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事經》

「經集部」經文765卷17頁碼:P0662
唐 玄奘譯

  《本事經》五 ▪第2页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我我所執。見慢隨眠。善伏善斷。于彼二種。其心超越。離一切相。寂靜安樂。得善解脫。所有一切。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皆于其中。我我所執。見慢隨眠。善伏善斷。于彼二種。其心超越。離一切相。寂靜安隱。得善解脫。于其所得。利譽稱樂。其心不欣。于其所遭衰毀譏苦。其心不戚。是名超過世間八法。其心平等。猶如世間地水火風。世間八法。所不能染。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難調躁動心  遠行無第二

  能正勤取相  是謂世聰明

  善取心相已  複作意觀察

  正念住其心  勤修同四界

  如是正安住  能棄舍諸欲

  于世八法中  名善巧無染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種法。雖共乖違未嘗和合。然于其中。無缺無間。雲何爲二。謂生與死。譬如世間光明影闇。雖共乖違未嘗和合。然于其中。無缺無間。光明發時影闇便沒。影闇起時光明便謝。生死亦爾。恒共乖違未嘗和合。然于其中。無缺無間。生法有時死法便沒。死法有時生法便謝。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如光明影闇  雖恒共乖違

  然于二法中  未曾有間缺

  生死亦如是  雖恒共乖違

  然于二法中  未曾有間缺

  無明根所生  愛水所滋潤

  才死生便續  中無間缺時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死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不調伏死。二者調伏死。雲何名爲不調伏死。謂諸愚夫。無聞異生。未能親觐正見善士。未能了知善士之法。于善士法未自調順彼隨觀見。色即是我。色屬于我。色在我中。我在色中。彼隨觀見。受即是我。受屬于我。受在我中。我在受中。彼隨觀見。想即是我。想屬于我。想在我中。我在想中。彼隨觀見。行即是我。行屬于我。行在我中。我在行中。彼隨觀見。識即是我。識屬于我。識在我中。我在識中。眼見色已。執取其相。執取隨好。由是因緣。于其眼根。不能正念防守而住發起貪憂。便有無量惡不善法。隨心流漏不可堰塞。于其眼根。不能防守。縱蕩眼根。行諸境界。貪著色味。纏擾其心。緣此貪故。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無量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皆由眼根不調伏故。如是或時。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執取其相。執取隨好。由是因緣。于其意根。不能正念防守而住。發生貪憂。便有無量惡不善法。隨心流漏不可堰塞。于其意根不能防守。縱蕩意根。行諸境界。貪著法味。纏擾其心。緣此貪故。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無量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皆由意根不調伏故。如是名爲不調伏死。雲何名爲調伏而死。謂諸賢聖多聞弟子。已能親觐正見善士。已能了知善士之法。于善士法。已自調順不隨觀見。色即是我。色屬于我。色在我中。我在色中。不隨觀見。受即是我。受屬于我。受在我中。我在受中。不隨觀見。想即是我。想屬于我。想在我中。我在想中。不隨觀見。行即是我。行屬于我。行在我中。我在行中。不隨觀見。識即是我。識屬于我。識在我中。我在識中。眼見色已。不執其相。不執隨好。由是因緣。于其眼根。善能正念。防守而住不起貪憂。所有無量惡不善法。隨心流漏。皆能堰塞。于其眼根。善能防守。不縱眼根。行諸境界。不貪色味纏擾其心。不緣此貪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不複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皆由眼根善調伏故。如是或時。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執其相。不執隨好。由是因緣。于其意根。善能正念防守而住。不起貪憂所有無量惡不善法。隨心流漏。皆能堰塞。于其意根。善能防守。不縱意根。行諸境界。不貪法味。纏擾其心。不緣此貪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不複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皆由意根善調伏故。如是名爲調伏而死。苾刍當知。不調伏死。沈沒無量生死苦海。調伏而死。超度無量生死苦海。是名二死。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略說諸有情  死法有二種

  調伏不調伏  更無有第叁

  若不調伏死  定于諸趣中

  受諸苦輪回  經無量往返

  調伏而死者  終不墮惡趣

  于人天趣中  能永盡衆苦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一切諸法。略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雜染。二者清淨。應正觀察由一法生。所以者何。若于一法。能正守護。則于一切。能正守護。若于一法。不能守護。則于一切。不能守護。雲何一法。謂衆生心。若有于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若不能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爲身語意業皆悉敗壞。身語意業。皆敗壞故。其心即有擾濁垢穢。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無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無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亦無是處。所以者何。心有擾濁及垢穢故。譬如世間所有臺觀。若一中心。不善覆蔽則椽梁壁。皆被淋漏。以椽梁壁被淋漏故。皆悉敗壞。又如世間鄰近村邑聚落池沼。擾濁垢穢。有明眼人。住其岸上。作意觀察。其中所有。螺蛤龜魚。礫石等類。行住普側。極難可見。所以者何。水有擾濁及垢穢故。如是衆生。若有于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若不能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爲身語意業皆悉敗壞。身語意業皆敗壞故。其心即有擾濁垢穢。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無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無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亦無是處。所以者何。心有擾濁及垢穢故。若有于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若能善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爲身語意業皆不敗壞。身語意業不敗壞故。其心即無擾濁垢穢。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期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斯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斯有是處。所以者何。心無擾濁及垢穢故。譬如世間所有臺觀。若一中心。極善覆蔽則椽梁壁。皆無淋漏。以椽梁壁無淋漏故。皆不敗壞。又如世間遠離村邑聚落池沼。無有擾濁及諸垢穢。有明眼人。住其岸上。作意觀察。其中所有。螺蛤龜魚。礫石等類。行住普側。極易可見。所以者何。水無擾濁及垢穢故。如是衆生。若有于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若能善護身語意業。是人即爲身語意業皆不敗壞。身語意業不敗壞故。其心即無擾濁垢穢。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斯有是處。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斯有是處。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斯有是處。所以者何。心無擾濁及垢穢故。苾刍當知。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是故雜染清淨二法。皆依止心。從心所起。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若不護于心  隨順于諸欲

  恒馳散放逸  一切無不爲

  若善護于心  不隨順諸欲

  無馳散放逸  一切皆防護

  世間聰慧人  能防身語意

  令不造諸惡  名真健丈夫

  複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種見。令諸有情展轉相違互爲怨害。雲何爲二。所謂有見。及無有見。諸有沙門或婆羅門。攝受有見。習行有見。耽著有見。與諸愛樂。無有見者。展轉相違互爲怨害。稱贊有見。最爲第一。諸有沙門或婆羅門。攝無有見。習無有見。著無有見。與其愛樂。諸有見者。展轉相違互爲怨害。贊無有見。最爲第一。若有沙門或婆羅門。于此二見。諸集滅味。過患出離。不以正慧。如實了知。我說彼人。名無智見。有貪嗔癡。有違有害。無慧無明。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不能解脫生死衆苦。若有沙門。或婆羅門。于此二見。諸集滅味。過患出離。能以正慧。如實了知。我說彼人名有智見。無貪嗔癡。無違無害。有慧有明。定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定能解脫生死大苦。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世間由二見  展轉互相違

  彼此作怨仇  謂見有無有

  諸有于此見  愛樂不能舍

  是謂愚癡人  恒毀他自贊

  若不知此見  集滅味患出

  見毒箭所傷  無明闇所覆

  具足貪嗔癡  無智見明慧

  定不能解脫  生老病死等

  若能知此見  集滅味患出

  見毒箭不傷  破無明黑闇

  遠離貪嗔癡  具智見明慧

  決定能解脫  生老病死等

  複從世尊聞如是語。苾刍當知。有二正見。應谛尋思稱量觀察。若谛尋思稱量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得如理。能觸甘露。能證涅槃。雲何爲二。所謂一切世間正見。出世正見。雲何名爲世間正見。謂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決定有施。有受有祠。有善惡業。有異熟果。有此世間。有彼世間。有父有母。有諸有情化生種類。于其世間。有諸沙門婆羅門等。正至正行于此世間及彼世間。自然通達。作證領受。如是名爲世間正見。諸聖弟子。于此所說世間正見。應谛尋思稱量觀察。依此所說世間正見。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不谛觀察已。便正了知。依此所說世間正見。不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所以者何。如是所說世間正見。非真聖見。非出離見。非能究竟證涅槃見。非厭非離。非滅非靜。不證通慧。非成等覺。非得涅槃。而能感得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如是知已。于世間法生怖畏想。于出世法生安靜想。以于世間生怖畏故。都無執受。無執受故。無所希求。無希求故。于內證得究竟涅槃。如是證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汝等。于此所說世間正見。應谛尋思稱量觀察。雲何名爲出世正見。謂知苦智。知苦集智。知苦滅智。知能趣向苦滅道智。如是名爲出世正見。諸聖弟子。于此所說出世正見。應谛尋思稱量觀察。依此所說出世正見。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不谛觀察已。便正了知。依此所說出世正見。能令衆生畢竟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所以者何。如是所說出世正見。是真聖見。是出離見。是能究竟證涅槃見。能厭能離。能滅能靜。能證通慧。能成等覺。能得涅槃。能超一切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熱惱等法。如是知已。于出世法生珍寶想。于世間法生下賤想。于出世法生珍寶想故。便生歡喜。生歡喜故。其心安適。心安適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悅樂。受悅樂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實知見。實知見故。能深厭背。深厭背故。能正離欲。正離欲故。能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汝等。于此所說出世正見。應谛尋思稱量觀察。如是名爲二種正見。應谛尋思稱量觀察。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能超愁歎能滅憂苦。能得如理。能觸甘露。能證涅槃。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正見有二種  世間出世間

  智者谛尋思  能正盡衆苦

  谛思于世間  便生怖畏想

  由無執受等  究竟證涅槃

  谛思出世間  便生珍寶想

  歡喜心安適  從此獲輕安

  輕安故受樂  樂故心寂定

  心定生覺支  知見四如實

  見實斷諸疑  疑除無所取

  解脫一切苦  證無上涅槃

  重攝前經嗢拖南曰

  施祠與集會  如不如學終

  行相相違死  染淨及二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事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