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二十叁 ▪第2页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欲縱逸。以金蓮華。共相娛樂。歌舞戲笑。妙音愛色香味觸法。不知厭足。如是叁十六火之所圍繞。如火燒然。皆無厭足。比丘見已。而說頌曰
愛火所圍繞 遍于天世間
欲燒不自在 爲欲癡所使
如火益幹薪 增長火熾然
如是受樂者 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 人皆能舍離
愛火燒世間 纏綿不可舍
若人渡愛河 思覺惡蟲畏
得至寂滅處 遠離愛欲故
若人脫愛網 遠離于欲嗔
智人度煩惱 永離諸憂患
若布施持戒 心常念于天
斯人汙淨戒 猶如雜毒水
愛诳諸衆生 過于億千劫
愚者不能舍 爲貪之所使
衆生愛所诳 猶依止于愛
如人負重擔 而飲熱醎水
飲已尋複渴 須臾無暫息
愚人不善思 唐勞自焦苦
是故應離愛 愛心難調伏
愛使諸衆生 不得脫生死
無上第一樂 禅樂遊觀處
是樂爲最勝 能視涅槃城
成就勝樂因 則受天樂報
愛網之所縛 還受地獄苦
愛初後非善 常受衆苦惱
愛爲衆惡本 正法導師說
如是比丘。觀天世間。欲河洄澓之所漂殁。退沒死苦。具觀察已。心生厭離。如是普觀。天所住地。受天快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還退。不墮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大富饒財。妻子奴婢僮仆賈客。眷屬和合。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迦留足天第八住處。彼以聞慧。見迦留足天第八地處。名常歡喜。以何業故生于彼處。即以聞慧。知此衆生。以淨信心。見犯法者。應受死苦。系在牢獄。以財贖命。令其得脫。不爲財利。爲益衆生。慈悲心故。不求報恩。是人命終。得生天上。常自歡喜。悅樂百倍。勝于余天。以業勝故。無量天女。歌舞戲笑。以爲娛樂。遊戲山峪。金毗琉璃。柔濡觸樂。河池流泉。于園林中。受天快樂。所受之樂。百千萬分。轉輪王樂。不及其一。何以故。與諸天衆同業生故。身無骨肉。亦無垢汙。于須彌山側。衆寶蓮華。天鬘天衣。莊嚴其身。若上金峰。身則金色。升琉璃峰。身琉璃色。如入池水。身皆同色。上琉璃峰。其身光色。如第二日。琉璃力故。若升銀峰。身色如雪。如拘物頭華。一切身分。端正莊嚴。天女圍繞。作衆伎樂。遊戲園林。受天快樂。如是遊戲。遙見園林衆樹具足。名天戲林。乘閻浮檀金殿。入天戲林。其林柔濡。衆鳥音聲。和合美妙。天子入已。鳥名天音。天同業生。天善業故。即說頌曰
若有人能作 愛樂之善業
彼人業果報 成就極端嚴
既得受天樂 若不行放逸
從樂至樂處 後必至涅槃
一切樂無常 要必終歸盡
莫受此天樂 以爲自娛樂
此天樂無常 壽盡必退沒
既知此法已 當求涅槃道
一切法皆盡 高者亦當墮
和合必有離 有命皆歸死
叁界諸衆生 現在及未來
生者必有死 無有法常者
譬如日出沒 一切人皆見
一切生亦然 死法常現前
如是知諸法 一切皆生滅
莫行放逸心 放逸過毒害
謹慎不放逸 是處名甘露
若行放逸者 是名爲死句
若不放逸者 常得不死處
若行放逸者 常趣于死路
若人行放逸 如毒亦如火
行放逸衆生 命終至苦處
若人不放逸 所至應敬禮
能至寂滅處 永離諸放逸
一切樂皆盡 愚者不覺知
至于臨終時 一切皆忘失
若人自愛身 應修行善業
修行于法樂 如佛之所說
一切皆無常 後則致大苦
佛因實谛故 爲諸衆生說
時天聞鳥說是偈已。心自思惟。其心醒了。念宿命果。少離放逸。知足光明。持其心意。不貪五欲。不行放逸。不久心動。複著五欲。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還退。若無惡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受人身。不遭王難。常受快樂。不值衆惡。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迦留足天第九住處。彼以聞慧。見迦留足天第九地處。名曰香樂。衆生何業而生彼處。彼見聞知。若人持戒。信于叁寶。佛法僧中大福田處。施衆末香塗香。淨心供養。如法得物。以用布施。作已思惟而生隨喜。是人命終生香樂天。受天快樂。身出光明。天五樂音。心常歡喜。經于多時。受五欲樂。不覺長遠。諸根耽樂。躁動貪著。無始流轉。不知厭足。遊戲園林。以衆花鬘。自嚴其身。塗香末香種種樹林。具足光明。河池流泉。以爲莊嚴。心著欲樂。不覺退沒。如是欲境。愛心所诳。受五欲樂。乃至業盡。從天還退。若有善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受人身。生清涼國。不值荒壞刀兵饑馑。爲一切人之所供養。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迦留足天第十住處。彼以聞慧。見迦留足天第十地處。名曰均頭。以何等業生于彼處。若人持戒信心清淨。見有衆生得罪于王被發受戮。救令得脫。是人命終。生均頭天。受五欲樂。叁方天王所受欲樂。此天所受。具足無減。具叁天樂。欲樂欲明。欲樂相續。叁天之樂隨念皆得。乃至天女五欲音樂受樂之具。乃至愛善業盡。從天還退。有余善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受人身常離怖畏憂苦惱亂。無病安隱。端正妙色。人所愛念。大富饒財。隨劫增減。壽命長遠。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迦留吒足天十種地已。觀四天王天第叁住處。名常恣意。有幾住地。彼以聞慧。觀恣意天有十種地。何等爲十。一名歡喜岸。二名優缽色。叁名分陀利。四名衆彩。五名質多羅。六名山頂。七名摩偷。八名欲境。九名清涼池。十名常遊戲。是名常恣意天十地住處。以何等業生于彼處。彼以聞慧。見此衆生。淨心持戒。離于邪見。見人斫伐鬼神大樹。夜叉羅刹之所依止。其人擁護令不斫伐。此諸鬼神不惱害人。依樹受樂。無樹則苦。以此人故。鬼神得樂。是人命終。生歡喜岸天。受天快樂。池名清涼。鵝鴨鴛鴦。身皆金色。以爲莊嚴。出衆妙音。七寶蓮華。以爲嚴飾。金色林樹。名曰金林。其蓮華池周匝圍繞。金寶林樹。影現池中。無量種色。其池妙好。如帝釋池。若天帝釋。從上而下。欲伐阿修羅。見其蓮華。如日初出。如是蓮華。無量百千。以爲莊嚴。帝釋見已。告諸天曰。此清涼池。清淨莊嚴。甚爲奇妙。于如是等。功德華池。心常愛樂。喜岸天子。與諸天女娛樂受樂。不可譬喻。自在遊戲。天女圍繞。受第一樂。行食自在。于華池岸。及行異處。身無疲極。心常悅樂。第一具足。歌舞戲笑。音常不絕。天女圍繞。念身心樂。清淨無垢。增長成就。受五欲樂。心無厭足。何以故。愛心如火。不知足故。如是天子。遊戲種種山河宮殿。池水蓮華。七寶莊嚴。遊觀之處聞種種音。與衆天女遊戲諸林。歡娛受樂。須彌山峰。毗琉璃寶。白銀珊瑚黃金之色。光明照曜。自在遊行。光明如日。可愛如月。或有光色不可譬喻。以善業故。得此妙身。受善業果。是天遊戲。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若有余善。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受人身。端嚴殊妙。豐樂安隱。巨富多財。受第一樂。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常恣意天第二地處。彼以聞慧。見常恣意。第二地處。名優缽羅色。衆生何業。生于彼處。彼以聞慧。見此衆生順法修行。持戒淨信。爲欲供養佛法僧故。造優缽華池。供養叁寶。是人命終。生優缽羅色天。受天快樂。遊戲華池。歡喜娛樂。歌舞戲笑。受無量樂。一一園林。琉璃珊瑚。真金莊嚴。其地柔濡。無量天女。遊戲其中。受天快樂。隨念成就。無量山峪。娛樂喜樂。以樂因故。受樂果報。五根所對皆悉快樂。身如琉璃優缽羅色。遊諸華池。優缽羅間。其華香氣。滿百由旬。勝一切華。如王最勝。以因得果。如來所說。生天上已。愛彼華池。遊戲其中。受無量樂。六根所對。心常愛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若有余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受人身。生大國土多饒華果。具足天樂。巨富饒財。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彼以聞慧。見常恣意天第叁住處。名分陀利。衆生何業而生彼處。彼以聞慧。見此衆生。淨身口意爲佛法僧。造蓮花池供養叁寶。是人命終。生分陀利天。善業成就。受天快樂。種種衆寶。莊嚴其身。光明晃曜。諸天所愛。華鬘莊嚴。多諸天女。以爲圍繞。金剛青摩尼寶車[(王*巨)/木]衆寶。莊嚴娛樂。自在受樂。乃至愛善業盡。從天命終。若有余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得受人身。所生國土。多有陂澤。大富饒財。受第一樂。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之所愛念。以余業故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常恣意天第四住處。彼以聞慧。見常恣意天第四地處。名曰彩地。衆生何業生于彼處。即以聞慧。見此衆生心有淨信。爲比丘僧。染治袈裟。若畢缽羅。若赤若黃。若紫若绀。若栴檀。若青若綠。若黑若碧。以此衆色。爲出家人。染治法服。是人命終。生彩地天。受天快樂。衆彩衣鬘。以爲莊嚴。其身常出種種光明。以照其地。一切皆亦。如赤寶華。所出光明。其地光明。亦複如是。及余種種青黃雜寶。莊嚴其地。一切彩色衣服莊嚴。亦複如是。莊嚴其身。遊戲林中。常受快樂。無以爲比。無量殊勝。功德具足。受種種樂。善業所得。種種園林。宮殿樓觀。與衆天女。衆寶莊嚴。遊戲園觀。隨至彩地。皆與同色。一一林樹。一一山峰。一一華池。一一河水。一一流泉。遊戲受樂。種種伎樂。歌舞戲笑。與衆天女。共相愛戀。六欲自娛。食須陀味。飲天甘露。無有醉亂。天衆圍繞。受斯悅樂。比丘觀已。而說偈曰
善業爲高勝 勝高須彌山
善業能將人 阿迦尼吒天
種種持禁戒 護于無量種
以善業果報 天中受快樂
戒光淨莊嚴 持戒清淨水
澡浴修行人 生天受快樂
施戒自調伏 利益諸衆生
智慧進慈心 彼人生天中
正行離衆過 戒寶自莊嚴
悲心于衆生 彼人生天中
質直者如金 煉之離塵垢
修行樂正業 彼人生天中
慈愍諸衆生 心常念利益
不染諸惡業 彼人生天宮
晝夜持禁戒 智慧常護持
彼人生天中 常得受快樂
若人念思惟 乘于持戒馬
到諸天宮殿 無量戲樂處
若遊戲天宮 受天快樂報
皆由持淨戒 如…
《正法念處經二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