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

「法華部·華嚴部」經文288卷10頁碼:P0574
西晉 竺法護譯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下 ▪第2页

  西晉月支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身口意回。皆以備具。亦如彼四川之流而歸于海。菩薩亦如是。以四莊嚴。歸普智海。何謂四。一者見諸佛而爲莊嚴。二者見佛分別慧。叁者以諸佛法之光曜而爲莊嚴。四者攬諸總持而無疑惑。是爲四。複有四。一者以諸度無極而爲莊嚴。二者以諸菩薩而爲莊嚴行。叁者以大悲行而爲莊嚴。四者于諸衆生滿以法輪之行而爲莊嚴。是爲四。如彼大河。回旋七匝。以其四華。青紅黃白而爲莊嚴。菩薩亦如是。以大乘心。于其間。諸未度者。而爲說法。以興起之。其諸定正受。億那術百千。而分布之。普見佛德。以于叁世。于諸佛刹。清淨行無垢穢。如彼無起而靜定。以衆寶樹而圍繞。菩薩亦如是。以諸刹莊嚴。而爲圍繞。得致正覺。而現悅樂。如彼水潭定。而無動靜。然清澄清徹。其菩薩亦如是。彼菩薩以道德禦心。靜然清澄清徹。具滿無數諸德之本。如彼無熱池。以衆寶爲岸。內外而照徹。清淨無垢。菩薩亦如是。其菩薩心。以十寶慧。至億那術百千行。致最願慧。而普得之。曉了清淨諸德之本。如彼之無回。內外清徹。底有紫磨金沙。以衆寶而挍飾。菩薩亦如是。得致徹慧。以意無念。明菩薩境界。以諸菩薩德行。而自莊嚴。于諸法而無挂礙。一切諸佛行無處所。知一切行明了時節。如彼居有諸龍。菩薩亦如是。順導一切恐怖之世。亦悉顯明。普悉諸等護極世。如彼流水從四目出而進流。歸諸佛德。漸舟津流。歸至于海。菩薩亦如是。以四大慧河流。爲諸天梵魔界。盡世沙門梵志。極世人類。而普津潤之。漸舟歸至佛無上慧海。以四種力。而自莊嚴。何謂爲四。一者謂本願之慧。普悉救濟一切極世。二者向無斷慧。化度一切極世。叁者具滿諸度無極之慧。使依菩薩之行。而順清淨。四者明持一切衆生之本。明達諸念。使歸無斷之流。得至叁世海慧。是爲四。蠲除止處。謂以菩薩定慧之行也。以無央數諸定。爲衆寶之莊嚴挍。觐睹諸佛。以無見之慧。流歸諸佛之海。以大悲之慧行。其行亦有大慈。順導一切。而無回還。興起極也。以無數權慧。而歸十力之海。如彼四河。從無熱之淵出。而歸無極之大海。菩薩亦如是。行上頭之大願。具菩薩諸行。成得一切無盡大慧衆行亦無盡。常見諸佛。以爲娛樂。如彼四大河。而無回還。歸至于大海。而無毀斷。菩薩亦如是。菩薩之願。而無挂礙。得修具足普賢菩薩行願之光曜。得入普智之行諸法覺道行。以無念。以無著。修如來行。如彼四大河。無懈無止處之劫數。流歸于海。菩薩亦如是。修入普賢菩薩之行。于無數劫。修菩薩行。而無懈惓。以成歸諸如來海。歸于無想行。如彼無回還之大河。以衆寶爲明。以紫金沙爲照。以銀沙爲晃煜。以金沙爲曜灼。以琉璃沙爲遏灼灼。日光住照。而悉奪日之明曜。明曜至時。焰徹過日。諸所造住。無所煩娆。彼之光曜。度之無喻。合會衆寶。用所成爲其菩薩亦如是。于法身得自由。建立于定。于其身一一毛孔。以無限量。普出諸佛光明。而見諸國土。曉入衆會之場。而聞法能悉奉持。曉了如來無數身行。明達彼諸佛國土。見如來會場。聞其法說。以無得之得。消除億那術劫有長想。又無短念。于其身毛。數亦無減。及諸土如來衆會場。于種種人界。不處分別。所以者何。以入法界故。用解無我微妙故。亦不入于毀。行無數定。修無數行。普現于諸佛所。爲無數諸佛所建爲無數諸佛感動。普遠所歸普賢菩薩所行願。以清淨菩薩所行。如來十力。而無挂礙。修普賢菩薩之行。建立具滿。曉達諸感動。而無限礙。菩薩如是。以一時心正受。而覺悟現己極長。不墮所入行。不著一切諸行以離于有無之間。爲一切故。現佛土所興耳。于法界不見有土處所。亦不住限齊。亦不住于兩際之間。而修入普智之慧。樂慕于慧住。無自大。曉入諸衆生類。于諸土而清淨。皆以具滿諸土之行。種種所想。皆悉達知。不止生諸想之處。而皆悉過于種種色像。悉了而無染汙。菩薩權慧。所具滿。至永清淨。悉無想念。普建諸行地。譬如至虛空。以離諸趣。于諸趣。永無所趣。菩薩于國土行。亦如是。了達諸國土修行。度衆生。永離一切衆生想。曉了一切法界。以除一切法想。見諸佛而無厭依仰欲睹諸佛。解達諸定。分別權行。一切諸法本清淨。而無所著。無盡法句。慧無量辯才。曉了無句無字。得諸音聲行。了音聲之清淨。逮無得法際。現種種色。彼順導境界。一切法本清淨。而究竟以大慈矜。濟度一切衆生之界。無因無所因。一切界本清淨。了所住法界而無所起。了諸趣而無所住叁場而清淨。曉達如來行。于種種法。而無念權行種種辯說。清淨宣法。得致法行。是族姓子。菩薩大士。于法界得莊而尊大

  等目菩薩大權慧品第十二

  何謂族姓子。諸菩薩大士。第十最德大定權慧行。是族姓子。諸菩薩有大定。名無盡場。其以此定正受者。得住身口意行無盡。等住諸佛刹亦無盡。致度衆生行亦無盡。住導衆生之慧。而亦無盡。放于光明而亦無盡。放于明網亦無盡。現出諸化亦無盡得過轉法輪而亦無盡。其身能現菩薩現佛。于諸國土而亦無盡。其身悉達諸佛之力。其身志願諸佛之慧。顯如佛之興行。于諸刹以佛感動佛聲。以普徹。以行佛聖。以過佛行。其身以過佛之限量。修治佛事。佛行自在。是爲十最德之定也。又其菩薩。住是定者。觀于普智。明了普智。曉解普智。以達普智。分別普智。現于普智。以辨普智。睹于普智。以入普智廣顯普智。是爲十。又其菩薩。亦不願普賢菩薩之行。及其大菩薩心。及大菩薩行。及其所現行。及所入所現大世。及其所趣並所建立。其大菩薩所潤澤。其大菩薩亦無斷。是爲十。複有十行。一曰無回還。亦無長養。亦無還反。亦無疲勞。亦不念不念我。亦不放舍。亦無動搖。亦不斷絕。不以音聲爲菩薩。是爲十。何則然者如彼菩薩。于諸法致大願。而具足于諸行。所興大道。悉善修學佛法大海最大等願菩薩之行。顯學權慧方便之明。以善學菩薩幻化。善明達一切音聲。而得建立。以善建立去來現在及諸佛一切之世。以得大悲之行。以諸行而成佛法之業興佛法。而無挂礙。是爲十。何則然者。譬如有人。得如意寶。所念無不建立。如其像而光明。其摩尼寶。與本無異也。菩薩亦如是。得建立如意寶。于慧無厭。反複明曉普智之慧。于普賢菩薩之行。而無懈。如其摩尼。盡自現其色像。不毀摩尼本體。菩薩亦如是。致成普智之像。然不毀本行之體。所以者何。以其菩薩發義。爲一切故。欲度一切故。而發願修諸佛行。而無回還。欲淨諸佛無懈惓許。任一切故。而無懈退。于一切無數法。無我想念。無卻無懈。普現一切感動。于衆生得清淨。而無厭倦。利養普世。亦無懈退。普照明于世。己無勞退。入無數諸法幻間。而無回還。心永無卻退。是謂十。譬如紅黃。在所虛空。無所住止處。而所持者。不起勞疲。亦無損弱。亦不得一切意。亦無所處。亦無系縛。亦無所見。亦不處中。亦不外。觀內無所處。不壞本淨。所以者何。其虛空法。本清淨故。菩薩亦如是。修行廣大無極之願故。不起勞疲。爲以興發。普度衆生故。譬如有滅度者。此爲何人而當滅度。于叁世而無盡限。亦無疲勞。亦不恐懼。亦無回還。所以者何。諸法無二故。而歸滅度者。何則而勞耶也。菩薩亦如是。爲普世衆生。而興于世耳。當何以而回還。用度衆生故。譬如爲普智故也。菩薩行亦如是。道無有疲。亦無勞故。過去無住。其現在者。住佛種種當趣(有本作起)所以者何。彼無二法故。何緣而有勞。于諸法如幻。而無所入故。其無殆。菩薩如是。故有其身修入普智。彼何由而有懈。其彼菩薩以是其光明。普遍至于諸方明曜。至諸國土。而無挂礙。諸色無數。種種之藏。難得之葉。無極之寶。無得之香。無量清淨。振動莊嚴。大音雷震。而普遍以交露而嚴飾。其色甚殊好。以琦妙衆寶。以爲挍藏。以衆寶現嚴淨。又各處立绮欄楯。其間而有衆色。如來清淨而爲光飾。以諸德本。外致光曜。如來吉祥所接。逮諸如來所現建立。是爲十。等住一蓮華。無得無限。極于十方。十德無厭千之清淨。菩薩所行。由生普智之明。所可由生。持諸佛法之明。除滅普世之火。爲世所禮敬。明達普現幻法。于極世行有喻無喻。是謂十

  又菩薩所坐處。足其結加趺。滿其中蓮花。而無空缺。悉遍菩薩所坐之處。是其威神所致。爲諸佛而建于十無得。佛刹億那術百千如塵之數。于一一之毛。放諸光明。如一一之毛孔。目亦普然。于一一之光明之目。現十無得佛刹億那術百千如塵之數。有摩尼寶。名曰明顯藏。無數異色。種種莊嚴。無數德所合。寶網所覆。衆華交莊。而爲光顯。以住最尊之地。但以是定。而爲其行。無余之行。行無厭足。心無放散。以一心念。作是而行。作是無懈退。作是無恚。作是修立。作是之行。作是究竟行。所以者何。菩薩終無異行。菩薩亦無他行。菩薩言行相應。所以者何。譬如金剛。歎其無能壞。其金剛體無壞。終不失本性菩薩亦如是。以此諸法。而爲光顯。不越斷是法之所住。譬如紫磨金。歎其焰光。而不毀其體之精明。菩薩亦如是。以精明之法。而自明顯。不毀修善之行。譬如日天子。顯以明場。不毀光曜。菩薩亦如是。普明極世。不毀菩薩曜德。譬如須彌山王。以四寶之積美。其最高從海而現出。菩薩亦如是。美其普顯于世。其菩薩德本。以顯于世。而不遠離。譬如大地美。能普持于世。不毀所持之本。菩薩亦如是。顯以度衆生。不離大悲。譬如大海美有衆寶。不毀海水。菩薩亦如是。美其諸德之本。不離爲衆之重任而度一切。譬如便習兵師。知刀高下。舉刀之輕重。便習悉了。如其形習所入戰。而無難于所習。亦無誤失。用曉了戰慧故。菩薩亦如是。于諸如此像。修諸定門之處。而興顯之。以普智慧。而爲光曜。譬如遮迦越王。至于盡壽命。其諸人類。而致究竟。菩薩亦如是。至于修菩薩之行。以是像大定正受。至致衆生之界。而得究竟之清潔。譬如五通。自見宿命。並見他人。菩薩亦如是。至…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