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大集部」經文400卷13頁碼:P0473
宋 惟淨等譯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二

  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诏譯

  ◎爾時海意菩薩摩诃薩。說是伽陀已從空而下。向佛合掌恭敬頂禮。前白佛言。世尊。我于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有所問。若佛世尊。聽許我者。我即當問。佛告海意菩薩言。善男子。恣汝所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隨有疑者。一一能爲宣示演說令心開曉。海意菩薩乃白佛言。世尊。我先聞有諸菩薩自說淨印叁摩地法門。若有菩薩摩诃薩住是叁摩地者。而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應當雲何獲得如是淨印叁摩地門。又複以何行相名爲自說。雲何是淨印。何能得入彼境界門。又諸菩薩若得聞是叁摩地已。雲何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唯願世尊善爲宣說

  爾時佛告海意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菩薩大士。今汝所問極爲賢善。善男子。汝應專一深固作意谛聽谛受。今爲汝說。若諸菩薩。得是自說淨印叁摩地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海意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于是海意菩薩受教而聽。佛言海意。若有菩薩于諸善根發勤精進。善心具足住正定聚。于生死中能以利根積集諸善。爲善知識之所攝受。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因力具足。常當親近諸佛世尊。尊重恭敬。以妙香花塗香抹香花鬘衣服缯蓋幢幡。而供養之。若複得見諸佛如來具足相已。或聞正法美妙言已。或見圓滿清淨衆已。又複得聞無礙之智。或見如來神境智通。或見如來調伏衆生諸變化事。或教誡神變。或贊歎神變。如是見已。于衆生所。常以大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起大精進勤求善法。于一切智心而不忘失。以相應行清淨初心。初心淨已。即得清淨彼叁摩地。海意。譬如種性所出大摩尼寶。善治寶人授其掌中。妙巧修治複加磨瑩。乃至其寶得清淨已。彼治寶人即自說言。此摩尼寶去除虛假。離諸瑕[醫-酉+土]。是爲清淨大摩尼寶。諸有智者共所愛樂。海意。從菩薩種性。發一切智心寶。亦複如是。畢竟能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由彼菩薩。初以宿世善根。及現聞善法。而用磨治。彼一切智心寶乃至是寶。去除意中諸虛假法。遠離過失。十方叁世諸佛世尊共所愛樂。而彼菩薩乃可自說。獲得淨印叁摩地門。海意。又如清淨大摩尼寶。離九種寶性。何等爲九。一者金性。二者銀性。叁者頗胝迦性。四者吠琉璃性。五者馬瑙性。六者珊瑚性。七者赤珠性。八者雞薩梨寶性。九者吉祥藏寶性。離如是等九種寶性已。乃名悅意清淨光明大摩尼寶。最勝無價。轉輪聖王之所受用。乃非余王而受用之。又彼大摩尼寶光明殊妙。亦非余寶光明等比。海意。諸菩薩一切智心寶。亦複如是。而能超越九種寶性。何等爲九。一者異生性善寶性。二者隨信行人寶性。叁者隨法行人寶性。四者無相行寶性。五者須陀洹寶性。六者斯陀含寶性。七者阿那含寶性。八者阿羅漢寶性。九者緣覺寶性。超越如是九寶性已。第十乃名一切諸佛共所加持深心堅固大悲寶性。菩薩如是磨治。所發一切智心寶。時超勝一切聲聞緣覺。而能照明一切衆生相續種子。海意。又如真實大摩尼寶。而能容受磨治。堪任摧壓穿亦不壞。彼摩尼寶能于世間善所作用。爲諸衆生施作福事。菩薩久植諸善根者。亦複如是。而彼所發一切智心寶。容受磨治堪任摧壓。穿亦不壞。是寶真實離諸過失。而彼一切智心寶。能爲一切衆生作大饒益

  複次海意。雲何是爲能善磨治一切智心寶。所謂先當具修叁戒淨十善業慈心隨轉故。以清淨心觀視一切衆生。悲心隨轉故隨諸衆生何所作事皆往營助。喜心隨轉故一切衆生諸有善法悉爲成辦。舍心隨轉故于一切衆生而無損害。無谄诳故其心正直。無怠墮故于利益事深心勤行。心自在故即能發起一切善根得正念正知善伏心故其心調暢。常少欲故而能遍修頭陀功德。能善資養生喜足故即不斷聖種。于師尊聖賢之所不生侮慢故。即能謙下常起恭敬。心安定故。能離我慢及增上慢。無濁亂故無不清淨心。不恃己故能知自行。不毀他故能護衆生離增上慢故能親近正法隨授法藥。于諸義中能領解故是求法者。于諸法中初淺次深漸增廣故能具法欲。修無诤行故即常得法樂。遠離非法故能勤求正法。于叁寶中常慚愧故能不斷淨信。信業報故于一切善法中如理作意。修正行故于威儀道隱密寂靜。心不高故而常柔軟。勤行奢摩他故能離掉舉。慧善安住故無毀無譽。安然不動故心如山王。能離高下諸對礙故其心如地。內意清淨故其心如水。無異想故其心如火。無系著故其心如風。妙無垢故心如虛空。勤求出家故能令佛眼永不喪失。身能離故樂修寂靜之行。心能離故常修正法之行。于諸所行不爲塵境之所盜故說真實語。誓願昭明故如說能行。不爲煩惱所摧伏故心常清淨。畢竟無破壞故能修集淨戒。乃至小罪猶懷懼故即能于戒無缺無壞。不爲求生天故于戒不斷。純一潔白行故戒無濁染。常能親近善知識故。而得開明大菩提道。眼清淨故得無礙光。耳清淨故得無礙聲。鼻清淨故得無礙香。舌清淨故得無礙味。身清淨故得無礙觸。意清淨故得無礙法。複次海意菩薩。若欲離貪結者。應當常修不淨之觀。欲離嗔結修慈心觀。欲離癡結修緣生觀。欲除五蓋善觀五根。欲拔諸障清淨五力。欲蠲現起諸煩惱故于出離道應常清淨。修正行故能離貪嗔癡慢等怖。無悭心故能行法施。無吝攝故能行財施。大菩提心常堅固故不樂余乘之法。內心寂靜故能隱密諸根。外境寂靜故善觀諸過失。于生死中常怖畏故不作諸罪。心無懈倦故。積集善根而無厭足。爲渡四流故常善修治大乘法船。爲令衆生到彼岸故。善作橋梁。菩薩常以不懈退心。拔諸衆生出生死泥到安隱處。海意。菩薩若能具修如是諸行相者。即得圓滿布施之行。亦能清淨持戒之行。此爲菩薩能善磨治所發一切智心寶。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先當善戒身語心  防護十種清淨業

  慈心觀視諸衆生  一切智心此磨瑩

  悲心助營他所作  喜心他法爲成辦

  舍心不害諸衆生  一切智心此磨瑩

  無谄诳故心常正  止罪能修利益事

  深心增長諸善根  一切智心此磨瑩

  心自在故念正知  善伏心故心調暢

  少欲能修頭陀因  一切智心此磨瑩

  喜足善行于聖種  複常恭敬于師尊

  而能不生輕侮心  我慢邪慢皆遠離

  定心不起增上慢  無濁亂故心清淨

  不恃己故自了知  不毀他故爲他護

  親近深固妙法藥  離增上慢治諸病

  希法名爲求法人  勤求法乃具法欲

  修無诤行名樂法  離非法故能求法

  不壞叁寶具信心  一切智心此磨瑩

  于不善中心懷愧  于諸如來起慚心

  慚愧具足護諸根  一切智心此磨瑩

  明了業報勝所作  信解不著邊執心

  于緣生法不相違  一切智心此磨瑩

  善護威儀修正行  心無高故常柔軟

  掉舉不生止行修  一切智心此磨瑩

  慧善住故無毀譽  安然衆睹如山王

  堅固願中無退心  一切智心此磨瑩

  苦樂無動心如地  意淨如水滌塵勞

  心如火無異想生  心如風行無系著

  心如虛空妙無垢  勤求出家佛眼明

  身離能修寂靜心  心離常依正法行

  所行常說真寶語  如說能行誓願明

  清淨不爲染所摧  無破毀故修戒行

  于戒無缺亦無壞  小罪能壞大懼心

  護戒亦不求生天  戒常潔白無濁染

  常能親近善知識  悉爲開明菩提心

  無礙光明照世間  斯由獲得清淨眼

  智者隨聞種種聲  不生欣樂不生厭

  一切聲中表義無  斯由獲得清淨耳

  鼻香舌味皆如是  身觸意法亦複然

  觸等高下想不生  斯由獲得諸根淨

  欲離貪染及嗔癡  當修不淨慈心觀

  于緣生法複善修  一切智心此磨瑩

  若欲除去五種蓋  應當善觀于五根

  欲拔諸障之所纏  善住清淨于五力

  知出離道除現障  離不深固住深固

  于四念處常勤修  正斷神足亦如是

  複常增進七覺分  聖八正道亦增修

  無貪無嗔怖不生  善護諸根離癡結

  無悭能行于法施  不生鄙吝愛護心

  于財無攝常施他  彼菩提心此成就

  于諸財寶無希取  不舍菩提不求報

  爲攝衆生故常行  布施愛語利同事

  于菩提心不舍離  亦不愛樂于余乘

  隨觀如來功德門  如須彌山心堅固

  內心寂靜省己過  外護他非不譏毀

  諸所作中離瑕疵  怖生死故不造罪

  勤行善法無懈倦  嚴淨佛土不疲勞

  護法不生減失心  度脫衆生無退墮

  常勤修治大法船  濟渡四流生死海

  複爲橋梁接衆生  引到涅槃安隱地

  拔衆生出深淤泥  致于清潔無畏處

  怖畏衆生施慰安  自渡渡他到彼岸

  若于此法善成就  即諸菩薩大無畏

  彼能常淨菩提心  諸煩惱垢不能染

  虛空無垢尚能染  空中鳥迹尚可見

  煩惱不染菩提心  自性本來常清淨

  複次海意。雲何是爲菩薩。于其所發一切智心寶。堪任摧壓。又複何謂摧壓行相。海意。若此菩薩。于其一切智心寶中。或有破戒不可意人。或複諸魔或魔徒衆。或魔力所加魔宮賢聖。或魔使者固來娆惱。振擊動搖期克打擲當于爾時。菩薩堅固大菩提心。令無所壞。亦複不壞度脫一切衆生大悲精進。亦複不壞勤力護持。令叁寶種不斷不絕。亦複不壞諸佛法中勤行積集一切善根。亦複不壞爲成辦相好故積修福行。亦複不壞爲嚴淨佛土故勇力增進。亦複不壞爲護正法故不惜身命。亦複不壞普爲度脫諸衆生故不著己樂。菩薩若能如是深心具足。起如是意。乃能于彼諸衆生所。或遇嗔恚打擲罵辱譏毀之者。菩薩爾時悉能忍受。或爲一切衆生之所摧壓。亦悉堪任。以其菩薩普爲救度一切衆生。不疲不懈。不退不沒。增發勢力。勇起精進。捍勞忍苦。攝受心故。若有他人固來起嗔。菩薩爾時不以嗔對。他來打擲或複破毀。菩薩爾時皆不以對。作是思惟。我今應被大乘忍铠。何以故。此大乘法。與諸世間極相違故。世間衆生順生死流。我大乘法逆生死流。世間衆生互相違背。我大乘法。令諸衆生斷相違故。世間衆生嗔恚熾盛。我大乘法忍力增強。世間衆生互相欺诳。我大乘法令諸衆生慧心圓滿。又複世間。或有衆生周行十方。執持器仗隨逐菩薩。于諸方處。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或有一人發大菩提心者。或修布施心者。或修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心者。乃至或聞發一善根心者。我當隨于彼彼方處。斷割其身節節支解猶如棗葉。菩薩設遇如是等事。悉能堪忍。又若世間一切衆生。皆起嗔恚。巧出惡言罵辱譏毀。菩薩爾時。于諸衆生不起少分娆動之心。所以者何。今我此身于無量無數生死之中。先際已來遍曆諸趣無所不作。或在地獄。或在餓鬼畜生等趣。乃至今在人趣之中。耽味飲食諸欲受用。聽受非法。艱苦追求。邪命資養多種逼迫。于己身命都無果利。雖複多所營作。不能自利亦不利他。是故我今乃至生死後際之中。設使一切衆生于我身分斷割支解。甯受衆苦我終不舍一切智心。亦複不舍一切衆生。亦複不舍諸善法欲。何以故。今我此身。多種逼惱苦切殘毀。比地獄中所受之苦。百分千分乃至優波尼殺昙分皆不及一。是故我于佛法之中。永不舍離。亦複不舍度脫衆生所緣大悲。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善法多諸障難。世間衆生多于不善法中而能營助。少能營助于諸善法。是故我今于善法中發勤精進營助修習。非于不善法中而助其力。故我于彼一切衆生嗔恚等事。悉能堪忍。若諸衆生隨所起事。我即旋當施所對治。若有衆生于我起嗔加複嫌恨。我即施其辱忍之法。由我施彼忍辱法已。忍力現故。我于彼所甯舍身命終不起嗔。是故菩薩。若如是修。即不難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又複若時。或以因緣嗔恚起時。菩薩當念我起斷嗔之法。斷法雲何。謂若愛樂于身。若系屬身。若取著身。如是等法皆悉舍離。由能如是棄舍身故嗔恚不起。海意菩薩。若于如是等法。能善思惟勤修習者。即能堪任一切衆生之所摧壓。于一切智心。不壞不失。海意當知。堪任摧壓有其叁種。一者堪任摧壓于身。二者堪任摧壓于語。叁者堪任摧壓于心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6】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