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四十四 ▪第2页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足皆得。則有第一可愛飲食。天上地中。有須陀食。以本施時。有下中上。須陀亦爾。有下中上
又複具有種種天飲。有下中上。業如是故。自業如印。猶如人中。人身長短隨日所在影亦如是長短似身。如是如是。彼天本于人中之時。作如是業。如是食生。彼食食時。天女現前。則生羞恥。如是天中。見勝天女。大生苦惱。如是有中。一切無常。無有一樂不破壞者。現見一切有爲皆爾。如是應知。又複彼天本善業盡。退時生苦。若放逸天。樂天欲樂。退時愛離膩潤盡時。欲向余道。則有相現。以欲退故。身心大苦。若大苦生。彼苦如是。不可譬喻。毗婆屍佛。當爾之時。而說偈言
種種放逸樂 爲境界所诳
食欲盡退時 無與同伴者
天前放逸行 不行布施等
于後死退時 悔熱自燒心
初中後等時 心常作利益
利益常調者 死時不怯怖
有生必有死 亦有愛別離
愚者不思惟 爲境界所诳
死次第念念 境界破壞天
來至天不覺 以欲著意故
若天能知此 生愛別離苦
乃至須臾間 于欲心不住
欲無常可畏 常作不利益
如是愚癡者 而猶近于欲
癡天常如是 爲欲火所燒
既被欲燒已 習欲不休息
若思念真谛 不喜樂境界
若喜樂欲者 是則常啼哭
此一切叁界 轉行猶如輪
一切業罥縛 天不見其實
于種種道中 處處數生死
衆生爲愛迷 常受諸苦惱
欲如電火輪 暫住不可得
如夢乾闼婆 衆生虛妄取
欲如如是等 畏欲複勝是
無常苦空中 勿生我所心
此之老死輪 極惡叵調伏
譬無救衆生 無眼不覺知
牟尼說五根 空而無自體
多有無常苦 自體是病處
如是見知已 則應舍離欲
彼寂靜智慧 則近涅槃住
彼欲退天者 根心皆動亂
爾時苦受生 不可得譬喻
如是受大樂 如是愛憎心
彼天欲退時 如是受大苦
諸有死未來 諸有離八難
皆應作利益 此道能得樂
天中地處退 人地中死亡
何人如是知 不厭離生死
如是天中業盡退時。業繩系縛。牽令使退。將向余處。生大怖畏。是故有天同如畜生。若天心樂境界樂行。非自利益。是故天衆勿放逸行。莫于後時。心生悔熱。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如是爲彼山樹具足地處行天毗婆屍佛所作佛塔。見彼塔已。調伏天衆。爲作利益。示欲過患。爲顛倒天四顛倒者。說于正法。死未來間。則示其死。與其怖畏。彼死畏處。無量苦處。示平等道。以寂靜心。作他利益。調伏天衆。于六經中。毗婆屍佛所作經文第二已竟。又彼天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共彼天衆山樹具足地處來者有修心者不修心者皆攝取之。精勤修習。利益他行。除其放逸。谛見業果。令心柔軟。心柔軟故。生大信心。信心生已。示其欲過。示欲過已。說命無常。說無常已。說生死苦。彼天聞已。心則柔軟。心柔軟故。天王告言。汝等天衆。一切皆看此大佛塔。迦迦村陀如來之塔。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妙寶佛塔。光明遍滿。金珠拘欄。如穿虛空。高出于上。一切皆見。甚可愛樂。第一清淨。一切天衆。見者心樂。此諸天中。高出如幢。堅牢不動。猶如禅住。種種善寶光明勝妙。如正法說。第一可愛。天如是見。汝等天衆。共我相隨往彼塔所。供養禮拜。或以香塗散花供養。此大仙塔。有何希有。今共往看。若我利益。乃至涅槃。或身或命皆得安樂。何以故。如來世尊。雖少說法。則能利益安樂衆生。一切衆生。必得利益。則無有疑。我等今者爲自利益。皆共往去。爾時天衆。既聞天王如是語已。心皆清淨。信天王語。白天王言。我等皆去供養禮拜。爲自利益。爲自安樂。爾時如是山樹具足地處諸天。天王在前。天衆在後。向世尊塔。皆共往到。到已則見迦迦村陀如來之塔。生敬重心。禮拜供養。周匝旋繞
爾時塔中衆寶光明。形日光明。如螢火蟲。彼寶光明勝妙如是。彼佛塔中。見垂寶板。第一光明。板有經字。是天神通之所爲作。是故不失不破不壞不可拭滅。何故不失。迦迦村陀牟尼如來。以爲利益諸天人故。說此經典。于天人中如是說法。何以故。天中乃是人之善道。人中乃是天之善道。天退之時。悕人善道。人死之時。悕天善道。如是天人。疊爲善道。天之與人。疊相愛樂。持戒不壞。則生天中。持五戒者。則有二種。彼持戒者。以愚癡故。生而不熟。唯癡者作雖癡而信。以心信故。信于佛等。修行身善口善意善。非是邪見。乃至命盡。信業果報。依法得物以自存活。不惱他人。敬重父母。供養父母。親近沙門。若婆羅門。恒聞正法。如是癡人。唯信相應。彼雖癡鈍。具足修行身口意等相應善業。自性如是。不受禁戒。如是之人。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天世界處。終心善故。得生天中。若得生于夜摩天處。劣于余天。身色形服及莊嚴具。諸天女衆。若行若食。一切皆劣。則生羞慚。光明亦少。一切欲事。具足皆劣。彼無智故。不知取戒。于有戒天有智慧者。知取戒者。則爲減劣
又彼癡故。不知取戒而修戒行。于佛等中。生清淨信。乃至不能取一日戒。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身口意中不能具足。一切修行身善行者謂不殺生。及不邪行。不行偷盜。此是不能一切修行口行善行。唯不妄語。口之余垢。一切不避。如是唯行一分善行。不能具足一切善行。若意善行。唯信命盡。或有余業。或時唯信。生夜摩天于次前者。轉更劣減。于余修行受戒持戒具足之天。形量身色。勝莊嚴具。若食若行。若天女衆。壽命長短聲觸色香一切皆劣。自見劣故。極生羞恥。慚于余天。受持戒者
複有愚癡。不知取戒。持戒相應。唯心正見。得聞佛法。敬信叁寶。佛法衆僧。乃至不取一日之戒。聞持戒來。或于知識。教示聞來。或于所畏生忌難故。不作偷盜。次第聞來。若聞佛說以余業故。貧窮而生。如是之人。畏現在世。畏未來世。故不偷盜。口中不說破壞之語。不疊相破。于破壞者。令使和合。愛善業故。或時傳聞佛所說語。彼破壞語余業緣故。親舊知識。妻子奴婢一切破壞。以是業因。身壞命終。墮于惡道。生地獄中。如是之人。二種因緣故不兩舌。彼人以是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心有信故。或余業故。或生業故。信福田故。生夜摩天。量色形相。一切劣減。天女衆劣。若處處行。飲食等劣。聲觸亦劣。味色香命。一切皆劣。光明亦劣。于他天所。則生羞恥。如是放逸。不取戒故。如是叁種。各生天中而有優劣。唯信佛故。或如是思。功德勝故。或時本性。如是勝故。或以心體柔軟勝故。或正見勝。深心信勝。不谄不曲。不熱惱他。如是勝故。供養父母。生敬重心。如是勝故。或願勝故。彼人如是。如業之心。恒常相續。于福田中。深心勢力。意思功德。有下中上。如是勝業。上生天中。業相似果。決定受得。終不虛妄。不疑不得。如是定得。何況取戒。乃至涅槃。決定必得。終無虛妄
幾種取戒。略而言之。四衆眷屬。四種受戒。彼皆攝果。何等爲四。所謂比丘。諸比丘尼。諸優婆塞。諸優婆夷。四衆受戒。彼如是人。可有幾種別別受戒。彼優婆塞。略有四種。何等四種。一一分行。二半分行。叁數數行。四一切行。一分行者。唯持一戒。半分行者。謂取叁戒。行于叁戒。數數行者。不常受戒。一切行者。受持五戒
又複更有四種持戒。何等爲四。一希持戒。二半持戒。叁悔持戒。四合持戒。彼優婆塞。于學句海。次第漸取。初取叁歸。作優婆塞。彼人修心。複于久時。善觀察已。取一學句。于彼學句。堅持不缺不穿不孔
何者不缺。何者不穿。何者不孔。彼不缺者。乃至命盡。受持不舍。不起一念破戒之心。于他作者。心不隨喜。遮他人作。或令他人安住法中故名不缺。彼不穿者。如彼所受一學句戒。乃于後時。舍彼學句。次于後時。複更攝取。數舍數取。如是名穿。彼人如是學句不穿。離如是持
何者不孔。雲何爲孔。于此學句。初清淨心。知識邊取。取已後時。其心則悔。不能護持。心生疑惑。彼疑牽心。心濁而行。非多思行。彼人後時。悔火所燒。如是燒已。則舍學句。如是舍已。更不複取。此名爲孔。若人不作如是住者。則名不孔
又彼希行優婆塞者。住于缺穿孔學句戒。雲何爲缺。此心不滅不破不壞。善心生已。則取學句。如芭蕉葉。如電相似。如是動心歡喜取戒。信心敬重。後時複聞外道法已。心則生悔。癡垢濁心。是故舍戒。複于後時。聞正法已。還複攝取此名爲缺
又複缺者。此優婆塞。疑于學句。如是持戒。有供養天。憶念正法。作如是心。我于今者。爲于佛語而得清淨。爲于天所而得恩力。如是心故。二皆供養。如是疑心。依法持戒。此名爲穿。又複孔者。內心有孔。外則善行。爲他見故。爲供養故。受持學句。此名爲孔。智者如是。一切皆舍。希持戒行優婆塞者。雲何名爲希持戒行優婆塞耶。此優婆塞。取一學句。于多時中。爾乃複取余之學句。如是次第。非是一時。不生一心。不從一師。如是久時。希取學句。此則名爲希行學句優婆塞也
又複第二半優婆塞。半半取行。或取二已。然後取叁。或取叁已。然後取二。或于後時爾乃取叁。或于久時方乃取二。此名半行。于半半中。下增而行。增下而行。何以故。半半學句。並合而取。如是合行而受持者。此名第二半半合行優婆塞也
雲何第叁悔優婆塞。前不取戒。唯癡心故。但于佛等生深信心。彼優婆塞。或比丘所。聞持戒果。功德無量。乃至涅槃。既得聞已。悔火燒心。方生敬重。乃至命盡。持戒不舍。此名第叁悔優婆塞
又複第四。合優婆塞。彼持戒行。一切具足。雲何名爲合持戒行優婆塞耶。此優婆塞。聞正法已。則得正法。句句處處。于經經中。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以知如是十二因法。心中生念。如是信已。唯以舌根一切持戒。攝取滿足。于一時中攝取五戒。堅持不缺。不穿不孔。乃至命盡。常如是持。四優婆塞。如前所說
又下中上。如是次第。一切中勝。具持五戒。于一切中。最下劣者。謂希持戒。最下持戒優婆塞者。唯一念中攝取持戒。天則不及。天魔王等。悉皆不及。何以故。涅槃城法。能攝取故。此一切天。于涅槃城。不悕不求
彼地夜叉見持戒者。供養禮拜。虛空夜叉如是見已。供養禮拜。以如是人隨順法行。能報恩故。能調順故。如是夜叉。或向天說如是之人。得現世果。若王大臣。或土田主。而供養之。或施財物。隨後行天。神通增長。有大勢力。諸非法行。惡夜叉等不能惱亂。不能破壞。隨心所須。種種意念。皆得具足。稱情受樂。諸所作業。皆悉成就。不多病患。面色清淨。睡眠安隱。覺時喜樂。妻子奴婢及余客等。攝取不離。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在彼天中。量色形相。一切皆勝。持戒勝故。如是勝生。如是業力。以持戒故。得是大果。本人中時所集善業。夜摩天中放逸行故。一切皆盡。衆生之心業網縛故。複于後時。墮于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皆應勤行精進。乃至未得聖印以來。如是精進若心自在。放逸而行彼天退時。心則生悔。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善業盡故。是以應當舍離放逸。如是第四善優婆塞得現生樂。若能次第。不斷精進。則到涅槃。如是一種。是優婆塞。佛之眷屬。次複雲何是優婆夷佛之眷屬。凡有幾種佛優婆夷。優婆夷者則有四種。一是有信二是種姓。隨順次第。叁調伏行。四近住行。言有信者。彼優婆夷種姓熏心。其心柔軟。善修其心。彼優婆夷。少聞佛語。聞已能知。知已得味。味已則入。謂入法律。彼優婆夷。住善心已。然後受戒婦女之心。不能拘執。聞外道語心。則不受不舍佛法。乃至不與外道共語。唯于佛等。生清淨心。具受五戒。此名有信優婆夷也。雲何種姓隨順次第。優婆夷耶種姓賢善。隨順法行。入法信法。法救法歸法性法堅。不行惡業。他道論師。不能破壞。常優婆塞。種姓中生。于佛等中。極生信心。彼種姓中。若生于女。彼女則能隨順次第。自從生來。常聞佛語。供養沙門。此優婆夷。恒常聞義。此優婆夷。常一切時。相續熏心。受戒持戒。此是種姓隨順次第優婆夷也
彼調伏行優婆夷者。謂本不信佛法僧等。彼若得近善知識故。信于佛等。近他因緣。他令使信。見他功德持戒具足。數數取戒。彼優婆夷。則名調伏。彼近住行優婆夷者。若有女人。常近外道。知外道法。見其威儀。知威儀已。爾乃後時近佛弟子沙門之所。見其威儀。從其聞法。形相行食。舉動進止。身著袈裟。去來寂靜。如是見已。然後次第棄舍外道信于佛等。以相近故。是以調順。從其受戒。名近住行優婆夷也
如是四種優婆夷衆。如是四種優婆塞衆。略說如是。有信解故。心相續故他因緣故。次第近故。如前所說優婆塞衆。所有因緣。優婆夷衆。亦皆如是入于法律。如優婆夷。所有因緣。優婆塞衆。亦如是入。心相續故。優婆塞衆。優婆夷衆。雜行不別一切善攝。正見正行。彼心皆有下中上故。身壞命終。皆悉生于善道天中。彼有生于夜摩天者。如所集戒。正行不同。如是生于余天之中。以善持戒。和集相應。得生天已。放逸而行。不勤精進。諸未得聖。皆福業盡。複生地獄餓鬼畜生。福德盡故。放逸過故。若其有天不放逸行。彼則到于樂中樂處。彼以持戒善修行故。是故不應起放逸心。此放逸者。如毒不異。一切世間愚癡凡夫。爲貪所诳。而行一切不饒益行。一切生死。系縛不離。是故天人。應舍放逸。若天若人。如是持戒。故得生于第一好處。放逸過故福德則盡。彼如是人。自诳太甚。或墮惡道。或長久時。流轉生死。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善心。示其天衆。彼佛塔中。板上經字。作如是言。彼佛世尊。憐愍衆生。利益天故。神通所化。彼天聞已。第一勝心。厭離生死。舍放逸行。如毒不異。此優婆塞。及優婆夷。眷屬已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正法念處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6】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