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集要經》

「經集部」經文728卷17頁碼:P0458
宋 日稱等譯

  《諸法集要經》二 ▪第2页

  觀無畏尊者集 / 西天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離彼險道

  不放逸品第六

  若人樂放逸  此說非解脫

  由彼癡所迷  去菩提即遠

  不樂放逸者  [貝*示]放逸如仇

  諸天因此故  即墮于地獄

  衆生若放逸  則沈于生死

  心若離彼過  自性本清淨

  不放逸最勝  如飡于甘露

  若放逸癡迷  服毒即當死

  又彼放逸者  如彼熾毒火

  由是造作故  長時自燒煮

  于一切世間  無爲最寂靜

  是人不放逸  當得至彼所

  若人生放逸  常造諸不善

  彼爲癡所蔽  雲何得生天

  放逸當殂壞  離此常安隱

  鄙惡深可厭  是故當遐棄

  若人不放逸  爲世所崇重

  常離于顛倒  此稱爲正人

  雲何著喜樂  起放逸過咎

  心若不製止  爲死魔所屈

  喜樂如熾煙  放逸猶炎火

  燒無量諸天  癡醉無知覺

  若不斷放逸  常作輪回人

  爲境界所迷  不能求解脫

  放逸牽諸天  令墮于險難

  是故智惠人  說放逸爲毒

  快樂如彼蜜  放逸即耽嗜

  後感苦果時  自受其楚毒

  放逸招危厄  智者皆了知

  愚癡不厭患  譬彼牛無異

  若樂行放逸  是人唯有苦

  放逸非善因  少樂不可得

  不放逸當得  寂靜心死處

  放逸無他能  唯招地獄苦

  諸天著放逸  耽染無明惠

  彼則同異趣  暗鈍悉相似

  彼天極放逸  樂種種變現

  謂常處天宮  不知己墮落

  又彼諸天人  知量而受樂

  若淫縱過多  失壞唯自咎

  于天中妙樂  貪著無暫舍

  福業即隨減  自知當退沒

  示放逸過患  諸天當永斷

  由愛著不舍  從忉利而墮

  愚癡樂放逸  生種種過惡

  于彼命終時  爲欲火所逼

  五欲如于地  放逸依之生

  常耽染癡迷  不修其福業

  欲爲放逸因  暴惡極捷利

  智者當製之  了彼皆如夢

  夢非地獄因  五欲即爲因

  當離于五欲  勤修殊勝行

  諸天于欲樂  隨念皆獲得

  以智善開悟  則爲不放逸

  諸天處宮殿  爲境界所惑

  放逸無出離  沈淪于苦海

  放逸極癡暗  以無明爲本

  爲彼癡所覆  雖見若無目

  又如騰熾焰  因火而發生

  放逸生諸惑  由癡而得起

  意若生放逸  即爲彼所燒

  如是愚癡人  當墮于地獄

  諸天起放逸  戀著于天女

  樂和合快樂  不覺乖離苦

  彼天命欲終  則近大恐怖

  快樂非堅牢  當此徒厭悔

  合會當離散  著樂苦所壞

  少者即衰朽  一切皆歸盡

  又彼諸有情  善惡業所縛

  各各往諸趣  如彼俳優者

  由業所牽故  隨輪回流轉

  報盡即無常  有智無能免

  放逸甚可惡  方便常遠離

  若能斷彼過  則超叁有海

  如人墜深崖  彼命或少活

  放逸若墮落  少樂不可得

  由放逸過失  造無量惡業

  于其晝夜中  而無有少善

  世間出世間  所有諸快樂

  爲放逸破壞  是故當棄舍

  放逸速破壞  離此即安隱

  後得生諸天  爲最勝天主

  若人離放逸  則斷流轉因

  是故當棄舍  常得離憂怖

  若人求樂果  當除其苦因

  若斷彼放逸  則無諸苦難

  又著放逸者  引生于睡眠

  及惡作因緣  當墮于險岸

  不放逸最勝  無令少生起

  舍離常獲安  樂著爲彼縛

  諸天放逸故  展轉增癡醉

  如禽無所知  常爲地獄行

  無量諸天人  爲欲所桎梏

  墮放逸海中  如魚投罥網

  又天中有情  耽欲無知覺

  爲放逸纏心  彼樂豈能久

  意隨放逸轉  境界常現前

  于樂無厭患  彼天常苦惱

  諸天著欲行  皆由彼放逸

  是法不堅牢  能壞于壽命

  無量百千萬  那由他諸天

  爲欲火所燒  由愚癡放逸

  彼放逸過惡  能令諸有情

  造彼不善因  後招其苦果

  善真實觀察  彼放逸自性

  譬之于毒蚖  亦如利刀劍

  放逸使諸天  一切皆隨轉

  初[貝*示]若親朋  後覺如冤敵

  天人阿修羅  及彼諸龍等

  皆由放逸故  而生諸障難

  爲放逸所惑  不能修衆善

  是人失大利  求趣險惡道

  若人常樂著  飲食與和合

  造作傍生行  爲放逸欺诳

  又彼諸天人  遠離衆善業

  展轉恣癡迷  放逸何所得

  諸天放逸故  福盡而墮落

  爲業風所吹  漂淪于惡趣

  經無量百千  輪回生滅苦

  無正念思惟  常生諸憂怖

  諸天由彼癡  飲放逸濁水

  後墮地獄中  猛火常圍繞

  若人于世間  常樂不放逸

  勤修諸福業  定得生天中

  人身極難得  得已生放逸

  放逸極黑暗  當招地獄苦

  若人樂放逸  複不生憐愍

  于彼命終時  受極苦熱惱

  非世火所燒  及刀劍所斷

  是放逸熾火  從五根發起

  樂壞即爲苦  親屬亦如冤

  皆由放逸生  是故當棄舍

  放逸與癡愛  令貪轉增長

  是叁種可畏  能壞衆生善

  無智舍正法  樂作于放逸

  爲焰摩使者  臨終所驅逼

  放逸極險惡  智者常守護

  彼于命終時  安隱無諸怖

  放逸第一苦  不放逸最樂

  若求彼樂者  不應行放逸

  于彼處界等  起放逸過患

  損壞諸善根  則生諸障礙

  又彼放逸者  樂著于形色

  由增上無知  即趣于險難

  若常作放逸  定墮于惡道

  愚夫不覺知  彼死掌中住

  諸天福盡故  皆由生放逸

  爲彼所損害  墮落無能捄

  唯有一善法  具足諸功德

  忍辱常相應  憐愍于含識

  由此善根力  臨終離諸怖

  是故舍放逸  專注勤修作

  常遠離愚癡  善護于明惠

  若達此二法  放逸自除斷

  此丈夫法財  決定當修習

  由具彼財故  則樂不放逸

  放逸名爲縛  不放逸即解

  如是二種相  以方便揀擇

  若樂放逸者  當起善思惟

  于後命終時  則知其業果

  又複舍家人  常生于止足

  精進修諸善  得近寂滅樂

  離世俗攀緣  唯務于真谛

  不爲諸魔事  少分而動亂

  若人意寂靜  常離諸希求

  勝智則發生  于彼何有苦

  以正惠觀察  過現諸恐怖

  當脫彼未來  無量煩惱縛

  若樂不放逸  常不值諸難

  由智離垢染  當證真常處

  此放逸能壞  諸天妙五欲

  何況彼愚夫  耽著無知覺

  若樂行放逸  彼人則近死

  能離彼過失  善任持惠命

  放逸不放逸  二種如是說

  近之爲苦本  舍之則遠死

  諸天及世人  常著于欲樂

  猶如彼飛禽  二種無有異

  不達彼正法  不知解脫因

  如是天及人  故與彼相似

  若棄舍放逸  常樂于勝行

  如是諸有情  此爲真智者

  諸天樂遊戲  常作于放逸

  雖受天福報  與彼禽同類

  諸業有差別  受生則有異

  唯善法可依  決定無少墮

  若不悟輪回  一切皆歸盡

  彼天極愚癡  顛倒唯自損

  若天依正法  住無垢境界

  不作放逸行  爲世所恭敬

  謂彼苦與樂  皆從因緣起

  彼天善覺了  不造非義利

  于親眷朋友  互相而系屬

  不厭怖輪回  何曾求出離

  飲酒生放逸  智者當了知

  飲已即消散  放逸難可壞

  放逸發狂亂  馳騁于五趣

  是故方便說  爲患逾惛醉

  若人行放逸  受罪俱胝劫

  飲者日當醒  放逸長時醉

  遠離放逸者  則無彼墮落

  若爲彼所牽  常沈于諸有

  若樂饒益者  當舍諸放逸

  爲最上煩惱  是諸佛所說

  爲放逸所牽  令心則輕動

  諸天由是故  懈怠無修斷

  若不遠放逸  惡惠深可怖

  定墮于險難  後受彼熱惱

  從天中墮落  則受諸艱苦

  當知彼放逸  少不可親近

  若常樂放逸  彼無快樂分

  當知彼放逸  第一苦根本

  無數諸天人  皆因放逸故

  墮于地獄中  百千俱胝劫

  放逸第一冤  不放逸如友

  是故當親近  常爲作饒益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諸法集要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