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寶積經》

「寶積部·涅槃部」經文310卷11頁碼:P0001
唐 菩提流志譯並合

  《大寶積經》叁十四 ▪第2页

  唐天竺叁藏菩提流志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煩惱

  以因緣和合  能生諸過失

  乃至于佛法  若因若因因

  如是因作用  一切皆能了

  是人能了知  眼盡邊因性

  遠離諸迷惑  于眼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于寂滅  如是等因性

  遠離諸迷惑  于眼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隨世假安立  于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隨世假安立  于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于寂滅  如是等言說

  隨世假安立  于中無有實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但因緣和合  于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但因緣和合  于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于寂滅  如是等言說

  但因緣和合  于中無所著

  是人能了知  眼前際言說

  自性無表示  于中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後際言說

  自性無表示  于中無所染

  是人能了知  眼生邊邊際

  寂靜與流轉  無有及無生

  乃至于寂滅  如是等言說

  自性無表示  于中無所染

  耳鼻舌身心  六塵並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是人能了知  貪欲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于貪無所染

  一切諸佛道  當于煩惱求

  知性無差別  是入總持門

  說貪是總持  總持即是貪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貪  即爲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是人能了知  嗔恚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于嗔無所染

  嗔即是總持  總持即是嗔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嗔  亦爲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是人能了知  愚癡即佛道

  自性無差別  于癡無所染

  若如實了知  癡性之邊際

  是則修佛道  成就總持門

  癡即是總持  總持即是癡

  知性無差別  是學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爲供養佛

  以供養佛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爲供養法

  以供養法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爲供養僧

  以供養僧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爲供養戒

  以供養戒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精進

  供養精進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贊歎

  供養贊歎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佛法

  供養佛法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法性

  供養法性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真如

  供養真如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生

  供養無生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滅

  供養無滅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盡

  供養無盡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有

  供養無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邊

  供養無邊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叁有

  供養叁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寂靜

  供養寂靜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流轉

  以供養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轉

  供養無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有

  供養無有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起

  供養無起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寂滅

  供養寂滅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不來

  供養不來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無行

  供養無行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有爲

  供養有爲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苦等

  以供養苦等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苦智

  供養苦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集智

  供養集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滅智

  供養滅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道智

  供養道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法智

  供養法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類智

  供養類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供養無生智

  供養無生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供養癡  即供養盡智

  供養盡智故  成就總持門

  如是于正斷  念住並神足

  五根及五力  七覺八道支

  兼彼奢摩他  毗般舍那等

  于斯九種法  一切皆如是

  爾時世尊。告月光童子言。善男子。若有衆生住于大乘。爲欲成就如上所說陀羅尼者。應當遠離八十種人。雲何八十。所謂殺父。害母。殺阿羅漢。以屠害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賊住出家。無根二根。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不知處。不知時。不知法。不知道。不知量。不知自他。于佛法僧並諸學處不能尊重。于不放逸及殊勝境亦不宗仰。不知法。不知律。不知學處。不知其罪若重若輕。不知其戒是毀是缺。又不知行若細若粗。亦不知業未來現在。于下劣事亦不了知。贊聲聞乘毀如來法。勸導開示辟支佛乘遠離厭舍無上正道破戒。破見。破諸威儀。行于非道。說有我人。說有衆生。說有命者。說有補特伽羅。志意下劣。起貪嗔癡。斷見。常見空無因見。不見有。不見無。不見業。不見精進。不知業。不知業因。不知異熟。不知異熟因。不知諸根。不知諸根因不知界。不知界因。不知解脫。不知解脫因。不知道。不知道因。不知煩惱。不知煩惱因。不知施。不知施因。不知前際及于後際。不知前際及後際因。不知生死。不知生死因。不知有漏。不知有漏因。不知盡非盡。不知有非有。不知邊際非邊際。不知寂靜非寂靜。不知轉非轉。不知性非性。不知生非生。不知滅非滅。童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爲欲成就如上所說陀羅尼者。應當舍離是八十種非法之人。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若不了于眼  生盡之邊際

  是人迷總持  智者應遠離

  若能了于眼  無我無衆生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于眼  生盡離文字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于眼  寂靜無所住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于眼  自性無所住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于眼  無轉無色相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于眼  無生性寂滅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于眼  自性離名相

  諸佛無能說  稱歎及表示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若能了于眼  自性離名相

  無有能思惟  受持及演說

  是人住總持  智者應親近

  如是總持性  非文字诠辯

  無有諸方所  亦非心所到

  是法無歡喜  亦不住嗔恚

  不動如山王  雖說無所得

  總持實無有  乃至我亦無

  若我自性空  總持亦無有

  總持自性空  愚者計爲有

  由是妄分別  不聞生憂惱

  若分別貪性  及以總持空

  如是二分別  畢竟不可得

  若了空性空  總持亦非有

  乃至菩提分  叁摩地亦空

  若有能了知  總持及空性

  乃至叁摩地  于眼亦了知

  若于眼盡邊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生邊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邊際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寂靜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流轉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無有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無生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寂滅  如實善了知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盡邊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生邊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邊際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寂靜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流轉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無有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無生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變異  如實知寂滅

  則于總持門  究竟能成就

  耳鼻舌身心  六塵並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于眼前際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盡邊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生邊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邊際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寂靜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流轉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無有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無生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于眼寂滅  無變無異相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耳鼻舌身心  六塵並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貪嗔癡忿慢  嫉诳悭憂惱

  過失垢毒箭  暴流黑白業

  不生亦不滅  不去亦不來

  不動亦不異  非作亦非行

  非明亦非闇  非流舍暴流

  無盡及無住  非行非不行

  非字非攀緣  非出亦非入

  分別妄想等  六十二諸門

  各隨其義理  一切皆如是

  若知眼前際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盡邊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生邊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邊際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寂靜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流轉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無有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無生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若知眼寂滅  乃至于上下

  無取無分別  是住總持門

  耳鼻舌身心  六塵並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于地不變異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于地無生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于地無滅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于地證入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于地出離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于地無願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于地無住相  不來亦不去

  無邊與無盡  相應不相應

  離名字計度  觀察與流轉

  無有及修治  無言說表示

  寂靜無所依  念住並正斷

  神足及根力  覺支無畏道

  如是諸地法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無入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無出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無相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無願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無住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無生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無滅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于我文字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若我離文字  無取無分別

  如是了知者  成就總持門

  知眼前後際  遠離于斷常

  因緣自性空  導師方便說

  若演說法時  分別于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真說法

  若思惟法時  分別于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思惟法

  若修習法時  分別于眼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修習法

  若了眼空性  即不趣菩提

  諸佛于是人  常現前說法

  若不了知眼  亦不了知色

  若能了知眼  于色亦了知

  若能了于眼  于色亦了知

  若于色了知  于眼亦能了

  耳鼻舌身心  六塵並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演說法時  分別于因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寂靜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于道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于空相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于積集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于事物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若演說法時  分別眼攝取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于眼不了知  是則生貪欲

  若能了知眼  貪欲則不生

  耳鼻舌身心  六塵並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若演說法時  分別種種果

  是人妄分別  不名爲說法

  不退于志願  了達于性空

  得諸叁昧門  彼能善說法

  不退于志願  于眼離分別

  以無分別故  彼能善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眼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眼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句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句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文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文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名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名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亦迷色自性

  以不了知故  是不應說法

  若了眼性空  即知色自性

  以能了知故  是人應說法

  不了眼性空  依世相分別

  不能善隨順  調伏諸衆生

  若了眼性空  不依相分別

  即能善隨順  調伏諸衆生

  不了眼有無  處衆而說法

  是人貪利養  一切無信受

  若了眼有無  處衆而說法

  是人不貪著  一切皆信受

  不了眼性空  而處于法座

  雖說多譬喻  一切無信受

  若了眼性空  而處于法座

  所說諸譬喻  一切皆信受

  耳鼻舌身心  六塵並四大

  乃至世生名  一切皆如是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月光童子及諸大衆。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寶積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6】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