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77卷85页码:P0440
唐 道掖撰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 ▪第6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忠為子應孝。肇曰。所承處重。宜以忠孝為先也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 什曰。外國法取歷世忠良耆長。有德為內官化正宮女。嗜色之業報以女身。若不正修豈能出離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肇曰。福力微淺故生庶民衣食尚乏。安能進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惠 肇曰。梵天多有禪福不求出世勝惠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無常者滌欲愛之神湯。凡未離欲界者豈不銘心哉。什曰。梵垢薄而著淺故為說勝惠釋。愛重而著深故現無常也

  若在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護世四天王也。東方持國主。主二部揵闥婆毘舍闍。南方增長主。主二部鳩槃荼薜荔多。西方雜語主。主二部龍及富單那。北方多聞主。主二部夜叉羅剎。護諸世間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此第三結歎也。肇曰。法身圓應其迹無端故稱無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此下第二現疾益物文四。一明方便現疾。二諸人參問。三因為說法。四聞法得益。此初也。肇曰。雖復變現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經之起本于現疾故作者別序其事也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此下第二著。有眾生因集參問也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此三明因疾說法文二。初勸厭凡身。二勸求佛身。前文復二。前明緣理正觀。後辨緣事對治觀。此總標也。肇曰。同我者易信。異我者雖順故因其身疾明有身之患。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況於無德而可保耶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此下次正說無常苦空無我四觀文也。此初無常觀。夫無常者悟身有為體性滅。此理無常也。阿階道果若四時代謝形變色衰。此是事轉非真悟也。肇曰。身之危脆強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無常義也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二苦觀。法身常樂無漏因生則知漏因。生身性本自苦見此苦理道果從生。若待鞭撻傷害方見苦者非苦理也。病惱相仍明智不怙怙恃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此下十喻明空觀。身者因是妄惑果是偽報。觀察此理名悟空也。復次四大虛偽不真故空亦非毀滅。代謝之空哉。肇曰。撮摩聚沫之無實。以喻觀身之虛偽。此下至電喻明空義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無常義。然水上泡以虛空中不實。故不久立猶空義也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 肇曰。渴見陽焰惑以為水。愛見四大迷以為身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之草唯葉無幹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肇曰。見幻為人。四大為身。皆顛倒也

  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妄心所計虛誑如夢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 肇曰。身之起乎。業因猶影響之生形聲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肇曰。變滅不住似釋無常。然皆取其虛偽不真。故速滅不住猶釋空義也

  是身無主為如地 此下六界觀無我也。肇曰。夫萬事萬形皆四大成。在外則為土石山河在。內則為四支百體聚。而為生散而為死。生則為內。死則為外。內外雖殊然其大不異故。以內外四大類明無我也外地古故。今相傳強者先宅故無主也。身亦示眾緣所成。緣合則起緣。散則離。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壽人即是一我。義立四名耳。地性能持妄計為主

  是身無我為如火 火性炎上妄計為我。肇曰。縱任自由謂之我。而外火起滅由薪火不自在。不自在火無我也。外火既無我。內火類可知

  是身無壽為如風 風息通命妄計為壽。肇曰。常存不變謂之壽。而外風積氣飄鼓動止無常動止。無常風無壽也。外風既無壽。內風類可知

  是身無人為如水 水性隨物妄計為人。肇曰。貴於萬物而始終不改。謂之人。而外水善利。萬形方圓隨物窪隆異。遍而體無定。若體無定則水無人也。外水既無人。內水類可知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此身骨肉等地大。血髓等水大。煖氣等火大。喘息等風大。不了四大妄計為身。假會為家。非實身也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 此五空界觀身之呻吟猶槖籥哉。聲動因空空無我所。既無我所。何以外空耶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此六識界觀也。草木隨氣變化萬形。識身隨業受報非一。既緣變無常。知何異草木。又草木隨氣榮枯。識亦隨緣生滅。生滅無定知何異草木。肇曰。身雖能觸而無知。內識能知而無觸。自性而求二俱無知。既曰無知何異瓦礫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 此破作者也。身隨業風巧拙異動無作者也。肇曰。舉動事為風力使。然誰作之者

  是身不淨穢惡充滿 此下明緣事對治觀破思惟惑也。肇曰。三十六物充滿其體。此不淨想也

  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肇曰。雖復澡以香湯衣。以上服苟曰。非真。豈得久立此虛偽想也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肇曰。一大增損百一病生。此災患想也

  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 丘井者故破村落。丘墟故井也。謂人物宮室移就新居。井不可改日見崩壞。人老亦然。盛力少色皆悉遷移衰老形骸留。此散壞此老壞想也。肇曰。神之處身為老死所逼。猶危人之在丘井為龍蛇所逼也。緣在他經

  是身無定為要當死 死苦肇曰。壽夭雖無定不得不受死。此必死想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此總明不可樂想也。肇曰。四大喻四蛇五陰喻五賊。六情喻空聚。皆有成喻在地經。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猶若空聚無可寄也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 此下第二勸求佛身文四。第一舉勸。第二徵勸。第三釋勸。第四結勸。此初舉厭勸忻。肇曰。吾等同有斯患。可厭久矣。宜共樂求佛身也

  所以者何 此二徵勸意。肇曰。近見者謂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為而求將辨法身妙極之體

  佛身者即法身也 此三釋勸文三。初辨果體。二明修因。此初也。肇曰。經云法身者虛空身也。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超三界之表絕有心之境。陰入所不攝稱謂所不及。寒暑不能為其患。生死無以化其體。故其為物也。微妙無像不可為有。備應萬形不可為無。彌綸八極不可為小。細入無間不可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無窮之化變現殊方應無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議。補處之所未覿。況凡夫無因敢措思於其間哉聊依經誠言粗標其玄極耳。然則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豈復近捨丈六而遠求法身乎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此二明修因。肇曰。夫妙極之身必生乎。妙極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業也。此二蓋是萬行之初門。泥洹之關要故唱言有之

  從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生 肇曰。五分法身也

  從慈悲喜捨生 四等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肇曰。禪四禪。定四空定。解脫八解脫。三昧三三昧。此皆禪度之別行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 肇曰。自非六通方便生其無方之化。無以成無極之體

  從三明生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盡通為三明

  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 三十七品如下。什曰。始觀時係心處名。止靜極則明。明則惠。惠名觀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名數如常。自非剋圓勝德何能證茲法身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肇曰。必斷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綱目也

  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 肇曰。真實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業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也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此總結也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結勸起悲願也。肇曰。發無上心豈唯自除病亦濟群生病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結益也

  弟子品第三

  此二明弟子因命問疾。寄宣呵辭挫小進大。故目品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 品文二。初自念疾。後佛命問疾。此初先自念也。生曰。自念寢疾者自傷念疾也。夫有身則有疾。此自世之常耳。達者體之何所傷哉。然毘耶離諸長者子皆觀佛聽法。維摩詰事應是同而礙疾不預。理在致傷。故託以崇法招佛問疾也

  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此念問。肇曰。世尊大慈必見垂問因。以弘道所濟良多。此現疾之本意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二命問疾人。先別命十人。此初章也。文二。初命。後辭。此初命也。肇曰。至人懸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機潛應。故先敕也。如其知諸人不堪而猶命者將顯淨名無窮之德以生眾會悕仰之情耳。舍利此名。身其母名也。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也。文四。一奉辭不堪。二略出所以。三廣引彈事。四結辭不堪。此即初也。生曰。有以致辭非拒命也。託不拒命之辭以取權維摩詰義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 此二所以下徵釋不堪所由也。宴安也。禪定安心故云宴坐。聲聞入定不過八地定及滅盡定。皆是厭下麤動忻於上定故。示隱身於林息亂於定。此非真宴寂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此三時維摩詰下引所彈事文三。總別結也。此初總呵。不必此坐為真坐也。夫心體離念性本寂滅體。此安住名真宴坐。豈同二乘厭亂忻定而為宴寂哉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此二。夫宴坐下別訶文六。此初訶形神不寂失。夫三界性空未嘗不寂。身心如幻何時不定。豈有厭忻哉。肇曰。今舍利弗猶有世報生身及世報意根。故以人間為煩擾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無迹故致斯呵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二呵寂用相乖失。小乘滅受想心名為滅定。故滅而無用也。菩薩體心性常寂滅名滅盡定故寂而常用。肇曰。小乘人入滅盡定則形猶枯木。無運用之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寂滅而形充八極。順機而作應會無方。舉動進止不捨威儀。其為宴也。亦以極矣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三訶真俗異緣失。仁王云。雙照二諦平等。道照真故道法照俗。故凡事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惡齊旨。道俗一觀故。終日凡夫。終日道法也。淨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

  心不住內…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