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諸法行經》四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授記品第叁之二
于中世尊。又告喜王菩薩摩诃薩言。喜王。若複菩薩依我衆生。恒伽河沙等劫。施與護戒念忍發進入定修智。若複菩薩信解諸法無我。此過多彼福德聚生。及速證覺無上正覺。何以故。喜王。昔過去世不可數劫。複過無數廣不可量無量不可思。彼迦羅彼叁摩耶。有名寶光威輪王如來出世應正遍知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教師佛婆伽婆。世界名有寶。劫名應往。又喜王。彼迦羅彼叁摩耶。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有寶世界富滿豐足甚可憙樂。多人雜鬧。平如手掌。無有瓦礫多饒金銀。如觸迦真鄰泥迦衣。八道交連純青鞞琉璃夜。及有閻浮那多金體蓮華。大地分中自然出生。量如車輪香色妙好。彼世界寬廣有六十四俱致百千洲。一一四洲中有六十四俱致百千城。彼諸大城普廣叁十二踰阇那。皆有七寶垣牆。有多俱致那由多百千衆生所住。一一大城有十二千村戍坊邑圍繞。彼諸大城一一有五百受用園。種種諸華果香寶樹圍繞莊嚴。彼諸園中一一有叁十二華池。八分具足水普滿其中。金沙布散寶欄圍繞。鞞琉璃夜別以間錯。及有寶體優波羅。波頭摩。究牟陀。奔茶利華。而生其中。彼優波羅。波頭摩。究牟陀。奔茶利中。鵝雁鵁鶄孔雀鴛鴦。迦羅類迦命命鳥衆住已各各出音。喜王。彼迦羅彼叁摩耶。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有園名愛見。彼中世尊所遊。王所治處名爲有月。依止而住。共七十二俱致聲聞。八十四俱致菩薩皆不退轉。喜王。有月王所治處。有七十二俱致衆生所住。彼諸處中八道相通。又喜王。有月王所治處。廣六十四踰阇那。七重垣牆七寶欄楯。種種諸寶門柱。及行列多羅樹普挂鈴網。又喜王。彼迦羅彼叁摩耶。彼中有月王所治處。有王名寶月。于四千洲中轉輪自在。爲法行法王。又喜王。彼寶月王。于彼有月王所治處。造立宮舍七寶所成。普廣四踰阇那。七重垣牆乃至七寶鈴網懸挂圍繞。及摩尼網以覆其上。彼宮舍中四方有四大園。一名雜畫車。二名常開華。叁名憙見。四名正行樂。彼大園中有種種樹生。彼謂寶樹華樹香樹果樹。璎珞樹衣樹音樂樹。富沙樹月上樹日上炎樹。彼大園中一一有四大華池。栴檀那水普滿其中。寶欄周匝。閻浮那多金沙布散諸寶。優波羅。波頭摩。究牟陀。奔茶利華。以覆其上。鴛鴦和鳴。又喜王。彼寶月王。有四十二千婦女。類如諸天童女。于中有一最大天婦。謂名有福。其色明顯過于諸天。又喜王。彼寶月王。有十二千子。形色勝妙見者信愛。最上淨色圓滿具足。有二十八大丈夫相普莊嚴身。喜王。時寶月王。出詣意喜見園中遊戲行樂。最大天婦名有福者。懷中忽有小兒化生加趺而住。形色勝妙見者信愛。有二十八大丈夫相具足。彼于生時如是說言。諸行無常無住無有安止。顛倒向法彼順相續。說此伽他
諸行無常無安止 無住無牢倒向法
凡小念此爲常安 以欲放逸無正念
諸天及人隨有欲 皆是無常盡法體
于欲未曾有厭足 無牢欲苦是苦根
有名寶光人中上 彼說無垢無爲法
諸根于中寂無余 及菩提樂聖無漏
尊今聽我此言語 如來出生好難得
宜共往詣善逝邊 天勝于天光明行
喜王。爾時寶月王向彼童子。複說伽他
汝是天龍夜叉神 童子爲我說此義
汝生即說如是語 于佛法所贊歎言
汝何處死此間來 汝名何等向我說
光明皆遍此園中 勝德威神汝顯照
童子報言
東方有于丈夫上 修迷留聚導師名
我于彼死此間來 欲見法王寶光者
我名法上如是知 我今發行勝佛智
尊若複欲聽聞法 宜共往詣善逝邊
喜王。爾時寶月王。共法上童子並諸婦女。與諸王子及余大多人衆圍繞在前。詣愛見園。向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應正遍知所。到已頂禮佛足。叁匝右繞一邊退住。彼大多人衆。亦頂禮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應正遍知足已。一邊退住。法上童子。禮彼世尊足已。口鳴其足。說如此言。世尊。修迷留聚如來致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樂觸行不。法上童子說已。于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前住已。向彼世尊而說伽他
思議應供無上尊 最勝演說無诤行
度脫無量多衆生 人主在座我今禮
此叁千界作教王 世尊能以法寶施
爲他廣說法藏寶 破摩羅王羅刹軍
衆中如月光普照 廣說行渡彼岸道
教師五根及五力 五眼善逝我歸命
教師離諸煩惱盡 行此地中轉輪王
除卻叁垢猶如眼 世間離垢眼普淨
摩睺羅伽衆生人 無有不向人上者
最勝無高亦無下 我今敬禮諸世親
得與不得平等行 諸相華開丈夫月
不染世法如蓮華 世親能令愛枝斷
具足善調心已伏 施戒平等心無嗔
難伏衆生多已調 伏心善逝人中月
言語軟美善順意 說時能動于叁千
天龍修羅及人等 彼各念此爲我說
無衆生性此是空 無有于相願亦離
尊說此中無處去 亦無有來及無死
法界不動無住處 前際後際皆不著
于其中間如虛空 尊說此法無思念
世尊常說于實際 此中諸世迷亂轉
如盲煩惱嗔恚滿 彼等作念我及人
此法似如幻與雲 眼所見者空不動
若有得此勝妙忍 彼等教師常隨逐
猶如種種畫虛空 無處無有一處住
如是處住覺自然 故彼無有一處似
諸聲聽時無有實 亦不可見無住處
若聞若說亦複然 彼等本性空不動
勝者法體相亦無 當見如幻所示現
若見如體無分別 當見善逝亦如是
諸土平等土非土 諸佛平等佛功德
諸法平等法空寂 諸衆生等無衆生
不盡盡沒于盡中 不盡盡沒無盡中
其盡不盡盡不盡 此忍如是常隨順
分別分別起分別 諸法亦複無處起
若所起者常不起 此忍如是常隨順
見見常無有見體 若見不如如是觀
若其此等法空虛 此忍如是常隨順
未曾有能知前際 實際最勝以不知
若知于際常無際 彼之前際則隨斷
于邊無邊中不依 此岸彼岸常不住
若叁有中無住處 彼則住于實際中
若其住于實際中 彼叁有中無住處
若叁有中無住處 彼則常住實際中
若色似如水聚沫 知受亦如浮漚等
想念猶如于陽焰 若知則住實際中
諸聚非固是有爲 若知似于芭蕉等
知意與彼幻相似 彼聚殺者則已滅
若于慈悲善修念 于自及他無依止
修念最上清淨行 彼當作佛如淨天
若離普廣諸煩惱 彼則未曾有取著
舍諸所有無不舍 彼施善逝所贊歎
若身似如水中月 知語言道如山響
知心亦如空中電 彼戒殊勝叁有中
若于忍調到彼岸 彼意外事不能損
能知六根如空村 彼忍善逝所贊歎
若樂閑獨無所畏 明智數行境界所
身心寂靜純直行 彼進殊勝叁有中
若人煩惱本性滅 空無分別寂智者
若叁有中想不轉 彼定善逝所贊歎
若知此中無有人 彼于上智則當得
應離戲論而寂靜 彼智殊勝叁有中
若于有中無疲倦 俱致劫中行時苦
未曾羨慕下劣乘 彼摩羅衆皆恐怖
如于海中取滴水 我說最勝爾許德
佛法寬廣無有邊 未曾得于彼邊際
喜王。爾時法上童子。于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前說此伽他時。遍諸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百千俱致那由多音樂同時鼓作。及雨諸香華鬘塗香末香。八千菩薩皆于無生法中忍生。其王寶月與諸婦女及諸童子並彼大衆。皆發無上正覺之心。喜王。爾時法上童子。向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如是白言。世尊。何等叁摩地。令菩薩摩诃薩當得攝取諸法故。當得攝取佛土功德莊嚴故。當得滿足聲聞菩薩衆故。當得無上受用資財故。當得超諸魔羅諸煩惱惡故。當得滿足正念正意正趣慚愧住持智慧故。當得攝受諸所聞故。當得滿足五通勝智故。當得無著樂說總持故。當得滿足辯才故。當得滿足六波羅蜜故。當得滿足生家種姓形色受用故。當得悅意言音作業故。當得滿足諸功德故。當得善知入起諸定解脫叁摩地故。當得滿足諸種功德智故。未得普智恒作佛事爲衆生故。而住其前如是語已。彼世尊寶光威輪王如來。向彼法上童子。如是告言。童子。善聽善聽善作意念。當爲演說。若叁摩地具足。菩薩摩诃薩當得此。及其余無量無數不可量勝功德。亦當速疾向菩提場。童子。有叁摩地。名說決定觀察諸法行。若得叁摩地已。菩薩摩诃薩超諸魔羅境界。當速證覺無上正覺。時彼如來爲彼童子。以伽他音廣說此叁摩地
如言如所作 作已不妄說
身口意清淨 利益有慈心
于悲不忘失 及厭諸欲行
爲法常樂求 誓智亦不舍
善巧言辭中 下入衆生智
不惜于身業 身中亦不貪
當離粗惡語 于心不戲論
給濟苦衆生 常覺放逸者
勤者教相應 悔者令散出
不住衆生想 (偈文梵本元少一句)
事想不分別 遠離于舉取
諸相亦當滅 不動所受中
常當求智慧 遠離世事語
當求于出世 正念不忘失
順念于諸法 如是當善巧
所作行具足 及順世間行
應當信業報 遠離不信心
應當信諸佛 彼等宜順念
常應說罪過 福聚當隨喜
及勸請諸佛 禮拜複回向
常降伏憍慢 作善無厭足
亦常勤相應 數作莫放舍
成就正修行 當知所作因
莫逐施設名 被诃勿起恚
莫著于言語 勿念此爲實
不求住欲界 色無色諸種
如業所受報 應當信彼果
分施所用物 于教不毀傷
等心于衆生 一人亦不害
勤懈並勿嗔 莫妒他所得
當滿心所欲 如法護誓願
于戒莫舍離 憍慢當滅除
背轉嗔恚過 愚癡亦拔斷
貪欲不發行 隨得便知足
舍離諸親知 無利心不下
得利亦不高 唯喜得法利
常作平等分 當離于藏積
所聞惡言辭 忍故能含受
常護于言語 當說菩提乘
常勸勤相應 恒近精勤者
常應問智者 增修細正定
莫舍空閑宿 住少欲頭多
應當信解空 于事無觸著
聚中不依止 界中亦不貪
不見得內我 不愛著境界
滅諸顛倒意 于心常住持
應當生智慧 常行正行業
其心不怯小 當念淨福田
諸行當放…
《觀察諸法行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