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念處經》

「經集部」經文721卷17頁碼:P0001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譯

  《正法念處經》六十二 ▪第2页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生生死所攝。無一衆生非愛別離。此愛別離。甚爲大惡。如是修行。心則清淨。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顔色清淨。顔色淨故。端正無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見心得清淨。愛樂瞻仰。以于一切衆生。起平等故。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受諸天身。以余業故。後得涅槃。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余人。複以異法。于一切衆生。修平等心。何等異法。所謂是心輕轉。速行不住。若欲心起。修不淨觀。若嗔心起。修慈心觀。若癡心起當觀察思惟十二因緣。是叁種心。叁法對治。于一切衆生。起平等心。于怨親中。修平等心。意清淨故。一切行處。心無疑慮。則得第一清淨樂行。覺安臥安諸天所護。無能得便。有大威德。以心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顔色清淨。顔色淨故。端正無比。一切衆生。愛樂瞻仰。于一切衆生。起平等心。得現果報。身壞命終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受諸天身。以是業故。終得涅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于怨親中  其心常平等

  如法無偏黨  牟尼說智慧

  若人心清淨  不爲過所汙

  獨行林樹間  牟尼說無貪

  心無悕望垢  遠離一切濁

  不樂諸境界  牟尼說寂靜

  一切無常等  如實谛觀察

  知世間明闇  牟尼說勇猛

  不厭世間法  而修行善法

  于苦樂平等  牟尼說離垢

  心常知止足  常遠離諸欲

  不悕重供養  牟尼說清淨

  不近惡親友  不行非義處

  獨行自堅心  牟尼說正業

  遠離喜及畏  愛力不能壞

  諸根悉寂靜  聖說不悕望

  平等平等心  境界常平等

  于一切平等  牟尼說智慧

  了知一切法  善不善業果

  舍于善不善  牟尼爲人說

  精進斷諸惡  常修身念處

  如實知受生  牟尼說爲智

  若人畏生死  時處常作業

  法語攝諸根  牟尼說寂滅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夜摩天兜率陀天衆。以無量種方便說法。時諸天衆。一心正念。舍諸欲樂。以柔軟心樂聞說法

  時孔雀王。知諸天衆心調伏故。複爲說法。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心當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知足之法。知足法者。利益安樂。若沙門婆羅門。身心知足。知足爲伴。知足爲救。成就安樂。知足之人。于一切處。無所追求。第一安樂。眼不貪色。于無量色不生悕望。亦不分別若見色相。心不憶念。不求過去可愛之色。不愛不樂。亦不悕求。不生欲心。亦不生念。不生味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知足。常得安樂。如是耳聞可愛之聲。不愛不樂。亦不心念。于過去境界。若起貪欲。心不分別。如實觀之。此聲非常。非樂非我。但有分別。害諸衆生。愚癡凡夫。妄念分別。聲至耳根。令心惱亂如實觀之。如是善觀。如實知足。如實觀聲。空無所有。無堅無實。但有分別。如是觀察。于一切愛美妙音聲。一切愛境。不生貪著。以知足故。得如是樂。若沙門婆羅門。及以余人。鼻所聞香。不生分別。不起惡覺。亦不思惟。鼻聞香已。如實觀之。如此香者。無常敗壞。變易不實。空無所有。若著此香。則不能脫惡覺亂心。是名知足。若沙門婆羅門鼻不愛樂。如是境界。皆悉觀察。以知足故。則得第一清淨之樂。修習增廣。得第一樂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余人。于舌味中。心不貪著。不念不分別。于過去味。不念不思惟。不善憶念。亦不悕求。非不知足。如實觀味。此味無常。敗壞變易。但以分別。而生貪著謂爲可取。若如實觀。于味不樂。心不貪著。不生味愛。若能如是。于味知足。則得安樂

  複次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如實觀觸。如此觸者。非有自性無常敗壞。變易之法。如是觸者。空無所有。無堅無實。先無今有。已有還無。若能如是如實觀觸。于過去觸不生系念。不愛不樂。于觸不求隨何等觸。來觸其身。離貪欲觸。是名知足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觀于意法。愛以不愛。如實思惟。觀法無常。敗壞變易。空無所有。無堅無實。此法無常。苦空無我。先無今有。已有還無。一切磨滅。如是憶念。愛不愛法。則知止足。于不愛法。不生憎嫉。于可愛法。不生喜樂。于過去法。心不系念。亦不味著。如是善觀意所樂法。于一切意法。不念不味。不愛不樂。諸沙門婆羅門。以知足故。于六愛中。而得解脫。爾時孔雀王。以偈頌曰

  若能觀知足  脫六愛境界

  不念不悕望  是人常得樂

  若以正念心  如實觀于色

  其人于色愛  不能亂其心

  鼻與境相應  若能不貪著

  其人意清淨  鼻過不能亂

  智者得舌味  正觀不貪著

  其人于味過  不能汙其心

  身受種種觸  得之不貪著

  其人知觸故  常得安隱樂

  于愛不愛法  其意不貪著

  善住如大山  是意世所贊

  若沙門婆羅門。行知足法。能離如是六種之愛。佛所贊歎。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夜摩天兜率陀天衆。說斯真法。複次若沙門婆羅門。思惟念法。念何等法。所謂第二十一畏于境界。畏惡境界。不實之見。不得利益。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色境界。如眼緣色而生眼識。意識決了。分別觀察。若境界來。生于貪欲。如是貪欲境界。來惱亂我。當生恐怖。若見境界。斷欲貪愛。而不觀視。如所分別。意亦如是。或貪或嗔。皆如實知若煩惱起。如實觀起。得無利益。現在未來。以此煩惱。不得安樂。一切衆生。由此煩惱。不得利益。不得安樂。如此煩惱。悉能系縛。一切衆生沙門婆羅門。若能如是觀境界者。貪欲心生。一切能滅。或令薄少。如是如實觀于眼色。複觀于耳。因緣和合。而生耳識。因耳因聲。而生于念。或生苦受。或生樂受。如是觀識。或複多生貪嗔與癡。或生余識。猶如然燈。觀不善念。我生不善念。知不善念。知不善念。從緣而生。當斷滅之。若斷不善。善法滿足。實觀境界。善念增長。不善之念。憙愛共生。有愛共生。皆悉令滅。以滅除故。而得清淨。離濁惡垢。得一切樂。是故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初觀境界中。若生惡欲。即應斷滅。觀于善法。滅諸不善如是于耳聲中。如實了知。應生善念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鼻所聞香。雲何生識。因鼻因香。而生鼻識。若不善念。生知不善念。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念。我今若生不善之念。不得利益。不得安樂。今當斷滅。如實觀察。則能斷滅不善之念。作是念已。如實觀香。生于善念。以善念故。則能滅于共喜生愛。如是觀已。于一切香。不生樂著。以斷著故。而得安樂。如是如實。知于境界。則得如實安隱之處。若能如是如實觀香。鼻雖聞香。于香不樂。若沙門婆羅門。舌得味時。若生不善。貪欲如實。念知因舌因味而生舌識。作是念時。于味不樂不貪不著。如實知舌識。若知舌識。喜愛于味。于識得脫。得第一樂。如是如是。實知境界。如是如是。得無上樂。不爲喜愛之所壞也。于舌味中。如實觀已。複觀身觸。因身因觸而生身識。叁法和合。而生于觸。以共觸故。生受想思。若沙門婆羅門。如實觀觸。此觸無常。動壞變易。若生不善覺觀。得無利益。不得安樂。如實知觸。善念觀察。不爲喜愛之所惱亂。不樂境界。以諸方便。觀身觸已。複觀意法。雲何而生。因意因法而生意識。或善不善。或無記。若緣不善。起不善念。如實了知。我緣不善而生意識。我生喜愛。不得利益。惱亂不安。如是思惟。觀法出沒則順法行。順法行故。如實見于一切諸法。自相同相不爲喜愛之所惱亂。以愛薄故。而得解脫。以解脫愛故。得第一樂。知一切法。皆悉生滅。以能如是觀諸境界。則生正智。能滅一切諸結煩惱。煩惱盡故。得無漏智。以得無漏智相應故。得第一處。是故沙門婆羅門。莫信境界。一切境界。猶如怨家。一切衆生境界如蛇。若人未得無漏智慧。莫信境界。境界輕動。猶如怨賊。詐爲親友。如此境界悉能系縛一切衆生。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若實知境界  如以鐵鈎持

  馳散輕動故  作諸不利益

  悕望迷境界  樂于分別心

  死網罥欲至  能斷衆生命

  爲境界所牽  令人心躁擾

  爲愚癡所诳  而不能覺知

  境界無定實  如乾闼婆城

  能增長衆苦  爲地獄因緣

  境界火所燒  愚癡欲所诳

  輪轉不停息  不覺燒其身

  因念故生欲  因欲生嗔恚

  嗔恚覆人心  死則入地獄

  是故有智者  離欲滅嗔恚

  速遠離愚癡  則能到涅槃

  知境界如怨  遮之而不樂

  智者厭境界  畢定到涅槃

  是爲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說佛經法

  複次第二十二法得大利益。何等法耶。所謂不信心。若沙門婆羅門及余善人。乃至盡命。不應信心。如此心者。輕躁難攝。自性曲戾。不住一境。樂于異境。一切愚癡凡夫。以此心故。流轉地獄餓鬼畜生。此心一切不可親友。輕躁緣境。迷惑一切愚癡凡夫。令其流轉在于地獄餓鬼畜生。雖常流轉而不厭離。如此惡習。于生死中。受大苦惱。是故不應信此惡心。乃至未得聖印所印。不得須陀洹。閉惡道門。若不如是。遍行諸道。受一切苦。一切系縛。一切罥縛。諸使和合。甚難調伏。是故沙門婆羅門。不應信心。爾時孔雀王菩薩。以偈頌曰

  深速而無垢  遍一切衆生

  是心猶如王  流轉諸世間

  難見甚可畏  輕躁造惡業

  若人能攝心  則至第一道

  能將至善處  亦至于惡道

  若調伏離垢  則至于涅槃

  心能作苦樂  心勢力流轉

  能作種種業  調伏則得樂

  是故應護心  護心則得樂

  若人于境界  諸根心寂滅

  脫生死憂悲  則到無住處

  如是孔雀王。爲諸天衆。說迦迦村陀如來真法

  爾時諸天衆。皆悉歡喜。敬心圍繞。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說妙法。初中後善。爲天衆說。能至涅槃

  爾時孔雀王。複爲天衆。說如是言。我于迦迦村陀如來所。聞二十二法。以義利益安樂天人。能到涅槃。我以此法。利益天衆。是故宣說。時諸天衆歡喜贊歎。合掌敬禮。供養孔雀王菩薩。既禮拜已。夜摩天衆。入蓮花林。遊戲受樂。兜率天衆。上升虛空。歸兜率天

  爾時夜摩天衆。于園林中。遊戲受樂。乃至愛善業盡。隨其自業。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有余業。生于人中。生大種姓…

《正法念處經六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