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集要經》一
觀無畏尊者集(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 西天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诏譯
伏除煩惱品第一
稽首叁有最勝尊 吉祥無垢盡諸漏
愚夫爲惑所沈溺 能以等慈而拔濟
依正法念處 廣大契經海
集成此伽陀 爲作世間眼
當發生淨信 精進不放逸
棄背于六塵 修習微妙智
樂布施持戒 忍辱諸禅定
以四無量心 利樂諸含識
若散亂放逸 起暴惡邪見
常發虛妄言 當墮于地獄
若悭吝憎嫉 遠離于善法
樂損惱衆生 定墮餓鬼趣
若破壞正法 愚癡著染欲
耽飲食睡眠 當獲畜生報
身語意叁種 造作諸不善
爲業之所纏 數數而增長
如是彼愚夫 展轉無休息
智者善修習 當得寂靜樂
了知是業果 棄舍于放逸
以智慧揀擇 此善無過上
常樂修惠施 堅固持淨戒
憐愍諸有情 令諸願成就
與慈悲相應 不生于希望
爲攝受于他 決定得成就
解脫彼貪嗔 知足離過患
愛念于衆生 決定得成就
以平等質直 無有冤親想
永脫諸惡趣 決定得成就
具足諸威儀 善平等說法
離悭嫉過失 決定得成就
樂承事師尊 持戒修諸定
明了罪福相 決定得成就
起勇猛精進 坐禅若讀誦
愛語無谄曲 決定得成就
于時及彼方 或作或止息
皆方便了知 決定得成就
無嗔伏嗔恚 忍辱除暴惡
正法舍非法 光明滅黑暗
真實遣虛妄 寂靜摧兩舌
憐愍息毀呰 無縛解纏縛
慈心止殺害 樂施銷悭垢
以淨善對治 不如理作意
以智照無明 無常破常執
猶日昃月虧 遷流本如是
當自善思惟 觀察離邪欲
八聖道爲因 能越諸惡趣
住四無所畏 能降諸恐怖
正念祛妄念 勝智摧邪智
樂住阿蘭若 淡泊絕貪欲
譬如衆山中 須彌爲最勝
如大海深廣 能生諸珍寶
如皎日光明 映蔽諸宿曜
無生止有生 如火然槁木
亦如妙飲食 能除于饑渴
如師子進止 能伏諸群獸
知足絕貪求 無畏亦如是
仁慈世共稱 舍此鹹輕鄙
懈怠與颛愚 精進能除斷
如有暴惡人 非理相加謗
智者以誠言 安忍能除遣
諸天降修羅 由信樂正法
佛出于世間 能製諸外道
說法品第二
若人善說法 能使彼開解
爲衆之導師 令至安隱處
示菩提正路 畢竟令趣入
生死險道中 永斷癡纏縛
是法無過上 非世俗所說
若有聞是者 能渡諸有海
若有智慧人 于此勤修習
有四種福田 能生諸善果
若奉持佛教 得諸根具足
不生愛樂心 于後徒悔惱
若人于五欲 常追求耽染
戀著于妻孥 當墮于惡趣
起不正思惟 積集諸過失
皆由于自心 爲妄想萦絷
是心難降伏 多攀緣欲境
若能善製之 獲清涼安隱
是心如惡馬 以正法調伏
聞已當憶持 數數而觀察
若人聞正法 聞已悉明了
發生于善根 遠離諸過咎
由聞正法故 心淨無垢染
生踴躍歡喜 增長于明慧
由聞正法故 不造作衆罪
知業果不虛 當得菩提道
由聞正法故 知佛諸功德
法爲解脫因 是爲真智者
由聞正法故 知法相常住
是故當一心 于事勤修作
由聞正法故 解脫輪回海
斷種種貪愛 當證于實際
由聞正法故 悟彼生滅相
具四種因緣 當明了信解
由聞正法故 了知蘊處界
與生滅相應 今正智明顯
是叁種過患 爲輪回之本
樂多聞正法 當斷令永盡
若樂于多聞 處世無過上
于動不動法 悉究諸源底
是人命終時 無複諸憂怖
善達彼正法 不生于少苦
能以正智火 焚燒煩惱薪
由樂于多聞 後苦不複受
若親近多聞 則生安隱樂
離放逸燒然 此爲善根本
當承事耆德 欣樂彼宣說
出離老死因 得證真常處
了達一切法 解脫諸障染
引發菩提心 多聞爲最上
若習近多聞 樂欲修正慧
當以身語心 尊重常恭敬
若樂多聞者 善住于法性
堅固勤修作 能越叁有海
若人有多聞 則具諸財寶
無聞雖富饒 愚懵同貧窭
若人無法財 遠離于師範
虛受彼形軀 常懷于憂赧
若近惡知識 生放逸懈怠
猶如硗田中 虛擲于種子
多聞具法眼 雖瞽亦明覺
無目無多聞 是爲暗鈍者
若遠離正法 依止于非法
猶如舍良醫 而求愈笃疾
諸法無限量 積學方悟入
滴雨成駛流 皆由于漸次
無始輪回海 發起菩提心
至金剛道場 成佛果亦爾
淨心持正法 不著于諸禅
非欲境所牽 決定常安隱
有智親智人 當舍離無智
以智德修身 斯人甚希有
以信心求法 常生于勝處
設墮險難中 諸天常捄護
于暗作明燈 于病爲良藥
貧乏與珍財 盲者使能視
于世間瀑流 爲作彼舡筏
若醉傲放逸 決定爲自損
是先佛所說 當具足信受
令正智現前 修習忘疲倦
厭離自身品第叁
謂利養名聞 飲食臥具等
無少分希求 于我何所作
是身可厭患 損害如冤賊
造作諸過愆 常樂非梵行
又複此身者 爲衆病依止
不淨常盈流 實罪惡之器
與心爲近住 無思惟覺知
刹那命終時 惡色深可畏
壽暖識叁緣 俱時而棄舍
如枯木無知 形消流穢汁
愚夫當盛年 迷亂多憍恣
須臾不暫停 變異成衰老
恃財富奢逸 廣造諸惡業
是人命欲終 受極苦熱惱
不樂于正法 何異彼非人
違背涅盤城 棲止于邪道
廣大修福報 由是生人間
當乘智慧舟 永越于有海
是身如掣電 類乾闼婆城
雲何于他人 數生于喜怒
此身非堅牢 暫時而動轉
常谄曲爲心 甯免老死怖
爲疾病城邑 是憂惱舍宅
亦如于田疇 生善不善種
若人以施戒 慈智莊嚴身
唯此善因緣 爲第一堅固
又說此身者 爲諸界所依
若能善覺了 速得于解脫
此明自身界 虛假強分別
若樂他蘊界 愚癡無出要
若外具諸財 內界無寂靜
于身善了知 則能脫諸苦
由守護己財 複增于苦惱
諸恐怖隨生 謂官賊水火
若遠非法財 則無諸障礙
棄舍常獲安 攝取當自咎
應如實了知 自他蘊界相
習定持經典 焚燒煩惱聚
是故有智人 于身善觀察
既明彼界性 是名解脫者
遠離不善品第四
若人于五欲 常生其渴愛
由彼心動亂 諸惡此隨轉
若見于女色 樂著無暫舍
不悟彼無常 諸惡此隨轉
由彼貪癡故 增長于生死
凡夫不了知 諸惡此隨轉
常樂行放逸 壽命非長久
無正智思惟 諸惡此隨轉
貪欲無厭足 侈服恣嚴身
生掉舉無慚 諸惡此隨轉
常爲六塵坌 五欲之所牽
迷叁世無知 諸惡此隨轉
樂著己眷屬 自不知殒沒
顧戀起恚心 諸惡此隨轉
昔耽于欲境 則爲後過患
由意不寂靜 諸惡此隨轉
受用彼富樂 恩愛忽乖離
不究先苦因 諸惡此隨轉
爲染欲所迷 譬若魚投網
纏縛不能脫 諸惡此隨轉
愚夫常愛著 不知欲過失
癡暗之所迷 諸惡此隨轉
多畜于寵嬖 命終而獨往
爲業罥所拘 諸惡此隨轉
迷失于正道 叁界殊不知
不攝護諸根 諸惡此隨轉
于有戒無戒 樂行于損惱
破壞于正法 諸惡此隨轉
于罪福損益 聞已如聾痖
譬愚童作戲 諸惡此隨轉
舍寂靜園林 流泉諸勝處
樂著于嬉逸 諸惡此隨轉
離岩谷宮殿 清淨蓮花池
由貪彼欲樂 諸惡此隨轉
雖嗜妙飲食 無光澤威德
作非法業緣 諸惡此隨轉
如是愚癡人 常不生知覺
爲業風所飄 輪轉于叁界
或有生勝處 放逸而墮落
由懈怠癡迷 不能斷諸過
若棄舍五欲 得最上安隱
如諸佛聖人 無貪無憂惱
初中後修習 解脫諸垢染
當得牟尼尊 第一寂靜樂
若樂五欲者 則墮于惡趣
彼無別功能 唯招其苦報
是故有智人 于欲何所著
爲彼輪回因 定受諸楚毒
或住天寶峰 園林淨池沼
由戲妄染著 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金山 琉璃爲峰頂
由造不善業 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樹 清泉相間繞
以貪欲因緣 從彼而墮落
天上諸寶坊 香海可愛樂
毀戒離諸善 從彼而墮落
天上妙音樂 聞已能適意
由樂著廢時 從彼而墮落
若意生貪著 欲境常現前
無正智思惟 何因獲安樂
如童稚無知 豈能修少福
從彼墮落已 自受其業報
若人作不善 而求于樂果
彼因不相似 愚夫心妄轉
于施戒正慧 不起于修習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無智迷業果 常作諸過惡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爲貪火燒然 不知輪回苦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由情愛所鍾 生別離苦惱
愚人當爾時 爲死所吞啖
不厭怖輪回 心馳于色境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生病難憂怖 而不能厭患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爲彼惡知識 趣輪回險道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心起邪思惟 違背于正理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自行于非法 作生死怖畏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常發染汙言 心甯知罪福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由慣習貪愛 不樂真實法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于己求快樂 于法生損壞
愚癡著欲人 爲死所吞啖
當專注一心 常修持淨業
棄舍諸不善 是名爲智者
若諸天著樂 不樂修施戒
常生放逸心 決定當墮落
複有天寶山 諸珍所嚴瑩
琉璃以爲峰 與須彌相稱
彼天或初生 現住及將沒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轉
其地悉嚴淨 林木起涼風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轉
有妙蓮花池 金葉琉璃幹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轉
有清勝河流 珍禽悉翔集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轉
有上妙辇輿 層樓極高勝
若生放逸心 于彼而流轉
如是流轉相 皆由迷欲境
雲何說名人 心不生厭舍
樂習放逸行 則增長輪回
于此不遠離 當受大苦惱
屠者縛群畜 皆不令馳散
…
《諸法集要經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