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經集部」經文847卷17頁碼:P0935
唐 智嚴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中 ▪第4页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供養修學。當知則是魔障。二者搜求空相遠離衆生。當知則是魔障。叁者修無爲法。不樂有爲善根功德。當知則是魔障。四者所修禅定。不樂世間定門。當知則是魔障。五者所顯法教不令發大慈心。當知則是魔障。六者尋求精進有德之徒。于破戒人而生嗔嫌。當知則是魔障。七者顯揚聲聞道行覆蓋大乘。當知則是魔障。八者顯揚世谛所說。若聞大乘空義無著無相。而能覆蓋。當知則是魔障。九者已識趣菩薩道。更不求六波羅蜜。當知則是魔障。十者自贊精進。不勸怠慢衆生。當知則是魔障。十一者修集功德。不念無上菩提。當知則是魔障。十二者修治鞞缽舍那正見。不見衆生正見。當知則是魔障。十叁者志求斷煩惱。不願處于叁界。當知則是魔障。十四者雖以智慧觀察慈悲而無習行。當知則是魔障。十五者所修善行。若非善巧方便。當知則是魔障。十六者不修大乘菩薩藏經。習學外道世論。當知則是魔障。十七者博達慧學護惜經法。恐他習解。當知則是魔障。十八者若緣俗事皆當盡心。若習妙法元無學意。當知則是魔障。十九者若修行菩薩見說大乘而不敬習。亦不供養。若見聲聞緣覺乘人。隨其習行相應和合。當知則是魔障。二十者若修行菩薩得大名聞無所乏少。若當親見釋梵四王帝主大臣長者。若不顯說如來無量聖德。亦不供養。亦不敬承。當知則是魔障。天子當知。修行菩薩。有如是二十種最大魔障。應當攝心覺悟如教。修行菩薩則入大乘次位已。發菩提心。修禅波羅蜜定。若在睡眠。尚不樂入聲聞位地

  第十九

  出富婁那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爲惡知識故四種因緣退菩提入聲聞解脫

  爾時佛告聖者富婁那言。富婁那當知。修行菩薩有四種相應法退失菩提。回入聲聞位地。何者爲四。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伴惡知識。共習惡行。是等惡友。令其遠離佛行舍棄衆生。而謂菩薩言。汝可厭足如是行業。叁界長遠苦惱無窮。世間受生煩惱結集暫無停息。成佛甚難。在家棄俗。更複甚難。勞心長遠更勿修習。汝亦未曾授記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汝今力微尪弱。不堪度五趣路。中途不應斷絕。修行菩薩聞是語已。心生退縮潛隱萎垂。則于菩薩行中心無所樂。富婁那當知。是第一法故。修行菩薩而退菩提。翻入聲聞解脫。二者若修行菩薩。不聞菩薩道行。不聞菩薩藏經。菩薩積集功德菩薩所說禁戒趣六波羅蜜路相應法證。皆不曾聞。既不曾聞。不能如法習學。不知以何行門修行。以何行門遠離。如何法習業次。如何法不應習。何者聲聞法行。何者菩薩法門。既未明閑。不知如何法則修學應修而不修行不應修而更修。如是修行菩薩。菩提漸漸損減。道心漸慢心意回惶。舍昔行願退失菩提。富婁那當知。修行菩薩如是退舍菩提。而入聲聞解脫。叁者若修行菩薩。起異見行厭見己身。執邪正二邊不離此行。若聞無上甚深法要。應得開悟。反生誹謗輕嫌不信。以謗法故。死墮無間地獄。無複見聞佛法。不複更修大乘。不遇善知識。以不值故。退失善行。入于惡行。隔斷善友。和合惡人。忘失本念。棄菩薩乘位。不救叁界衆生。不習大乘行業。富婁那當知。此第叁法相應故。退失菩提而入聲聞解脫。四者若修行菩薩。聽聞甚深法要。不爲衆生解說。怠慢潛縮心無樂說。少用力處而生修學。悭惜佛法不攝衆生。以是罪故。所念漸滅。念行滅已。不應籌量法義。亦不堪任更受法分。舍是身命退失菩提。富婁那當知。此第四法相應故。退失菩提而入聲聞解脫

  第二十

  出寶童夫人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四種實語不妄超越聲聞諸行無厭

  爾時佛告寶童夫人言。修行菩薩。有叁種實語不妄。何者爲叁。所謂一者不诳諸佛如來。不诳一切衆生。亦不诳自身。夫人當知。如何修行菩薩。不诳如來一切衆生及以自身。若修行菩薩發菩提心已。然後發願樂證聲聞阿羅漢果。夫人當知。是菩薩則诳如來及诳衆生並诳自身。何者名爲不诳。若修行菩薩發菩提心已。縱值種種苦惱逼切乃至邪魔外道尼幹。調弄罵辱以口言氣狀若刀劍槍矟刺心損其所受毀呰苦楚。若修行菩薩不驚不動不潛不縮不憂不悔皆能忍受。堅固不棄前言菩提心寶。不移不動。于其叁界救度衆生。歸依無等無上菩提乃至刹那不念余乘。常念諸佛願轉法輪。攝受衆生生大威力現大勢力。善行堅固修治精進。不隨他語無能摧伏。夫人當知。如是修行菩薩。不诳衆生不诳自身。若有如是菩薩。則是最大無上實語。複有四種因緣。修行菩薩不诳如來。何者爲四。所謂一者堅固心。二者威力心。叁者勢力無怠。四者持戒精進。複有四種因。不诳一切衆生。何者爲四。所謂一者堅牢修學。二者慈心與樂。叁者悲心愍苦。四者攝受衆生。複有四種因。不诳自身。何者爲四。所謂一者堅固心。二者重複堅固心。叁者無谄惑心。四者無诳心。夫人當知。修行菩薩則入第一實語位。不舍菩提。過去行願不移不動。爾時寶童夫人白舍利弗言。汝能以女身爲諸衆生演說法不。舍利弗言。我今尚厭男子之身。況受女人身耶。夫人答言。舍利弗汝豈厭離是身耶。舍利弗言。實厭是身。夫人言。以是義故。修行菩薩超越一切衆生。何以故。若聲聞厭者菩薩殊無厭心。若聲聞所嫌菩薩無厭。聲聞厭離五陰六入。菩薩則無厭離。聲聞厭攝身分。菩薩無厭。聲聞厭攝叁界菩薩無厭。聲聞厭世間生死菩薩無厭。聲聞厭離有爲功德。菩薩集功德資糧無厭。聲聞厭與衆生結緣。菩薩成熟衆生心故無厭結緣。聲聞厭離聚落。菩薩無厭入于國邑聚落王宮。聲聞厭自煩惱。菩薩能攝衆生不厭煩惱。舍利弗當知。聲聞所嫌厭離諸行。菩薩皆能攝受無厭。舍利弗言。如是修行菩薩。以何威力以何氣勢而無厭心。夫人答言。修行菩薩八種威力相應而無厭心。何者爲八。所謂一者于諸衆生慈力無惱。二者悲力成熟衆生。叁者善修行願無作者。四者智慧力故爲除煩惱。五者善巧方便力故無倦。六者功德力故無退。七者智慧力故愚癡已除。八者精進力故具足已入不棄往願。舍利弗當知。修行菩薩有此八種行力相應。皆無厭心

  第二十一

  出寶積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校量聲聞道行

  爾時佛告摩诃迦葉言。如月與星。不可棄月先念諸星。智者亦爾。修行菩薩亦複如是。以習學故不應棄舍先念聲聞。複次譬如諸天世人。共力磨治琉璃珠擬令光潔。無由變爲頗梨寶珠。縱數揩磨還複如故。迦葉當知。聲聞亦複如是。縱使持戒清淨十二頭陀一切禅定相應。仍不堪任坐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迦葉譬如磨治頗梨寶珠。價直無量百千利益無數。迦葉當知。亦複如是。若修行菩薩道行清淨已。爾時令無量百千聲聞緣覺而入解脫法門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