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海龍王經》二 ▪第2页
西晉月氏國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六十七萬二千歲。其土人民壽亦複如是。無中夭者。佛土菩薩七十二那術。聲聞甚少。爾時有轉輪聖王號無盡福。主十六四天下。其無盡福王有八十四那術夫人。如天玉女。有四太後。一名離垢。二曰無垢光。叁曰清淨。四曰淨句子。有八萬四千皆大猛勇身相。有八端正姝好。皆志大乘。彼時無盡福王處于大城。名曰具樂。其城東西長二千四百四十裏。南北亦爾。梵首天王如來興于彼國。無盡福王建立精舍殖大林樹。名上香光園佛所遊止。城之中央造王宮殿七寶合成。城中有八萬四千街巷八萬四千欄楯。一一街巷有八萬四千家居。其大城壁七重。七重欄楯七重行樹七重交路。繞城有萬遊觀園。其塹七重滿八味水。生青蓮紅蓮黃蓮白蓮皆有美香。鴛鴦凫雁相隨而鳴。其城如是名等無量不可思議。王供養佛奉進所安。衆事具足無所乏少。于百千歲不可稱限。率其中宮子孫親族友黨眷屬國中人民往詣上香光叢林。見梵首天王如來。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佛告王曰。有四事爲大國王君子聖主。猶得自在與衆不同增益善法。何等爲四。立于笃信數詣賢聖。樂欣請益求德慕義。以法自娛常觀無常苦空非身之法。觀世所有有爲之穢皆歸離別。自攝其心入無放逸。覺察欲樂無所饒羨。不以毀斷宿世福德。不廢道心務志妙慧。是爲四事大國聖主猶得自在與衆不同。無盡福王白世尊曰。菩薩有幾法而得自在。佛告王曰。菩薩有八法而得自在。何謂爲八。得五神通以自娛樂未曾有退無所挂礙。並除嗔恨而無害心。具暢聖慧攝于道明。所作已辦現得睿達。誠信神足拔諸所有。以智慧聖舍離一切邪見塵垢。得四解明佛所建立無著不住。具足力處逮于無盡福海印叁昧。能悅衆生攝禦一切諸佛之教以成總持。其心清淨所聞不忘。應如所欲而爲說法。入一義味住于本際。不計吾我不起法忍。是爲八事菩薩而得自在。佛告王曰。又有總持名曰寶事。菩薩逮得此總持者于法自在。時佛爲王說寶事總持之慧。滿百千歲普分別義。王舍國事一切衆緣。專精一心及與眷屬聽受道化。于百千歲未曾想欲。無嗔恨意。不含想害。不顧妻子國土眷屬。一切所有永不以計。唯願法樂立志佛道。大慈清淨等心一切而行大哀。被大德铠而聽受法。如是之比具百千歲受佛誨已。因此寶事總持之要。所作則辦。越七百萬劫終始之患。積十萬劫除諸罪殃。見億百千佛從受德本。于恒沙等作天帝釋。若爲梵天轉輪聖王。積功累德。以清淨心志禦諸法用心不亂。聞百千佛受法不忘。時王諸子皆悉逮得柔順法忍。中宮婇女八萬四千普發道意爲菩薩學。八萬四千人逮得法忍。九十那術諸天人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叁十六那術學聲聞乘得法眼淨。萬六千比丘漏盡意解。無盡福王棄國損王不慕天上世間諸樂。唯志無上正真之道。因家之信出家爲道而作沙門。諸子亦然皆作沙門。時國人見王棄國。六萬人悉爲沙門。中宮婇女四大夫人亦爲沙門。佛教清淨普蒙安隱。殖諸德本衆行具足。佛言。龍王爾時無盡福王轉輪聖帝。非是余人則爾身是也。爾時轉輪聖王諸子今此會中諸菩薩大士是也。時彼梵首天王如來。爲王無盡福。所說寶事總持。則今佛所說無盡藏總持是。佛語龍王。今如來以無著慧。觀察人本而爲說法。從無央數百千億那術諸佛。聞無盡藏總持。以此數聞之故。今乃如斯志念強勇獨步無礙。辯才難及志懷智慧。若有菩薩。聞是無盡總持之名。其有說者皆當逮得無著辯才。所以者何。由是總持。後當來世是離垢總持所流布處。皆是如來之所建立八萬四千法藏。是總持門爲首面也。八萬四千行皆來歸于總持。八萬四千叁昧皆從總持。八萬四千總持無盡之藏總持爲本原。佛語龍王。假使菩薩無住無著。于四解義則降大法雨。皆來依猗此無盡之藏。此無盡之藏總持所入正句次第順章。諸天龍神。香音神。無善神。鳳凰神。甜柔神。皆共營護
緣應意 隨順意 欣樂迹 直意 越度 無盡句 次第 曜面 光目 光英 志造 淨意 行步入 勇力 濟冥 所持 爲上 寂門 入寂 滅塵 離居 居善 隨順 離次 無所至 所住 無所住 至處 無至處 要禦 速慧 智根 轉本根 月光 日轉焰 光善離垢 無垢 淨諸垢 覺所建立 諸天祐 護諸魅 告乘 梵知化 釋咨嗟 四天護 衆聖愛 仙人歸 諸姓修行 解牢獄縛 天人所攝 舍諸塵勞 破壞衆魔 降伏外道 攝欲明智 開化自大 不犯法師 不亂衆會 悅可樂法 護于法音 不斷叁寶 慈愍衆生 贊慕德義(六十二事)
佛告龍王是諸法句。爲護無盡之藏總持。其有法師受是章句六十二事。若諷誦者得叁十二無所畏。何謂叁十二。博聞無畏。咨嗟他人處處無畏。言無缺短如應無畏棄捐鄭重而無所畏。隨音所入辯才無畏。無所挂礙其心無畏。奉受道心其志無畏歡悅衆人行步無畏。速決狐疑覺意無畏。觀察衆人無阙無畏。言行相應無缺無畏。戒禁清淨心面無畏。忍辱清淨堅強無畏。于審谛願而不轉還所處無畏。心不謬亂辯慧無畏。能悅衆會智慧無畏。知深妙法降化無畏。離于調戲師子無畏。伏諸外道無受無畏。無衣食悅無瑕無畏。降伏衆賊令住正見無愆無畏。智者不毀導禦無畏。不亂衆經說等無畏。隨時而教無谄無畏。言行相應離慢無畏。見一切人謙順無畏。無盡句本行修善發遣所問無畏。開化一切無量法教隨衆無畏。己身淨故降魔無畏。除諸塵勞大悲無畏。心不懷害大哀無畏。將護衆生智慧無畏。以法治國
佛語龍王。菩薩聞是無盡之藏總持歡喜信。便得叁十二無畏。假使不斷。是叁十二無畏。稍稍漸成如來四無所畏佛之所有無所畏。諸天人前爲師子吼。恣聽一切所可欲問。都無有人能來窮極如來之智。亦不敢斷佛所說。是故菩薩欲致是無所畏者。當學行無盡藏總持。何所是總持所學行。無眼行無色行。無眼色識行。無耳行無聲行。無耳聲識行。無鼻行無香行。無鼻香識行。無舌行無味行。無舌味識行。無身行無細滑行。無身細滑識行。無心行無法行。無心法識行。無色行。無色生行。無色滅行。無色處行。無痛想行。識行無識生行。無識滅行。無識處行。一切無行。是應總持行。複次龍王。其行色空心不空色。是應總持行。痛想行識。其行識空心不空識。是應總持行。複次其無想色行不念無想行。是應總持行。痛想行識亦複如是。其無想識行不念無想識行。是應總持行。複次其不斷色行。于色行無行。不色生行。不色起行不色寂行。色如谛行。色如本淨行。亦不念色如谛本淨行。是應總持行。痛想行識亦複如是。其不斷識行。于識行無行。不識生行。不識起行。不識寂行。識如谛行。識如本淨行。亦不念識如谛本淨行。是應總持行。複次于種由法界行。不想法界行。不想法界諸入本淨空行。不想本淨空。是應總持行。若一切法緣起之行。不想緣起。是應總持行。不著諸法行不猗不著行。是應總持行。諸法如本無行。不壞諸法本無之行。若于諸法住本際行。不念本際住諸法行。是應總持行。複次其知貪欲行。不于法界想念貪欲行。是應總持行。其知嗔恚行。不于法界想嗔恚行。是應總持行。其知愚癡行。不于法界想愚癡行。是應總持行。其等分行。不于等分行于法界有所壞行。若于八萬四千諸所修行。入于法界無若幹行。是應總持行。若行若合行。于行合行而無所行。亦無不行。所以者何。其行無量亦無所度。亦無所想。是故彼行爲平等行。于平等行亦無所毀。亦不有爲。亦不無爲。亦不受亦無不受。無處無住故曰平等行。菩薩行如是則得無盡藏總持之門也。于是世尊則說頌曰
其人心意則清淨 普入經卷度無極
悉解衆人之音聲 得總持時乃如是
觀知群萠心所行 善惡所念及中間
分別本性所造興 則爲說法隨所應
悉了因緣之報應 令不睹常及無常
皆以棄捐墮邊際 分別總持隨順化
明解文字之方便 知無央數之音響
曉了義理微妙好 得總持者乃如是
逮得天眼無垢汙 天耳清淨亦如是
無量智慧知衆行 念億千劫去來事
獲四神足亦如是 至無量國須臾頃
供無數億諸導師 聞所講法則總持
若幹億魔至百千 不能睹知境界行
清淨之人無塵埃 講說經法無數千
譬如蓮華無著水 不猗世法亦如是
常以解脫諸有無 等心一切如虛空
持最色相而勇猛 衆人觀仰無厭足
進止安詳行無缺 愍傷群萠故遊世
天帝釋梵及護世 皆以恭敬稽首禮
其心不以憍慢說 得總持時亦如是
口言柔軟如梵音 爲衆人說可其心
溫潤流利言得時 所可教化無所覆
在于衆中無所畏 爲師子吼妙無難
降伏一切衆粗人 得淨總持爲如是
其谀谄人難調化 興于憍傲而自大
聞彼聖明所說法 即棄貢高稽首禮
入于本淨寂法界 以達義歸解諸法
以故所說無窮已 分別文字知法律
人之本性法界淨 曉衆生淨亦如是
解知本無人本無 所說經法無挂礙
所盡無盡不可知 無盡之事無能盡
覺了知是趣寂寞 則說無住億經卷
斯諸文字不處身 亦不在意不住心
文字本性空寂寞 譬如山中呼聲響
計總持者不著字 無音無言無說聲
以知文字所趣然 假使所說無挂礙
無意無想亦無心 設有所說無所念
又複解知去法慧 講順說經隨所應
以入分別四句義 曉了義理明識法
究暢音聲順所聽 故講無著不可量
玩習本原承其慧 故說深要若幹法
所解之慧了逆順 有趣頂法度無極
方便所有諸怯弱 以用救攝諸卒暴
明識所作爲解說 得總持者乃如是
其身口意皆已寂 分別諸慧不著古
所言無厭除嗔恨 得住總持爲勇猛
其所總持心執禦 意之所入住法慧
其有聞者未曾忘 順如聽采等經典
其總持義法不亂 計法行之無所入
以法等故曰平等 如應平等順清淨
分別名品第八
佛說此章句偈時。海龍王眷屬萬叁千龍。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則更啓曰。廣宣此言。唯然世尊。我等亦當逮是無盡之藏總持也。當爲一切衆生之類廣說經法。爾時賢者舍利弗白佛言至未曾…
《佛說海龍王經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