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察諸法行經》

「經集部」經文649卷15頁碼:P0727
隋 阇那崛多譯

  《觀察諸法行經》叁 ▪第2页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子眷屬。亦爲彼菩薩摩诃薩而作給侍。隨其所爲令解諸樂行故。喜王。如是彼說法者。爲成熟衆生故。自身命量持經半劫。彼令無量衆生于叁乘中皆已成熟。彼王及子並衆眷屬。若彼王子給使。作彼菩薩給使者。于中皆已發菩提心。彼以聞此叁摩地善根前行故。皆共于八十劫中。承事六十頻婆羅諸佛世尊。諸處皆聞此叁摩地。如其所欲攝取佛刹。于中或有到菩提者。或有現行菩薩行者。爲成熟衆生故。喜王。如彼時節中有說法者名無邊功德寶振聲淨行聚。汝意疑謂異耶。莫如是見。何以故。無量壽如來是彼時節中說法也。又喜王。如彼時節中有王名多人無憂普欲喜音。汝謂異耶。莫如是見。何以故。不動如來是也。又喜王。彼時節中彼王千子。汝謂異耶。莫如是見。何以故。此賢劫中菩薩摩诃薩。若于賢大劫中千佛當出是也。又喜王。彼時節中彼無邊功德寶振聲淨行聚說法者。所有彼叁十千菩薩朋友。隨彼後後相續圍繞。汝意疑謂異耶。莫如是見。何以故。彼諸菩薩摩诃薩。于一劫中證覺無上正覺。喜王。如是攝受正法勤與相應菩薩摩诃薩。爲無量無數衆生而作義利。及速得此叁摩地。喜王。彼故若我現前若我滅度。此叁摩地。應當受持讀說思惟。爲他廣演速當破摩羅軍。爾時世尊欲令此義過量高出。即複說此歌頌

  于諸衆生若與樂  千那由多不思歲

  不得譬此福德量  若此心生菩提因

  所有衆生十方中  彼等皆成勝獨覺

  千俱致劫供養彼  淨心以樂常與之

  若此菩提生欲已  雲我當得二足上

  此叁摩地持一頌  此于彼福勝有余

  彼諸衆生得佛世  千俱致劫供養彼

  彼亦不得喻此福  若一心生勝菩提

  若于佛法守護者  此叁摩地四句頌

  非菩提心爾許福  如彼守護正法者

  此世界中衆生等  若有化彼以菩提

  于不受道若聞已  不生恐怖此福勝

  若有菩薩行施與  如恒伽沙俱致劫

  以諸珍寶滿于刹  亦不聞此叁摩地

  如是若有聞此定  四句歌頌智者持

  過多取于福德聚  非多億劫而施與

  若護菩提勝者可  此不可思無塵定

  不可以言皆具說  若彼有福攝取者

  于死時中見多佛  彼所有念未曾忘

  于中所欲行刹土  此叁摩地應書持

  身所有樂如心樂  得生天上會聖者

  當生未曾得苦惱  叁摩地王隨喜故

  千那由多所入門  無邊光明勝者許

  我已住于勝力說  要由此定得菩提

  如總持門得辯才  得叁摩地如神足

  智所得者聖無流  若演說此叁摩地

  智者所生諸刹中  彼當現前見諸佛

  及聞彼法並受持  由于此定誦習轉

  若得端正不少根  叁十二種百福相

  衆生見已得踴躍  由于此定誦習轉

  智者美音悅意言  具六十分音岸到

  攝取佛音淨衆生  由聞此定贊言善

  彼當得慧而善利  彼亦得智而無濁

  彼又知諸衆生心  若持此寂叁摩地

  無有一聲所入門  彼于其中不生辯

  于諸聲中得善巧  由誦無塵叁摩地

  得不小心不羞怖  又得歡喜生踴躍

  彼所喜樂未曾減  由廣說此叁摩地

  我今所見如到手  汝等今應作正心

  汝等是子順我教  發行此定當令得

  此有爾許我能說  汝等淨心行相應

  至我今住應勤作  莫于後時當熱惱

  (說諸法無邊行叁摩地中攝受正法贊歎先世勤相應品分第二竟)

  觀察諸法行經授記品第叁之一

  爾時喜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希有婆伽婆。最善希有修伽多。乃至如來。此攝受正法菩薩摩诃薩。所有功德稱說贊歎。世尊。何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佛言。喜王。一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一。喜王。于中菩薩牢固誓願。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彼所若有破壞。若對前調弄。若向他毀呰。若違诤若嗔罵若诃責。彼于其中無忿無嫌無結恨生。于上觀察自心而住。我發菩提心時無人請我。若天若龍若夜叉。阿修羅伽留茶揵闼婆緊那羅摩睺羅伽及非人非非人。亦不有一世間他人請我。唯我自心思惟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然我彼心生時諸佛皆知。我今不應如此。若我爲他自在所破。若他對前調弄。若嗔罵若诃責。若輕欺若戲學。若害言若打。欲令恐怖舍于菩提。或舍衆生若複我作小意。或聲聞心或獨覺心生。我則欺诳諸佛世尊。若此心生菩提。我今須住牢禁誓願。彼心生時終不放舍。乃至未坐菩提場。喜王。此是一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爾時世尊欲令此義過量普明。即複說此歌頌

  智者常生牢固誓  爲求無上大菩提

  我于中間不疲乏  以不疲心行菩提

  若被調弄及違诤  嗔罵诃責不供養

  自心如是順安慰  于中無有嗔破生

  若我菩提心生時  非天龍等而請我

  諸衆生中我生悲  生心緣于菩提故

  若複我今作小意  我則欺诳諸世尊

  我當牢進不作疲  守護誓願而作佛

  如是行者大名稱  此叁摩地有現前

  根本住立菩提心  行法菩提不難得

  喜王。又別二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二。如言如作。諸白法行取而不厭。喜王。于中何者如言如作。此菩薩聞有菩薩行。聞有佛法普滿。彼則取此而作。我亦行此。菩薩行已。因此當覺無上佛法。彼如所言。即取而作。如行成就。所行清淨。此是如言如作。雲何諸善行中不厭。此菩薩作是念。遍智無量。如是衆生無量。我作義利。彼不可以少善根少行。于無量遍智而得普滿。爲無量衆生而作義利。彼若發起如是善時。彼諸無量回向而以回向。當如大海求聞不厭。喜王。此是二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如言即如作  彼無不如言

  彼亦不言說  若有別異此

  彼菩薩者如言說  如是相行聞已行

  智者如說即如作  彼得此定佛功德

  不厭足白法  彼等無有厭

  彼無量菩提  無量功德性

  又不厭足于白法  意常不足猶如海

  無量無邊衆生界  不可小意而厭足

  如所言說即如作  又不厭法于法求

  于此二法順學時  彼得此定佛功德

  喜王。又別叁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叁。此菩薩叁種禁戒成就。何者爲叁。彼謂身語意戒。又無叁種煩惱燒熱。何者爲叁。彼謂貪欲燒熱嗔惡燒熱愚癡燒熱。及叁界中不依而行梵行。此叁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禁閉叁種處  身語及意等

  已寂叁煩惱  不依叁界中

  禁閉身語及意等  叁種煩惱意複寂

  及叁界中不作依  彼故速得叁摩地

  喜王又別四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四。彼謂知因生法。知彼因已。及知因生法已。即舍其因。及不著因生法。彼如是知具足。菩薩不見有一法非因生者。彼如是念。若彼法因緣生者。彼空本性不生。又彼如是智具足已。不起無明。令滅無明故爲衆生說法。不起諸行。令知諸行故爲衆生說法。如是乃至不起老死。令超老死故爲衆生說法。喜王。此四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既知于因緣  亦知因生者

  彼則無有見  如斷及以常

  及因亦普知  若相若自體

  若法屬于因  于中智不著

  因緣所生者  若有實是空

  于中若智轉  彼得叁摩地

  普知無明已  諸行則不生

  如知亦如說  利益衆生故

  若有此四法  菩薩諸勝者

  彼不難得此  佛贊叁摩地

  喜王。又別五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五。喜王。彼謂菩薩知作知合知門知行知道。于中何者是作。所言作者。若于諸衆生中等心舍種種想。諸衆生中以一味慈。此名爲作。于中何者是合。若知身中報熟。所作善業回向菩提。于中不觸。此名爲合。于中何者是門。所言門者。空門又甘露門(依梵本名雲不死昔來義名甘露)。于中亦不由他。此名爲門。于中何者是行。彼謂空行獨行如行。諸法本性普淨之行。此名爲行。于中何者是道。所謂離于我作及我所作。聖正見者。此名爲道。喜王。此五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等心衆生中  彼等作如是

  亦信業報熟  則合此無上

  非道小法普離已  求于善法不休廢

  皆以回向于菩提  而于菩提無所觸

  知于解脫門  謂空及無相

  亦不作于願  此是無上門

  于諸法中有善巧  于諸法中常不依

  獨自合于無生境  我及我所彼不生

  智者所作合與行  及道四中恒住者

  是合菩提不難得  況複此寂叁摩地

  喜王。又別六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六。彼謂知眼及知眼自性。彼知眼已及知眼自性已。于意憙色不意憙色中。無有著礙到于等量。此色眼根不燒。如是知耳鼻舌身意。及知意自性。彼知意已知意自性已。于意憙法不意憙法中。無有著礙到于等量。此法意根不燒。喜王。此六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知于眼自性  非自性自性

  彼不礙色中  若空若不淨

  色中到等量  彼無有欲染

  知本性體已  彼無有燒然

  如是耳鼻所  舌身及以意

  知彼自性已  諸法中不著

  禁六境界中  令不走于外

  自性智成具  非欲非離欲

  如是智等最  是菩薩勝者

  彼不難得此  佛贊叁摩地

  喜王。又別七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七。彼謂不谄故。純直故。欲法故。求法故。觀察法故。開法故。行法故。喜王。此七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無有谄曲恒時直  及無異言意無異

  如意所念如言說  智者自樂複與他

  順法行法而住中  未曾以聲爲最勝

  如是勤合則得定  疾觸無上大菩提

  彼有欲法大名稱  求聞未曾有厭足

  如聞正念而觀察  彼還廣說爲多人

  喜王。又別八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八。彼謂戒聚普淨故。諸愛著遠離故。常出家心故。樂住寂靜處故。不用諸利養故。不惜身心故。高大信解故。于愛不愛等心故。喜王。此八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普淨于戒聚  善淨中住止

  已離諸愛著  勝教中出家

  善逝教比丘  應舍于利養

  而求住此寂  此定最難見

  若念修此最上行  愛不愛中無有別

  攝取八法而轉行  彼得此上叁摩地

  喜王。又別九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九。喜王。彼謂此菩薩舍九嗔事。超九衆生住處。成就九次第定。過八邪倒。入八正中。離八不閑。證八解脫。知七識住。修七覺分。喜王。此九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衆生九住處  于中衆生依

  斷離諸見故  彼無有依問

  斷離八不閑  已觸八解脫

  于七識住處  以正念普知

  智者修念七覺分  斷諸分別拔煩惱

  如是勤合則得定  亦複疾觸勝菩提

  喜王。又別十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何者爲十。彼調舍諸所有故。堪忍純直攝取無量流轉故。滿足出世智故。不得諸衆生而大慈故。持諸所聞以多聞故。超諸施設而大悲故。不用諸樂方便善巧故。普念諸佛故。此十善業道。乃至夢中亦不忘失故。說法依菩提心不羨異乘故。喜王。此十法具足。菩薩得此叁摩地。于中又說此言

  舍諸所有而歡喜  亦有忍語純直心

  俱致劫行無有乏  彼速得此叁摩地

  有智慧者無煩惱  有慈心者無希求

  攝受諸聞不忘失  彼得此寂叁摩地

  悲諸衆生不戲論  諸巧方便不受樂

  普念諸佛正念者  彼得此寂叁摩地

  護諸十善皆清淨  乃至夢中不曾失

  心念到于菩提行  未曾羨慕小乘中

  若有如此法最勝  于諸佛法不難得

  速得破壞魔羅衆  當觸最勝淨菩提

  又此法本世尊說時。七十千衆生遠塵離垢法中法眼清淨。七千衆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皆與不退轉記。叁十千菩薩無生法中得忍。彼于後時欲護法城。無量衆生善根成就。此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遍世。叁惡寂止。諸衆生前皆見如來。世尊從身複放光明。以此光故。無量無數世界大光遍滿。彼等衆生光到身已。彼皆于佛隨順正念。與樂相應去離熱惱。彼世尊光。于十方中無邊珍寶莊嚴。非一百千種色。俱致那由多百千葉蓮華出生諸處。蓮華中有似世尊奢迦牟尼如來像。然彼似如來像。彼蓮華中端坐顯現。彼諸處蓮華中蓮華臺上。有似喜王菩薩摩诃薩。右膝住于蓮華臺已。亦如是問此叁摩地。彼諸如來。亦如是廣說此叁摩地。一一如來覺悟成熟無量俱致那由多百千衆生。爾時世尊告喜王菩薩摩诃薩言。喜王。汝見普十方中似如是無量無數如來蓮華中坐及似喜王菩薩摩诃薩者不。答言。我見婆伽婆。我見修伽多。而我不知數量。佛言。喜王。能取恒河沙等數量。而不能知彼等諸佛世尊數量。所有如是諸佛世尊。汝所見者也。如是彼等似汝菩薩摩诃薩。亦複不能知其數量

  爾時世尊攝希有神力已。告喜王菩薩摩诃薩言。喜王。于意雲何。如來從此佛土有處去耶。于坐動耶。汝亦有處去耶。答言。不也婆伽婆。不也修伽多。佛言。喜王。以是因緣。應知諸法皆如。生作住相。分別起出。無來無去。如所欲如所作。以無主者故。應見彼等皆空分離喜王。是故汝于諸法應當信解。見如焰夢影響水月電泡。汝等應如是學。何以故。深深信解菩薩。當得此叁摩地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觀察諸法行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