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哀經》二 ▪第2页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定。複有九事定意莊嚴。謂菩薩不舍道心常立大哀亦無所住。其心不舍一切衆生。何謂九一曰蠲除愛欲寂滅衆惡不善之業。憺怕悅安。此念俱行修第一禅。二曰其人寂除思念所行。其內庠序而爲專一。無思無行憺怕悅安修第二禅。叁曰永觀歡悅離欲之行而常安詳。其身適安猶如聖賢所說所觀。其意行安修第叁禅。四曰斷除苦樂究盡往古憂戚歡悅。觀察于斯無苦無樂修第四禅。五曰皆度一切諸色之想。究暢盡竟性之如地。不複思念若幹諸想。遊于無量虛空之慧而爲修行。六曰過于一切虛空諸想。遊無量識諸識之慧而爲修行。七曰皆越一切諸識智慧。不計有身不用識慧而爲修行。八曰皆超一切不用識慧。于有想無想之處而爲修行。九曰皆出一切有想無想之處。悉入一切思想所愚。定意思惟以爲正受。以權方便不于本際而取證也。住于本願開化衆生。複有十事定意莊嚴。何謂十。一曰心無所生不懷嗔恚。二曰具足寂然之行。叁曰不舍所願。四曰寂在閑居。五曰不失德本。六曰其心憺怕。七曰身心休息圖度計校。八曰度安諸法。九曰心得自在。十曰得賢聖性。是爲十事定意莊嚴
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智慧莊嚴。計有一事智慧莊嚴。何謂一。于一切法而不卒暴。複有二事智慧莊嚴。一曰舍于狐疑。二曰離諸愛處。複有叁事智慧莊嚴。一曰斷除愚戆。二曰燒盡無明壞諸陰界。叁曰永滅闇冥幽昧之事。複有四事智慧莊嚴。一曰曉斷諸苦。二曰了絕諸習。叁曰明于造證。四曰不住由路。複有五事智慧莊嚴。一曰戒禁清淨而無所獲。二曰定意清淨精度智慧。叁曰解品清淨遊于衆生。四曰度知見品而爲清淨。皆于叁世無所挂礙。五曰法品清淨以用成行。複有六事智慧莊嚴。謂淨叁場施度無極。淨于己場身如野馬。人場清淨猶等如夢。道場清淨無望報故。戒度無極淨乎叁場。身場清淨等如影故。言場清淨如浮響故。心場清淨等如幻故。忍度無極亦淨叁場。棄捐粗辭所言清淨。除去冤結常喜咨嗟。若有段段支解其身。觀察法身清淨無穢。進度無極亦淨叁場。清淨無厭好遊生死睹之如夢。堅強清淨志如金剛故。無應不應。清淨行者度想著故。寂度無極清乎叁場。愚冥清淨退入慧故。棄捐清淨入于諸法。無所著故。勤心清淨發神通故。智度無極亦淨叁場。四思清淨化衆生故。總持清淨攝正法故。所願清淨嚴佛土故。複有七事智慧莊嚴將護其意。一曰于四意止不起不滅。二曰于四意斷身意憺怕。叁曰其神足者曉了諸根。四曰其五根者。降棄一切諸魔塵勞。五曰其五力者明曉諸法自然之故。六曰其覺意者無所不達致未曾有。七曰其由路者無往無來無往來故。複有八事智慧莊嚴。謂不失聖慧行權方便。一曰寂然觀慧而爲憺怕。二曰觀察見于諸法爲憺然故。叁曰慧品曉法品故。四曰界品其性本行等境之故。五曰曉于諸入本無欲故。六曰明十二緣曉無我故。七曰達于誠信永無嗔故。八曰一切諸法無所破壞如實觀故。複有九事智慧莊嚴。一曰知過去事。本清淨故。二曰知于當來未然清淨故。叁曰知于現在究竟淨故。四曰知定了了。報應之誼無所失故。五曰知于未定。導因緣故。六曰曉處于邪爲開化故。七曰知佛平等達法身故。八曰等于諸法法無欲故。九曰諸聖平等修無爲故。複有十事智慧莊嚴。一曰所有如夢爲惑相故。二曰了如所夢思想相故。叁曰了如野馬分別相故。四曰了如實見因緣相故。五曰了如影見形用事合故。六曰了如呼響用雜會故。七曰了于法界無壞相故。八曰了于無本不住相故。九曰了于本際無動相故。十曰曉于無爲。其無爲者自然相故。是族姓子。菩薩所行十事智慧莊嚴。佛告族姓子。何謂菩薩總持莊嚴。以有一事而爲莊嚴。其意常達未曾忽忘。複有二事總持莊嚴。一曰懷來道誼。二曰總攝無違。複有叁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誼二曰分別嚴飾美辭。叁曰明誡所歸隨其方便。複有四事總持莊嚴。一曰言無所著。二曰無剛[革*卯]辭。叁曰所言柔和。四曰無刺譏辭。複有五事總持莊嚴。一曰諸所聞聲唯歸于誼。二曰曉諸身識唯歸于慧。叁曰一切經典唯歸經理。四曰了諸人響唯歸于法。五曰在于方俗歸度世行。複有六事總持莊嚴。一曰言行相應。二曰順從至誠所言清淨。叁曰不懷自大行無所著。四曰無有谀谄言無所失。五曰修于大哀如應說法。六曰方便隨品而爲宣說等講俗智。複有七事。一曰其辯才智適發尋對。二曰辯才應機。叁曰小辯才捷疾。四曰辯才無礙。五曰辯才無滯。六曰辯才無缺。七曰辯才應誼。複有八事總持莊嚴。一曰曉了諸天所言。二曰解識諸龍音聲。叁曰明察鬼神言響。四曰分別揵沓和語。五曰解阿須倫所詠。六曰達加留羅辭。七曰暢真陀羅所言。八曰識摩睺勒及諸衆生口之所宣。複有九事總持莊嚴。一曰不猗無爲。二曰諸所修行而不怯弱。叁曰勇猛說法。四曰其智慧聖不爲虛僞。五曰曉了所說廣普具足。六曰其貢高者順爲說法。七曰得平正者爲說質直而開化之。八曰見有處者爲現劫燒。九曰得境界者隨其學乘而爲斑宣。複有十事總持莊嚴。一曰從其志操不爲衆生宣粗犷辭。二曰聞佛說法修習慧明。不複志慕世俗之智。叁曰言不可盡假一文辭耳。四曰其無所住爲說無處。五曰說于諸佛咨嗟無量。六曰棄除惡趣塵勞粗辭。七曰說于滅度不可稱限。八曰忍于衆生無礙根本。九曰從佛之教。十曰忍于分別超異辯才。是族姓子。菩薩十事總持莊嚴。于是世尊欲重宣此誼令人重解。即說頌曰
諸大聖人 有四莊嚴 以此應誼
尊之上乘 戒禁定意 及最智慧
總持如是 明解分別 爲諸衆生
所見欽敬 其身口意 常以清淨
悉斷狐疑 諸所句迹 其奉戒者
以此莊嚴 生天世間 功勳流布
其所志願 辄得成就 常修正行
以行爲上 其奉淨戒 以此莊嚴
其人得近 速逮定意 智慧解脫
聖慧若茲 親近無爲 歸此行者
戒禁清淨 斯爲莊嚴 戒無所犯
禁不缺漏 不弄戒法 性無卒暴
名響暢溢 靡不宣持 戒清淨者
斯爲莊嚴 其戒清淨 布施鮮潔
忍辱清淨 精進亦然 一心清淨
智慧無異 善權清淨 亦無放逸
所住堅固 強不可動 逮明谛地
行不懷恨 性不舒緩 志常謹敕
戒清淨者 斯爲莊嚴 其戒茂盛
未常退轉 其心不生 衆惱煩熱
秉意興行 未曾悔變 戒清淨者
斯爲莊嚴 不恐不懅 未曾慷慨
其意寂靜 無能毀稱 其犯禁者
常被系閉 戒清淨者 斯爲莊嚴
其心修禁 功勳無極 志性仁和
斯意安調 則爲己身 莊嚴相好
戒清淨者 斯爲莊嚴 如口所言
身行若茲 莊嚴其口 所護莊嚴
不以欲塵 嚴飾其心 戒清淨者
斯爲莊嚴 斯人則爲 莊嚴佛土
開化衆生 使入大道 此明哲者
莊挍生處 以是之故 不犯衆惡
所謂莊嚴 常奉佛道 修治最勝
于佛道場 莊嚴諸力 四無所畏
以爲莊嚴 聖慧無慢 普加慈愍
一切衆生 其明智者 所見正真
無有谀谄 不懷細碎 不隨貪欲
嗔恚愚癡 志性猛毅 無有五蓋
修六思念 而無放逸 爲七覺意
奉道若茲 稍漸皆惟 一切定意
親近所行 修乎寂然 善順隨時
不失衆德 住樂靜思 所察入亂
于道自在 爲賢聖種 未曾猶豫
不達經典 無有狐疑 亦無沈吟
除去無明 無有愚冥 常處至誠
明識聖慧 戒清淨者 無所逮得
智慧最上 定意清淨 順從二事
解脫清淨 不懷慢者 聖慧清淨
睹見叁世 度衆爲惠 曉了離欲
則法清淨 斯清淨者 不懷自大
其智慧者 此爲莊嚴 智慧行施
以爲莊嚴 若能清淨 于叁品場
己身衆生 及修道教 如夢幻化
而無所著 以戒智慧 而爲莊嚴
又複淨治 于叁品行 身行口言
心念亦然 影像幻化 亦如浮響
是爲智慧 而成莊嚴 則能清淨
于叁品事 無能屈者 亦不動搖
普觀一切 常察法身 智慧精進
而自莊嚴 亦複清淨 于叁品事
未曾懈惓 志性堅強 未常懷應
亦無不應 所以智慧 一心莊嚴
亦以叁事 修行清淨 其所觀察
無有闇昧 斯明哲者 興立五通
善權智慧 以莊嚴者 亦複清淨
于叁品事 善受總持 了平等誼
示衆生法 亦淨佛土 于四意止
志不退轉 于四意斷 不行二事
身心憺怕 斯爲神足 曉了一切
衆生根原 于魔塵欲 永無所有
諸法自在 隨順決了 無所從來
及致來道 是爲威儀 智慧莊嚴
永致湛然 爲寂禅定 所觀察者
行無崖底 曉諸陰衰 修乎法品
明識諸界 猶如虛空 分別情入
空無所有 法無吾我 從緣而起
曉了真谛 慧無懷恨 無恐懼慧
因緣隨念 于叁世慧 無所挂礙
明了叁聚 之所歸趣 曉識叁寶
則爲一相 其智慧者 以此莊嚴
明曉幻化 爲悉惑相 恨從惑相
譬如若夢 等如芭蕉 爲悉惑相
諸法無會 猶如影相 從緣合生
如水中月 亦如呼響 因對而出
其法界者 慧常無壞 明了無本
智無所住 法動無動 本際常然
有爲無爲 此無有二 深要智慧
清淨爲道 是爲莊嚴 諸佛之法
其人未常 意懷惑亂 懷來遭遇
總持經典 而常解說 誼理微妙
而恒遊步 滅度之惠 言不卒暴
亦無粗犷 口所宣傳 無有不可
諸所說音 衆當察誼 所仰聖慧
常以了了 識經誼理 靡不聞達
以歸于法 不計有人 一切諸法
度世爲要 以此總持 而自莊嚴
口所頒宣 常說至誠 口之所言
恒趣平等 有所爲者 常講經典
隨時不虛 無有爲事 欺人興此
說其辯才 速及正慧 常無挂礙
而無所住 隨順無失 善自莊嚴
如好華鬘 聞知天龍 所說言辭
鬼神揵沓 及阿修倫 迦留真陀
及摩睺勒 亦複曉了 衆生所說
此等不來 在于衆會 亦複不住
而就見之 此勇猛者 爲頒宣法
則以智慧 而達知之 其自大者
見懷亂意 睹斯所說 順從應時
自大貢高 睹其所說 其懷慢者
…
《大哀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