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寶積經》

「寶積部·涅槃部」經文310卷11頁碼:P0001
唐 菩提流志譯並合

  《大寶積經》四 ▪第2页

  大唐叁藏菩提流志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乃至四蘊亦非真實。但以世俗文字施設。如是知時不見有苦。由實谛故無有攀緣。無攀緣故心無所有。無所有故何有與彼攀緣相應。由此而能于涅槃界。得超過想及所知滅。無邊莊嚴。叁界由想作意所生。是故說言叁界虛妄。想及作意亦非真實。彼所有想即色執著。所有作意皆與受想行識相應。諸法本性亦無相應。非不相應。乃至非想亦非作意。想及作意本性皆空。所有言說亦皆虛妄。但假施設令性寂靜。無邊莊嚴。諸法本性以假名故。如是所說亦皆平等。無邊莊嚴。于此法中證于實谛。諸菩薩等應當了知。謂諸如來一切結使皆舍離故。凡所演說終不唐捐。汝等于此應善思惟無令執著。于一切法勿生分別。離諸戲論。了一切法無有自性。而于衆生起慈悲想。思惟悟入如是法門。爲利一切開示演說。雲何法門。謂了無明諸有爲法。悟智見等諸無爲法。應遍清淨證入一切有爲無爲無戲論智。非數入數非數住數。隨順如是非數法故。證入無爲清淨法門。獲得遍持光明智慧。攝受諸法令不失壞。能以覺慧方便善巧。廣爲衆生演說諸法。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等入陀羅尼門。由是門故。出生廣大差別覺慧。及能發起演諸法義善巧之智。無邊莊嚴。此中何者是彼陀羅尼門。由是菩薩于諸法中能得總持方便善巧。無邊莊嚴。此中菩薩。住遍清淨善巧之智。行于辯才。由義覺慧觀察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無住。無名無相無所建立。無邊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詞演說。所有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文字清淨無有功用。何以故。諸法本性等虛空故。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作無起無相清淨。以虛空開示演說。此則諸法無門之門。門清淨故究竟無染。亦不隨染。何以故。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是故當知。叁世所說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亦不應執諸法無性。此是諸菩薩無所執著陀羅尼門。爲諸菩薩門清淨故。如是開示說一切法。有形相者。所說形相即非形相。不作不壞不愛不恚。是故當知。形相門者則爲非門。門清淨故。由是能得入無形相清淨法門。爲欲了知此形相門無所有故。不以有義。如是宣說。無所作故入無形相。無邊莊嚴。如是所說無形相門。爲陀羅尼清淨故轉。無邊莊嚴。所言門者。猶如虛空。一切諸法依于虛空而有生滅。彼生滅者性皆平等。作是觀時無有生滅無所攝受。于一切法應如是知。一切諸法亦非攝受。非不攝受。非等非不等。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由是能了此形相門。爲得無相門清淨故。開示演說。無邊莊嚴。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于此教義。應當了知。彼無形相與虛空等。言虛空者。亦無虛空及空示說。此是無明隨順明智力聚法門。菩薩能證陀羅尼門理趣方便。由證入故無有诤論。無有忘失。隨入無斷秘密語言。陀羅尼門。譬如有龍名無熱惱。降澍大雨流澍無斷。無邊莊嚴。所言陀羅尼者。是何句義。無邊莊嚴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陀羅尼者。即是隨順諸法秘密方便假名。即是隨念遍持之業。即是說法語言之句。由智聚力。得入如是陀羅尼數。以善覺慧。應當受持無量無邊菩提之力。世尊。如我所解。此無邊智演說方便。爲欲利益諸衆生故。開示流布令法不斷。世尊。此陀羅尼門。是大虛空。是大方廣。以是義故能廣宣說。由說平等能攝受故。名隨教法。善巧開示廣大流布。文字差別得圓滿故。通達辯才而得成就。由觀察義善巧說故。于義辯才而得圓滿。決定諸法善開示故。于法辯才而得圓滿。哀愍衆生以大慈悲而能攝受。由攝受故次第調伏令得清淨。無諸戲論而能演說平等舍法。世尊說此陀羅尼秘密方便法門品時。無量無邊善巧之義。從佛口出。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摩诃薩。所言門者。即是如來一切智智門之增語。于此門中由語言故。而得演說一切諸法。如來安住無邊清淨。究竟清淨自然智見。以無所住無所建立。流注廣大甚深之法。無邊莊嚴。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于諸法能善了知。名爲佛法。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由能了知法非法故。說能了知一切諸法。能了知者。即能了知陀羅尼門。此陀羅尼而能遍入一切諸法。所謂語言演說談論。一切語言演說談論。皆由文字表示宣說。是中文字。阿字爲初。荷字爲後。猶如入胎受胎持胎以母爲先。又如種子長養以父爲先。如蘊積集以生爲先。次後建立余分差別。六處諸根次第成熟。如是字母爲先。一切文字差別和合。如是字母爲先。光發長養。所謂阿字爲先。荷字爲後。諸余文字在其中間。隨彼相應和合而轉。此即能入演說語言陀羅尼門。又當了知一切諸行皆悉壞滅。如彼文字書學成已尋當除滅。如是一切有支建立。皆當壞滅。如彼諸行和合故生。彼不和合應知壞滅。如是二種相應和合。建立一切諸有愛結。亦由如是二種和合。建立一切有爲諸法。如是觀察。漸次能淨無作法門。由此能入演說生滅陀羅尼門。令諸菩薩方便善巧速得圓滿。猶如字母阿字爲初荷字爲後。如是作已。應以語言演說談論。善入一切秘密言詞。又應了知無障礙法開示宣說。無邊莊嚴。猶如字母阿字爲初。乃至諸余一切文字。分別作已。作意相續入于書寫。荷字之後更無文字而可建立。由是二種作意。能生一切有意之行。彼二分別無有真實。以于真實無少文字。本性自性。亦無分別及不分別。而于其中。亦複無有少分所作。無邊莊嚴。一切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從文字建立而得生起。由是文字不成就故。彼智亦複無有形相可得。何以故。以于真實無有形相。由入如是無形相故。舍離一切所作事業。無所作故。舍離一切有爲之事。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清淨善巧遍持法門。若諸菩薩于此學時。能起一切無癡事業。爲諸衆生宣說正法。令不缺減。不住諸想覆蓋著心。及能遠離想及作意。以能趣入諸法覺慧。證無邊智理趣善巧。無邊莊嚴。若諸菩薩遍取名已。了一切法唯有種種積集言說所起之名。而無真實。如是知者。應當隨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雲何應入陀羅尼門理趣善巧。知所有名而無住處。不住諸法內外中邊。于一切處都不可得。但依積集種種言說。而假施設。于施設名如實隨覺。是如實句。以此實句。應當了知一切諸法無名無說。此是諸佛力無畏地。于所有法。應以此門開示演說。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非一性非異性。諸法無有一異性故。此一切法非生非有。如是宣示諸法亦空。法若空者彼即無相。若無相者即無願求。若法是空無相無願。則不可知不可遍知。不應說彼若有若無。言有無者但是言說。不應于中而生執著。何以故。如來常說。若不執著一切法者。是真勝義。若有著者。由是著故。于彼彼法隨生執著。如是執著一切皆空。是敗壞法。但唯虛妄戲論分別。無邊莊嚴。汝應當觀演說諸法。而于彼法實無示說。豈于此中有能說者而爲他說。無邊莊嚴。此清淨法。從諸如來之所演出。能了知者甚爲希有。無邊莊嚴。汝等今于我前。聞如是法能善了知住清淨信。能生勝解雖複衆多。而于後世希有衆生于此法中能遍了知。唯除今時親于我所發弘誓言。願于來世。利益安樂諸衆生故。而當受持如來法教。若曾往昔于如來所。承事供養深生信解。愛樂希求于甚深法理趣善巧願聽聞者。此諸菩薩。常能獲得陀羅尼法。無邊莊嚴。由于往昔供養如來。複得值遇無量諸佛承事供養。于甚深法因緣理趣深信解者。善求于法多勝解者。趣行深廣求大乘者。聲聞乘人厭離叁界。于甚深法勤修行者。此諸人等。未曾聽聞此甚深法。無邊莊嚴。如來爲欲利益安樂此諸有情。令證甚深廣大無量難見難解種智覺故。而複宣說甚深之法。此非愚夫無聞執著不求法者之所行地。有如理修行善根具足。于微少過生大怖畏。于諸怖畏而求解脫。是此等類之所依處。無邊莊嚴。如來今爲汝等天人世間。常演說法不生勞倦。由佛往昔行菩薩道時。于無量億劫精勤修學此甚深法。既修學已方便回向。雲何爲諸有情。當轉無上微妙法輪。及爲有情。而得示現無上大智。令一切智智種性不斷。無邊莊嚴。此由如來往昔願力。爲令一切種性不斷。及威加此陀羅尼句。開示演說此甚深法。廣令流布。使諸有情于佛法中當能悟入。令一切智種性不斷。光闡弘宣此諸法教。無邊莊嚴。汝等今欲隨學如來。有諸衆生希求法者。開示演說勿生勞倦。無邊莊嚴。諸菩薩等如所聞法。于大衆中。當廣開演所有法行。由是當得近于佛智能速證獲陀羅尼門。由證陀羅尼故。以少功力。而能受持光明照耀清淨法門。無邊莊嚴。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若法本性非彼相應。非不相應。非和合住非不和合。于諸法中而無有法。若無有者則無有處而可示說。唯除因盡。因盡故即離。離故即滅。我爲有情了知故。說一切諸法本性自性。于彼無因即無因盡。無因盡故無離無滅。無邊莊嚴。汝觀如來之所說法如是清淨。若有以法觀如來者。彼于如來見不清淨。何以故。如來非法亦非非法。如來尚不安住少法。何況非法。若住非法。無有是處。如來超過諸表示法不可宣說。一切語言皆清淨故。是故如來最極甚深廣大無量。無邊莊嚴。如是如來非色表示。非受想行識之所表示。如來亦非色盡解脫。非受想行識盡解脫。由是如來絕諸表示。與色等法非共相應。非不相應。而于一切有爲無爲。能遍解脫。不起分別無有戲論。如來不與色取相應。亦複不與受想行識諸取相應。永斷一切取蘊根本。而亦遠離諸法根本。謂無戲論。不入不出。超度瀑流。不住無上諸佛智境。亦非不住。應說如來不住少法不取不舍。如說如來說法亦爾。如來不相應故。如來之法亦不相應。如如來法諸法亦爾。依如實理。諸法皆如是故。世尊說一切法悉是真如。一切法如與佛真如無二無別。非一非異。如來安住無分別法。非遍計故。無邊莊嚴。如來說法。終不超過一切諸法。何以故。無有少法可超過故。無邊莊嚴。如來于彼某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然于彼時。實無有法而可得者。以一切法及諸隨法不可得故。不起分別。亦複不起法與非法及作意想。于彼本性清淨法性。而不安住亦不建立。如是了知簡擇法時。亦無了知及簡擇者。無邊莊嚴。此所演說第一義句。即是如來非句之句。句清淨故。以是義故。諸菩薩等得一切句清淨之智。由是能入無邊理趣陀羅尼門。亦無少法而可證入。不來不去。無邊莊嚴。所言句者。無句可得。非句句故。于一切句應如是知。如是諸句是厭離句。若厭離句是虛妄句。若虛妄句即厭離句。彼一切句是滅盡句。若滅盡句即真如句。若真如句即究竟句。若究竟句是盡離滅句。若盡離滅句即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無句施設亦無示說。無邊莊嚴。言一句者。于一切善不善法中。平等趣入。雲何一句。所謂離句。于厭離中無有少句是一切句。猶如厭離句。亦非句句清淨故。若句清淨即涅槃清淨。若涅槃清淨即句清淨。如是諸句皆不可說。若以語言宣示句者。而彼諸言。于十方界求不可得。誰爲誰說。故諸言說一切皆空。彼若空者即無有義。不應于中戲論分別出生。如是諸句義者。一切皆是無分別句。無戲論句。是故修觀行者。尋求觀察一切句時。當知皆爲離滅涅槃。如是諸句不異涅槃。亦不可說。然非不異。由言說句皆虛妄故。爲清淨句。宣說善巧表示諸句。非實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則處中道。若處中道則無分別。以于此中分別斷故。于此法性平等入時。而無有處行少惡行。無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遍行不等近行。若如是行。諸佛說爲菩薩乘者。無有少法而可行時。彼行菩薩地。安住無上清淨陀羅尼故。無邊莊嚴。我今當說陀羅尼句。由是句故。令諸菩薩得陀羅尼。而能開示無邊法藏。應說此等住無诤地。以能摧破諸他論故。極寂靜故。廣演法故。此中何者是彼法門陀羅尼句

  哆侄他若曳(一)微若曳(二)[阿-可+烏]計(叁)烏迦(上)筏底(丁以反四)阿(引)[口*路]計(五)阿(引)[口*路]迦(上)筏底(丁以反六)缽啰(二合上)陛(七)缽啰(二合上)婆(上)筏底(丁以反八)娜唎設儜(九)儞(尼頂反)那唎設昙筏底(十)遏替(十一)遏他筏底(十二)戍闼儜(十叁)鞞戍闼儜(十四)缽唎戍闼儜(十五)吃唎(二合)耶(十六上聲)吃唎(二合)耶筏底(十七)嗢哆啰尼(十八上聲)珊哆啰尼(十九上聲)摩诃毗社曳(二十)麼诃毗社耶筏底(丁以反二十一)阿怒珊地(上二十二)阿缽啰(上二合)底(丁以反)珊地(上二十叁)庾伽(上)磨[阿-可+欠][木*奈]陀(上二十四)悉地(二十五)悉馱遏挮 (二合二十六)悉陀(上)遏他(上)筏底(丁以反二十七)麼底(丁以反二十八)麼底(丁以反)缽啰(二鞞合二十九)嗢哆唎(叁十)嗢哆啰筏底(丁以反叁十一)弭磨唎(叁十二)彌磨啰怒散地(叁十叁)薩嚟(叁十四)薩啰筏底(叁十五)薩啰(引)怒伽底(叁十六)娑冥(上叁十七)娑麼[口*藍]婆(上)弭伽底(叁十八)羯底(丁以反叁十九)阿儞伽底(四十)阿缽啰(上二合)底(丁以反)儞筏底(四十一)彌勢曬(四十二)彌勢曬筏底(四十叁)阿(上)磨醯儞(四十四)儞磨醯儞(四十五) 缽啰(二合)磨醯儞(四十六)邬(引)荷邬哆啰咛(四十七)麼啰缽娜曳(四十八)阿(上)勢铩(去四十九)阿怒跛勢铩(五十)阿怒伽迷(五十一)阿缽啰(二合)底伽迷(五十二)阿伽(上聲呼)帝(五十叁)阿娜伽(上聲呼)底(五十四)伽底弭戍馱儞(五十五)缽唎戍第(五十六)姜(去)竭差(初假反二合)掣(尺曳反)娜儞夜帝(五十七)麼底(丁以反)缽啰(二合)避帝(五十八)麼底毗戍馱儞(五十九)叁缦多(引)怒羯帝(六十)叁缦多缽唎縛(房可反)嚟(六十一)叁缦多毗戍馱(六十二)儞阿怒跛仡啰(二合)呬(六十叁)阿儞仡啰(二合)呬帝(六十四)呬那(引)啰梯(二合六十五)阿啰他(二合)毗戍地缽啰冥(六十六)奚都儞地珊甯缽啰(二合)避底(六十七)缽啰(二合)避多筏底(丁以反六十八)毗儞設者(二合)曳(六十九)避儞設者(二合)耶(引)怒羯帝(七十)阿難多啰挮(七十一)阿難多苾仡啰(二合)奚(七十二)麼社毗戍地(七十叁)阿怒竭啰奚(七十四)缽啰(二合)竭啰荷毗戍馱儞(七十五)阿地耶(二合引)多麼(二合)毗竭帝(七十六)麼呬啰馱(二合)毗戍馱儞(七十七)苾地耶(二合引)怒竭底(丁以反七十八)苾地耶(二合引)怒散地(七十九)缽唎戍馱儞(八十)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標釋之句。諸菩薩等由是句故。而能隨念無量如來所有法藏。亦能爲諸有情。開示演說住無诤地。複能隨入一切義句理趣善巧。善能了知無量廣大差別智覺。隨其所願皆得圓滿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寶積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16】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