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叁十八 ▪第2页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常受一切樂
若心住欲者 彼則不受樂
是一切苦器 入于地獄處
常爲業罥縛 之所牽挽者
一切無能救 令脫此苦者
所見去來法 由業有生死
去來皆如是 業因之所得
愚癡故貪欲 乃至終退時
受生死大苦 而不能覺知
以愚癡覆故 受樂不厭足
以不知足故 如是常破壞
非初非中後 非今非後世
常修習欲者 無明故流轉
以善業盡故 于此處必退
食放逸毒者 癡故不覺知
此身念念變 以癡故不覺
于後欲退時 乃覺知苦惱
若于苦怖畏 及怖畏死者
應念于正法 如是必得樂
爾時彼天。既聞天王牟修樓陀如是說已。于放逸行。少時心離。複白天王牟修樓陀。而作是言。天主大王。此一切天。皆悉不見。豈一念間。皆破壞耶。一切失耶。願王實說。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即告之言。如來善業。還如是去。以業盡故。一切業。法決定如是。一切衆生。疊相別離。心生懊惱。老病死等。如是叁種。有相對法。命少無病。若何丈夫。或人或天。心不放逸。不放逸行。彼于如是叁種可畏。則能覺知。如此叁種命少無病。以放逸故。能令皆失。一切諸天。畢竟如是。死未來間。勤行精進。作諸方便。叁種精進。謂施戒智。此叁能除此叁大畏。無量分別。常隨逐行。暫時不離。若不畏者。彼則于後臨欲死時。口面破壞。眼目轉動。諸根幹燥。一切諸親。兄弟妻子眷屬皆舍。爾時則爲退愛別離火之所燒。極大苦死。彼一切天。于一切時。無量分別。五欲現前。歌舞戲笑。歡喜遊行。于園林中。如是受樂。放逸境界。如見善友。知識之面。不覺其果。彼于後時。悔火所燒。我身雲何不作善業。何不布施。何不持戒。何不修智。如是叁種。我何不作。由放逸故。我于今者孤獨而死舍離諸親及兄弟等。爲死所攝。如是將去。離此世間第一愛處。無量境界受樂之處。如是後時。心生悔惱。乃至如是能破壞天。大力死王未來之間。汝等畢竟莫行放逸。舍放逸故。必得安隱。于彼死時。不爲悔火之所燒然。如此之道第一安隱。凡諸一切衰惱之者。于施戒智。樂修多作。彼時依此蒙救得脫。是依是救。是大力伴。若死至時。必定不免。必能破壞彼來至時。不可禁製。不可免離。能奪一切衆生之命。如是惡死。何不方便。精進勤修。令使不來。一切放逸惡未至時。甚爲賢善。如大毒火。放逸亦爾。汝等諸天。是放逸使。又複諸天。皆屬放逸。彼放逸怨。隨逐不舍。于園林中山峰之上。遊戲而行一切諸法。皆悉無常。而謂是常。生如是心。我常共彼諸天女衆。相隨受樂。如是天女。常少不老。我此天女常共相隨。終不能別如是常爲諸境界樂之所诳惑。第一大力。能爲破壞。死王既至。非諸天女能遮能救。彼思量心。亦不能救。常不別心。亦不能救。彼所思惟。一切皆空。一切無常。不堅不牢。既爲放逸所破壞已。生于地獄餓鬼畜生。爲癡所壞。致此大苦。又複彼天。于無始時輪轉生退。數數懊惱。常被诳惑。愚癡不覺
爾時天主牟修樓陀。法相應語。義相應語。如是說已。若彼處天有智慧者。則于彼語。猶如甘露。無垢清淨。攝取在心。舍離放逸。于欲深厭。彼天如是心正念已。即向天王牟修樓陀。而說偈言
若利益及實 如相應不異
天作如是語 是利益之因
能攝心寂靜 如是者得樂
從樂至樂處 必得樂不疑
若于此顛倒 放逸破壞天
如是癡心者 必當墮地獄
如是天子。既向天王。如是說已。生厭離心彼諸天子。又複重爾問天王言。我今有疑。此殿舍中。一切天衆。爲何處去。爾時天王牟修樓陀。見其調伏。心生厭離。已舍放逸。即攝神通。彼諸天衆。疊互相見。既相見已。彼此疊共生歡喜心。彼諸天衆。心歡喜已。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而告之言。汝等各各疊相見障。向來乃是我神通力所障礙故。而令汝等互不相見。汝于今者還複疊共相見如本。彼能破壞。大力死王。若來至者。百千億劫。永不相見。令汝等退。生在地獄餓鬼畜生。更不可得。如是相見。是故應念。不行放逸。勿起異心。常當攝意。勿樂境界。爾時多天。如是聞已。極生厭離。心厭離故。得須陀洹。爾時天王牟修樓陀。如是知已甚大歡喜。生如是心。我于今者。所作已辦。自意滿足。舍離此處。向嬉戲處。雲處遊行諸天衆等。第一善心。若有已得須陀洹者。不放逸行。若不得者。其心則輕。猶行放逸。樂放逸行。樂放逸樂。如是園林。流水河池。山峰澗谷。共諸天女。受種種樂。不慮死畏。乃至彼處。受樂遊戲。歌舞喜笑。可愛善業。和集皆盡。善業盡已。于所應作。悉皆不作。複墮地獄餓鬼畜生。若有余業。生于人中。常一切時。第一喜樂。第一端正。第一財物。具足而有。一切人愛。本性心喜。隨順法行。嬉戲歌舞。而受諸樂。樂行寺舍。有蓮華處。流水河池。若王大臣。王等富者。一切知識。皆共善友。諸親兄弟。心皆愛樂。常不妄語。心常正直。一切善人。常樂共行。不壞威儀。無量功德。皆悉具足。如是彼人。身聚具足。如是得身。以余業故。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複有地處。名爲積負。衆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善丈夫。常畏業果。心性正直。正見不邪。修行正業。舍惡知識。常一切時念佛法僧。微少惡業。深生怖畏。不殺盜淫。乃至道行。若見婦女。若歌若舞。莊嚴具聲。聞已不著。心不愛念。心善觀察。無不善心。亦不喜樂。見其過已。心不分別。彼若如是不起邪行。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夜摩天中積負地處。此善業人。生彼處已。受樂不斷。恒常成就。自身光明。五欲境界。受于快樂。彼處有山。名聚積崖。七寶諸樹。以爲莊嚴。滿彼山中。無量百千種種鳥衆。鳥有無量種種妙色。莊嚴彼山。在彼山處出種種聲。行種種處。見則可愛。多有無量種種妙色。種種處行。無量形相。滿彼山中。又複更有流水河池。種種蓮花諸澗谷中。多有種種名憶念樹。以爲莊嚴。交枝爲舍。種種花果。皆悉具足。其山之量。叁百由旬。諸天子衆。諸天女衆。處處多饒。普彼山中。皆可愛樂。第一天衆所住之處。如是山中分分地處。彼處一切善分分處。七楞七廂。皆有園林種種間雜。彼善分處。有七種寶。彼七種寶。各爲一廂
一廂青寶。光明遍至六萬由旬。如是光明。一切虛空。普遍青色。若天憶念欲上山時。天自普身。以種種寶間錯莊嚴。在彼如是聚積崖山。行于如是青寶之廂。乘空而去。自身種種莊嚴諸寶。無有色光。與山同色。皆作青色。及青光明。與山平等。青色青光。皆悉第一。聚積崖山。一廂如是青寶之色。又複如是。聚積崖山第二廂。處皆是頗梨。若天種種莊嚴其身。種種間錯。行于彼廂。乘空而去舉身種種莊嚴諸寶。無有光色。與山同色。謂頗梨色。光明亦爾。與山平等彼天身光。如入水池
又複如是聚積崖山第叁廂處。悉皆是銀。色及光明。所遍至處。五百由旬。第一白光。見者甚樂。若何者天。行于彼廂。乘空而去。其身種種莊嚴之色。皆同白色。以彼山廂光明力故
又複如是。聚積崖山第四廂處一切皆是閻浮那提真金爲體。光色如日彼廂光明。其焰圓輪。滿千由旬。若何者天行于彼廂。乘空而去。身亦同色又複如是。聚積崖山。第五廂處。皆缽頭摩。真寶之色。一切普赤。光明遍至。一千由旬。若何者天。行于彼廂乘空而去。身同赤色。彼天若著赤寶莊嚴。本赤色滅。百倍更赤。以彼寶廂。光明力故
又複如是。聚積崖山第六廂處。皆是金剛真寶之色。其光遍至五千由旬。楞間色出。如天虹色。若何者天。行于彼廂乘空而去。身亦同色。以是彼山。光明力故
又複如是。聚積崖山第七廂處。皆是七寶種種雜色。光明遍至。百千由旬。若何者天。行于彼廂。乘空而去。隨天之身。諸莊嚴色。皆悉更勝。隨種種衣。其色轉勝
如是勝妙聚積崖山。威德普勝。若須彌樓妙寶山王。而欲比此聚積崖山光明可愛。妙寶光明。百倍不及。千倍不及。至百千倍亦所不及。彼勝妙山。如是威德。何以故。善業勝故。彼山光明。亦如是勝。彼夜摩天。淨戒勝故。善業勝故。以是勝因。是故彼山普勝可愛。又複彼山。普真珠網。周匝遍覆。第一善淨。第一光明。一切天見。皆得利益。彼真珠網。如是覆山。甚爲端嚴。有大光明。彼有大城。名如意念。真珠璎珞。莊嚴殊妙。如是光明。甚爲廣博。多有無量種種諸鳥。名雜璎珞。住彼網中。若天放逸行放逸時。彼鳥說偈教誡之言
種種業因故 今生此天身
得天不知法 後則心生悔
此園林可樂 枝枸欄莊嚴
身生此處者 一切是善果
何人作何業 作業作善業
彼彼如是成 果亦如是得
汝等天現見 下中上等樂
何人如業行 彼彼如是果
癡種種莊嚴 隨逐癡行人
彼爲癡所迷 不見大怖畏
若癡放逸者 不作自利益
喜樂種種欲 悕求種種果
天爲癡覆故 不造作諸業
若天愛雜果 彼天不持戒
譬如舍離燈 欲唯取光明
彼天亦如是 離因異求果
若以因求果 彼則常受樂
無子果叵得 無燈豈有光
無戒則無天 離智無解脫
若得解脫者 則無所悕望
若離欲愛者 慧則非我所
若業所得樂 一切是垢濁
若得盡滅樂 一切不垢濁
不得盡滅樂 垢濁則不疑
彼複經百劫 境界不知足
愛境界樂故 于樂不知足
若常近于欲 數數更增長
彼增長如毒 後時與苦惱
欲能爲破壞 恒常是退因
若不能舍欲 彼天甚懈怠
若知功德過 此是智慧相
不知功德過 則爲愚癡相
若知功德相 過亦如是知
真知功德過 恒常不離樂
善人知此欲 境界過功德
天雲何舍智 受行樂境界
彼如是鳥。真珠網中。利益天故。已說此偈。又複彼山普光明輪之所圍繞山。上種種諸寶輪旋而纏繞之。種種光明。如閻浮提虹色相似。若諸天等。見彼輪旋。心生歡喜。則有輪旋繞身而生。彼一切天見一一廂。生希有心。有無量寶莊嚴天身此一一廂遊戲受樂。以修種種勝善業故。如是受樂
又彼山中所有諸殿。有四園林。如須彌樓。何等爲四。一名端正莊嚴二名峰林。叁名甘露端嚴。四名種雜。此等名爲四種園林流水河池。妙蓮花等。種種澗谷。有種種鳥。音聲微妙。諸樹花敷。樹鳥音聲。皆悉可愛。枸欄重樓。種種堂殿。行行相應有山名爲一切布施。希有殊勝。到彼山已。次到彼林。如彼雲處遊行地處。如是天子。共天女衆。受天五欲功德之樂。而彼樹林。第一可愛。彼中一林。皆是閻浮那提金寶。其葉皆是毗琉璃寶。妙蓮花寶車[(王*巨)/木]色花
複次第二林。是白銀林。真金色葉。彼林之花。有無量種第一善香。熏百由旬。彼天嗅之。既嗅香已。勝歡喜心。彼第叁林。是毗琉璃。其葉是銀。其花則有種種雜色。有種種香。彼第四林。名種雜林。無量雜色。無量河池。有妙蓮花。種種諸鳥。種種音聲。百千功德。具足而有。于彼林中種種音聲。如彼第二叁十叁天帝釋之王。如是彼處。須夜摩天。光明威力。功德具足。多有無量諸善業者。于彼山中。多有無量百千天衆之所圍繞。而受快樂。種種境界。功德具足。彼須夜摩大福德天。第一神通。第一光明。第一勢力。自業所化。五欲功德。皆悉具足。五欲境界。皆悉可愛。六根受樂。彼處如是。須夜摩天。彼天中勝。以善業故。彼山如是。具足可愛。彼中有鳥。名一切時常歡喜鳥。彼鳥如是。自業口語。悕望相應。而說偈言
非智慧心念 亦複非悕望
唯業能與樂 樂由作業得
勝中複勝勝 可愛中可愛
持戒善果報 從丈夫作得
境界門搖動 如曲河下流
若能調禦心 彼天是樂器
自作福德業 自身而修行
或受苦受樂 自身如是受
造作惡業者 自身則如怨
身善如善友 如是身自行
如河流之速 身轉變亦爾
是故應作福 無垢淨持戒
若意樂不善 常憙境界樂
猶如大闇處 作不饒益行
喜樂境界動 常隨順欲行
有此非法意 彼則受苦惱
諸苦是魔業 法樂普周遍
如是苦樂相 智者如是知
若心求樂者 隨順正法行
若有悕望苦 彼心行非法
非因不得樂 種種苦皆然
苦樂因差別 爾知自利行
若無量分別 則有無量種
彼一切業果 如是得生死
若不愛樂法 一生身空過
法能將到天 行法者得樂
若法救護者 此如是善足
離法者非善 必定入地獄
好人甯身死 而不行非法
若舍離法者 生死常轉行
離于法眼者 爲癡覆于心
樂虛妄無利 如病眼看樂
法芽意如田 無心則不生
若持戒意鈍 專行于非法
依非法道已 不善使令行
久轉行生死 爲心所疲惓
此心念念中 無量種轉行
其體甚輕動 如幻乾闼婆
彼心有系縛 謂智慧持戒
不縛有大力 無量種種轉
境界欲樂多 爲愛使令行
是故诳惑天 令行放逸行
不覺知終退 命終必破壞
一切無常動 盡時必失樂
一切天上樂 癡天不覺知
癡愛放逸行 如是喜樂樂
天衆愚癡故 常輪轉生死
先無後時有 已有後還無
天當必定退 世間法如是
唯有智慧者 不著世間樂
如是彼鳥。行彼山中。作如是說。與種種法。和合相應。若天先曾已于多世行善業來。聞彼鳥語。心念攝受。若未多世。一兩世來行善法者。雖聞鳥語。乃至一句而不覺知。是故應當勤行精進。常作利益。修行智明。除此已外。無如是救。無如是藥。此智能遮一切惡道。乃是第一樂之種子。智者。應當心樂正法。正念思惟。而修心意。若修意者。是則具有如是功德。和合相應。次第乃至到于涅槃。若天聞彼鳥音聲已。于須臾間暫息放逸
又複彼天。于山園林無量衆寶。光明峰上。彼天山中。五欲功德。種種和集。嬉戲遊行。多種受樂。乃至可愛。善業和集。一切盡已。彼處複退。如業而行。生于地獄餓鬼畜生。有生人中。彼于一生。常受快樂。身得自在。不屬于他。第一大富。心常愛智。第一勝色。端正具足。爲一切人之所樂見。爲一切人之所敬重。生于可愛富樂國土。或在城內。或多人處。親舊兄弟之所供養。若王大臣。其心正直。隨順法行。正見不邪。彼余業故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正法念處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