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集要經》

「經集部」經文728卷17頁碼:P0458
宋 日稱等譯

  《諸法集要經》九 ▪第2页

  觀無畏尊者集 / 西天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堅持齋法  讀誦諸經典

  其心常寂靜  無煩惱相應

  于叁有海中  以戒爲船筏

  當依教奉行  能到于彼岸

  常持糞掃衣  唯畜一破缽

  飡木實根蓏  彼樂佛所贊

  清淨身語心  當行于正命

  樂修諸禅定  趣菩提不遠

  常棲止曠野  心不生放逸

  唯淨修梵行  趣菩提不遠

  棄背于五欲  知足無希求

  常生寂靜心  趣菩提不遠

  不行邪活命  離煩惱塵垢

  其心等虛空  趣菩提不遠

  佛說諸法律  心不生愛樂

  不修彼梵行  誹謗寂靜道

  習近下劣人  遠離于戒法

  棄真實正見  不樂修諸定

  由彼掉舉故  作意而破壞

  離彼對治法  何由得禅定

  離自分善法  樂邪師事業

  彼二皆破壞  決定墮惡道

  舍比丘形相  改易俗形服

  爲人所輕笑  處世常貧乏

  彼下劣愚癡  自矜誇所學

  棄舍己善業  樂行于非法

  由返俗自濟  則失善名聞

  爲彼諸善人  棄之如草芥

  樂造諸惡業  則壞彼正見

  此破法比丘  其心常谄詐

  常貪妙飲食  樂著于欲事

  此惡行比丘  名著袈裟賊

  窮曆象星宿  說占相等事

  此世俗比丘  樂親近王者

  習醫方彩畫  結構非理事

  此險惡比丘  常營務衣食

  厭誦經習定  貪利養名聞

  此假名比丘  不久當自損

  多狎近惡友  求方術燒金

  此非法比丘  彼則自損減

  若離彼欲行  則遠諸惡友

  食麨而知足  亦不生熱惱

  若欲境來侵  舍之如熾火

  此護戒比丘  等摩尼無垢

  內外悉清淨  智德而嚴身

  此梵行比丘  戒衣之所覆

  不著世間法  如須彌不動

  此寂靜比丘  一切鹹恭敬

  入城邑聚落  不逾叁晝夜

  此解脫比丘  常樂居岩谷

  極怖貪欲罪  修定除散亂

  此單己比丘  寂然心不動

  遠離惡知識  泯絕于貪愛

  此離染比丘  不著諸所作

  常遠離親朋  習定或讀誦

  此出離比丘  則脫諸苦難

  少欲而知足  勤修無懈怠

  此精進比丘  能壞諸魔業

  比丘棲山谷  遠離諸貪求

  雲何披袈裟  如奴而活命

  又彼持戒人  天龍常恭敬

  無善法可親  如池涸鵝去

  若能離貪欲  永無諸過患

  樂親近王臣  則生諸憂怖

  于白瑪若拙  及曠野冢間

  藤蘿山谷中  息心而宴坐

  若不修禅定  唯營求飲食

  當知如是人  則同諸餓鬼

  定爲離垢樂  智者之所說

  若離于禅定  余則無少樂

  劣慧愚癡人  則不能修習

  著世間飲食  彼則自欺诳

  爲欲境所牽  心複生愛樂

  增長不善法  破壞生天行

  若人于法師  信解除我慢

  發起精進心  憶持令不忘

  由聞是法故  依彼如是說

  複能令他人  不生于我慢

  于慢過慢相  善能分別說

  自他如實知  爲比丘智者

  無智心散亂  懷我慢忿毒

  恃名利醉慠  彼何有寂靜

  名與行相應  善住智境界

  怖生死過患  具出家果利

  由住智境界  了自性他性

  道非道亦然  及善惡業報

  離苦樂二邊  不行彼非道

  舍在家纏縛  安隱無憂苦

  比丘住僧房  則生于散亂

  與世俗不殊  損壞沙門法

  若棲止山林  不爲人毀謗

  常習定持經  意則無散亂

  若樂在僧房  多貪求積畜

  其心不暫暇  以至損壽命

  不悟命非堅  快樂亦隨減

  不顧現在因  而求後世樂

  心不起希望  是爲離貪者

  少欲而知足  彼得沙門果

  樂依止山林  修習諸禅定

  常贊定功德  能離諸過患

  離一切合和  不爲境所牽

  善斷彼貪欲  如火焚幹薪

  若樂居寂靜  則怖叁有海

  此淨身比丘  非房舍所累

  若樂住僧坊  唯增長貪愛

  于此世他生  何由能出離

  若樂住僧坊  多追求知識

  常造作諸惡  後則墮惡道

  若人具明慧  能離冤親想

  則無彼對待  其心常寂靜

  諸惡如淤泥  不應著少分

  當獨處山林  舍妄求寂靜

  善修無垢行  則壞諸垢染

  唯依止空閑  能超欲境界

  于世出世法  離垢無所著

  苦樂平等知  此說名寂靜

  舍離于五欲  知足無希求

  清淨而活命  此說名寂靜

  常遠諸愦鬧  不遊止非處

  單己而修行  此說名寂靜

  永絕于貪欲  則無諸憂喜

  清淨身語心  此說名寂靜

  于勝劣等法  心不生高下

  以智平等觀  此說名寂靜

  于善不善行  鹹知其業報

  不著世間法  此說名寂靜

  發起于正慧  常念欲過失

  了知受所生  此說名寂靜

  善調伏諸根  知時方說法

  怖彼輪回因  此說名寂靜

  了知自身相  除諸根散亂

  常依止山林  此說名寂靜

  住正念精進  常思離諸惡

  不遊戲園林  此說名寂靜

  斷一切煩惱  如火燒林木

  是名爲沙門  彼不著諸欲

  若樂世俗事  常遊止聚落

  愚癡诳于人  自稱依法住

  清淨阿蘭若  心不生愛樂

  此唯離貪者  所居之境界

  若耽著五欲  好說世言論

  當知如是人  彼則不能往

  意樂于空寂  專修諸禅定

  彼梵志沙門  善住安隱道

  福行品第叁十一

  若人營福業  當獲殊勝報

  是故廣修作  無福則無財

  福爲最勝寶  福稱無盡藏

  福如彼明燈  福同于父母

  福能生諸天  福能引勝處

  人間修福行  感果得如意

  若修彼福行  定招于富樂

  應當善了知  無福則無樂

  福爲叁世益  自性可愛樂

  如影常相隨  彼則無暫舍

  諸天福若減  不久則退墮

  是故于福行  應相續修作

  無福多艱辛  常生下劣處

  無善希樂果  如沙中求酥

  愚夫爲心诳  常離于福業

  既不修善法  罪惡常增長

  現生修衆善  福隨行所生

  以是因緣故  後得生天中

  若樂修福業  衆人所尊奉

  身離諸逼迫  其心常安靜

  善人行善法  獲樂中妙樂

  由彼清淨因  當得菩提道

  是故諸有情  勤修于福業

  倏爾無常至  定爲他所有

  若于勝福行  數數而修作

  隨其種種因  則受彼彼果

  一切諸世間  善惡法爲主

  當勤修善法  彼則能捄護

  若舍離善法  樂造作衆罪

  由是因緣故  則受地獄苦

  乃至命未謝  及身肢圓滿

  努力勤修作  彼則具大智

  若人善說法  能開悟于他

  令至涅盤城  安隱離憂怖

  若于彼正法  爲說四句偈

  顯示出離道  爲第一歸捄

  善宣說正法  能疾成佛道

  雖帝釋少因  多財豈能致

  若貪著世財  法慧不增長

  珍寶有散壞  法財用無極

  唯所修善法  百千生相逐

  己所有資財  一步不隨去

  又水火盜賊  則能損其財

  善法在心中  少分無能奪

  縱經久遠劫  受無量欲樂

  決定當破壞  須谛求正法

  唯此一善法  當精勤守護

  作善命延長  造惡速磨滅

  當親近善法  如教而修行

  諸苦則不生  獲得殊勝樂

  若樂作不善  常行于非法

  後墮地獄中  受無量極苦

  于無量劫中  當歸依叁寶

  先受天中樂  後得寂靜果

  觀現受福報  皆從先業生

  或樂或苦因  各各無差忒

  當堅持淨戒  廣崇于福業

  晝夜常相續  如河流不絕

  若人舍善法  今生則虛過

  若不廢善因  得人天快樂

  若福行圓滿  善護持正法

  是人于世間  最勝無倫匹

  甯喪失身命  不違背正法

  若離正法者  隨諸惡流轉

  愚癡著欲樂  棄舍正法眼

  彼現生虛擲  如海中下雨

  不護彼禁戒  樂造作諸惡

  心田善種子  則無由生長

  當一心觀察  最上清淨法

  得至不滅處  于苦則無有

  若諸根縱逸  于境而耽著

  則爲彼所纏  輪轉無休息

  若不著罪法  如镕金赫奕

  離叁有險難  獲畢竟寂靜

  具足清淨慧  常尊重正法

  于彼說法師  聞已能信受

  常供養叁寶  孝事于父母

  能至涅盤城  住最上安隱

  具出家形儀  善宣說正法

  精修于梵行  得最勝妙樂

  于諸布施中  法施無過上

  起勇猛精進  修習諸禅定

  如是說法者  如來所稱贊

  若不生淨信  如傍生無異

  常樂諸賢聖  所說寂靜法

  于叁種福田  修持求出離

  于彼說法師  生第一恭敬

  爲求正法故  心不生疲倦

  觀察五欲境  彼則實非樂

  設見不應取  牟尼之所誡

  樂修習正法  則見離垢道

  彼受用法樂  諸天所不及

  現所作善業  如依背而住

  是故當一心  常親近彼善

  以慧眼觀見  未來諸苦報

  愚夫樂作罪  智者心常怖

  由具彼正慧  見諸惡險難

  常與善相應  得離諸煩惱

  若縱彼愚癡  唯樂于欲境

  樂壞苦現前  徒勞生悔惱

  乃至盡形壽  心不生散亂

  常修于福行  則能免惡道

  壽命速遷謝  福報亦非久

  當攝受正法  爲知足天主

  若棄舍善法  彼則生放逸

  複不修福行  不久當退沒

  各聞強健時  及身肢無缺

  廣營諸福業  後則無憂悔

  若不修福因  唯樂于放逸

  當知如是人  爲地獄苦本

  彼雖具諸根  而不樂正法

  雲何求活命  養育多眷屬

  常于晝夜中  心攝持正法

  親近說法師  得遠諸罪垢

  由持戒生天  得受諸欲樂

  愚癡廢福行  不久則退沒

  樂發生淨智  以戒寶嚴身

  常怖彼欲蛇  諸天共稱贊

  由愛樂善法  諸天常恭敬

  若生顛倒心  貧窮無福慧

  善法如橋梁  持戒則能往

  不修彼善行  苦海何由渡

  隨順修善行  決定得善果

  百千俱胝劫  彼善無能壞

  常修施戒法  以智而防護

  諸有所求者  令歸依叁寶

  善修叁種施  能治叁過失

  由離彼過故  獲清淨功德

  樂圓滿淨戒  生決定正信

  破壞叁有苦  如日除雲翳

  若具足正法  諸天鹹尊重

  是人當獲得  最上寂靜處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諸法集要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