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寶積經》

「寶積部·涅槃部」經文310卷11頁碼:P0001
唐 菩提流志譯並合

  《大寶積經》叁十九 ▪第2页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  若善修習已  不證諸解脫

  必無有是處  十力者誠言

  若如理思惟  息廣大煩惱

  觀諸法平等  善修習聖行

  不執著諸相  是法及非法

  解脫諸憂怖  大淨者所說

  善知種種法  虛廓如淨空

  又如幻如夢  解脫諸有海

  若放逸造業  輪回諸有趣

  大悲愍衆生  欲令證解脫

  十力牟尼尊  處生死化法

  是第四無畏  清淨等虛空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來不思議無畏。菩薩摩诃薩信受谛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爾時佛告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于如來不思議大悲。信受谛奉。乃至發希奇想。舍利子。諸佛如來大悲常轉。何以故。諸佛如來不舍一切衆生故。于一切時爲成熟一切衆生故。當知大悲常起不息。舍利子。此如來大悲如是無量。如是不可思議。如是無等等。如是無邊。如是不可說。如是猛利。如是久遠。隨諸衆生乃至如來一切語業。于是大悲亦難宣說。何以故。猶如如來證得菩提。不可思議。如是如來于諸衆生大悲發起。亦複如是不可思議。舍利子。雲何如來證得菩提。舍利子。猶如來入如是無根無住故證得菩提。舍利子。何等爲根。何等爲住。有身爲根。虛妄分別爲住。如來于此二法平等解了。是故說言。猶如如來入無根無住故。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衆生不能解了。如是二法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解了。如是無根無住法故

  複次舍利子。夫菩提者其性寂靜。何等名爲寂靜二法。舍利子。于內爲寂于外爲靜。何以故。眼性是空離我我所。如是耳鼻舌身意意性是空離我我所。若如是知名之爲寂。如實了知眼性空已不趣于色。乃至如實了知意性空已不趣于法。若如是知名之爲靜。一切衆生于此寂靜二法不能解了。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解了。如是寂靜二法故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自性清淨。雲何名爲自性清淨。舍利子。菩提之性體無染汙。菩提之性與虛空等。菩提之性是虛空性。菩提之性同于虛空。菩提虛空平等平等究竟性淨。愚癡凡夫不覺如是自性清淨。而爲客塵煩惱之所染汙。一切衆生于是自性清淨不能解了。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解了。如是自性清淨故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入無出。何等名爲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執諸法。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如來明見無入無出平等法性。猶如如來明見無遠及無彼岸。何以故。以一切法性離遠及彼岸故。能證是法故名如來。一切衆生于此無入無出法性不能覺了。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了。如是無入無出法故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相無境。何等名爲無相無境。舍利子。不得眼識名爲無相。不觀于色名爲無境。乃至不得意識名爲無相。不觀于法名爲無境。舍利子。無相無境衆聖所行。何等所行。謂在叁界愚癡凡夫。于衆聖所行不能行故。于無相無境不能覺了。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了。如是無相無境法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非去來今。叁世平等叁相輪斷。何等名爲叁相輪斷。舍利子。于過去世心無顧轉。于未來世識無趣向。于現在世意無起作。是心意識無有安住。不分別過去。不執著未來。不戲論現在。一切衆生不能覺悟。叁世等性叁輪清淨。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叁世叁輪平等清淨故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爲無性。何故名曰無爲無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識所識。乃至非意識所識。言無爲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叁相永離故名無爲。舍利子。知無爲性當覺有爲。何以故。諸法自性即是無性。夫無性者即體無二。一切衆生。不能覺悟此無性無爲故。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性無爲故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差別迹。何故名爲無差別迹。舍利子。真如法性二俱名迹。性無別異性無安住名無差別。諸法實際名之爲迹。性無動搖名無差別。諸法空性名之爲迹。性不可得名無差別。諸法無相名之爲迹。性不可尋名無差別。諸法無願名之爲迹。性無發起名無差別。無衆生性名之爲迹。即體性無名無差別。是虛空相名之爲迹。性不可得名無差別。其性無生是名爲迹。其性無滅名無差別。其性無爲是名爲迹。性無行住名無差別。爲菩提相是名爲迹。其性寂靜名無差別。爲涅槃相是名爲迹。其性無生名無差別。舍利子。一切衆生不能覺悟無差別迹。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差別迹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不可以身證。不可以心證。何以故。身性無知無有作用。譬如草木牆壁琢石之光。心性亦爾。譬如幻事陽焰水月。若能如是覺悟身心是名菩提。舍利子。但以世俗言說假名菩提。菩提實性不可言說。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不可以法得。不可以非法得。不可以真實得。不可以非真實得。不可以谛得。不可以妄得。何以故。由菩提性離言說故。亦離一切諸法相故。又以菩提無有形相用通言說。譬如虛空無有形處故不可說。舍利子。如實尋求一切諸法皆無言說。何以故。由諸法中無有言說。于言說中亦無諸法。一切衆生不能覺悟如是諸法理趣。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諸法理趣令其覺悟。如是谛實義旨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無取無藏。何等名爲無取無藏。舍利子。了知眼故名無所取。不觀色故名曰無藏。舍利子。如來證是菩提無取無藏故。不取于眼。不藏于色。不住于識。乃至不取于意。不藏于法。不住于識。雖不住識。而能了知一切衆生心之所住。雲何了知。謂諸衆生心住四法。何等爲四。一切衆生心住于識。心住于受。心住于想。心住于行。如來如是如實了知住與不住。一切衆生不能覺悟無住實際。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住實際法故。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空之異名。由空空故菩提亦空。菩提空故諸法亦空。是故如來如其空性覺一切法。不由空故覺法空性。由一理趣智故覺法性空。空與菩提性無有二。由無二故不可說言。此是菩提。此是空性。若有二者則可言說。此爲菩提。此爲空性。以法無二無有二相。無名無相無行。畢竟不行亦不現行。所言空者遠離取執。勝義谛中無法可得。由性空故說名爲空。如說太虛名爲虛空。而太虛性不可言說。如是空法說名爲空。而彼空性不可言說。如是悟入諸法實無有名假立名說。然諸法名無方無處。如名诠諸法。此法無方無處亦複如是。如來了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無生無起。如是知已而證解脫。然其實性無縛無脫。諸癡凡夫不能覺悟此菩提性。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菩提之實性故

  複次舍利子。菩提之性與太虛等。然太虛性無等不等。菩提亦爾無等不等。猶如諸法性無真實。不可說等及不平等。如是舍利子。如來覺悟一切諸法。其性平等無不平等。如實覺悟無有少法。可爲平等及不平等。如是如來如實智量窮諸法量。何者名爲如實智耶。謂知諸法本無而生生已離散。無主而生無主而散。若生若散隨衆緣轉。此中無有一法若轉若還及隨轉者。故說如來爲斷諸徑說微妙法。一切衆生不能覺悟斷諸徑法。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斷諸徑法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即是如句。何等名爲如句之相。舍利子。如菩提相諸色亦爾。同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如彼真如無不遍至。舍利子。如菩提相同彼真如。四大之性亦複如是。如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如菩提性同彼真如。眼界色界及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及意識界亦複如是。如菩提相但假施設。一切諸法蘊界處等但假施設。亦複如是。知如是相名爲如句。又舍利子。如來一切如實覺悟不顛倒覺。猶如前際中後亦爾。何以故。前際無生。後際無趣。中際遠離。如是一切名爲如句。如是一句一切亦爾。如是一切一句亦爾。非如性中一性多性而是可得。一切衆生不能覺悟此之如句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真如法句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名入于行及入無行。何等名爲行及無行。舍利子。發起善法名之爲行。一切諸法即不可得名爲無行。住不住心名之爲行。無相叁摩地解脫門名爲無行。舍利子。所言行者稱量算數觀察于心。言無行者過稱量等。雲何名爲過稱量等。以一切處無有諸識作用業故。舍利子。所言行者謂于是處觀察有爲。言無行者謂于是處證于無爲。愚癡凡夫不能覺悟入行非行。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入行非行法故

  複次舍利子。夫菩提者無流無取。雲何名爲無流無取。舍利子。離四流性故曰無流。何謂爲四。離欲流性。離有流性。離無明流性。離見流性。舍利子。離四取性故名無取。何等爲四。離欲取性。離有取性離見取性。離戒取性。舍利子。如是四取皆由無明。而爲盲闇愛水隍池之所擁閉。由執我故受蘊界處。如來于中如實了知。我取根本自證清淨。亦令衆生證得清淨。舍利子。如來既證是清淨故。于諸法中無所分別。何以故。舍利子。由此分別起不如理思惟。此但如理相應故不起無明。不起無明故不能發起十二有支。若不發起十二有支此即無生。若無生者此即決定。若決定者此即了義。若了義者此即勝義。若勝義者即無人義。無人義者即不可說義。不可說義者即緣起義。諸緣起義者即是法義。諸法義者即如來義。舍利子。若能如是觀緣起者即是觀法。若觀法者即觀如來。如是觀者離真如外無有所觀。此中雲何有所有耶。謂相及緣。如是二法。若能觀察無相無緣。即真實觀如來。覺悟如是諸法平等故平等。愚癡凡夫不能覺悟此無流無取性。如來于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無流無取性故

  複次舍利子。夫菩提者。其性清淨無垢無執。雲何名爲清淨無垢及以無執。舍利子。空故清淨。無相故無垢。無願故無執。又舍利子。無生故清淨。無作故無垢。無取故無執。又舍利子。自性故清淨。遍淨故無垢。光潔故無執。又舍利子。無戲論故清淨。離戲論故無垢。戲論寂靜故無執。又舍利子。真如故清淨。法界故無垢。實際故無執。又舍利子。虛靜故清淨。無礙故無垢。空寂故無執。又舍利子。內遍知故清淨。外不行故無垢。內外不可得故無執。又舍利子。蘊遍知故清淨。界自體故無垢。處損減故無執。又舍利子。過去盡智故清淨。未來無生智故無垢。現在法界住智故無執。舍利子。如是清淨無垢無執之性同趣一句。言一句者謂寂靜句。諸寂靜者即極寂靜。極寂靜者即遍寂靜。遍寂靜者名大牟尼。舍利子。猶如太虛菩提亦爾。如菩提性諸法亦爾。如諸法性真實亦爾。如真實性國土亦爾。如國土性涅槃亦爾。故說涅槃諸法平等。亦名究竟。無邊際相故無有對治。離對治相故。如是諸法本來清淨無垢無執。舍利子。如來于是色無色等一切諸法。如實覺悟觀有情性。遊戲清淨無垢無執。發起大悲。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清淨無垢無執法故

  複次舍利子。如是如來不可思議大悲。不由功用任運常轉。流布遍滿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舍利子。如來大悲不可思議。無邊無際猶如虛空。若有欲求如來大悲邊際者。不異有人求于空際。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诃薩聞如來不思議大悲同虛空已。信受谛奉清淨無疑。乃至發希奇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諸佛證菩提  無根無所住

  如佛所證已  爲諸衆生說

  諸佛證菩提  寂靜極寂靜

  觀眼等內空  色等外空性

  有情不覺悟  寂靜極寂靜

  如來知句義  于彼起大悲

  菩提性光潔  清淨等虛空

  是衆生不了  于彼起大悲

  諸佛證菩提  無去來取舍

  是衆生不了  于彼起大悲

  諸佛證菩提  無相無境界

  衆聖之所行  非愚夫所履

  諸凡夫不知  雖知不明達

  如來于彼類  興起于大悲

  無爲之自性  無生亦無滅

  于彼亦無住  叁輪長解脫

  愚夫不能覺  諸有爲自性

  于彼起大悲  開如是理趣

  菩提非身證  亦不由心證

  身自性無知  心如幻事等

  愚夫不能覺  身心自體性

  于彼起大悲  開如是妙理

  諸佛自然證  廣大勝菩提

  安坐樹王下  觀察含靈性

  登上生死輪  循環種種趣

  如來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憍慢之所壞  見網恒纏裹

  于苦生樂想  無常起常想

  計诤我衆生  命者見所壞

  如來觀彼已  興猛厲大悲

  一切衆生性  覆障于癡膜

  無有慧光明  如重雲掩日

  如來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以無垢智光  當爲彼明照

  既入諸惡趣  常迷失正道

  或墮地獄趣  畜生鬼趣中

  過去佛已知  導開前正路

  今佛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佛知一切法  真如及實性

  清淨等虛空  證成真解脫

  諸衆生不知  如是淨妙法

  如來見彼已  興猛厲大悲

  如是舍利子。是名如來不思議大悲。諸菩薩摩诃薩聞是不可思議大悲已。信受谛奉清淨無疑。倍複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寶積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