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77卷85页码:P0440
唐 道掖撰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 ▪第7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四訶心住內外失。心生則內外相生。心寂則內外相滅。此無住為住也。肇曰。身為幻宅曷為住內。萬物斯虛曷為在外。小乘防念故繫心於內。凡夫多求故馳想於外。大士齊觀故內外無寄也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五呵乖中起行失。肇曰。諸見六十二諸妄見也。夫以見為見者。要動捨諸見以修道品。大士觀諸見真性。即是道品故不近捨妄見而遠修道品也。如小乘觀身不淨破淨倒名見動。大士觀身性空非垢非淨名為不動。念處既爾。餘品例然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六訶染淨未融失。肇曰。七使九結惱亂群生名為煩惱。煩惱真性即是涅槃。惠力強者觀煩惱即是入涅槃。不待斷而後入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此三結也。肇曰。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豈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時我世尊聞是語已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不堪也。肇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對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此初命也。目連此云採菽性也。輔相之族。字拘律陀。此樹名也。禱樹求之因以名也。肇曰。弟子中神通第一。生曰。夫人才有長短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餘何必然。故不抑之而不告也。復得因以廣維摩詰之美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也。文四如前。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此二不堪之由。此說小乘無常等法也。肇曰。當是說有為善法施戒之流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此三辨所彈事。文三。初呵偽。次示真。後呵益。此初總呵不當。此順方言。應云仁者所說不當。法唯一實餘二非真故云不當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此示是真也。文二。初理本無說。二示說方軌前中。又三標釋結也。此初標也。肇曰。法謂一相真實法也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二釋法。此初約無我明實相義。肇曰。自此下辨真法義也。夫存眾生則垢真法。若悟法無眾生則其垢自離。又解。此明法性本無眾生。不同二乘斷眾生相也。下三句類然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生曰。我者自在言主耳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肇曰。生死命之始終耳。始終既離則壽命斯無諸言。離者皆空之別名也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肇曰。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始終不改。謂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後際斷則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者則無復人矣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此下約法空辨實相義也。法性常寂無生滅相也。不同小乘妄執。有為有生無滅相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肇曰。緣心緣也。相心之影響耳。夫有緣故有相。無緣故無相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名生於相。相空則名亡。肇曰。名生於言。言斷誰名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執名相說從覺觀生。假名相說覺觀自離。肇曰。覺觀麤心言語之本。真法無相故覺觀自離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肇曰。萬法萬形萬形萬相。解曰。此明一法萬形無定形故無形。亦一體多相無定相故無相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肇曰。真境無言。凡有言論。皆是虛戲。妙絕言境畢竟空也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肇曰。上真明無我。此明無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諸法皆名我所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妄法有相故識有分別。真法無相故智無分別。肇曰。分別生于識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此下約絕待辨實相義。肇曰。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妄法有生故屬因緣。真法無生故不屬因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若觀法不在緣則法不屬因也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隨事則相殊。悟理則同性。肇曰。諸法殊相誰能遍入。遍入諸法者其唯法性乎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肇曰。法自無。法誰隨如者。以無所隨故名隨如也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肇曰。有邊故有動。無邊何所動。無邊之邊謂之實際。此真法之所住也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肇曰。情依六塵故有奔逸之動。法本無依故無動搖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肇曰。法若常住則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法一逕三世則有去來也。以法不常住故法無去來也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肇曰。同三空。又解。實相性離故不違三脫性。無分別故離好醜增損生滅等也。即體自真故無別歸趣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 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所及。法性平等故無高下

  法常住不動 肇曰。真法常定賢聖不能移

  法離一切觀行 肇曰。法本無相非觀行之所見。見之者其唯無觀乎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此三結也。肇曰。心觀不能及。豈況於言乎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此下第二示說方軌。文二。初安住無說。次為物故說。初文有法喻結。能說如幻故無說無示。聽者如幻故無聞無得。肇曰。無說豈曰不言。謂能無其所說。無聞豈曰不聽。謂能無其所聞。故終日聞而未嘗聞也。示謂說法示人得謂聞法所得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 喻也

  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結也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 此第二為物故說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文三。此初了根利鈍隨病而化

  善於知見無所罣礙 二了法無相而隨物說相也。肇曰。說有不辨空者。由其於諸法無閡知見未悉善也。無閡知見即實相智也

  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三結說益也。肇曰。夫大悲所以建。大乘所以駕。佛恩所以報三寶所以隆。皆由明了人根善開實相。而目連備闕斯事故以誨之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三聞呵得益

  我無此辨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第四結成不堪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同上。此初命也。迦葉此云龜。亦曰欽光。皆取其明義。肇曰。迦葉弟子中頭陀苦行第一。出婆羅門種姓迦葉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下二奉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食 二略明所以也。詣貧二意。一少欲故。二大悲故。亦以迦葉於弟子中此二最勝故呵也。生曰。大迦葉少欲行頭陀中第一也。得滅盡三昧亦最勝。凡得滅盡定者能為人作現世福田也。其以自業能使人得現法報。而貧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心欲拔之也。乞食是其頭陀之業。又至貧里有會少欲之迹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 此下第三廣引彈事文三。初呵悲劣。二明頭陀不真。三捐伏。此初也。迦葉因苦生悲故不普。菩薩了生如幻苦樂一如等起大悲。而無緣念故能普也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此二約乞食示真頭陀。明小乘頭陀不真。頭陀此云抖藪。小乘抖藪其心不著房舍臥具湯藥四事名為頭陀。大乘頭陀抖藪其心一切不著。不著生死。不住涅槃。生滅垢淨等廣如善住意。大子經明於中文五。一欲乞止貪法。二入聚離染法。三示正法食。四結成法食。五斥二乘也。此初四段檢乞食心。若為修定惠資長法身名真頭陀。若為愛養世報而乞食者非抖藪也。住平等者為求平等法身。而乞食者應觀無相。貧富一如。次第行乞不應取貧富相壞。真抖藪也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法身不食。肇曰。不食即涅槃法。涅槃無生死寒暑飢渴之患。其道平等。豈容分別。應以此平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也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 壞五陰名法身。肇曰。五陰摶食俱和合相耳。壞五陰名為涅槃。應以此心而取摶食也。若然則終日摶食終日涅槃也

  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法身不受生死也。肇曰。不受亦涅槃法也。夫為涅槃而行乞者應以無受心而受彼食。若然則終日受而未嘗受。是乃受也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 此二入聚離染法。既為法身不受。毒身而乞食者。聚落六塵塵能傷正觀。入聚乞食何以獲全。故示聚落無相真空抖藪。文三。初觀外聚。次觀內根。三結真頭陀。此初也。肇曰。空聚亦涅槃相也。凡入聚落宜存此想。若然則終日聚落終日空聚也 所見色與盲等 此二觀內根頭陀也。見色如盲者。肇曰。二乘惡厭生死怖畏六塵。故誡以等觀也。盲謂不見美惡之異非。謂閉目也

  所聞聲與響等 聲如幻也。肇曰。未有因谷響而致喜怒者也

  所嗅香與風等 香如幻也。肇曰。香臭因風。風無香嗅也

  所食味不分別 味如幻也。什曰。法無定性由分別取相。謂之為味。若不分別時則非味也。雖食當如本相也

  受諸觸如智證 觸如幻也。肇曰。得盡智無生智。自證成道。舉身柔軟快樂而不生著。身受諸觸宜若此也

  知諸法如幻相 法無定想隨心而變。故云如幻也

  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三結真頭陀。若能知此六塵無自無他。不然不滅。名真頭陀也。肇曰。諸法如幻。從因緣生。豈自他之可得也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 此下三示正法食。既得食已應思禪悅法喜食也。又二。初示法食。後令施食。此初也。小乘捨八邪入八解脫為禪悅。大乘不捨而入也肇曰。八邪八解本性常一。善觀八邪即入八解。曷為捨邪。更求解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也

  以邪相入正法 此法喜食也。小乘捨邪相入無相。大乘相無相不二。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則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 此明悲施。肇曰。因誨以無礙施法也。若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然後自食。若得法身則能實充足一切。如後一鉢飯也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四明法食已得法身益文二。此先明受施益。肇曰。有煩惱食凡夫也。離煩惱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者則是法身之食。非有煩惱而食。非離煩惱而食也。又定亂一如。世出等平等法喜同資法身也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 二能施益。肇曰。若能等心受食則有等教。既有等教則施主同獲平等。不計福之大小已之損益也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此五結斥…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