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

「寶積部·涅槃部」經文374卷12頁碼:P0365
北涼 昙無谶譯

  《大般涅槃經》叁十七

  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衆生佛性猶如虛空。雲何名爲如虛空耶。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善男子。虛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無現在。何以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以是義故。虛空之性非叁世攝。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叁世。不以有故無叁世也。如虛空花非是有故無有叁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叁世。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性亦爾。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叁世攝。佛性常故非叁世攝。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叁世猶如虛空。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善男子。如世間中無挂礙處名爲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于一切佛法無有挂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叁世攝而名爲有。虛空亦非叁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爲有耶。佛言。善男子。爲非涅槃名爲涅槃。爲非如來名爲如來。爲非佛性名爲佛性。雲何名爲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爲之法。爲破如是有爲煩惱。是名涅槃。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爲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來。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善男子。一切世間無非虛空對于虛空。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間亦無非四大對。而猶得名四大是有。虛空無對何故不得名之爲有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叁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迹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叁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離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叁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叁世所攝。善男子。如世人說虛空名爲無色無對不可睹見。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即心數法。虛空若同心數法者。不得不是叁世所攝。若叁世攝即是四陰。是故離四陰已無有虛空。複次善男子。諸外道言。夫虛空者即是光明。若是光明即是色法。虛空若爾是色法者即是無常。是無常故叁世所攝。雲何外道說非叁世。若叁世攝則非虛空。亦可說言虛空是常。善男子。複有人言虛空者即是住處。若有住處即是色法。而一切處皆是無常叁世所攝。虛空亦常非叁世攝。若說處者知無虛空。複有說言虛空者即是次第。若是次第即是數法。若是可數即叁世攝。若叁世攝雲何言常。善男子。若複說言夫虛空者不離叁法。一者空。二者實。叁者空實。若言空是當知虛空是無常法。何以故實處無故。若言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空處無故。若空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二處無故。是故虛空名之爲無。善男子。如說虛空是可作法。如說去樹去舍而作虛空平作虛空。覆于虛空上于虛空。畫虛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虛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無常猶如瓦瓶。虛空若爾應是無常。善男子。世間人說一切法中無挂礙處名虛空者。是無礙處于一切法所。爲具足有爲分有耶。若具足有。當知余處則無虛空。若分有者。則是彼此可數之法。若是可數當知無常。善男子。若有人說虛空無礙與有並合。又複說言虛空在物如器中果。二俱不然。何以故。若言並合則有叁種。一異業合。如飛鳥集樹。二共業合。如兩羊相觸。叁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在一處。若言異業共合異則有二。一是物業。二虛空業。若空業合物空則無常。若物業合空物則不遍。如其不遍是亦無常。若言虛空是常。其性不動與動物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虛空若常物亦應常。物若無常空亦無常。若言虛空亦常無常無有是處。若共業合是義不然。何以故。虛空名遍。若與業合業亦應遍。若是遍者應一切遍。若一切遍應一切合。不應說有合與不合。若言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是義不然。何以故。先無有合後方合故。先無後有是無常法。是故不得說言虛空已合共合。如世間法先無後有是物無常。虛空若爾亦應無常。若言虛空在物如器中果。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虛空先無器時在何處住。若有住處虛空則多。如其多者雲何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虛空離空有住。有物亦應離虛空住。是故當知無有虛空。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爲虛空。當知虛空是無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虛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虛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陰。要離五陰是無所有。善男子。有法若從因緣住者。當知是法名爲無常。善男子。譬如一切衆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物次第無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無常故地亦無常。如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風依虛空虛空無常故風亦無常。若無常者雲何說言虛空是常遍一切處。虛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叁世攝。虛空無故非叁世攝。善男子。我終不與世間共诤。何以故。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迦葉菩薩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具足幾法不與世诤。不爲世法之所沾汙。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不與世诤。不爲世法之所沾汙。何等爲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叁者親近善友。四者內善思惟。五者具足精進。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語。九者樂于正法。十者憐愍衆生。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十法不與世诤。不爲世法之所沾汙如優缽羅花。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何等名爲世智有無。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乃至識亦如是。善男子。是名世間智者說有。我亦說有。善男子。世間智者說色無有常樂我淨。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善男子。是名世間智者說無。我亦說無。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間智者。即佛菩薩一切聖人若諸聖人。色是無常苦空無我。雲何如來說佛色身常恒無變。世間智者所說無法。雲何如來說言是有。如來世尊作如是說。雲何複言不與世诤。不爲世法之所沾汙。如來已離叁種顛倒。所謂想倒心倒見倒。應說佛色實是無常今乃說常。雲何得名遠離顛倒不與世诤。佛言。善男子。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是故說是常恒無變    

  迦葉菩薩言。世尊。雲何爲色從煩惱生。善男子。煩惱叁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應當觀是叁漏所有罪過。所以者何。知罪過已則能遠離。譬如醫師先診病脈。知病所在然後授藥。善男子。如人將盲至蕀林中舍之而還。盲人于後甚難得出。設得出者身體壞盡。世間凡夫亦複如是。不能知見叁漏過患則隨逐行。如其見者則能遠離。知罪過已雖受果報果報輕微。善男子。有四種人。一作業時重受報時輕。二作業時輕受報時重。叁作業時重受報俱重。四作業時輕受報俱輕。善男子。若人能觀煩惱罪過。是人作業受果俱輕。善男子。有智之人作如是念。我應遠離如是等漏。又複不應作如是等鄙惡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脫于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報故。我若修道當因是力破壞諸苦。是人觀已貪欲嗔恚愚癡微弱。既見貪欲嗔癡輕已其心歡喜。複作是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緣力故。令我得離不善之法親近善法。是故現在得見正道。應當勤加而修習之。是人因是勤修道力。遠離無量諸惡煩惱。及離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果報。是故我于契經中說。當觀一切有漏煩惱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觀漏。不觀漏因則不能斷諸煩惱也。何以故。智者觀漏從是因生。我今斷因漏則不生。善男子。如彼醫師先斷病因病則不生智者先斷煩惱因者。亦複如是。有智之人先當觀因。次觀果報。知從善因生于善果。知從惡因生于惡果。觀果報已遠離惡因。觀果報已。複當次觀煩惱輕重。觀輕重已先離重者。既離重已輕者自去。善男子。智者若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是人爾時精勤修道。不息不悔。親近善友至心聽法。爲滅如是諸煩惱故。善男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輕必可除差。雖得苦藥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複如是。勤修聖道歡喜不愁不息不悔。善男子。若人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爲除煩惱故勤修聖道。是人不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若不能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勤修道是人則從煩惱生。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善男子。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爲斷煩惱修行道者即是如來。以是因緣如來色常乃至識常。善男子。不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悉是無常。善男子。世間智者一切聖人菩薩諸佛說是二義。我亦如是說是二義。是故我說。不與世間智者共诤。不爲世法之所沾汙。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叁有漏者。雲何名爲欲漏有漏無明漏耶。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內惡覺觀因于外緣生于欲漏。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難言。阿難。汝今受此女人所說偈頌。是偈乃是過去諸佛之所宣說。是故一切內惡覺觀外諸因緣。名之爲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無色界內諸惡法外諸因緣。除欲界中外諸因緣內諸覺觀。是名有漏。無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內外。名無明漏。善男子。無明即是一切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衆生無明因緣于陰入界憶想作相。名爲衆生。是名想倒心倒見倒。以是因緣生一切漏。是故我于十二部經說無明者。即是貪因嗔因癡因。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昔于十二部經說言。不善思惟因緣生于貪欲嗔癡。今何因緣乃說無明。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爲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于無明。無明因緣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爲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名爲無明。不善思惟如子生芽。子是近因四大遠因。煩惱亦爾。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明即漏。雲何複言。因無明故生于諸漏。佛言。善男子。如我…

《大般涅槃經叁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