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海龙王经》二 ▪第2页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六十七万二千岁。其土人民寿亦复如是。无中夭者。佛土菩萨七十二那术。声闻甚少。尔时有转轮圣王号无尽福。主十六四天下。其无尽福王有八十四那术夫人。如天玉女。有四太后。一名离垢。二曰无垢光。三曰清净。四曰净句子。有八万四千皆大猛勇身相。有八端正姝好。皆志大乘。彼时无尽福王处于大城。名曰具乐。其城东西长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亦尔。梵首天王如来兴于彼国。无尽福王建立精舍殖大林树。名上香光园佛所游止。城之中央造王宫殿七宝合成。城中有八万四千街巷八万四千栏楯。一一街巷有八万四千家居。其大城壁七重。七重栏楯七重行树七重交路。绕城有万游观园。其堑七重满八味水。生青莲红莲黄莲白莲皆有美香。鸳鸯凫雁相随而鸣。其城如是名等无量不可思议。王供养佛奉进所安。众事具足无所乏少。于百千岁不可称限。率其中宫子孙亲族友党眷属国中人民往诣上香光丛林。见梵首天王如来。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佛告王曰。有四事为大国王君子圣主。犹得自在与众不同增益善法。何等为四。立于笃信数诣贤圣。乐欣请益求德慕义。以法自娱常观无常苦空非身之法。观世所有有为之秽皆归离别。自摄其心入无放逸。觉察欲乐无所饶羡。不以毁断宿世福德。不废道心务志妙慧。是为四事大国圣主犹得自在与众不同。无尽福王白世尊曰。菩萨有几法而得自在。佛告王曰。菩萨有八法而得自在。何谓为八。得五神通以自娱乐未曾有退无所挂碍。并除嗔恨而无害心。具畅圣慧摄于道明。所作已办现得睿达。诚信神足拔诸所有。以智慧圣舍离一切邪见尘垢。得四解明佛所建立无著不住。具足力处逮于无尽福海印三昧。能悦众生摄御一切诸佛之教以成总持。其心清净所闻不忘。应如所欲而为说法。入一义味住于本际。不计吾我不起法忍。是为八事菩萨而得自在。佛告王曰。又有总持名曰宝事。菩萨逮得此总持者于法自在。时佛为王说宝事总持之慧。满百千岁普分别义。王舍国事一切众缘。专精一心及与眷属听受道化。于百千岁未曾想欲。无嗔恨意。不含想害。不顾妻子国土眷属。一切所有永不以计。唯愿法乐立志佛道。大慈清净等心一切而行大哀。被大德铠而听受法。如是之比具百千岁受佛诲已。因此宝事总持之要。所作则办。越七百万劫终始之患。积十万劫除诸罪殃。见亿百千佛从受德本。于恒沙等作天帝释。若为梵天转轮圣王。积功累德。以清净心志御诸法用心不乱。闻百千佛受法不忘。时王诸子皆悉逮得柔顺法忍。中宫婇女八万四千普发道意为菩萨学。八万四千人逮得法忍。九十那术诸天人民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三十六那术学声闻乘得法眼净。万六千比丘漏尽意解。无尽福王弃国损王不慕天上世间诸乐。唯志无上正真之道。因家之信出家为道而作沙门。诸子亦然皆作沙门。时国人见王弃国。六万人悉为沙门。中宫婇女四大夫人亦为沙门。佛教清净普蒙安隐。殖诸德本众行具足。佛言。龙王尔时无尽福王转轮圣帝。非是余人则尔身是也。尔时转轮圣王诸子今此会中诸菩萨大士是也。时彼梵首天王如来。为王无尽福。所说宝事总持。则今佛所说无尽藏总持是。佛语龙王。今如来以无著慧。观察人本而为说法。从无央数百千亿那术诸佛。闻无尽藏总持。以此数闻之故。今乃如斯志念强勇独步无碍。辩才难及志怀智慧。若有菩萨。闻是无尽总持之名。其有说者皆当逮得无著辩才。所以者何。由是总持。后当来世是离垢总持所流布处。皆是如来之所建立八万四千法藏。是总持门为首面也。八万四千行皆来归于总持。八万四千三昧皆从总持。八万四千总持无尽之藏总持为本原。佛语龙王。假使菩萨无住无著。于四解义则降大法雨。皆来依猗此无尽之藏。此无尽之藏总持所入正句次第顺章。诸天龙神。香音神。无善神。凤凰神。甜柔神。皆共营护
缘应意 随顺意 欣乐迹 直意 越度 无尽句 次第 曜面 光目 光英 志造 净意 行步入 勇力 济冥 所持 为上 寂门 入寂 灭尘 离居 居善 随顺 离次 无所至 所住 无所住 至处 无至处 要御 速慧 智根 转本根 月光 日转焰 光善离垢 无垢 净诸垢 觉所建立 诸天祐 护诸魅 告乘 梵知化 释咨嗟 四天护 众圣爱 仙人归 诸姓修行 解牢狱缚 天人所摄 舍诸尘劳 破坏众魔 降伏外道 摄欲明智 开化自大 不犯法师 不乱众会 悦可乐法 护于法音 不断三宝 慈愍众生 赞慕德义(六十二事)
佛告龙王是诸法句。为护无尽之藏总持。其有法师受是章句六十二事。若讽诵者得三十二无所畏。何谓三十二。博闻无畏。咨嗟他人处处无畏。言无缺短如应无畏弃捐郑重而无所畏。随音所入辩才无畏。无所挂碍其心无畏。奉受道心其志无畏欢悦众人行步无畏。速决狐疑觉意无畏。观察众人无阙无畏。言行相应无缺无畏。戒禁清净心面无畏。忍辱清净坚强无畏。于审谛愿而不转还所处无畏。心不谬乱辩慧无畏。能悦众会智慧无畏。知深妙法降化无畏。离于调戏师子无畏。伏诸外道无受无畏。无衣食悦无瑕无畏。降伏众贼令住正见无愆无畏。智者不毁导御无畏。不乱众经说等无畏。随时而教无谄无畏。言行相应离慢无畏。见一切人谦顺无畏。无尽句本行修善发遣所问无畏。开化一切无量法教随众无畏。己身净故降魔无畏。除诸尘劳大悲无畏。心不怀害大哀无畏。将护众生智慧无畏。以法治国
佛语龙王。菩萨闻是无尽之藏总持欢喜信。便得三十二无畏。假使不断。是三十二无畏。稍稍渐成如来四无所畏佛之所有无所畏。诸天人前为师子吼。恣听一切所可欲问。都无有人能来穷极如来之智。亦不敢断佛所说。是故菩萨欲致是无所畏者。当学行无尽藏总持。何所是总持所学行。无眼行无色行。无眼色识行。无耳行无声行。无耳声识行。无鼻行无香行。无鼻香识行。无舌行无味行。无舌味识行。无身行无细滑行。无身细滑识行。无心行无法行。无心法识行。无色行。无色生行。无色灭行。无色处行。无痛想行。识行无识生行。无识灭行。无识处行。一切无行。是应总持行。复次龙王。其行色空心不空色。是应总持行。痛想行识。其行识空心不空识。是应总持行。复次其无想色行不念无想行。是应总持行。痛想行识亦复如是。其无想识行不念无想识行。是应总持行。复次其不断色行。于色行无行。不色生行。不色起行不色寂行。色如谛行。色如本净行。亦不念色如谛本净行。是应总持行。痛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不断识行。于识行无行。不识生行。不识起行。不识寂行。识如谛行。识如本净行。亦不念识如谛本净行。是应总持行。复次于种由法界行。不想法界行。不想法界诸入本净空行。不想本净空。是应总持行。若一切法缘起之行。不想缘起。是应总持行。不着诸法行不猗不着行。是应总持行。诸法如本无行。不坏诸法本无之行。若于诸法住本际行。不念本际住诸法行。是应总持行。复次其知贪欲行。不于法界想念贪欲行。是应总持行。其知嗔恚行。不于法界想嗔恚行。是应总持行。其知愚痴行。不于法界想愚痴行。是应总持行。其等分行。不于等分行于法界有所坏行。若于八万四千诸所修行。入于法界无若干行。是应总持行。若行若合行。于行合行而无所行。亦无不行。所以者何。其行无量亦无所度。亦无所想。是故彼行为平等行。于平等行亦无所毁。亦不有为。亦不无为。亦不受亦无不受。无处无住故曰平等行。菩萨行如是则得无尽藏总持之门也。于是世尊则说颂曰
其人心意则清净 普入经卷度无极
悉解众人之音声 得总持时乃如是
观知群萠心所行 善恶所念及中间
分别本性所造兴 则为说法随所应
悉了因缘之报应 令不睹常及无常
皆以弃捐堕边际 分别总持随顺化
明解文字之方便 知无央数之音响
晓了义理微妙好 得总持者乃如是
逮得天眼无垢污 天耳清净亦如是
无量智慧知众行 念亿千劫去来事
获四神足亦如是 至无量国须臾顷
供无数亿诸导师 闻所讲法则总持
若干亿魔至百千 不能睹知境界行
清净之人无尘埃 讲说经法无数千
譬如莲华无著水 不猗世法亦如是
常以解脱诸有无 等心一切如虚空
持最色相而勇猛 众人观仰无厌足
进止安详行无缺 愍伤群萠故游世
天帝释梵及护世 皆以恭敬稽首礼
其心不以憍慢说 得总持时亦如是
口言柔软如梵音 为众人说可其心
温润流利言得时 所可教化无所覆
在于众中无所畏 为师子吼妙无难
降伏一切众粗人 得净总持为如是
其谀谄人难调化 兴于憍傲而自大
闻彼圣明所说法 即弃贡高稽首礼
入于本净寂法界 以达义归解诸法
以故所说无穷已 分别文字知法律
人之本性法界净 晓众生净亦如是
解知本无人本无 所说经法无挂碍
所尽无尽不可知 无尽之事无能尽
觉了知是趣寂寞 则说无住亿经卷
斯诸文字不处身 亦不在意不住心
文字本性空寂寞 譬如山中呼声响
计总持者不着字 无音无言无说声
以知文字所趣然 假使所说无挂碍
无意无想亦无心 设有所说无所念
又复解知去法慧 讲顺说经随所应
以入分别四句义 晓了义理明识法
究畅音声顺所听 故讲无著不可量
玩习本原承其慧 故说深要若干法
所解之慧了逆顺 有趣顶法度无极
方便所有诸怯弱 以用救摄诸卒暴
明识所作为解说 得总持者乃如是
其身口意皆已寂 分别诸慧不着古
所言无厌除嗔恨 得住总持为勇猛
其所总持心执御 意之所入住法慧
其有闻者未曾忘 顺如听采等经典
其总持义法不乱 计法行之无所入
以法等故曰平等 如应平等顺清净
分别名品第八
佛说此章句偈时。海龙王眷属万三千龙。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则更启曰。广宣此言。唯然世尊。我等亦当逮是无尽之藏总持也。当为一切众生之类广说经法。尔时贤者舍利弗白佛言至未曾…
《佛说海龙王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