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十輪經》四
失譯人名今附北涼錄
刹利旃陀羅現智相品第六
爾時地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刹利旃陀羅。輔相旃陀羅。少于善根不肯信向。谄曲愚癡自稱多知。皆生憍慢不畏後世惡業果報離善智識。乃至趣向阿鼻地獄。爲財利故。與此惡行諸比丘等。作非法朋黨。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于未來世。刹利旃陀羅乃至婆羅門旃陀羅。善根微少無有信心欺詐谄曲。是諸愚癡現智慧相。不隨善知識語。實是愚癡現爲智慧。心常疑悔不畏後世。而無禁戒作諸殺生。乃至邪見欺诳于他。于諸世間常行誹謗語。刹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壞亂佛法。于我法中而得出家。常毀破戒作諸惡行。而刹利婆羅門。盡心供養多畜錢財。貪心染著取空言語。通致信命治生販賣。好讀外典墾土種殖。守護錢財産業舍宅。守護妻子咒說仙藥。貪著衣服飲食之物。破戒惡行其聲如貝實非沙門自言沙門。實非梵行自謂梵行。乃至爲刹利婆羅門。恭敬供養聽受。刹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好喜破戒遠離持戒。于我法中。若見有人持戒修善能謙下者。學與無學一切得向。如是比丘。皆悉不得恭敬供養。有所言說皆不聽受。善男子。譬如有人到寶渚所。舍帝釋青寶及大青寶。金銀真珠皆悉舍離。大價之寶取于水精。若我法中。如是持戒有大功德。心常謙下而便舍之。取于破戒造惡行者。成就惡法不生羞恥心無慚愧。遠離一切大慈大悲。反取如是諸惡福田。聽受其語。供養如是造作惡人。師及弟子俱墮地獄。悉具于此十種惡輪。刹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沙門旃陀羅。大臣旃陀羅。先修善根今悉消滅。乃至墮于阿鼻地獄。何等爲十破戒惡行。如是比丘。乃至刹利婆羅門。忍樂惡見。誹謗阿練若比丘。愚癡谄曲非毀賢聖。诳惑世間。飲食錢財及諸利養。求名稱故自苦其身。毀謗他人嫉妒鬥亂。純爲利養。莫肯聽受信用其語。退棄令下遠離實法。皆言無有得道果者。亦無離欲能盡結者。但爲利養而自顯現。慎莫奉事供養是等。乃是谄曲诳惑之人。實非福田趣向道者。是時刹利栴陀羅。婆羅門栴陀羅。于阿練若比丘。不生恭敬希有之心。其心顛倒而不承事恭敬供養。不肯聽受信用彼語。即是不能護持法眼紹叁寶種。爾時國土天龍鬼神。而于叁寶信心深重。皆同嗔恚如是刹利婆羅門等。互相語言。汝今谛觀刹利栴陀羅。沙門栴陀羅。婆羅門栴陀羅。大臣栴陀羅。悉起憍慢。一切叁寶斷于善根近惡知識。退失善法當入惡趣。我等今日不複擁護如此國土刹利婆羅門等。一切天龍諸善鬼神既舍離已。于其國中堪任法器爲福田者皆生舍心。若一切天神及堪任法器應爲福田者。于彼刹利旃陀羅等生舍心已。于自國土及余鄰國。皆悉兵起饑馑疾疫。更相殘害不複歡樂。先所愛樂皆悉別離。忿心悭吝無有矜愍。于一切衆生不起慈心。殺生乃至邪見無慚無愧。一切塔寺及僧祇物。皆悉食啖供其衣服。嗔諸左右悉生嫌隙。若與他戰。令己軍衆自然退散。若欲死時皆結其舌口不能語趣向地獄。複次善男子。刹利旃陀羅。乃至婆羅門旃陀羅。皆悉遠離諸善知識。輕慢叁寶無恭敬心不畏後世于聲聞乘得少信心謂己聰哲。而于辟支佛乘及大乘經法。誹謗不信不讀不誦。下至一偈。生不信心是名謗法。若複有人。少信辟支佛法及大乘法。而不信于聲聞之法毀呰譏呵。亦名誹謗正法。是名誹謗叁世諸佛正法之藏。斷八正道破于無量衆生法眼。若複有人。于如來所說聲聞乘.辟支佛乘.及菩薩乘。若作障礙若隱蔽覆藏。乃至一偈。而不恭敬于叁寶者。以是因緣令使守護一切國土。天龍善神。以不動信即便嗔恚。是刹利諸臣乃至結舌不語而死墮阿鼻地獄。複次善男子。若持戒有功德者。在彼國住具足法器。善入舍心安住靜室。而不數數至檀越舍。亦不輕呵惡行比丘使彼覺知。亦不譏嫌呵責破戒。而惡行比丘。于清淨持戒者所反生譏嫌。言作奸僞種種妄語。于刹利大臣。及至國中一切人民男女大小。悉于其前生諸誹謗。而彼刹利栴陀羅等。于諸清淨持戒具足修行功德有名聞者。如是比丘真我弟子。具足一切禅定解脫。善巧言辭便起毀呰而生嗔恚。種種惡口粗語逼切令受苦惱。或奪衣缽及四方僧物資業敷具。驅遣令出。或時系閉或斬截其首。善男子。谛觀親近惡行比丘者。爲得幾所罪。乃至當墮阿鼻地獄。若衆生造作五逆等罪及四根本罪。誹謗賢聖誹謗正法。超過一切根本之罪。如是惡行諸比丘等。我亦不聽刑罰鞭杖系閉乃至斷命。以是因緣得大罪報。況複堅持禁戒清淨行者。若有比丘。于性重罪中。若犯一罪者雖犯重罪。和上衆僧和合羯磨。所受之戒猶有余勢。譬如妙香雖無香質。余分芬馨不可輕蔑。破戒比丘亦複如是。無戒白衣不應輕慢。雖非法器。于賢聖毗尼中。退沒墮落棄出家法。不得受用四方僧物。于衆僧和合所受得戒余不犯者。其戒香氣多有勢力。是故不聽白衣谪罰。善男子。往昔過去有國名迦屍。時王名梵摩達多。敕旃陀羅言。雪山下有六牙白象王。名郁波羅華眼。可拔其牙。若不得者汝等五人悉斷其命。爾時旃陀羅。護惜身命詐作沙門。外現精進被著袈裟。如王所敕往至彼山到象王所。母象見之。張弓挽箭生怖畏心。語象王言。此是獵師。今已張弓挽箭而來。將非我等命欲盡耶。爾時象王即便見之。剃除須發被著袈裟。而說偈言
彼恒沙諸佛 幢相之法衣
悉舍于諸惡 雲何害衆生
爾時母象。複說偈言
身雖被袈裟 持弓執毒箭
作惡旃陀羅 無有悲愍心
爾時象王。複說偈言
袈裟決定服 以哀愍爲本
是必歸佛者 慈悲諸衆生
于此衣無疑 汝當自攝心
能被此服者 欲度生死岸
爾時旃陀羅。即以一毒箭射其象王。是時母象見射象王已。大喚悲號。複說偈言
如是之衣服 應當歸依佛
威儀雖寂靜 而心懷大惡
速疾踏彼身 斷除其命根
滅此怨令盡 是射汝身者
爾時象王。複說偈言
甯速舍身命 不應生惡心
彼雖懷惡心 猶似佛弟子
智者不爲己 卒暴起嗔心
常思爲衆生 修行于菩提
爾時象王心生慈悲。即喚彼人而問之言。汝須何物。彼便答言。欲須汝牙。爾時象王即自拔牙。發大誓願。而說偈言
我今以白牙 求佛故奉施
不嗔不貪惜 令衆滅煩惱
善男子。我于往昔曾見如是畜生身中。求無上道能作如是。不惜身命爲護佛法。終不于被著袈裟者而作留難。于未來世。刹利旃陀羅。輔相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居士旃陀羅。以谄曲心欺于世間不畏後世。若諸世間有求無上道者。入我法中而得出家生心惱害。我諸弟子應成法器及不成者。惡口罵詈鞭杖谪罰逼切其身。于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犯諸重罪。趣阿鼻地獄。斷諸善根除滅信心。一切智者之所遠離譬如丈夫雖自無目能示他道。我諸弟子亦複如是。雖毀禁戒猶能利益世間衆生。若未來世旃陀羅王。乃至居士旃陀羅。見有依我法中出家。若成法器不成法器而便擾惱我諸聲聞一切弟子。則于叁世無量諸佛作大過罪。消滅善心難複人身。何況毀呰正位聲聞辟支佛。及諸大乘無量功德。善男子。譬如過去有國名般阇羅。王號勝軍。人罪應死系著可畏轲藍冢間。令使惡鬼食啖其身。時守獄人以五系縛。送著可畏轲藍冢間。是人聞已即剃須發。以納袈裟著于頸下。爾時守獄之人受王敕已。即捉縛送至可畏轲藍冢間。是時冢間。有羅刹。名曰惡眼。共五千羅刹俱至冢間。即見是人被五系縛在于冢間。剃除須發以納袈裟系著于頸。爾時羅刹右繞是人。而說偈言
今可自安慰 我終不害汝
剃發服袈裟 令我憶念佛
爾時羅刹子。複說偈言
白母甚饑渴 當須食此人
我得除饑渴 身心快安樂
爾時羅刹母。說偈答子
恒沙等諸佛 法式之幢相
于此起惡心 當墮阿鼻獄
爾時羅刹子與其眷屬。右繞匝已。而說偈言
我等父母共爲惡 身口意等造不善
我已舍惡不害汝 被著染衣解脫相
爾時羅刹。名爲牛齒。有五百眷屬。俱共圍繞入大冢間。見被縛人剃除須發。以納袈裟系其頸下。右繞竟已。而說偈言
歸依衆聖妙幢相 袈裟系頸謂其人
我爲此故而恭敬 唯願勿怖不害汝
爾時羅刹子。複說偈言
母今當知人肉美 應當食肉而飲血
益其氣力得具足 增益身體無所畏
爾時羅刹母。複爲其子。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衆樂具 天龍夜叉及羅刹
悉當恭敬染衣者 當獲種種上妙樂
爾時羅刹子。與其眷屬。右繞恭敬。而說偈言
悉應恭敬而歸依 剃除須發著袈裟
我于過去無數劫 見佛世尊救世者
爾時第叁羅刹。名曰黃發。亦有五千眷屬。而自圍繞入大冢間。見被縛人剃除須發。系納袈裟而著頸下。複右繞已。而說偈言
仙人幢相我歸依 若能供養得勝利
爲袈裟故修供養 應悉除斷諸有縛
爾時黃頭羅刹子。而說偈言
我得此人應食啖 國王所遣故來此
當食其肉複飲血 母語子言應供養
爾時黃頭羅刹。複爲其子。而說偈言
如是相人非我食 若起惡心大苦器
爾時羅刹子。右繞恭敬。複說偈言
如是大仙堪福田 是故應供離有縛
爾時刀口羅刹。複與五千羅刹來到冢間。見系縛者剃除須發。以納袈裟系其頸下。心恭敬已而說偈言
有余生死得涅槃 納袈裟者不應害
若害此人佛所呵 應當尊重而供養
爾時羅刹子。複說偈言
我等常吸人精氣 食啖其肉複飲血
是故當食此衆生 令我身體益氣力
爾時羅刹母。複爲其子。而說偈言
若有生心欲加害 剃除須發袈裟者
必墮惡趣阿鼻獄 受苦無量甚長遠
爾時羅刹子。與其眷屬。右繞被縛著袈裟者。複說偈言
我今怖畏地獄苦 終不惡心害汝命
我等同心當放汝 亦求解脫地獄苦
爾時羅刹等。即便解放彼被縛人。時被縛人。待至天明到于王所。王即廣告一切人民。諸人集已皆請問王及侍從左右群臣百官。是人得來未曾有也。彼王即便立製普告內外。若我國中。有佛聲聞諸弟子等。若成法器及不成者。不起恭敬或加谪罰。以是因緣。我當刑戮乃至致死。族姓子。閻浮提王及與夜叉食血肉者。…
《大方廣十輪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