨有觀空名為解空。大士有空平等名為解空住。此平等名真福田。乃可取食。文中有四。一法食等。二染淨等。叁邪正等。四損益等。此初也。小乘內心見生死涅槃苦樂不等。故外行乞食見於貧富亦不等也。大士內住實相苦樂平等故外化無緣大悲亦平等也。肇曰。萬法同相准一可知。善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以此行乞乃可取食耳。曷為捨貧從富自生異相乎

  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 此下二明染淨等文叁。初約無生四諦問。二就人凡聖問。叁結成可食。初文四句。此初了惑無生為集諦。肇曰。斷婬怒癡聲聞婬怒癡俱凡夫。大士觀婬怒癡。即是涅槃故不斷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 二悟陰無相為苦諦也。肇曰。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一相也。然則身即一相。豈待壞身滅體然後謂之一相乎。身五陰身也

  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叁漏即無漏為是諦也。肇曰。聲聞以癡曀智故滅癡而明。師愛繫心故愛解而脫。大士觀癡愛真相。即是明脫故不滅癡愛而起明脫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四縛本不生。今則無滅為滅諦也。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脫。豈有縛脫之異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脫道之勝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脫者。乃可取人之食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 此下二就人凡聖問也。凡夫不見四諦初果見諦。大士無見無不見。見第一義諦也。二乘有證有得故得果。大士無所得故非得果也。此則凡聖一如豈有分別哉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此叁結真福田可食也。肇曰。不捨惡法而從善則一切諸法于何不成。諸法雖成而離其相。以離其相美惡斯成矣。若能備如上說乃可取食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此下叁明邪正等文叁。初總明背正。次別明同邪。後結令取食。此初也。肇曰。猶誨以平等也。夫願能齊。是非一好醜者。雖復上同如來不以為尊。下等六師不以為卑。何則天地一指萬物一觀。邪正雖殊其性不二。豈有如來獨尊而六師獨卑。若同彼六師不見佛不聞法。因其出家隨其所墮而不以為異者。乃可取食也。蓋窮理盡性極無方之說也。善惡反論而不為其常。邪正同辯而不衰其真。斯可謂乎平等正化莫二叁道乎。天臺意雲。已前證真故可食。此敬田也。此下為同惡故食即悲田也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 此二明同六師。肇曰。姓迦葉字富蘭那。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賒梨子 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賒梨其母名也。其人起邪見。謂眾生苦樂不因行得自然爾耳

  那闍夜毘羅胝子 肇曰。那闍夜字也。毘羅胝其母名也。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轉縷。丸於高山縷盡。自心何假求也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肇曰。阿耆多字也。翅舍欽婆羅麤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髮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併受苦。後身常樂也

  迦羅鳩馱迦旃延 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羅鳩馱。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也

  尼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 肇曰。尼揵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其人謂。罪福苦樂本有定因要當必受。非行道所能斷也。此六師佛未出世時皆道王天竺也

  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此叁結取食也。肇曰。若能同彼六師不壞異想者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此下四明損益等也。文叁。初明損益等。次明福非益性。後明罪非損性。此初也。肇曰。彼岸實相岸也。惑者以邪見為邪。彼岸為正。故捨此邪見適彼彼岸耳。邪見彼岸本性不殊。曷為捨邪而適彼岸乎。是以入諸邪見不到彼岸者。乃可取食也。自六師已下至乎不得滅度類生逆談以成大順。庶通心君子有以標其玄旨而遺其所以是也

  住於八難不得無難 肇曰。夫見難為難。必捨難而求無難也。若能不以難為難故能住於難不以無難為無難故不得於無難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肇曰。夫能悟惱非惱雖惱而淨。若以淨為淨雖淨而惱。是以同惱而離淨者。乃所以常淨也

  汝得無諍叁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此下明福非益性。法性妙禪定亂一旨。善吉群生不容有二如不二也。則罪福無主。誰福非福孰墮不墮。故經雲。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肇曰。善吉之與群生性常自一。曷為善吉獨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本不偏也

  其汝施者不名福田 肇曰。我受彼施令彼獲大福。故名福田耳。由大觀之彼我不異。誰為種者。誰為田者

  供養汝者墮叁惡道 肇曰。五逆之損供養之益大觀正齊。未覺其異。若五逆而可墮供養亦可墮也。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此下叁明罪非損性。魔王者誘人入生死也。法王者化人住涅槃也。若生死涅槃性平等者。魔佛二化同一手也。既曰。為同等無異也。肇曰。既為其侶安得有異又曰夫以無異欲能成其異也

  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 肇曰。怨親之心毀譽之意。美惡一致。孰雲其異。苟曰不異亦何為同

  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夫見聖諦者入聖眾數。斷煩惱者得至滅度。實相無見無不見故不入眾數。寂滅無得。無不得故不得滅度。若能如是住真平等。此真應供。乃可取食。肇曰。夫捨惡從善人之常情耳。然是非經心。猶未免于累。是以等觀者以存善為患故捨善以求宗。以捨惡為累故。即惡而返本然則即惡有忘累之功。捨善有無染之勳。故知。同善未為得。同惡未為失。淨名言意似在此也

  時我。世尊。聞此芒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 此第叁置鉢也。天臺雲。進非其敬退非其悲故置之也。肇曰。淨名言。逆而理順。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識是何說。便置鉢而出也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此下四淨名安慰文叁。初慰問。次答。後釋。此初也。肇曰。淨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無心以聽美惡斯順。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說故復引喻以明也

  我言不也 此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此叁釋也。文叁。初標。次釋。後重釋也。肇曰。君於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無。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聽曷為而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此二釋也。肇曰。是相即幻化相也。言說如化。聽亦如化。以化聽化。豈客如懼

  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 肇曰。夫文字之作生於惑。取法無可取則文相自離虛妄假名。智者不著

  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叁重釋也。肇曰。解脫謂無為。真解脫也。夫名生於不足。足則無名。故無有文字。是真解脫也。則諸法者。肇曰。名生於法。法生於名。名既解脫。故諸法同解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此五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不堪也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此初命也。肇曰。富樓那字也。秦言滿願彌多羅尼其母名。秦言知識通名為字。弟子中辯才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二略釋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叁廣引彈事前訶目連說不稱理。此訶滿願不識根性文七。一說法失機。二結過訶責。叁令識宿命。四大志開發。五更為說法。六得不退轉。七尊者敬損。初文四別。此初勸觀心。本性淨不應。以小乘穢法汙其本也。肇曰。大乘自法身已上得無礙真心。心智寂然未嘗不定。以心常定故能萬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後知也。小乘心有限礙。又不能常定。凡所觀察在定則見。出定不見。且聲聞定力深者見眾生根極八萬劫耳。定力淺者身數而已。大士所見及無窮。此新學比丘根在大乘應聞大道而為說小乘法故。論其入定也。又曰穢食充飢小乘法也盛無上寶大乘器也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二勸觀心念念雖生滅而性無生滅。此真寶也。說生滅者偽寶也。肇曰。當識其心念之根本無令真偽不辨也

  汝不能知眾生根原。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叁大乘信根稱本無瘡示。小乘法名為傷也。肇曰。彼大乘之體自無瘡疣。無以小乘之刺損瘡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迹。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四總舉喻也。肇曰。大物當置大處。曷為迴龍象於兔徑。注大海…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